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官署坐落于靠近以前匈奴单于所在地的位置,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军事和政治中枢。汉朝还在这里屯田,把哨楼、城墙组成的边防网络向前推移,延伸到中亚地区。据此可知( )
A.该官署位于河西走廊一带 B.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北疆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机构设置促进了商路开通
2.《元史·刑法志》记载:“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薛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该规定反映出元朝( )
A.因俗而治的合理性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D.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3.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 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4.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以“识字”为中心任务,各地编制诸多“识字课本”作为临时性教材,这些课本的内容、用途以文化教育(识字)为主,并适当结合政治教育,还直接规定民众识字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这一运动( )
A.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
B.利于构建新社会的价值观念
C.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5.根据2024年3月提交两会审议讨论的两高报告统计,一年来,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9万件,同比增长1.8%;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犯罪1.8万人,同比上升40.8%。这反映出( )
A.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提高 B.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得到完善
C.社会营商环境面临挑战 D.政府重视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
6.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水神伊亚要用洪水灭世的故事,被后人称作美索不达米亚版本的诺亚方舟。大部分观点认为《吉尔伽美什》中洪水章节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及其他民族关于洪水的记载有关,甚至认为《圣经》中关于大洪水的部分是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记载演变而来的,就证明了圣经抄袭了早期的说法。持否认态度的学者认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许多洪水故事,但事实细节可能会随着时间流传而改变,从而出现不同的解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不同文化之间相似的细节,其来源可能并不相互依赖
B.历史的真相因时代久远、彼此争论不休无法达成共识
C.《圣经》以不同的故事叙述方式保留还原了历史真相
D.《吉尔伽美什》中的叙述是关于洪水灭世的最早版本
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地涌现出一批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积极教授历史,数学、天文、诗歌等通识知识,不要求学生哲学、医学等学科成绩必须优异,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并践行美德。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 )
A.宣传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B.顺应工业社会的需求
C.传播科学革命的新理念 D.培养全面发展的市民
8.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
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二战的加速到来 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9.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在《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一书中写道:“此地(延安)仍然有许多地主、资本家等人物,他们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工作,并且还是在当地政权机关工作。”此记述可佐证,当时延安( )
A.放弃了与国民党斗争 B.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D.已经成为全国抗战运动的中心
10.有学者指出:到12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前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便是加强皇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
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D.市民阶层的时代需求
11.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用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法。该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输籍定样”法的实施( )
A.巩固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B.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
C.降低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D.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了便利
12.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朝代 统计年份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13.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
A.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B.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 D.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14.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认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
A.古老文明源远流长 B.历史悠久多元起源
C.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D.逐步扩展各族认同
15.19世纪,英国政府实施了从本土向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移民计划。当国内经济景气时,向海外移民减少;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向海外移民增如。移民计划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缓解英国本土社会危机 ②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
③导致了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 ④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贞观政要》载:“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四方行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材料说明当时( )
A.儒学最受统治者推崇 B.学校教育水平领先世界
C.四书五经成为教科书 D.国学教育具有包容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地中海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岸,红海和波斯湾的整个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区,全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的航海更得到迅速的发展。可以说,在中古时代,横跨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主要由阿拉伯人掌握。
他们成为欧、亚、非中古贸易的主要中介商,在推进世界经济交流,文化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先进的亚洲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有名的中国火药、罗盘、印刷术,印度的数字,可能都是由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传向世界各地的。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分析这一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调之路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古代东亚文明,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经济,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中国跨入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此相遇。从晚清到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提供的重大机遇中,正迎接挑战并乘势而上,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构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摘编自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为管理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屯田等措施,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排除A项;汉宣帝设置的西域都护府,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商路的开通,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元朝司法制度,蒙古官员犯罪由蒙古法官审判,蒙古贵族和色目人犯法由大宗正府审理,蒙古人与汉人发生争端,偏袒蒙古人,压迫汉人,这反映出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C项正确。元朝因俗而治是合理的,但司法不公是不合理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出在“四等人制”下,蒙古人和色目人有政治特权,并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只是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把《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说明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未体现“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排除B项;这一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文化教育”“政治教育”“识字的方向和主要内容”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不仅是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还要构建新社会的价值观念,B项正确; “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说法绝对,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根据材料数据表明,我国法院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审判工作持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重视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表述夸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具体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完善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数量仍然较多,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有学者认为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水神伊亚要用洪水灭世的故事,被后人称作美索不达米亚版本的诺亚方舟,但否定者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许多洪水的故事,但事实细节可能会随着时间流传而改变,从而出现不同的解释,说明虽然有相似的细节,但来源可能并不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A项正确;历史的真相因时代久远,但也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方法得出一定的结论,排除B项;《圣经》是宗教经典,不是历史记叙,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不同地区都有洪水的故事记叙,不是《吉尔伽美什》的翻版,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根据材料“这些新式学校积极教授历史,数学、天文、诗歌等通识知识,不要求学生哲学、医学等学科成绩必须优异,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并践行美德”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新式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市民,以彰显人文主义性质,D项正确;虽然学校也会传授古典的希腊罗马文化,但是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宣传古典文化为现实服务,培育全面发展的市民,排除A项;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教育的目的并非顺应工业社会的需求,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这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中教育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初期(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德国政府宣传德国发动一战是为了自卫,德国政府的宣传是在推脱战争责任,D项正确;一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这些言论没有正确揭示一战的实质,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宣传是在推脱战争责任,不能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排除B项;这些言论不足以推动二战的加速到来,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中国)。根据材料“仍然有许多地主、资本家等人物,他们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工作,并且还是在当地政权机关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实行三三制原则,即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只占1/3,地主和资本家也可在政权机关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C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并不是放弃与国民党斗争,排除A项;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地对于地主和资本家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延安是全国抗战运动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便是加强皇权”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法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对罗马法的影响,非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输籍定样”法规定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写成定簿,这一做法使赋税征收有了明确标准,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B项正确;该法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这削弱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非降低国家的赋税收入,而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征收赋税,排除C项;“输籍定样”法实际上是为了规范赋税征收,而非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便利,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盛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北方城市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城市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是对经济的折射,南方城市占全国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折射出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水运交通对城市分布有影响吗,但是主导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中国历史上并非任何时期都是南方比北方更稳定,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黄淮地区城市分布呈现下降趋势,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个人财富的增加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黑死病加速庄园和农奴制的解体,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A项正确;黑死病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学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可知,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中原核心、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核心”,并不是源远流长,排除A项;历史悠久多元起源未强调中原的“核心”地位,排除B项; “各族认同”缺乏对中原地区的强调,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对于英国本土来说,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增加向海外的移民可以帮助缓解本土的社会危机,如失业、贫困等问题。因为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寻找新的生活机会,从而减轻了本土的社会压力,①正确;对于殖民地来说,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会改变其人口结构,这些移民会带入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方式,甚至可能改变当地的社会构成,②正确;A项正确;虽然经济危机可能影响移民的数量,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移民计划的实施会导致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经济危机的传播更多地与全球贸易、金融市场等经济因素相关,而不是单纯的移民流动,③不符合要求;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与移民计划的实施没有直接的联系。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更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技术进步、贸易政策等因素有关,④不符合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唐朝文化教育兴盛,国内外的学子纷纷在国学学习,彰显唐朝各种文化长期交流融合,文化教育上的兼容幷包精神表现出生机勃勃,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但唐太宗推崇道教,道教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唐朝学校教育水平领先世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是南宋朱熹编著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措施: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得出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根据“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根据“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得出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根据“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出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综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时期治理边疆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18.(1)地位:中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
原因: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指南针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航海技术提高。
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欧文化发展。
(2)有利条件: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获得了大量白银;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政府支持。
(3)演变: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贸易格局;阿拉伯人丧失传统的贸易优势。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本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
地位: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地中海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岸,红海和波斯湾的整个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区,全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可知中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
原因: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中国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的航海更得到迅速的发展”可知中国指南针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航海技术提高。
作用:根据材料“他们成为欧、亚、非中古贸易的主要中介商,在推进世界经济交流,文化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先进的亚洲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有名的中国火药、罗盘、印刷术,印度的数字,可能都是由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传向世界各地的”可知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欧文化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有利条件:根据材料“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可知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根据材料“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根据材料“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可知在美洲获得了大量白银;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可知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政府支持。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演变:根据材料“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可知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贸易格局;结合第一小题的答案分析可知,阿拉伯人丧失传统的贸易优势。
19.(1)措施:制定农业政策法令;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设置义仓。(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分布范围广;储存量大;义仓设置普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制定农业政策法令;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可得出,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有设置义仓;结合所学可得出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根据材料“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是储存量大;根据材料“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义仓设置普遍。
20.论点1:中华传统文化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
论证: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点2: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证: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传承“经世致用”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揭开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序幕。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严重,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受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观念影响,我国在外交领域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进了人类世界和平发展。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它示例: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世界)和现代(中国)。论点1: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论点:根据材料“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古代东亚文明,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经济,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得出:中华传统文化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可归纳为: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最后,小结升华,呼应论题。结论:中华传统文化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点2: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论点:根据材料“从晚清到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提供的重大机遇中,正迎接挑战并乘势而上,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构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得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可归纳为: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传承“经世致用”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揭开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序幕。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严重,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受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观念影响,我国在外交领域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进了人类世界和平发展。最后,小结升华,呼应论题。结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