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潜江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潜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3.孙中山曾评价某位人物:“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位人物是( )
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舜
4.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5.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6.《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国家兵员 C.分割诸侯权利 D.巩固周王统治
7.《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群雄兼并 D.王室衰微
8.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严厉处罚看护人 B.细心调查原因 C.关心是否伤到人 D.不管不闻不问
9.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0.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1.下侧地图表现的史实是 ( )
A.秦灭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12.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财粮富足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A.文景之治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独尊儒术
13.东汉顺帝时期京城流传“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童谣。造成这一童谣流传的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军起义的破坏 C.汉顺帝的残暴统治 D.州牧割据混战不已
14.“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15.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16.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争霸 B.秦朝统一
C.三国鼎立 D.宋金对峙
17.《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A.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人口南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8.下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A.政权分立 B.民族冲突 C.繁荣开放 D.闭关自守
19.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三国鼎立 B.对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南北统一
20.山东寿光是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出自《齐民要术》的是( )
A.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 B.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C.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D.河流的源头、河道等
二、综合题
2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材料三 “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季羡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为管辖“各地方”所实行的措施是什么?为了解决“诸侯列国并存”的问题,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有哪些?
(3)为了实现“思想”“文化”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举措?在“维护领土统一”方面,西汉王朝有何成就?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四大文化体系”之所以能够汇流于“中国新疆地区”主要归功于什么?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历史人物同样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写出商鞅变法的三条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历史人物除了商鞅、北魏孝文帝这样的改革家,还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请你选择一位本学期历史课本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示例除外),仿照下面的两个示例,给他们制作一张名片。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表中的农具是属于文献材料、口述材料还是实物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出现的历史时期。
(2)有同学认为“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至少选择两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因此生活在周口店的是山顶洞人,B项正确;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主要活动地区为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即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榫卯木构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没有进入青铜时代,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为半坡人居住,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轩辕”“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歌颂的是传说中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发明创造了指南车的轩辕黄帝,C项正确;炎帝与黄帝联盟击败了蚩尤,但与“创造指南车”不符,排除A项;大禹和舜都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与他们相关的传说是禅让制和大禹治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承夏朝的是商朝,商朝时期发生的是盘庚迁殷,青铜灿烂,故B符合题意;大禹传启,天下为家,创立了夏朝,故A不符合题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根据题干“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小篆、楷书、行书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周王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故D正确;当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A错误;分封制没有增强国家兵员,故排除B项;推恩令分割了诸侯权利,故排除C项。故选D。
7.D
【详解】周王去世要向诸侯“求赙(钱财)”才能进行安葬,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微,故选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ABC与这一主旨都不符,排除。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因此,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关心是否伤到人,故选C项;细心调查原因,根据情况处罚当事人,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AB项;不管不闻不问,符合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排除D项。
9.B
【详解】【考查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B项正确;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项;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百官。故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御史大夫,C项正确;丞相分管行政,排除A项;太尉分管军事,排除B项;郡守是地方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灭六国,统一全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在垓下自刎,排除C项;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据材料“……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财粮富足的情景”可知,材料中的繁荣是因为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方针,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A正确;“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与题意无关;汉武帝铸造五铢钱代替了圆形方孔钱,利于经济的交流,C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D与材料无关。
13.A
【详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谚语,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古指正直无私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A项正确;根据“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意思可知,黄巾军起义的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意思可知,汉顺帝的残暴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意思可知,州牧割据混战不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西亚,最后运往欧洲,因此起点是D点,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起点,排除。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选项C符合题意;《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一部记述鲁国历史的史书,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时间和“魏”、“蜀”、“吴”可知这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C项正确;春秋争霸时期、秦朝统一时期和宋金对峙时期的时间和局面都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题干反映了这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盛况,说明这时期南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社会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无法得出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材料所述《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甚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无法得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方面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题干示意图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冲突、闭关自守,故BD排除;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开放,故C排除。故此题选A。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汉族人民的喜爱。题干材料中,北魏的流行舞蹈“方舞”音乐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反映了北魏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在三国鼎立之后,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对外交往的史实,排除B项;北魏时期南北并未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B项正确;祖冲之还很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排除A项;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排除C项;《水经注》一书记载了河流的源头、河道等,排除D项。故选B项。
21.(1)措施:实行郡县制;措施:实行推恩令
(2)前提:思想认同;政治统一;领土统一;民族统一
(3)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就: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4)归功:新疆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联系欧亚文明的重要通道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郡县制。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诸侯列国并存”的问题,汉武帝采取实行推恩令。
(2)前提:根据材料二“其一是统一思想”可知前提是思想认同;根据材料二“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知前提是政治统一;根据材料二“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统一”可知前提是领土统一;根据材料二“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可知前提是民族统一。
(3)举措:根据所占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文化”的“一统”,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护领土统一”方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4)归功:根据材料三“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疆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联系欧亚文明的重要通道,所以四大文化体系能够汇流于中国新疆地区。
22.(1)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例:姓名:商鞅;朝代:战国时期;称谓:政治家;贡献:顺应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学生任选一位杰出人物,知识点正确即可。)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可知统一度量衡;由“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可知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由“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可知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因此商鞅变法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制作名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公元前356年,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制作名片:姓名:商鞅;朝代:战国时期;称谓:政治家;贡献:顺应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3.(1)史料:实物材料。时期:①远古时期(或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期、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7000年等)。②春秋战国时期。③汉朝。④三国时期。
(2)态度:赞同或者同意。说明: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等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可见,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1)史料: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①骨耜和②铁制农具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③耧车(模型)和④翻车也是现在根据历史记载进行复原的实物材料。
时期:根据所学可知,①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农具,属于距今约7000年新石器时代,当时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远古时期;②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③耧车是汉朝时期的播种工具;④翻车是三国时期的排水工具。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按照要求选取史实加以说明,说明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分析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可以表示赞同或者同意。
进行理由说明时,可以结合材料展示的四种农具,从这些农具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如: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等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可见,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潜江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