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变法运动 D.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除了儒家和法家外,还有墨家、道家、兵家,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墨子、庄子和孙武。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A:题干未涉及释放奴婢,缓和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监管官吏,惩处贪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统治者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的治国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描写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A.根据材料“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可得出,这些故事描写的战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C.桂陵之战,不符合题意;
D.淝水之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这些故事情节。
4.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①对应时间是1271-136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所对应的朝代是元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郡县制,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行省制,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为选拔人才开创科举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行省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5.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民起义 ④吴三桂降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疏于朝政,朝臣结党营私,国家财政危机深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最终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宣告明朝灭亡,由此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民起义…,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是在明朝灭亡之后,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故BCD三项均含有④,错误。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根据题干“农民”“金陵”“人间小天堂”“天京陷落”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领导的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A符合题意;
义和团运动主要活跃在北方地区,排除B;
武昌起义发生在湖北,排除C;
秋收起义发生在湘赣边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根据题干中“1919年”“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可推断出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青年学生的强烈抗议与不满,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所以题文中的“一个时代”指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点内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8.“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从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我们知道,其主要强调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到政治、思想等方面。A项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做此类题目重在对材料的解读要正确,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9.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④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⑤田中访华、中日建交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依据题干中“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及所学可得出,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田中访华中日建交,②④⑤正确,①③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具体历史事实的时间信息的准确识记。
10.我国航空航天器命名有“天问一号”“嫦娥”“玉兔”“墨子”等,这些彰显中国魅力的命名( )
A.提高了国威军威 B.体现了文化自信
C.维护了世界和平 D.提升了科技实力
【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A:题干中的命名“天问一号”“嫦娥”“玉兔”“墨子”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强调的是文化自信,未涉及到军事方面,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的命名均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体现了文化自信,B项符合题意;
C:提高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和平不存在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的内容体现的是文化自信,与提升科技实力没有直接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紧扣题干,逐一分析选项。
11.如果要从网上探究古代阿拉伯的历史,不适合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搜索的是( )
A.麦地那 B.屋大维
C.《天方夜谭》 D.伊斯兰教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与古代阿拉伯无关, B正确;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排除C;
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排除C。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
12.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说明罗马法( )
A.维持了罗马帝国统一 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A.维持了罗马帝国统一 ,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
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学方面的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此题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罗马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法律文献类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心目中有条清晰的主线,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1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封君与封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维护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统治,是极其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制度。所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1926年一位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到:“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这一“独立意识”对印度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解放 B.引发十月革命
C.失去国际影响力 D.爆发印度民族大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1926年”“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一战后,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印度不符,排除B;
C项:材料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强调的是印度的独立意识,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是1857-1859年由封建主领导的反英大起义,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解读运用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0世纪初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解题要求牢固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5.绘制时间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以下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时间轴,①处应该填写( )
A.德国突袭苏联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莫斯科保卫战 D.雅尔塔会议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三国时期统治长江以南地区的是魏国。
错误; ;改正: 。
【答案】魏国;吴国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三国时期统治长江以南地区的是吴国,故此题表述错误;魏国改为吴国。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7.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错误: 改正:
【答案】《马关条约》;《南京条约》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题文中的《马关条约》应改正为《南京条约》。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1840年英国殖民者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学生在识记《南京条约》内容的时候,可采用“谐音记忆法”,如我们可以把内容归纳为:“哥哥赔五(双)鞋”。即为:割地(香港岛不是香港)、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
18.2008年9月,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错误: 改正:
【答案】杨利伟;翟志刚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故答案为:1、杨利伟 2、翟志刚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1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
判断: ;
改正: 。
【答案】错误;把“苏格拉底”改为“德谟克利特”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错误,把“苏格拉底”改为“德谟克利特”。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进行判断,发现有错误,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改正回答。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
材料三:
年份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什么?棉花种植推广引发哪个新的手工业部门兴起? (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些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优势。(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一变化原因有哪些?(2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对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答案】(1)由南向北;棉纺织业。
(2)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比较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
(3)不断增长;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4)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等。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表明局限于南方种植;“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表明种植已推广至北方,所以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由南向北。
部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棉花种植推广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兴起。
(2)表现:根据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材料反映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
优势:根据材料二中“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可知,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比较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顺治十八年(1661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由5493576增加到7414495”,说明1661-1766年耕地面积不断增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关键要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围绕农业发展这一中心阐述,言之有理即。比如: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等。
故答案为:
(1)由南向北;棉纺织业。
(2)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比较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
(3)不断增长;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4)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宋朝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耕地面积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关键要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围绕农业发展这一中心阐述,言之有理即。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个)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一俊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明治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爆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的技师。此外,政府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克,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提范工厂"的断式近代企业。同时,还大力技持私人企业。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现象与俄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一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措施的特点。(4分)
(3)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世界发展的什么潮流?(3分)
【答案】(1)俄国农奴制改革
(2)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特点:政府主导,重视技术引进。
(3)资本主义化。(工业化)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1)据材料“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措施:据材料“ 明治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爆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的技师”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中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特点:据材料“此外,政府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克,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提范工厂‘的断式近代企业’”可知,明治维新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示范引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视技术引进;
(3)据材料“俄国农奴制改革”可知,这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据材料“日本明治维新”可知,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材料反映了当时世界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化。(工业化)
故答案为:(1)俄国农奴制改革;
(2) 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特点:政府主导,重视技术引进。
(3) 资本主义化。(工业化)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表格信息中的数据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制度建设]
材料一: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理论发展]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在十条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等更具有总体性,能统领其他历史经验。
——何成刚《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中学历史教学》
[祖国统一]
材料三: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3分)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取得宝贵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理论创新”、“中国道路” 等角度举例说明。(3分)
(3)为解决祖国统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现实这构想的前提是什么 (3分)
(4)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3分)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等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统一;
(4)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在制度和理论上结合实情不断创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一国两制";祖国统一;(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等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制度、理论等创新,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变法运动 D.民族交融
2.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3.《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描写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淝水之战
4.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5.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民起义 ④吴三桂降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7.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8.“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④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⑤田中访华、中日建交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我国航空航天器命名有“天问一号”“嫦娥”“玉兔”“墨子”等,这些彰显中国魅力的命名( )
A.提高了国威军威 B.体现了文化自信
C.维护了世界和平 D.提升了科技实力
11.如果要从网上探究古代阿拉伯的历史,不适合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搜索的是( )
A.麦地那 B.屋大维
C.《天方夜谭》 D.伊斯兰教
12.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说明罗马法( )
A.维持了罗马帝国统一 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1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4.1926年一位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到:“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这一“独立意识”对印度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解放 B.引发十月革命
C.失去国际影响力 D.爆发印度民族大起义
15.绘制时间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以下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时间轴,①处应该填写( )
A.德国突袭苏联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莫斯科保卫战 D.雅尔塔会议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三国时期统治长江以南地区的是魏国。
错误; ;改正: 。
17.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错误: 改正:
18.2008年9月,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错误: 改正:
1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
判断: ;
改正: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
材料三:
年份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什么?棉花种植推广引发哪个新的手工业部门兴起? (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些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优势。(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一变化原因有哪些?(2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对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个)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一俊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明治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爆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的技师。此外,政府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克,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提范工厂"的断式近代企业。同时,还大力技持私人企业。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现象与俄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一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措施的特点。(4分)
(3)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世界发展的什么潮流?(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制度建设]
材料一: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理论发展]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在十条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等更具有总体性,能统领其他历史经验。
——何成刚《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中学历史教学》
[祖国统一]
材料三: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3分)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取得宝贵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理论创新”、“中国道路” 等角度举例说明。(3分)
(3)为解决祖国统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现实这构想的前提是什么 (3分)
(4)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省 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