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孔子的学生除了鲁国人,还有来自宋、吴、楚等10多个诸侯国的人;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有的学生闻一知十,但也有人生性愚钝。材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以德治国 D.有教无类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题干中“学生中既有贵族、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D符合题意;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A;
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排除B;
以德治国是政治主张,不是教育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战争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兵力的多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
①官渡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发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含②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特点即可作答。
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元朝末年,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征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以上史实说明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阶级斗争
C.科技发展 D.文化教育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李自成起义
【解析】依据题干中“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等信息可得出,隋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爆发农民纷纷起义,全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这说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阶级斗争,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的是农民起义,生产工具改进、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等内容,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柱知识准确识记和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是紧扣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等知识。
4.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这一案件与清政府奉行什么政策相关( )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恢复和发展农业 D.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中“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等信息看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大清大兴文字狱,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大兴文字狱强化了思想统治,而非闭关锁国、农业等内容,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方式,禁锢了文人的思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利用史料,提炼信息得出大兴文字狱的历史事件,然后准确识记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相关内容,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5.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据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马关条约》 B.发展-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C.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因此戊戌变法的序幕是《马关条约》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发展-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
6.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以“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资源包。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主题资源包的有( )
①论文:《“实业救国”为何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②电影片段:《阿Q正传》中剪辫子
③图片:《申报》报道京张铁路通车
④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④不符合“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内容,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京张铁路通车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对于党在不同时期的法律文献要掌握扎实。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有企业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实行联产承包
C.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D.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有企业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是改革的内容,不是中心环节,不符合题意;
B.实行联产承包,是农业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8.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文化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育成籼型杂技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故C符合题意;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C项正确;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含有①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这反映出这部宪法( )
A.保障司法权的独立 B.赋予国会最高权力
C.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D.杜绝地方权力过大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C符合题意;
保障司法权的独立,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赋予国会最高权力与事实不符,排除B;
杜绝地方权力过大,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是即可作答。
10.但丁的《神曲》抨击教会的腐化,表达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批判封建道德观念,表达追求幸福、自由理念。这些作品体现的社会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神权至上 C.主权在民 D.自由平等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曲》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长篇诗作,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由材料,这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A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排除B;
主权在民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这一原则最早于1776年北美十三州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中得到政治确认,排除C;
理性主义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影响等知识方可作答。
11.革命导师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黎和会是( )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长久维持国际关系的会议
B.一战后列强争夺的继续,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C.它彻底的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它正确解决了中国的领土问题
【答案】B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凡尔赛和约》。因为《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2.下表为1880-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英 法 德 美
1880 22.9 7.8 8.5 14.7
1900 18.5 6.8 13.2 23.6
1913 13.6 6.1 14.8 32.0
对上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C.美德在制造业上已超过英法 D.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这种变化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题干的“1880-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反映出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不断增长,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说明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故BC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增长,超过英国和法国,并不代表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故A分析不正确,符合题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它国家的前列,所以会出现表格数据的变化。故D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图表型选择题相对较难。考生要对图表在短时间内进行分析,看清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再结合对选项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七年级1班的同学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生活”为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
【丰衣足食】
材料一:
曲辕犁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一斗米)至三十文,青、齐(地区)谷斗至五文。自后(从此以后)天下无贵物。两京(长安、洛阳)米斗不至二十文,….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唐)杜佑《通典》
筒车
【文化娱乐】
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医药宝典】
材料三: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炎帝编写)止(只)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宋代医药家)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分割)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李)时珍病之。乃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蔓(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书成,将(书)上(进贡)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
——(清)张廷玉《明史》
(1) 结合材料一,指出开元年间那种粮食作物最便宜?算一算,当时一户人家大约有几口人?(3分)
(2)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开元年间粮食普遍便宜的原因。 (3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开封城内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3分)
(4) 结合材料三,李时珍认为神农至宋朝,社会上流传的《本草》一书有什么缺点?概括《本草纲目》成书后能广为流传的原因。(3分)
(5)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高质量生活”有哪些标志?(3分)
【答案】(1)粮食:米。人数:6。
(2)原因: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多。
(3)原因: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的稳定、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4)缺点:内容少,后来增补后,品类繁多,名称杂乱。原因:在吸取多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而成。
(5)标志:经济发达,粮食充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医药条件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 米斗(一斗米)至三十文,青、齐(地区)谷斗至五文。自后(从此以后)天下无贵物 ”等信息可得出米是最便宜的,依据材料中“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可计算出,当时一户人家大约有6口人;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开元年间粮食普遍便宜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多,因为当时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多。
(3)依据材料中“ 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 ”及所学,可得出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的稳定、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原因是生活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
(4)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三“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炎帝编写)止(只)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宋代医药家)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分割)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李)时珍病之”,可得出,社会上流传的《本草》一书缺点有内容少,后来增补后,品类繁多,名称杂乱;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蔓(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等信息可知,《本草纲目》成书后能广为流传的原因在吸取多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而成。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高质量生活”标志有经济发达,粮食充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医药条件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熟记唐朝经济繁荣、宋朝的社会生活、《本草纲目》相关知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图2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①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期间,中缅双方一致同意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谈谈此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所起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图3《乔的笑》(1971年)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②图3中《乔的笑》是哪项外交成就让乔冠华开怀大笑?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其他重大外交成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我们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图1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3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3分)
(3)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3分)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贸易的发展,民族往来等等。
(2)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背景:帝国主义对万隆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虑。
②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特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外交需要实事求是,坚持互利共赢,解放思想,走和平发展道路。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1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际局势的变化,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地位的高低,经济贸易的发展,科技文化水平,民族往来等等。
(2)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总理一致同意的指导中印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根据材料二文字“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是帝国主义对万隆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万隆会议各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虑。
②图3中《乔的笑》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让乔冠华开怀大笑;根据材料“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外交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互利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外交政策、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作用、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等知识。
15.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让我们回眸人类曾经的危机与战争,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篇:积极改革,促进发展)
材料一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三 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门,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第二篇: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材料四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一战的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一战。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3分)
(3)材料三中的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如何应对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4)材料一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3分)
【答案】(1)列宁;俄国十月革命。
(2)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3)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整。
(4)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后,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因此“他”是列宁;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为解决材料二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其主要特点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整。
(4)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相关史实。试题难度适中,解题时要按照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归纳答案。答案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孔子的学生除了鲁国人,还有来自宋、吴、楚等10多个诸侯国的人;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有的学生闻一知十,但也有人生性愚钝。材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以德治国 D.有教无类
2.战争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兵力的多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
①官渡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元朝末年,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征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以上史实说明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阶级斗争
C.科技发展 D.文化教育
4.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这一案件与清政府奉行什么政策相关( )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恢复和发展农业 D.八股取士
5.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据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马关条约》 B.发展-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C.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6.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以“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资源包。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主题资源包的有( )
①论文:《“实业救国”为何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②电影片段:《阿Q正传》中剪辫子
③图片:《申报》报道京张铁路通车
④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有企业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实行联产承包
C.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D.增强企业活力
8.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这反映出这部宪法( )
A.保障司法权的独立 B.赋予国会最高权力
C.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D.杜绝地方权力过大
10.但丁的《神曲》抨击教会的腐化,表达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批判封建道德观念,表达追求幸福、自由理念。这些作品体现的社会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神权至上 C.主权在民 D.自由平等
11.革命导师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黎和会是( )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长久维持国际关系的会议
B.一战后列强争夺的继续,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C.它彻底的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它正确解决了中国的领土问题
12.下表为1880-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英 法 德 美
1880 22.9 7.8 8.5 14.7
1900 18.5 6.8 13.2 23.6
1913 13.6 6.1 14.8 32.0
对上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C.美德在制造业上已超过英法 D.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这种变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七年级1班的同学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生活”为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
【丰衣足食】
材料一:
曲辕犁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一斗米)至三十文,青、齐(地区)谷斗至五文。自后(从此以后)天下无贵物。两京(长安、洛阳)米斗不至二十文,….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唐)杜佑《通典》
筒车
【文化娱乐】
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医药宝典】
材料三: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炎帝编写)止(只)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宋代医药家)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分割)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李)时珍病之。乃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蔓(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书成,将(书)上(进贡)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
——(清)张廷玉《明史》
(1) 结合材料一,指出开元年间那种粮食作物最便宜?算一算,当时一户人家大约有几口人?(3分)
(2)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开元年间粮食普遍便宜的原因。 (3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开封城内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3分)
(4) 结合材料三,李时珍认为神农至宋朝,社会上流传的《本草》一书有什么缺点?概括《本草纲目》成书后能广为流传的原因。(3分)
(5)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高质量生活”有哪些标志?(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图2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①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期间,中缅双方一致同意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谈谈此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所起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图3《乔的笑》(1971年)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②图3中《乔的笑》是哪项外交成就让乔冠华开怀大笑?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其他重大外交成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我们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图1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3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3分)
(3)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3分)
15.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让我们回眸人类曾经的危机与战争,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篇:积极改革,促进发展)
材料一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三 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门,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第二篇: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材料四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一战的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一战。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3分)
(3)材料三中的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如何应对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4)材料一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陕西省 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