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求精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章济济一堂,各抒已见。共商建国大---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朝鲜战争( )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4.漫画反映出
《敬祝进步》(改绘)
1954年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 ”
1953年说:“哈!我相信你”
A.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C.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B.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挫伤了积极性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阶级斗争为纲 B.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8.下图是 1978~2018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可以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B.政策的连续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C.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任务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
9.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得到根根本解决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0.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11.习近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2.下图邮票发行于2015年。图中所示价值观念推动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13.下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1984年,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指出:“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
A.“一国两制”是仅就香港问题提出的
B.“一国两制”吸收了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C.“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D.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
15.2023年3月,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宣读祭文。其祭文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 )
①有浓厚民族认同感 ②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④倡导两岸和平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6.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土地占有比
项目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选自《历史新课标》
材料三 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大庆人……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日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奋斗。
时期 主要任务 史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A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B________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年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土地占有比重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写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1953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
C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奇迹”体现了什么精神?列举两位这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4)将下列史实填入材料四A、B处相应位置。(写序号)任选一项史实,说明它是如何促进主要任务实现的。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打赢脱贫攻坚战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请写出一点。
17.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国崛起之路。某校八年级学生以“智慧之光”为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开工,到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了节约成本,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铁路修建过程中,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129万根枕木,也是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的。
——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材料三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剥削制度已被彻底消灭。
(2)根据材料一,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成渝铁路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这一时期其他的建设成就
(4)根据材料三,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想一想: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5)材料四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行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事件。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共商建国”,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民主党派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筹备成立新中国,故选C;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1949年新中国已经建立,A项不符合“共商建国”,排除;1945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不符合“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章济济一堂”,排除B;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项不符合“共商建国”,排除。
【点睛】
2.B
【详解】根据材料“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因此材料内容认为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朝鲜战争的胜利结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朝鲜战争对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觉醒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等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朝鲜战争没有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与题干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的成立与题干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1978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目标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哈!我相信你”“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说明对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充满信心,故选C;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的胜利,排除A;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
【点睛】
5.C
【详解】从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其公有的成分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工业总产值达到100%,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故C项正确;ABD项都与之无关,排除。故选C。
6.D
【详解】依据题干选项结合所学可知,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D符合题意;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挫伤了积极性的说法错误,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B
【详解】材料“……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体现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于勇敢的尝试推进,反映的是核心理念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的核心是阶级斗争,A项排除;材料与共同富裕及合作共赢的说法无关,CD项排除。故选B。
8.B
【详解】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92年,C项是1965年,D项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C
【详解】考查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题思路:根据“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信息可知,邓小平认识到了片面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突破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传统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此后的中共十四大三中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C正确;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错误;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错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卢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错误。综上故选C。
10.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设立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对我开放的格局不断扩大,并向内地延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也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的重要举措,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项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中共历史上的主要会议,一大、遵义会议、七大、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于每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作用、列表格专题复习,加深理解掌握。
12.B
【详解】依据题干图中“中国梦”,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项正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都是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前,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图中①是峨边黎族自治县,②是马边黎族自治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乐山其他地区不同,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错误。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指的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题干的“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说明“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故C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排除A;“一国两制”是伟大的构想,具有创新精神,排除B;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C。
15.C
【详解】据题干“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可知,台湾同胞有浓厚民族认同感,①正确;据题干“九二共识,和平基础。”可知,台湾同胞认同一个中国原则,③正确;据题干“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可知,台湾同胞倡导两岸和平发展,④正确。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题干未体现,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ABD项。故选C项。
16.(1)发展趋势:1954年与1950年相比,贫农、中农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大幅增加,富农、地主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明显下降。原因:1950年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A错误;B未涉及;C正确
(3)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事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4)A①;B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很大提高,不断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求。②打赢脱贫攻坚战,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攻破。消除绝对贫困,提升脱贫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5)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从国情出发调整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详解】(1)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一“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土地占有比”和所学可知,1954年与1950年相比,贫农、中农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大幅增加,富农、地主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明显下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950年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判断:根据材料二“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A错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材料二没有涉及,故B未涉及;根据材料二“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可知,C正确。
(3)精神:根据材料三“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奇迹”体现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事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
(4)选择: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A填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B填②打赢脱贫攻坚战。说明:任选一项史实,说明它是如何促进主要任务实现的。如: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很大提高,不断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求。②打赢脱贫攻坚战,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攻破。消除绝对贫困,提升脱贫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5)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从国情出发调整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7.(1)A正确;B错误
(2)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1)判断: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由此可知,B错误。
(2)特点:根据材料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法律为依据;并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根据材料一“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军民共建;: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 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根据材料二“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根据材料二“ 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4)原因:根据材料三“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根据材料三“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根据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和所学可知,“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结合所学可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1)历史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上所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观点: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大事年表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上所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