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质量监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 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20年的《京报》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介绍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是国人通过介绍其他国家的相关历史来为中国的国家前途寻找出路,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与材料“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对外国革命、政治、经济的介绍,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民主政治取得进展,排除B项;介绍外国革命、政治和经济内容并不能说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排除D项。故选C项。
2. 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
A. 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 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 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纸张,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和贸易往来,体现古埃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A项正确;古埃及出口莎草纸是为了发展贸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项;莎草纸属于书写材料,而非印刷技术,排除C项;文明的形成发展有赖于经济文化发展,区域文明形成有赖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仅凭古代埃及或莎草纸不足以推动区域文明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最终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形成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C.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D.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进行整理提炼和借鉴整理,最终形成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因此,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A项;日本文明发展进程早于日本留学唐朝前,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具体的文化比较,无法得出“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 《荷马史诗》在拜占庭帝国脍炙人口,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 与古代欧洲文化同宗同源 B. 传承了古代希腊文化
C. 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据材料可知,《荷马史诗》在拜占庭帝国脍炙人口,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热门书籍,体现了拜占庭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B项正确;与古代欧洲文化同宗同源,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政策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拜占庭帝国对文化教育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 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
A. 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 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 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 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说明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迁徙的影响,而非印欧人推动奴隶制度产生,排除A项;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此类对比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 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 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 旨在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 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D. 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一方面可以缓和人地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中未描述,排除A项;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并非为了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 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 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 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00—1860年美洲。据材料数据可知,1700—1860年美洲土著人人口下降,白种人、黑种人人口增长。结合所学,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 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 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笼统,可以作为美洲人口总量增长的原因,不能具体说明人口构成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美洲人口构成变化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世界市场拓展主要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不能具体说明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 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 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 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 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英国)。根据材料“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可得出,二战后,大量英联邦国家公民进入英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这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口的涌入对于英国人口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排除C项;材料并未信息表明该部分人口的涌入激化了英国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 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 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 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 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南海西北海域发现了沉船遗址,载有中国瓷器和原木,可以明朝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在明朝永乐年间,时间符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外船只,无法说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排除C项;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贸易,允许官方贸易,因此明代沉船与海禁政策并不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山装的设计包括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孙中山先生与裁缝黄隆生合作,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中山装。这说明中山装( )
A. 体现多种文化元素 B. 引领当时服饰变革
C. 侧重南洋服装样式 D. 影响西方服饰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山装的设计包括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又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说明中山装的设计理念是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引领服饰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侧重那种服装样式,而是说明多种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中山装与西方服饰发展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广大地区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希腊语成为通用语言,甚至到近代都有波斯边境偏远乡村居民使用希腊文,由此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希腊文的广泛传播并不是由于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政治文明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的传播,并不能体现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说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说明其有利于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总体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东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
A 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 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 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当时朝野共识
D. 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反思战败中已经认识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兵制也要随之改革,B项正确;材料仅仅只是现有兵制,并未提及全面效法学习日本,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兵制,而非科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统治者思想的解放作用,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 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 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 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当今的新加坡多种语言并存,官方语言有多种,而且街头还有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和广告牌,所以这体现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而不是说其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而且新加坡属于移民国家,没有形成本土的主体民族,谈不上民族文化的逐渐消失,排除C项;新加坡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儒家文化传统,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忽视”,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 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
C. 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D. 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D项正确;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未体现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4296 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表明我国( )
A. 积极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 B. 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C. 建立了系统的文物保护网 D. 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与世界接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4296 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说明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文物进行利用,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数量和保护单位,未涉及具体的机构设置,不能得出建立了系统的文物保护网,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文物保护和世界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
【答案】(1)特征:具有世俗性;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文学样式多;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存续时间较长;影响广泛。
(2)原因:顺应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骑士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精神。
史学价值:为人们认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根据“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得出是具有世俗性;根据“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可知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根据“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得出文学样式多;根据“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得出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根据“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存续时间较长;根据“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得出影响广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首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当时的价值观,能够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根据“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可知是骑士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记录,所以为人们认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答案】(1)特点:迁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流向目的地较广泛;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2)因素: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洞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1—1875年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可知,迁出人口大约118万多人,迁出人口数量较多;根据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较广泛;根据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1—1875年中国。
因素:根据材料“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洞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双方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答案】(1)背景: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决定;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2)内容: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3)评述: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及所学可得出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由材料“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及所学可得出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可得出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可得出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由材料“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可得出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可得出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可得出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示例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勤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可得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论述,如: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勤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后,回扣观点,总结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质量监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 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2. 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
A. 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 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 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3.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最终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形成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影响 B.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C.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D.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4. 《荷马史诗》在拜占庭帝国脍炙人口,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 与古代欧洲文化同宗同源 B. 传承了古代希腊文化
C. 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
5. 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
A. 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 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 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 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6. 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 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 旨在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 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D. 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
7. 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 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 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 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8.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 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 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 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 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9. 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 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 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 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 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10. 中山装的设计包括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孙中山先生与裁缝黄隆生合作,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中山装。这说明中山装( )
A. 体现多种文化元素 B. 引领当时服饰变革
C 侧重南洋服装样式 D. 影响西方服饰发展
11. 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12. 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13. 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
A. 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 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 学习西方科技已成当时朝野共识
D. 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14. 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 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 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 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15. 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 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
C. 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D. 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
16.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4296 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表明我国( )
A. 积极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 B. 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C. 建立了系统的文物保护网 D. 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与世界接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双方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