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三十一中、三十八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4月调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博物馆讲解员描绘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土壤土质虽不好,但这儿的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她介绍的这个遗址可能是( )
A.河姆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周口店文化 D.半坡文化
2.史学家钱穆是说:“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秦朝的( )
A.郡县制度 B.监察制度 C.皇帝制度 D.科举制
3.《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4.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6.“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诸族同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 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7.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8.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 )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B.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0.下表内容反映出近代以来( )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A.中国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
11.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A.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苏俄的强力推动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2.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反对封建专制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追求民主
二、综合题
13.【古代经济】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之前的人们在公有的井田上劳动,积极性低,效率低;现在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作,积极性高,效率高。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质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材料三:康雍乾三朝,随着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谈后形成,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内商品市场越来越扩大。城市拥有的商业行业和店铺数量日益增多,例如明代山东临清有店铺五六百家,清代拥有大小店铺达千余家。由于长途贩运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城市,如汉口等。全国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实现了当时所谓的“四大聚”。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摘编自李治亭《清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城市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
14.【近代教育】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下表为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0
(2)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比较起来,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和近代学堂的教师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据材料三指出“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的含义。
15.【近代探索】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作者认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他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次年初,张之洞派(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他”的救国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状元办厂”的背景。
材料三: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加速了民族意识的集中全面觉醒,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三、论述题
16.【国家统一】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到了宋辽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边疆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国家大局。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经三个阶段,自秦汉时期初建规模,经隋唐、元、明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边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述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题干中提到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显然符合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题中提出这处遗址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由此可知,此遗址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故A符合题意;大汶口文化、周口店文化、半坡文化与题干的“这儿的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详解】根据材料“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和所学可知,秦朝之前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不是统一的政府。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地方要服从中央,中央政府牢牢控制了地方,所以此时的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统一的政府,A项正确;监察制度是对官员的监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排除C项;科举制是官员的选拔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和中央铸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错误;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综上故选A。
4.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吸收“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表明文化间进行交流,D项正确;日本借鉴唐朝先进的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续,排除A项;世界人类文明最早起源两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诸族同为一家”“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交融,奠定了中国疆域,即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多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和融合对我国疆域的影响,没有强调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并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而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我国地理环境对国家疆域的作用,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的诗人,代表了唐诗发展的端峰;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关汉卿、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到1842年,进行了鸦片战争,中国主权受到损害,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开始了,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和所学可知,1911年的武昌起义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排除B项;武昌起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中三个条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情况分析可知,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城市逐渐深入内地,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沿海向内地延伸,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D项正确;题干中所涉及的条约内容是通商口岸开放情况,未涉及关税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题干中所涉及的条约内容是通商口岸开放情况,并不能直接推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知,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主张“维新变法”的戊戌变法,“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亦或者是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还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亡图存,B项正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反对封建专制,也没有追求民主,排除AD项;反抗外来侵略也的确是主题之一,但没有“救亡图存”概括的准确,排除C项。故选B项。
13.(1)影响:产生私田,积极性、效率提高。
(2)变化:店铺不断增加,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经商不受时间的限制。
(3)表现:城市商业规模扩大(商铺数量增加);出现新的商业城市;形成商业中心城市等;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长途贩运的发展。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之前的人们在公有的井田上劳动,积极性低,效率低;现在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作,积极性高,效率高。”可知,产生私田,积极性、效率提高。
(2)变化:根据材料“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可知,店铺不断增加,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经商不受时间的限制。
(3)表现:根据材料三“城市拥有的商业行业和店铺 数量日益增多,例如明代山东临清有店铺五六百家, 清代拥有大小店铺达千余家”可知,城市商业规模扩大 (商铺数量增加);根据“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 城市,如汉口等”可知,出现新的商业城市;根据“全国还 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可知,形成商业中心城市等;
原因:根据材料三“康雍乾三朝,随着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内商品市场越来越扩大”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由于长途贩运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城市”可知,长途贩运的发展。
14.(1)变化:由培养官僚士绅发展为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新式学堂侧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2)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
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
(3)含义:新式的专业人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知识分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可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由培养官僚士绅发展为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新式学堂侧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2)变化: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1895年合计“12”、1896—1911年合计“958”,“年平均数63.86”可得出:我国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896—1911年翻译日本书籍的数字,社会科学有366本,说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
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败给了日本这样一个小国,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开始思考日本为什么能战胜中国,开始想进一步了解日本;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提出要变法图强,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爆发,主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更想了解资本主义制度。
(3)含义:根据材料三“……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和近代学堂的教师等”可知,“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含义是新式的专业人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八股类知识分子。
15.(1)依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救国主张:实业救国;背景:甲午战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加速了民族意识的集中全面觉醒。
【详解】(1)
依据: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可知,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原因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 救国主张:根据材料可知,“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说明“他”的主张是实业救国;
背景: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说明“状元办厂”的背景是甲午战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表现:根据材料“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加速了民族意识的集中全面觉醒,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知,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加速了民族意识的集中全面觉醒。
16.观点一:和平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式。
论述: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经过和谈,使得北宋与辽及西夏的边界,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到清朝时期,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边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由此可见,和平的交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统一多民族 国家发展”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用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到了宋辽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及所学可得出观点:和平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式。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经过和谈,使得北宋与辽及西夏的边界,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到清朝时期,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边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结论,和平的交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