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预测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时间:80分钟 范围:七下1---11课,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关于隋朝大运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C.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
2.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下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3.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4.经李世民君臣23年的努力,唐朝出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至649年,人口达到1900万。这一局面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6.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7.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8.图3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迷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舞蹈在当年的风摩。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
图3 莫高窟唐代壁画胡旋舞
A.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D.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9.“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1.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12.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13.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14.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5.某同学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关于“游历大唐”的文章,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 )
①玄奘携带佛经回到长安 ②妇女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
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17.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18.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
唐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局部)
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
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
19.“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0.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币共有1金4银5枚金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那1枚金币如图2所示,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B.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2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22.《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2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宋金和议推动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
25.图1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 )
图1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6.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27.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该王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8.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有效治理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管辖,如辽宁由辽阳行省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辖、西域由北庭都元帅府管辖。综上所述,元朝疆域管理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山河形便
C.沿袭宋代 D.设中书省管辖“腹里”
29.《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 )
A.便利赋税征收 B.改善民族关系 C.促进物资交流 D.加强各地联系
30.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内蒙古 B.西藏 C.广西 D.新疆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6分,33题8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唐朝农用工具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盛唐时期的部分文物
图一 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 图二 唐三彩骑驼乐舞佣 图三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图四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4分)
(3)材料三中的文物,能从不同方面印证盛唐气象。请参照范例,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二、图三、图四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读。(6分)
范例:图一:《礼宾图》呈现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东罗马帝国、高丽等使者的情景,见证了唐朝的博大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
32.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3.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国古代人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人物图片所组成的人物图谱。 (8分)
①隋炀帝 ②武则天 ③成吉思汗 ④阎立本 ⑤王安石
(1)请从人物图谱中任选两位历史人物,分别简述其突出贡献或主要事迹。(4分)
请在上面的人物图谱中增加两位开创了盛世局面的帝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开创盛世的共同原因。(4分)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预测卷(三)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C C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D B C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C C D D A D D
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因此D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A、B、C项。
2.【答案】C【解析】据“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位于运河枢纽的江都(今扬州),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故选C项;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于南宋,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故选B项;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A、C、D三项。
4.【答案】C【解析】据“李世民君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在汉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服饰的流行,与题干中“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相关,故选C项;材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反映的是唐代的饮食,排除A项;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唐代的制瓷业,排除B项;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唐代农业丰收,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从649年到741年,唐朝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这说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C项;唐朝的确社会风气开放,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但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A、B、D三项中的内容关联不强,排除A、B、D三项。
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描述的中亚的胡旋舞,可知西域的舞蹈传入了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表明唐朝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文化,故选C项;通过一幅壁画,无法反映出政府重视美术教育,排除A项; 胡旋舞传入中原,直接反映的是东西方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无法直接表明东西方民族的密切交往,排除B项;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从材料“······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可推断这一办法是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故选D项;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考试无关,排除A项;世袭制是根据血缘关系来继承,排除B项;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更具有平民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民性指的是政治制度体现了平民可以参加国家管理,而平民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参与国家管理的,故选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仰慕唐朝的繁荣强大,于是向唐朝请求和亲。材料中提到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丰厚的嫁妆,从文献经典到金银珠宝,再到种子、工具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提到的开元盛世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答案是C。
12.【答案】C【解析】题干现象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A说法错误;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文化方面,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故选D项;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玄奘西行是到天竺,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是中华民族本民族内部的交流,甘英出使大秦、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属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由此可知,D项的性质与其他三项不同,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三项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历史的珍贵文献。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正事,虚心纳谏,从善入流。他光纳贤才,知人善任。因此①②④,故选B项;纸币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因此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不可能出现,③错误,排除A、C、D项。
1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这一史实能印证题干中的论述,故选C项;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属于唐朝时期的“走出去”,与材料中的“进入过唐朝”内容不符,排除A、B两项;马可·波罗是元朝来华的外国人,与材料描述的唐朝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这一评论认为,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的色彩引人注目;而安史之乱以后,唐诗的情调变得沉郁、悲怆。这表明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产生了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种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唐诗的创作中。安史之乱以后,唐诗的情调更多地呈现出沉郁、悲怆的色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哀伤与忧愁,A选项正确;虽然唐朝时期实行了科举制,但该评论并未明确提及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因此,不能将科举制促进唐诗繁荣作为对这一评论的正确理解,排除B选项;虽然唐诗作为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的某些方面,但该评论并未明确指出唐诗全景再现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排除C选项;虽然该评论提到安史之乱以后,唐诗情调变得沉郁、悲怆,但不能将安史之乱作为导致唐诗衰微的唯一因素。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唐诗仍然有着较长的繁荣时期,不仅仅局限于安史之乱以前,排除D选项。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唐柳公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世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按朝廷规定,是名字带“世”“民”字,都要避讳,必须把字改了,因此此书法作品避讳的是唐太宗的名讳,故选C项;柳公权出现笔误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书法特色与缺笔无关,排除B项;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无法通过此书法作品判断,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根据“节度使……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可知,节度使有很大的自主权,随着实力的增强,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最终演变为叛乱,唐朝节度使实力的膨胀,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故选B项;唐朝时出现节度使,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冗余"“宦官专权”方面的信息,排除C、D两项。
2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图片信息“赵匡胤金币”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故选D项;“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的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书生。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变法后……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支二十年之用”的描述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财政收入,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变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等方面影响的描述,排除A项、C项、D项。
2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契丹人引马图》发掘于墓葬中,是出土文物,符合题干所提出的“直接发生在当时的史料”,故选D项;《岳飞抗金》是历史剧,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种,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的是清朝的历史,与材料中的辽“宋夏金元”时间不符,排除B项;《资治通鉴》译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
24.【答案】C【解析】元昊是西夏党项族首领,他“仿效唐宋制度……汉人一律重用”,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故选C项;元昊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党项与汉族的交融,并不是说党项族变成了汉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党项族与汉族的民族关系,同时,党项族与汉族之间也有战争发生,排除B项;题干不涉及宋金和议的内容及影响,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元都城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唯一一座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在线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宫殿。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故都城平面示意图为元大都平面图,故选C项;唐朝时,长安城建筑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且市和坊是分开的,元大都时,市和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排除A项;北宋都城开封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都城布局为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排除B项;明朝北京城有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有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发展。根据所学可能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故选D项;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
27.【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述为元朝时期疆域东西南北的所到之地,忽必烈统一元朝之后,为了加强管理,实行“行省制度”,故选D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地方制度,排除A项;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隋朝建立后,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28.【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在辽宁设置辽阳行省,归中书省管辖;西藏、西域属于边疆地区,采取设置机构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体现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故选A项;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而不是山河形便,排除B项;行省制度,设立机构管理边疆地区都是宋代没有的,排除C项;山东、山西、河北是腹里,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所以D符合题意;便利赋税征收、改善民族关系和促进物资交流都是元朝设置驿站的影响,而非设置的初衷,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0.【答案】D【解析】西域都护是汉代设置管理新疆地区事务机构,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管理新疆地区事务机构,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材料中设置的三个机构均是为了管理新疆地区,故选D项;内蒙古、西藏、广西均与材料中管理的地区不符合,排除A项、B项、C项。
二、非选择题(40分)
31.【答案】
(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发展。
(2)曲辕犁;筒车。
(3)图二: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见证了唐朝高超的制瓷业(手工业)发展水平。
图三:唐戴帷帽女子骑马俑,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印证了唐朝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
图四: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见证了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1)作用:据材料一“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一改之前选官看门第的状况(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大大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所选官员直接成为天子门生,所有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这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真正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工具名称:图一——据材料二中图片辨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图一即是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图二——据材料二中图片辨识可知,该工具是筒车,它是和翻车相类似的提水机具,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与应用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此题为开放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本题围绕选取对象,言之有理阐述皆可,但不能出现史实错误。
示例——图二: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见证了唐朝高超的制瓷业(手工业)发展水平。(从唐朝极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品唐三彩为切入点,描述唐三彩的特征,突出唐朝手工业水平的发达。)
图三:唐戴帷帽女子骑马俑,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印证了唐朝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为切入点,描述唐朝女子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来突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图四: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见证了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唐朝的民族关系为切入点,描述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使者求婚的场景画作,来突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往来的史实。)
32.【答案】
(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3)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解析】
(1)据“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依据材料中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分析可知,其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据“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的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3)据“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可知,唐朝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33.【答案】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阎立本:善画人物画,代表作有《步辇图》;
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效。(4分)
(2)唐太宗、唐玄宗(2分)任用贤能、重视经济发展、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等。(2分)
【解析】
(1)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全国统治;隋炀帝还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唐朝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此外,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等;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画家,尤其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步辇图》;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持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取得一些成效,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等。
(2)人物: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
故此题图谱可以增加的历史人物有:唐太宗、唐玄宗。
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唐玄宗统治前期,都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重视人才,任用贤能,发展科举制;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以民为本,减轻农民负担等,这是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