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截至1949年底,除了东北、西藏、新疆等地区外,人民币已基本占领全国市场。这一举措( )
A.变了原有的经济政策 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推动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D.消灭了非法投机活动
2.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图1)、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图2),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3.如下图为画家钱大昕创作于1951年《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画右侧有“抗美援朝”“爱国公约”等文字。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4.“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5.右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图中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 B.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6.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7.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
A.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 B.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8.如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9.1956年,山西解虞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燎原社在农村忙碌的时节组织了“农忙托儿组”12个,集体照看孩子141个,办了3个幼儿园,经常照管124个孩子。燎原社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体现了公私合营的特征 D.助推土地改革落到实处
10.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主题思想极为鲜明,其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表所示。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 )
面额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1元 女拖拉机手 天山放牧
2元 车床工人 石油矿井
5元 炼钢工人 露天煤矿
10元 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 天安门
A.体现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 B.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 D.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1.如图是国务院批转的一份文件通知,其主题内容最有可能是( )
A.高校应当向广大工农开门 B.加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C.恢复长期中断的高考制度 D.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化大革命”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④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3.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摘自新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80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正式使用"开放"一词,并将它与对外经济政策相联系……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
——沈迅《浅论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渐进发展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三、识图题
15.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请任意选取其中一个时间段,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截至1949年底,除了东北、西藏、新疆等地区外,人民币已基本占领全国市场”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币基本占领全国市场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人民币基本占领全国市场并没有体现改变原有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人民币基本占领全国市场而不是解放区,排除C项;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一直与不法资本家的投机违法活动作斗争,1949年底并不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依据两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是错误的,因为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完成统一,不是实现了国家统一。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得解放,和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后,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于1951年和平解放了西藏,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3.A
【详解】根据题干““《多生产!多捐献!》”“抗美援朝”“爱国公约”可知,宣传画体现了工人积极生产,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的战争,宣传画体现了人民对国家的爱,对新生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1951年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53年,且漫画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排除C项;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材料信息“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说明不同时期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D项正确;“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据题干“右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图中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C项正确;“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农业仍比较落后,排除A项;当时的土地性质仍是私有制,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于19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1951年”“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可得出,把旧社会时期一些旧式职名改称呼能够使劳动者对身份的认同感更强,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D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B项;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从1953年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建公路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它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便利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防,A项正确;图示的工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不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排除B项;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民比例经济失调,排除C项;一五计划大规模引进苏联的工业、农业、国防工业等技术装备,但并不是全部照搬苏联工业化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中,工科占比最多,其次是师范类;农林类、文科类占比较小。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高等学校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充分体现了“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B项正确;工科占比最多,无法体现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并非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C项;图片展示的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忙碌的时节组织了‘农忙托儿组’12个”,结合所学知识: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符合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燎原社的这一做法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A项正确;题干中的集体照看幼儿与义务教育无关,排除B项;公私合营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出现与土地改革有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女拖拉机手和天山放牧体现了我国农牧业生产发展,车床工人、石油矿井、炼钢工人、露天煤矿体现的是我国的工业建设,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天安门体现的是民主政治建设。因此,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D项正确;图片涉及农业、工业、民主政治建设多个领域,且工业建设领域体现不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图片涉及农业、工业、民主政治建设多个领域,体现不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针对的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不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体现的是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的恢复,根据所学可知,1977年冬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C项正确;高校应当向广大工农开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排除A项;图片中“培养高等级人才”“为快出人才,早出成果”说明主题内容是为了通过恢复高考培养人才,没有强调加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排除B项;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是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这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故②正确;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有利于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故③正确;众多干部群众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故④正确;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故①错误。故选D。
13.(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任答一点)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结合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建设,可以得出,A的事件是“土地改革”,B的时间是1953年。
关系: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可知,“基础”和“主导”的关系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一农民拔出地主立的界碑”,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以得出,图一出现在土地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二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得出,图二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得出,由图1到图2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3)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土地由“分”到“合”,可以得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克服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农业经济。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情况下,我国对农业实行不同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
14.(1)共同特点:重视发展重工业。或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任答一点)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苏联的援助支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等。(任答2点)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可以得出,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的共同点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或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2)原因:据材料二中“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可以得出,“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材料二中“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可以得出,“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是苏联的援助支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3)会议: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以得出,“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5.1952-1957年,中国经济呈上升趋势,原因: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7-1960年,中国经济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经济。
1960-1965年,中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上升)原因: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得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详解】1952-1957年: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952-1957年中国的经济呈上升趋势,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53—1957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7—1960年: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957—1960年我国经济呈下降趋势。1958年开始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1959年-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0-1965年: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了克服经济困难的局面,1961年初开始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得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