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考点七:中国现代史(含解析)——(2019—2023)五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

考点七:中国现代史——(2019—2023)五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
1.(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2.(2019·全国·高考真题)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3.(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2021·全国·高考真题)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5.(2020·全国·高考真题)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6.(2023·全国·高考真题)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7.(2021·全国·高考真题)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8.(2019·全国·高考真题)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9.(2020·全国·高考真题)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10.(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11.(2022·全国·高考真题)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12.(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13.(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
14.(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15.(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16.(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17.(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18.(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9.(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20.(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1.(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例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5.答案:B
解析: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8.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9.答案:A
解析:1983 年,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国企改革尚未“全面展开”,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C项错误;我国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得出,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得出,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得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根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13.答案:(1)明朝前期:①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②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③海军实力出现衰退;④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①舰船数量大幅增加;②舰船类型不断丰富;③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快;④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⑤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⑥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3)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②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③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解析:(1)明朝前期: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得出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根据“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得出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根据“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得出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根据“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得出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根据“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舰船数量大幅增加;②舰船类型不断丰富;根据所学可得出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快;根据“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得出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根据“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得出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根据“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得出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14.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解析:(1)特点:日本: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根据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制定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可知,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主导,计划发展;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日本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因此大量引入技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苏联对新中国的前期支援与后期遏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技术引入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发展领域看,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根据材料“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可知,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注重技术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析:(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
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
(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
(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6.答案:(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
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2)科技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解析:(1)新内容:由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材料“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特别重视高科技的发展。
背景:由材料“198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发表这一谈话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由材料“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谈话的背景为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由材料“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可知,其谈话的背景是因为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2)结合所学可从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角度进行说明。
17.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解析:(1)措施:根据“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设立专门机构;根据“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可知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根据“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该修河道,筑堤束水;根据“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效果: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可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根据“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根据“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地区将团结合作;根据;根据“《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制定了正确的;根据“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意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海河的治理,有效的治理了水患,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治理海河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18.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
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
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
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
(2)根据“20世纪 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
19.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 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根据“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根据“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得出完全自主;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根据材料“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角度概括。
20.答案: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其它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21.答案: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
解析: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2%,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作选择你将选择”,选择经商和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分别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创业。因此结合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考点七:中国现代史(含解析)——(2019—2023)五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