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2(福建专用)(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2(福建专用)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考题有变化的趋势,根据中考会议精神,2024年选择题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分数配比1:1为发展趋势。也就是选择题逐步减少到25题,总分50分;材料题增加6分,总分50分。这就对于读题速度,解题速度,材料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卷结构不变,选择题,辨析题,解析题和论述题四个模块构成。还需要持续关注的是材料题分值增加部分的考点。
新考法1:第2题考查都江堰体现的中国智慧,注重发挥历史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新考法2:第5题,注重与热点的结合,注重情景设计,与时政和生活相结合,体现历史学科的生活化。需要抓住情境重点,理清楚中心含义。
新考法3:第30题,注重考察四史,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新考法4:第31、32题,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前后联系、并列关系等,构建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2.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都江堰示意图 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见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都江堰并未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故选A项。
3.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秦始皇的功与过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意在说明秦朝统一全国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始皇的功与过,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如图思维导图中的“?”指代的杰出人物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罢黜百家、设立刺史、盐铁专营、北击匈奴,D项正确;汉高祖建立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汉文帝与汉景帝合力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B项;汉文帝与汉景帝合力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故选B。
6.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迁都洛阳
【答案】D
【解析】题干“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强调的是为什么要迁都洛阳的重要性,这便于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原先定都于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故孝文帝迁都洛阳,D项正确;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是孝文帝改革一项汉化措施,与题干“居于中原”无关,排除A项;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也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与“居住于中原”信息不符,排除B
项;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图中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进行交融 B.中外交往频繁
C.经济快速发展 D.科技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进行改革,迁都洛阳,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两幅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民族进行交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出民族交融,与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8.下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铜器的介绍回该青铜器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鸟尊 铭文 说明
鸟尊的盖内和腹部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翻译:晋国君主制造的祭天宝器)。据考证,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所拥有的高规格祭祀礼器。
A.提供了研究晋国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体现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
C.说明晋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个诸侯国 D.凸显晋国青铜铸造水平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据考证,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所拥有的高规格祭祀礼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青铜器是西周时期的实物,反映了晋国的社会现状,其历史价值是提供了研究晋国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A项正确;仅仅依据青铜器上的铭文无法体现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晋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个诸侯国,排除C项;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晋国青铜铸造水平世界领先,排除D项。
故选A项。
9.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是北方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汉朝时的主要储藏是粟,而但是南方的主要粮食是稻米,由于交通 不发达,所以很难运到北方,到了唐朝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所以南方的稻米可以运到北方,所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的条件是由于当时交通运输的发展,D项正确;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A;唐朝后期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中的“稻米、粟”都是中国传统农作物,没有涉及到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传统节日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列资料可反映出( )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和幸福之意,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
A.传统节日的起源 B.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
C.传统习俗的变化 D.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和幸福之意,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通过春节和中秋节习俗的活动,反映出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B项正确;传统节日的起源,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传统习俗的变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统计表(部分)
年份 1661年 1784年 1820年
人口数(万人) 323.3 3283.2 4799.2
耕地数(万顷) 58.7 89.8 95
据表可知,清代(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格局变化 C.玉米广泛种植 D.商业网络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统计表(部分)”可知,表格反映清代两湖地区人口不断上升,上升幅度很大,耕地面积上升幅度较小,说明清朝时期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图片内容不能看出农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排除B项;表格没有反映玉米的种植情况,排除C项;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人地矛盾突出,没有反映商业网络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如图所示大生纱厂股票发行于公元(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6年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关键信息“中华民国四年”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因此中华民国四年是1915年(1912+4-1=1915年),C项正确;ABD项时间均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福建土布原畅销上海、辽东及台湾等地。厦门开市后,布贩们放弃土布而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这表明《南京条约》签订后( )
A.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B.我国自然经济已解体
C.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清朝丧失了贸易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放弃土布而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可知,传统土布滞销,体现出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A项正确;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当时民族工业还没有产生,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是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清朝逐步丧失贸易主权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周恩来出任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以上史实体现了( )
A.中华民国诞生 B.国共实现合作 C.北洋军阀倒台 D.“双十协定”签署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国共合作实现,之后,黄埔军校建立,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B项正确;中华民国诞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在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倒台,“双十协定”签署与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有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展情况(节选)
年份 共产党员(万人) 军队(万人) 根据地(块) 人口(百万人)
1937年 4 4 1 1.5
1940年 80 50 17 100
体现了这一时期( )
A.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力量壮大
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国共力量全面反转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展情况”数据可知,表格内容反映1937-1940年共产党员人数军队人数、根据地、人口都呈现大幅度上升状态,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力量的壮大,B项正确;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是在1936年,排除A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C项;1937-1940年是在国共建立统一战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写道“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母亲”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答案】D
【解析】从“臣民”到“国民”体现的是对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变革。和人民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充分体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B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7.下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31年中共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D项正确;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之后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会一步步得到完善,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8.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邮票反映出我国的外交( )
A.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
C.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后,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9.某同学用下面两张老照片来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其探究角度应是( )
图:临江县父老送子参军 图:延吉县人民支援前线的军鞋
A.战术指挥 B.军队士气 C.兵力对比 D.民心所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临江父老送子参军”、“延吉县人民支援前线的军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战争的胜利是民心所向,D项正确;本题主要讲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战术指挥,军队士气,兵力对比等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0.古代希腊城邦概况(部分)
城邦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斯巴达 8400 约40
雅典 2500 约30
反映了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
A.农业发达 B.民主盛行 C.小国寡民 D.城邦众多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几百个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百人,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人口约40万,因此据表格信息可得出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C项正确;表格内容未体现古希腊城邦“农业发达、民主盛行”,排除AB项;表格仅仅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城邦概况,没有体现出城邦众多,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下图所示的是某古文明代表性遗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遗址位于今天的( )
A.埃及 B.印度 C.希腊 D.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A项正确;古印度文明代表是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梵文),排除B项;希腊文明以雅典民主政治最为著名,排除C项;中国文明的标志有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2.造成表中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
年份 农业人口占比 制造业人口占比
1820年 78.8% 2.7%
1860年 52.9% 13.8%
A.民族的独立 B.宪法的制定 C.农奴的解放 D.工业化的推进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信息“1820年,农业人口占比78.8%,制造业人口占比2.7%”到“1860年,农业人口占比52.9%,制造业人口占比13.8%”可知农业人口占比迅速减少,制造业人口占比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的独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宪法的制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农奴的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23.《权利法案》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英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这强调的是它( )
A.避免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冲突 B.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奠定了人类宪政史上的里程碑 D.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权利法案》……使英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
一个先决条件”可知,材料说明《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B项正确;《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但不能避免议会和王权的权力冲突,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权利法案》在人类宪政史上的地位,排除C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题干强调的是君主立宪制确立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4.天平是一种衡器,依据杠杆原理制成。当两端的质量(重量)不平衡时,会打破天平的持平稳定局面。如图可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的驱动力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C.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德国后来居上,但是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德国与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5.图中新政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新政”、“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以工代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指的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对经济进行调整,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和指导,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但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通过颁布法律调整经济,不能说明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26.为了实现如图漫画中的战略态势,加速纳粹德国的覆亡,1944年,位于西欧的美英盟军执行了( )
A.莫斯科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及信息“加速纳粹德国的覆亡,1944年,位于西欧的美英盟军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B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与题干信息“1944年”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与题干信息“1944年”不符,排除C项;攻克柏林战役发生在1945年,与题干信息“1944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7.自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生效后的最初四年里,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的煤产量增加了23%,钢铁产量增加了14.5%,这说明了( )
A.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B.美苏打压无法阻止西欧崛起
C.西欧经济一体化具有优越性 D.苏联解体加速欧盟组织成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的煤产量增加了23%,钢铁产量增加了14.5%”可知,西欧一体化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表明西欧经济一体化具有优越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与外交独立自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煤产量增加了23%,钢铁产量增加了14.5%”不能证明西欧的崛起,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199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8.下列表格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超过印度
B.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C.抗美援朝国力消耗严重,经济衰退
D.这是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背景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但是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不仅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不如邻国印度,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这也是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原因,B项正确;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时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尚且不如印度,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消耗了我国的大量国力,但是1952年时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不能说经济衰退,排除C项;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仍然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题干所述的是新中国初期工业方面的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16—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大西洋沿岸各地区之间,西欧主要从事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举一个例子说明“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2分)
(2)材料中,16—18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1)举例:美洲和东欧的原料在大西洋商路流向欧洲。(2分)
(2)判断:同意(2分)
理由:1500年前后,西欧国家纷纷开始新航路开辟,此后,为寻找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西欧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美洲和非洲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支持,非洲提供劳动力,以西欧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因此同意16-18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4分)
【解析】(1)举例:根据材料“16—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大西洋沿岸各地区之间,西欧主要从事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可知,“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主要是指西欧从事金融业和制造业,因而制造业工业产品流向非洲;美洲和东欧的原料在大西洋商路流向欧洲;非洲的劳动力流向美洲等。
(2)判断:此题为开放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要求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例如,选择同意。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16—18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的观点主要是分析清楚16-18世纪“大西洋”沿岸也就是西欧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地中海商贸中心的地位转移到大西洋。因此,理由是:1500年前后,西欧国家纷纷开始新航路开辟,此后,为寻找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西欧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美洲和非洲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支持,非洲提供劳动力,以西欧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因此同意16-18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文)在《民报》发刊词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看成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回首风云际会的沧桑百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多领域除旧布新、文明进步的起点,就是那场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
——摘编自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以下示意图根据颜晓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指导辛亥革命的理论,结合所学简析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实现标志,并简析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飞跃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④时期我们党提出并形成的全局性的战略布局。(4分)
【答案】(1)理论:三民主义;(2分)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
(2)标志:新中国成立;(2分)
理由: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2分)
(3)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分)
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分)
【解析】(1)理论:据材料“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结合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理由:据材料“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说辛亥革命是“波澜壮阔”的。
(2)标志:据材料“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理由:据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3)成果:据材料可知,③时期是1978-2012年。结合所学可知,1978-201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战略布局:据材料可知,④时期是2012年至今。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形成的全局性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经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的认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边上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沽鸡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兄弟,实现了民族团结佳话的“彝海结盟”。之后,中央红军在小叶丹的带领下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同时,彝族人民在中央红军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
——摘编自任大跃《红军长征在四川》
材料三
图 1952—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变化柱状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其反映的清廷管辖的地方。(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彝族人民为我国革命做出的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2-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材料反映的主题。(2分)
【答案】(1)西藏。(2分)
(2)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扩大了革命队伍(发展了革命力量)。(4分)
(3)变化趋势:不断上升(增长)。(2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制定适宜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民族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4分)
(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五世班禅”结合所学知识,1653 年顺治帝册封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封号,1713 年康熙帝册封另一位格鲁派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因此反映的清廷管辖的地方是西藏。
(2)根据材料二“之后,中央红军在小叶丹的带领下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同时,彝族人民在中央红军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彝族人民为我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是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扩大了革命队伍(发展了革命力量)。
(3)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可知从1952年至2013年民族地区GDP总量在不断上升(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原因是新中国的成立;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制定适宜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民族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可知主题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28年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
——摘编自李楠《世界通史》
从表中选取两个历史事件,围绕所选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选事件和世界现代史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选填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案】
【示例一】
历史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尼克松访华。(2分)
观点: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的出发点。(2分)
论述:二战中,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二战后,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出台了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为应对不利的国际局势,美国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6分)
【示例二】
历史事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中共十四大召开。(2分)
观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2分)
论述:1921年,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8年,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苏联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促进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1992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中共召开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必须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20世纪(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中不断完善。(6分)
【解析】根据设问要求,从表中选取两个历史事件,围绕所选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选事件和世界现代史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如选择其中两个历史事件“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72年,尼克
松访华”,根据历史事件得出观点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围绕观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可从尼克松访华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另外还可选择题其他历史事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中共十四大召开”,得出观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关于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2(福建专用)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考题有变化的趋势,根据中考会议精神,2024年选择题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分数配比1:1为发展趋势。也就是选择题逐步减少到25题,总分50分;材料题增加6分,总分50分。这就对于读题速度,解题速度,材料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卷结构不变,选择题,辨析题,解析题和论述题四个模块构成。还需要持续关注的是材料题分值增加部分的考点。
新考法1:第2题考查都江堰体现的中国智慧,注重发挥历史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新考法2:第5题,注重与热点的结合,注重情景设计,与时政和生活相结合,体现历史学科的生活化。需要抓住情境重点,理清楚中心含义。
新考法3:第30题,注重考察四史,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
新考法4:第31、32题,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前后联系、并列关系等,构建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2.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都江堰示意图 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3.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秦始皇的功与过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4.如图思维导图中的“?”指代的杰出人物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5.“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6.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迁都洛阳
7.图中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进行交融 B.中外交往频繁
C.经济快速发展 D.科技高度发达
8.下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铜器的介绍回该青铜器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鸟尊 铭文 说明
鸟尊的盖内和腹部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翻译:晋国君主制造的祭天宝器)。据考证,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所拥有的高规格祭祀礼器。
A.提供了研究晋国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体现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
C.说明晋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个诸侯国 D.凸显晋国青铜铸造水平世界领先
9.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10.传统节日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列资料可反映出( )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和幸福之意,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
A.传统节日的起源 B.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
C.传统习俗的变化 D.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
11.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统计表(部分)
年份 1661年 1784年 1820年
人口数(万人) 323.3 3283.2 4799.2
耕地数(万顷) 58.7 89.8 95
据表可知,清代(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格局变化 C.玉米广泛种植 D.商业网络形成
12.如图所示大生纱厂股票发行于公元(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6年
13.福建土布原畅销上海、辽东及台湾等地。厦门开市后,布贩们放弃土布而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这表明《南京条约》签订后( )
A.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B.我国自然经济已解体
C.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清朝丧失了贸易主权
14.“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以上史实体现了( )
A.中华民国诞生 B.国共实现合作 C.北洋军阀倒台 D.“双十协定”签署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展情况(节选)
年份 共产党员(万人) 军队(万人) 根据地(块) 人口(百万人)
1937年 4 4 1 1.5
1940年 80 50 17 100
体现了这一时期( )
A.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力量壮大
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国共力量全面反转
16.《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写道“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母亲”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下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18.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邮票反映出我国的外交( )
A.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
C.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某同学用下面两张老照片来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其探究角度应是( )
图:临江县父老送子参军 图:延吉县人民支援前线的军鞋
A.战术指挥 B.军队士气 C.兵力对比 D.民心所向
20.古代希腊城邦概况(部分)
城邦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斯巴达 8400 约40
雅典 2500 约30
反映了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
A.农业发达 B.民主盛行 C.小国寡民 D.城邦众多
21.下图所示的是某古文明代表性遗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遗址位于今天的( )
A.埃及 B.印度 C.希腊 D.中国
22.造成表中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
年份 农业人口占比 制造业人口占比
1820年 78.8% 2.7%
1860年 52.9% 13.8%
A.民族的独立 B.宪法的制定 C.农奴的解放 D.工业化的推进
23.《权利法案》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英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这强调的是它( )
A.避免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冲突 B.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奠定了人类宪政史上的里程碑 D.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4.天平是一种衡器,依据杠杆原理制成。当两端的质量(重量)不平衡时,会打破天平的持平稳定局面。如图可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的驱动力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C.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5.图中新政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26.为了实现如图漫画中的战略态势,加速纳粹德国的覆亡,1944年,位于西欧的美英盟军执行了( )
A.莫斯科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27.自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生效后的最初四年里,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的煤产量增加了23%,钢铁产量增加了14.5%,这说明了( )
A.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B.美苏打压无法阻止西欧崛起
C.西欧经济一体化具有优越性 D.苏联解体加速欧盟组织成立
28.下列表格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超过印度
B.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C.抗美援朝国力消耗严重,经济衰退
D.这是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背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16—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大西洋沿岸各地区之间,西欧主要从事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举一个例子说明“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2分)
(2)材料中,16—18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文)在《民报》发刊词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看成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回首风云际会的沧桑百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多领域除旧布新、文明进步的起点,就是那场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
——摘编自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以下示意图根据颜晓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指导辛亥革命的理论,结合所学简析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实现标志,并简析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飞跃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④时期我们党提出并形成的全局性的战略布局。(4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经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的认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边上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沽鸡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兄弟,实现了民族团结佳话的“彝海结盟”。之后,中央红军在小叶丹的带领下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同时,彝族人民在中央红军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
——摘编自任大跃《红军长征在四川》
材料三
图 1952—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变化柱状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其反映的清廷管辖的地方。(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彝族人民为我国革命做出的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2-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材料反映的主题。(2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28年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
——摘编自李楠《世界通史》
从表中选取两个历史事件,围绕所选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选事件和世界现代史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选填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2(福建专用)(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