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森严 B.封建王朝产生 C.分封制遭破坏 D.生产水平提高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A.政权分裂与割据 B.民族交融与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少数民族的风俗
3.南朝《宋书》载: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这反映出( )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任务完成 B.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C.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西晋王朝保护大地主的利益
4.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提拔一些资历浅的年轻人,并由文宜主持的枢密院掌管军队等军政,他还将一半的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禁军将领试图谋权篡位 B.赵匡胤重视武将作用
C.京城缺乏安全需要禁军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5.下面是唐、北宋和南宋都城的布局变化,这反映了( )
A.城市的政治功能不断加强 B.城市布局基本上沿袭对称
C.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打破 D.政府加强对城市安全管理
6.“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促进了民族团结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7.朱元璋先后五次亲自为国子监制定了详尽严苛的55条监规,直接干预国子监的学习内容,曾下令将《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多条内容删掉。这一做法( )
A.强化了专制皇权 B.解放了士人思想 C.推动了文化发展 D.提高了行政效率
8.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对外贸易发达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9.“清朝人在耕作时首先给耕地合理的施肥,然后把土地翻耕到一定的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材料说明清朝农业发展得益于( )
A.优越的地理环境 B.统治者的重视
C.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高产作物的引进
10.以下为中国古代从秦到清疆域的变化,该变化体现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和强化
D.中国版图不断扩大
1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4年,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向洪秀全报告:士兵日益增多,应设法解决军粮问题,要求“照旧交粮纳税”。洪秀全同意了他们的奏请。这说明( )
A.先进领导人向西方寻求真理 B.平均分配土地原则被放弃
C.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D.太平军抗击清军斗志昂扬
12.严复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楷模,其办报宗旨一是“通上下之情”,二是“通中外之故”。他创办的报纸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万国公报》
13.下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C.“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4.在1960年17个国家独立后,非洲又有许多国家相继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这些史实表明( )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非洲独立运动势不可当
C.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激化 D.国际问题应当和平解决
15.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经济发展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全球收入不均加剧、发展失衡,改革世贸组织的呼声不断等现象震动着世界。这些现象( )
A.预示着发达国家必然衰落 B.推动世界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C.造成了地区矛盾冲突不断 D.反映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
二、辨析改错(8分)
16.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都城洛阳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2)宋代城市中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草市和夜市。( )
(3)清朝前期,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
(4)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地主阶层逐渐形成。(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王思明《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材料二 《新青年》的创办者陈独秀……后来加入其中的胡适、刘半农、杨昌济等人也多半是长江流域各省人士。……他们以笔代枪,发动文学革命,使科学、民主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上海又相继出现了《共产党》《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它们不仅介绍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还明确地把工人群众作为目标读者。……在这种形势下,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1920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参会的13名代表中,有11名代表来自长江流域各省。
——摘编自冯天瑜《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长江流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单位:%)
国家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利用战争带来的天赐良机,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市场。
——据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变化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状况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二者有何内在关联性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都江堰 灵渠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第聂伯河水电站 田纳西水利工程 巴拿马运河
(1)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605年起, 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推行“ ”的典型事例;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任选两幅或两幅以上图片,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平王东迁后,周王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周代天子以下有诸侯、卿、大夫、士等统治等级和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等被统治等级,等级制度森严,而题干材料反映出这种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秦朝建立标志着封建王朝产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与“生产水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木兰诗》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产生的诗歌名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也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原汉族。因而两幅图的共同主题为民族交融与发展,B项正确;政权分裂与割据与两幅图片反映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木兰诗》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产生的诗歌,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木兰诗》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产生的诗歌,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风俗,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由于北方动乱,大批北方民众相继南迁避难,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之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百姓安居乐业。可知材料反映出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任务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南朝《宋书》载不符,排除A项;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与题干信息“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没有联系,排除B项;西晋王朝保护大地主的利益,与“南朝《宋书》载”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题干“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提拔一些资历浅的年轻人,并由文宜主持的枢密院掌管军队等军政,他还将一半的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D项正确;禁军将领试图谋权篡位,与题干反映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A项;赵匡胤重视武将作用,说法错误,宋太祖是削弱武将的权利,排除B项;京城缺乏安全需要禁军说法错误,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市坊分开,而北宋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不仅有交易场所,而且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C项正确;唐长安、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都是朝代都城,具有政治功能,仅凭布局无法得出城市的政治功能不断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唐长安城布局对称,北宋东京城就不是严格的对称了,南宋临安城基本不讲究对称了,排除B项;仅凭布局无法体现政府加强对城市安全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废除了以自然地理分界的做法,使地理上的险阻不能再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削弱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对民族团结的影响,排除B项;行政效率与区域规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朱元璋制定了详尽严苛的55条监规,下令将《孟子》中触犯君权的语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多条内容删掉,该做法强化了明朝专制皇权,A项正确;解放了士人思想、推动了文化发展与题干主旨强化了专制皇权不符,排除BC项;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人身关系。材料“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机工、曳花有数千人”“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可分析得出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项正确;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关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题干“清朝人在耕作时首先给耕地合理的施肥,然后把土地翻耕到一定的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可知,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没有涉及到“优越的地理环境、统治者的重视、高产作物的引进”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封建社会早期,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和渗透力远不如封建社会晚期,因此对于国家的疆域边界的界定比较模糊,后来越来越清晰,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多民族,而且秦朝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时期也有分裂割据时期,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多民族,更无从谈及多元一体,排除B项;元朝时期是我国疆域最大时期,版图是有所变化的,到清朝基本定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平均分配土地到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仿照清朝的办法,征收地丁银和糟粮,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平均分配土地原则被放弃,《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无法落实,B项正确;题干材料显示太平天国领导人并未向西方寻求真理,排除A项;依据题干信息“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没有废除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军的斗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楷模,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B项正确;《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报刊,不是严复创办的,排除A项;《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不是严复创办的,排除C项;《万国公报》是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不是严复创办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统计图可知,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在各行业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且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可知,非洲独立运动势不可当,B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A项;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际问题应当和平解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经济发展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全球收入不均加剧、发展失衡,改革世贸组织的呼声不断等现象震动着世界”和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世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为经济贸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的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破坏作用大,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之间还没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都会想方设法抬高进口关税,减少出口关税,以保护本国的企业,D项正确;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预示着发达国家必然衰落,排除A项;材料说明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的和谐发展,排除B项;地区矛盾冲突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表现形式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错误,洛阳改为长安
(2)错误,草市改为早市
(3)正确
(4)错误,地主改为市民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故原题错误,将洛阳改为长安。
(2)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故原题错误,草市改为早市。
(3)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故原题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故原题错误,将地主改为市民。
17.(1)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水利工程的兴修;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2)发动文学革命,使科学、民主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
(3)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可概括其原因为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根据材料“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可概括其原因为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兴修。
(2)贡献:根据材料“……他们以笔代枪,发动文学革命,使科学、民主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可概括其贡献为发动文学革命,使科学、民主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根据材料“ 在这种形势下,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1920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参会的13名代表中,有11名代表来自长江流域各省”可概括其贡献为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
(3)认识:本题可以从长江流域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如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等。
18.(1)英、法两国下降,美、德两国上升。美、德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2)欧洲是“一战”的主战场;美国长期为交战双方提供高额贷款并出售军火;日本借机扩张势力。
(3)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等。
【详解】(1)变化状况:据材料“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单位:%)”可知,1870年英法分别是31.8%、10%;而1913年英法分别是14%、6%;即英、法两国呈下降趋势;而美、德分别由23%、13.2%上升到38%、16%,即呈上升趋势。
原因:据所学可知,美、德两国工业生产迅速上升,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2)原因:据材料“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可知,欧洲是“一战”的主战场,削弱了欧洲诸国家的实力;据材料“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长期为交战双方提供高额贷款并出售军火;据材料“日本利用战争带来的天赐良机,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日本借机扩张势力。
(3)关联性:据所学可知,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等。
19.(1) 李冰 隋炀帝 以工代赈 1999
(2)示例:
观点: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论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这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27年至1939年建设,当时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电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项目,它所提供的电力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能源。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
总之,水利工程的兴修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详解】(1)填空:①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②结合所学可知,605年起,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③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④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第聂伯河水电站、田纳西水利工程、巴拿马运河”,再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水利工程,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拟定论点为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经济发展,造福百姓。阐释可从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第聂伯河水电站、田纳西水利工程、巴拿马运河这些水利工程在建造完工后和之后的时段发挥的积极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具体参考示例如下:
观点: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论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这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27年至1939年建设,当时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电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项目,它所提供的电力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能源。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
总结:总之,水利工程的兴修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