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青海西宁市湟川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青海湟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韩非子》中记载“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铡……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墨子》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庄子》中记载“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论证( )
A.原始社会私有财产的产生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进步
C.万邦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 D.诸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
2.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制度(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D.重视构建等级秩序
3.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权臣攫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后世史家称其为“篡位”,但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其理论来源为( )
A.道家五行轮回 B.法家厚今薄古 C.墨家尚贤尚能 D.儒家圣贤思想
4.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5.《国语·鲁语》记载:“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至汉武帝时,为打压丞相,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使其总理朝政,参决政事。内外朝制度的推行( )
A.延续了先秦制度的传统 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C.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 D.解决了朝臣擅权的问题
6.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
A.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
C.限制贵族特权 D.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
7.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
8.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
人物言行 文献出处
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 据[东晋]刘琨《与卢谌书》等
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
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
9.在南朝刘宋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江东大族中涌现出一批军功家族,寒门出身的将帅也出现不少,此类情况成为南朝政坛上的显著现象。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据此可知,南朝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B.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C.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加强 D.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10.下图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五道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监察功能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
11.唐朝诗人白居易(772-846)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据材料可知,这一税收政策( )
A.横征暴敛,政府收入增加 B.量出制入,为挥霍无度创造了制度便利
C.赋役征钱,伤农然而利商 D.资产审查制度不严密,造成了竭泽而渔
12.“斗浆”,即“斗茶”,指以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的活动。《斗浆图》是南宋时期画作,作者所绘六位提瓶支茶者,皆身着宋装,每人各持一套茶器,有提瓶注茶者,有擎碗品茶者,动态造型各异。茶瓶均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置竹篾提器中,另有竹篾编制的精巧碳篓和碗盒。该图反映出( )
斗浆图
A.宋代商业空前繁荣 B.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作者关注市井生活 D.文人画具史料价值
13.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14.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B.设置通判的主要目是防止武人专权擅政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路州县体制的设立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15.元末,张士诚、方国珍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余部逃亡海外,继续与明朝为敌,而且还与日本海盗相勾结,共同反对明朝。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 )
A.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 B.封建自然经济心态下产物
C.重农抑商狭隘思想的体现 D.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骚扰
二、材料题
16.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贿,割损政令”均涉及到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三、论述题
19.【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尧、舜、禹是万邦时代的领袖,三则史料都描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境,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私有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故排除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B;材料中三本文献的记载只是在描述古代领袖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不涉及诸子思想的融合,故排除D。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材料不涉及周天子权力集中问题,而且据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不符史实,材料中不能体现,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材料“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可知,周人重视神灵,当然也包括周天子,因此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能在材料中体现,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可知周朝非常重视血缘关系,B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可知,周人重视以血缘关系构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儒家忠君思想被进一步强化,因此权臣大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道家五行轮回学说,排除A项;材料强调忠君思想,与法家厚今薄古无关,排除B项;墨家尚贤尚能强调统治者用人方式,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楚庄王对“武德”的解释及其体现的“对民众利益的追求”以及“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楚庄王认同华夏文明,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C项是对“武德”的误解,故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外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等都以外戚身份入主内朝,这就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C项正确;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偏向于祭祀等,汉武帝时期内朝总览政事,权力大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内朝已经脱离了专管神事的职能,并不是意在宣扬君权神授,排除B项;汉武帝之后,内朝官员掌握大权,霍光、王莽都行废立皇帝之事,因此内外朝制度没有解决朝臣擅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正确;“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是军事措施,“限制贵族特权”“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ACD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折合比例关系的确立,有利于减省田租征收与廪食发放过程中本应存在的大量运算程序,提高粮食征收与管理的效率,反映了官府粮食管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民众赋税负担的轻重与税率、税种的增减有关,排除A项;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使不同粮食之间的换算变得更加简便,降低了田租征收的复杂程度,排除B项;秦及汉初官府建立的“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政府税率的提高、实行垄断性经营等可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东晋王导志于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刘琨也“枕戈待旦”,消灭北方胡人,收复中原。因此,西晋灭亡中国进入分裂局面,但材料中东晋时期的王导、祖逖和刘琨都致力于收复中原,完成统一,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动荡中存在统一的因素,而不是体现安定生活和移民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B项;魏晋以来盛行清谈玄学,并没有逐渐消亡,与题意也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虽然享有显赫地位,但寒门力量也在崛起,门阀士族很难垄断权力,B项正确;根据“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说明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受到制约,社会阶层流动具有一定的空间,排除AD项;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受到制约,会使得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弱化,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依据题干可知,唐代南北道的分布比较平衡,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正确选项为B项。唐玄宗时期的道已经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故排除A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故排除C项;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还没有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两税法赋役征钱,商人哄抬物价,农民低价卖粮食和小麦,低价换丝和棉,伤害了农民,有利于商人的这一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为挥霍无度创造制度便利、审查制度不严密等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的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斗浆图》描绘的是宋代南方为平民服务的小街商的日常生活场景,“斗浆”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街巷中的游戏,南宋的《斗浆图》所描绘的只是市井一隅,反映出作者关注市井生活,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斗浆”,未体现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宋代商业空前繁荣,排除A项;仅从“斗浆”无法得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排除B项;文人画强调写意,诗书画印相结合,材料中的“斗浆图”属于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海,同时还有十余万人一起陪同投海,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理学强调人的使命和责任感,培养了人们的忠君爱国意识,所以反映出理学影响的扩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影响的扩大,A、B、D三项与此无关,排除。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说明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A项正确;B选项指的是知州,排除B项;C选项是对相权进行分化,材料是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排除C项;地方设置使宋形成冗官现象,没有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意思是说朕认为这些沿海的通道可以和外邦联系,所以要禁止其中的来往,即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故选
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残余反动势力与倭寇勾结,所以实行了海禁,且中国古代一直是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农业社会,为什么偏偏是明朝产生了海禁,很明显B项解释不了海禁实行的原因,排除B项:据材料,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出于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和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张士诚等反动势力和日本海盗并不属于西方殖民势力,排除D项。
16.答案:(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得出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据材料一“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得出统一车轨。第二小问政治意义,据材料一“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相同方式,据材料二“设四郡”“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可知,设置机构(或设郡);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可知开通道路;据材料二“霍去病破匈奴右地”“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可知付诸战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据材料二“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可得出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17.答案:(1)原因: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
(2)措施: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影响: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1)由材料“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可得出: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可得出: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
(2)措施:由材料“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徙郡国豪杰及营三百另方以上者于茂陵”“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可得出: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答案:(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
第(2)题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9.答案:比较好论述的主题有“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等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阐述: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丰富发展自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精神,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传教士来华,部分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其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早期的西学东渐虽然没有持续下去,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的进一步传入,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不断丰富中华文化。
结论: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首先,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根据材料“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观点为: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中外文明的交流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如: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中学西传,科举制,儒学等也传至西方,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开放性试题,也是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等角度进行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青海西宁市湟川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