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湖北省新中考模拟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目要求)
1. 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西周分封 B. 春秋五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2.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
A. 进行政治改革 B. 出现民族交融 C. 经济高度繁荣 D. 社会安定祥和
3. 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制以供给市场大众,印刷品的价值和价格也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翻刻也更容易、更廉价了。学者们也能进行书籍的收藏,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这表明( )
A. 个人手写稿质量急剧下滑 B. 印刷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C. 书籍的收藏成为社会风气 D. 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4.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 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实现了公平竞争
C 加剧了阶层固化 D. 完善了考试程序
5. 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
A.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
C. 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 D. 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
6. 据历史学家刘大年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89万余人死于太平洋战争,多达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这表明,中国战场( )
A. 始终坚持了积极进攻的作战策略 B.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是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唯一战场 D. 得到盟军援助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7. 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C. 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 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8.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9.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主要是由于( )
A. 逐渐兴起大学教育 B.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 凌驾一切的教会势力 D. 日益增长的城市自治权
10.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 主要在艺术领域成果突出 B.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
C. 让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推动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11. 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欧洲各国政府推广大众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工业化发展需要 B. 反法西斯的需求 C. 革命浪潮的推动 D. 壮大无产阶级力量
12. 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 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 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 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 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唐代用香更为增多,佛教与外来 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 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焚香,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田梓榆《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
材料二: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 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 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夏时华《宋代香药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唐时期香文化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香文化盛行的影响。
14. 中国近代的英雄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 “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噢: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英雄内涵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15. 中西印刷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书籍、 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商业技能指导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15世纪古登 堡机器印刷术的助力传播,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此后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摘编自黄雅丽、陈勤《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一套活字模需要单字在十万个以上,印制过程中还要经常添加复字和生僻字。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及其家人经三十年努力,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而福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清初宫廷刻的铜活字,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影 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命运。
16. 世界市场的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和分析两幅地图,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24年湖北省新中考模拟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目要求)
1. 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西周分封 B. 春秋五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观察图片中的“燕、齐、鲁、宋、晋”“周”可知,这是东周时期的春秋五霸的示意图,体现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B项正确;此时是东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五霸,而不是战国七雄,也不是秦灭六国的情况,排除CD项。故选B项。
2.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
A. 进行政治改革 B. 出现民族交融 C. 经济高度繁荣 D. 社会安定祥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魏晋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是民族交融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治改革,排除A项;经济高度繁荣不符合魏晋的特征,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D项错误。故选B项。
3. 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制以供给市场大众,印刷品的价值和价格也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翻刻也更容易、更廉价了。学者们也能进行书籍的收藏,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这表明( )
A. 个人手写稿质量急剧下滑 B. 印刷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C. 书籍的收藏成为社会风气 D. 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制以供给市场大众,……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个人手写稿质量问题,排除A;题干中“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说明印刷品价格便宜,排除B;题干中“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课件并未成风气,排除C。故选D。
4.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 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实现了公平竞争
C. 加剧了阶层固化 D. 完善了考试程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结合所学知识表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更多的阶层被纳入到统治阶层,统治基础也随之扩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范围的扩大,而非选官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科举考试促进了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考试程序的内容,而是反映的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5. 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
A.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
C. 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 D. 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表明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西方言语的内容和考察社会实事,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寻求向西方学习的救国之路,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人对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据历史学家刘大年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89万余人死于太平洋战争,多达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这表明,中国战场( )
A. 始终坚持了积极进攻的作战策略 B.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是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唯一战场 D. 得到盟军援助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日军出国作战……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概括可知,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作战策略与盟军装备援助,排除AD项;根据“89万余人死于太平洋战争,多达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可知,中国战场不是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唯一战场,排除C项。故选B项。
7. 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 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A项正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可知,材料反映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正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当时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主要是由于( )
A. 逐渐兴起的大学教育 B.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 凌驾一切的教会势力 D. 日益增长的城市自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D项正确;逐渐兴起的大学教育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主要在农村地区,与城市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教会的相关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 主要在艺术领域成果突出 B.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
C. 让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推动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天主教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统治,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 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欧洲各国政府推广大众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 反法西斯的需求 C. 革命浪潮的推动 D. 壮大无产阶级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A项正确;反法西斯发生在二战期间,排除B项;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革命浪潮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大众教育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 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 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 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可知,国际联盟在涉及到大国的国际纠纷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能解决问题,反映了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B项正确;“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与材料中“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不符,排除A项;“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体现了国际联盟起到了一定作用,没有体现成为了傀儡,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 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唐代用香更为增多,佛教与外来 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 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焚香,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田梓榆《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
材料二: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 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 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夏时华《宋代香药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唐时期香文化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香文化盛行的影响。
【答案】(1)条件: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佛教的传入和渐趋本土化;唐朝开放政策的推动;汉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2)影响: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的繁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石桥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为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一“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传入和渐趋本土化也是香文化发展的条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香文化的发展与唐朝开放政策的推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 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文化的盛行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文化的盛行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材料二“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文化盛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的繁荣。
14. 中国近代的英雄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 “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噢: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英雄内涵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答案】(1)变化:从伟人英雄、民族英雄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此时呼唤伟人英雄和民族英雄。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人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力量。
(2)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或者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或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争取到民众支持,取得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 ‘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雄的内涵经历了从伟人英雄、民族英雄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雄内涵的变化的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雄内涵的变化的原因是民族意识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雄内涵的变化的原因是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此时呼唤伟人英雄和民族英雄。马克思主义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雄内涵的变化的原因是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人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力量。
【小问2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二“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可从民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举例说明。如: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或者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或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争取到民众支持,取得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15. 中西印刷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书籍、 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商业技能指导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15世纪古登 堡机器印刷术的助力传播,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此后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摘编自黄雅丽、陈勤《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一套活字模需要单字在十万个以上,印制过程中还要经常添加复字和生僻字。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及其家人经三十年努力,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而福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清初宫廷刻的铜活字,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 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命运。
【答案】(1)影响:直接催生了“新一代书籍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打破了少数人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推动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为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中国:推进缓慢,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的主流;西欧: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并引发西欧社会产生一系列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新篇章。此后,书籍、 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印刷直接催生了“新一代书籍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根据材料一“书籍、 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商业技能指导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机器印刷打破了少数人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和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根据材料一“15世纪古登 堡机器印刷术的助力传播,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印刷推动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根据材料一“此后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印刷的为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中国:根据材料二“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及其家人经三十年努力,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在中国推进缓慢,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西欧:根据材料一“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可知机器印刷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并引发西欧社会产生一系列变革。
16. 世界市场的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和分析两幅地图,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直接联系,世界开始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晚期,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掠夺,将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工业革命还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电报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综上,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全球化。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1、2展示的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和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19世界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此可得出观点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可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简单总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