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练习(答案)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单选题
1.近代美国女作家海伦·亨特·杰克逊撰写了《可耻的世纪》,书中对西进运动揭露说:“只要我们的边疆还剩下一平方英里掌握在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人手里,就会有一个壮实无耻的移民企图去夺取它,而且还有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和金钱在背后支持他。”由此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原住民遭受灾难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印第安人的落后
C.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 D.白人移民的贪婪
2.从1652年荷兰人登陆好望角开始,当地人土地被掠夺、公民权被取消,被驱赶到地域狭小的地方定居。这主要是因为( )
A.荷兰实行掠夺性殖民 B.南非残酷的种族歧视
C.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南非特殊的发展政策
3.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方向图,根据所学,推断它发生在( )
A.16--19世纪 B.1848年到1855年
C.工业革命期间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4.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萨克拉门托三角洲),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提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结合所学,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华工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 ②华工为加州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③该铁路由林肯总统批准修建 ④华工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5.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6.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7.下图是16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简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产生于欧洲的难民在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后流亡到大洋洲
B.②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流向北美
C.③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工厂提供自由劳动力
D.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8.美国西进的移民者,大体包括土地投机家、资本家、冒险家及迫于生存压力而去西部冒险谋生的东部落魄者及外来移民。早期的西进运动没有政府的外力支持,交通极为不便,这些移民能够抵达美国西部主要依靠的是( )
A.开拓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B.新航路开辟后有利的国际环境
C.良好的气候和自身丰厚的储备
D.南北战争后政府对西部开发的认可
9.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因当地人对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于是,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由此可见(  )
A.物种交流引发了奴隶贸易 B.殖民扩张导致疾病在全球传播
C.殖民者拓展了美洲的开发 D.殖民活动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
10.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撤销了“南特赦令”,大肆迫害主张反对国王专政的胡格诺教派(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的教徒,导致大批信奉新教的工匠、富商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荷兰,受到了荷兰政府精神和政策上的优待。这一史实促使荷兰
A.发展成“世界工厂”
B.成为“海上马车夫”
C.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D.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1.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A.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
C.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
12.与美国独立后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不同,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却成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的政治文化特征之一。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这应该是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建立种植园经济 B.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
C.进行大规模移民 D.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
13.1858年的某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之后,其它列强也与清政府签订类似条款。这类条款的实施
A.使黑奴贸易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B.形成苦力贸易推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繁荣 D.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14.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欧洲出现移民潮,当时移民通常迁往本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 自治领,例如英国人主要迁往北美洲。据此推断,西班牙人主要迁往( )
A.大洋洲 B.拉丁美洲 C.亚洲 D.非洲
15.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新(新加坡)马(马来亚)地区的华侨约为4万人,1911年,英属马来亚华侨总数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为222655人。19世纪后期,曾游历南洋的洋务派智囊马建忠记载:“埠(槟城)中督理玛·马克谓,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同治年的《游历笔记》载,“新加坡华人皆闽广人,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其中华街,大小店铺、庙宇、会馆、戏园、酒楼、茶店成备其间,闽人十之七,广人十之二三。”槟榔屿、新加坡先后成为南洋华工的集散地。新马地区经济的骨干行业采锡和树胶,所用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摘编自庄国土《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华侨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运动。政府规定自1984年始,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此后,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儒学专家访问新加坡,在政府新闻界的协助下举行专题讨论与演讲。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都很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华人社团组织,如南洋学会、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极为活跃。新加坡华人从原先全面认同西方文化,逐渐转向认同糅合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精华部分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马地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政府独立后文化建设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
1918年10月29日,在大战行将结束、协约国胜利在望之际,北京政府发布了一条《大总统布告》,历数中国自参战以来对于协约国所尽义务,其中有一点便是“允准大批华工前往欧洲尽力于备战之工作,是中国力助招工往法,即参战之力也"。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文章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
2018年一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西安大明宫的演讲中特意向一战中支援法国的华工致敬,称他们是法国“危难时刻的兄弟”。
——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次叙述华工的不同角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华工在一战中的作用。
1.A2.A3.B4.B5.C6.D7.D8.A9.D10.D11.C12.B13.D14.B15.C
16.(1)背景:明清以来,东南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有下南洋的传统;英国殖民者开发马来半岛,需要大量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晚清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东南沿海的百姓生活艰难;华侨开发南洋,推动新马地区经济发展对中国东南沿海百姓产生吸引力。(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影响: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人口的素质;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新加坡扩大国际合作;推动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答出其中4点即可)
17.(1)不同角度及其目的:政府角度,证明中国“以工代战”;革命角度,号召工友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外交角度,促进中法交流合作。
(2)作用:为英法提供人力资源;有利于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为战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国家权利提供契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任答三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