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含嘉仓,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是隋朝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
A.重视发展农业 B.人口不断增加
C.疆域更加辽阔 D.晚年安于享乐
2.《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记载:“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不知。”(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农业 B.有以民为贵的治国思想
C.重视造船航海 D.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3.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在评价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时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不所逮”。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秦琼
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李渊爱下围棋,李世民是射箭好手,李隆基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诗人杜甫曾是蹴鞠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社会经济繁荣 B.社会风气开放
C.文学艺术多彩 D.民族关系和睦
6.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哪一情景可能出现( )
A.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B.大相国寺门口上演《大闹天宫》
C.有人使用交子兑换开元通宝 D.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7.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城市布局对称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制度完备 D.市民文化兴盛
8.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C.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D.个人成长经历不同
9.《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反映了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佛教文化 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进行商贸交流 D.刺探唐朝的军事情报
10.“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唐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段来观察,前面一段是137年的伟大与繁荣,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与混乱。”唐朝由伟大与繁荣走向破坏与混乱始于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
11.唐朝历21代,前后共289年,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与唐朝灭亡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禄东赞 B.黄巢 C.安禄山 D.朱温
12.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但其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下列措施中属于直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是( )
A.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13.《金史·食货志五》:“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榷场的存在有利于( )
A.经济文化交流 B.消除民族隔阂
C.实现经济封锁 D.加强中央集权
14.“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远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说这段话的人物是
A.阿骨打
B.阿保机
C.铁木真
D.元昊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图是宋杂剧《眼药酸》的表演场景。在宋代,杂剧以及其他演艺活动在城市里大为盛行,供其集中表演的固定场所是( )
A.瓦子 B.大理寺 C.驿站 D.紫禁城
17.《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由此可见,从唐代到宋代( )
A.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B.商业贸易更加繁荣
C.海外贸易渐趋发达 D.经济重心向南迁移
18.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选项属于这类史料的是( )
A.《隋唐英雄传》 B.《水浒传》中的记载
C.大金得胜陀颂碑 D.电视剧《成吉思汗》
1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2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各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
C.宋代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D.宋元时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二、综合题
21.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观察材料一,A处应是哪一时期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2.唐朝前期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盛唐气象”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同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图片见证盛唐气象】

(1)任务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见证了怎样的盛唐气象
任务二【史料体现唐朝风貌】
史料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度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史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9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2)任务二的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些历史现象
任务三【探究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3)隋唐时期,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请举例说明隋唐文明对世界的渗透。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两宋十八朝枢密副使中,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而其中,在太祖朝的10员次中,文资4,占40%;武资6,占60%。太宗朝35员次,文资21,占60%;武资14,占40%。真宗朝44员次,文资29,占66%;武资15,占34%。
——摘编自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影响。
(2)材料二中显示的政治结构特点与宋朝的哪一国策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唐宋时期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 ”(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元统治者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广阔的疆域 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开始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综上所述,归纳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材料二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可知,隋朝的粮食产量大,储备充足。说明隋朝重视农业,并且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含嘉仓储粮多,无法得出人口不断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统一全国,材料也没有体现疆域辽阔,排除C项;隋文帝末年粮食充足体现的是他励精图治,而不是安于享乐,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强调民本,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有以民为贵的治国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用舟来做比喻,重视百姓的力量,没有涉及重视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唐太宗把百姓比作“舟”,并没有涉及水利和造船航海的内容,排除C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本身正确,但是无法从他将百姓比作舟这一事件中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C项正确;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B项均不正确,排除AB项;秦琼是隋末唐初大将,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对于人民来说,武则天并不算坏皇帝,D项正确;隋文帝时期,开始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因此,首创选拔人才的科举制的并不是武则天,排除A项;“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B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并不能说明武则天“不是坏皇帝”,对于统治者的评价,应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娱乐活动非常流行,人们的娱乐活动丰富且参与人数众多,不局限于男性和贵族,这体现出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娱乐活动的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是原因,并不是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文学艺术和民族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殿试和武举,所以在唐玄宗时期是可以看到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A项正确;《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的情节,《西游记》成书时间为明朝,大相国寺的繁荣景象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币,交子是北宋时期在四川流通的纸币,交子不可能兑换开元通宝,排除C项;回族的形成在元朝,长安在元朝名为奉元,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城为方形,街道正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宫城不居于长安的中心;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唐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政治制度完备不准确,排除C项;唐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分为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乐舞百戏、游戏竞技、节庆游赏等几大类,比较常见的有:吟诗、作画、听乐、观舞、看戏、杂技、魔术等等。既有适合城市社会各阶层口味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也有满足特定阶层和在少数人中流行的文化娱乐项目,如音乐歌舞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而琴棋书画则主要流行于城市上层与文人雅士群体当中,秋千、风筝则是广大妇女儿童喜好的游戏项目。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二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导致了二者不同的创作风格,即李白处于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因而二者风格不同,C项正确;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不是二者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属于个人因素,排除A项;二者均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不是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个人成长经历不同,不是二者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属于个人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题干“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和所学知识可知,其意思是大唐是个法律完备的发达国家,是世上少有的珍稀大国,必须经常派遣人员去大唐学习,由此可知大唐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日本遣唐使到中国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项正确;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唐朝文化,而不是传播佛教文化,排除A项;进行商贸交流是遣唐使来唐朝的一种活动,但是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排除C项;刺探唐朝军事情报与题干所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使唐代分为前后两段来观察,前面一段是137年的伟大与繁荣,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与混乱,故C符合题意;黄巢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藩镇割据消弱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宦官专权体现了唐朝政治的黑暗,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详解】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D项正确;禄东赞是吐蕃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排除A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给唐朝致命打击,但是没有灭亡唐朝,排除B项;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具体措施是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C项正确;农田水利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没有直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排除A项;保甲法注重军事建设,没有直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排除B项;保甲法对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据题干“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可知,北宋与少数民族通过榷场进行商业往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题干中“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说明民族间的隔阂未消除,排除B项;实现经济封锁与“互市贸易”不符,排除C项;榷场是为民族政权之间提供边境贸易的场所,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115年女真族的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故A符合题意;阿保机建立辽,故B不合题意;铁木真统一蒙古,故C不合题意;元昊建立西夏,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大金“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5.A
【详解】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可知,这是对宋辽以及宋和西夏议和的描述。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但辽宋约为兄弟之国,②不符合题意;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符合题意;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在宋代,杂剧以及其他演艺活动在城市里大为盛行,瓦子是集中表演的固定场所,A项正确;大理寺是掌管司法的机构,排除B项;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排除C项;紫禁城是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的,与宋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推行坊市制度,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时间限制,而宋朝时期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体现了唐到宋朝商业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至宋朝时期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限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发展的论述,排除C项;经济重心向南移主要体现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代第五世帝王金世宗完颜雍为了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获胜的石碑,属于原始史料,C项正确;《隋唐英雄传》是一部小说,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水浒传》中的记载属于小说,是第二手文献史料,排除B项;电视剧《成吉思汗》是影视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元、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几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已经完全实现汉化史实叙述错误,排除B项;科举考试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各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宋元时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依据史实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作出分析解释是因为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是史实,排除A项;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史实,没有分析和评判,排除B项;宋代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是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1.(1)南宋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人民和南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答任意两点即可)
(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写出两点即可得分。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到南宋。
(2)影响: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三“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可知,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可知,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南方人民和南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要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22.(1)农业繁盛,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2)民族交融;文学艺术多彩。
(3)鉴真东渡,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授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遣唐使将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写出两点即可)
【详解】(1)盛唐气象: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唐朝农业发达,唐朝时期发明农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图二反映的是唐三彩,反映了唐朝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2)根据史料一“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归纳出唐朝文化交融明显;根据史料二“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9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可归纳出唐诗繁盛,丰富多彩。这些现象体现出唐朝的社会风貌: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民族交融、文化辉煌等。
(3)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3.(1)进士科的创立;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重文轻武;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3)巩固其封建统治
【详解】(1)标志: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影响:根据材料“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打破了九品中正制时期注重门第的弊端,扩大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国策:根据材料“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而其中,在太祖朝的10员次中,文资4,占40%;武资6,占60%。太宗朝35员次,文资21,占60%”可知,在宋朝的官职中,文臣占比远远高于武将,体现的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大力发展科举制,使得国家文教昌盛,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3)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扩大皇帝选官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防止武将兵变政移,巩固统治,因此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其封建统治。
24.(1)方镇太重;收精兵、削实权(或者: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行省制度;宣政院
(3)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可知,材料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方镇太重。
治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或者: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制度:据材料“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统治者将地方区域设置成“犬牙交错”的目的是避免地方割据称雄,即行省制。
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这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共同作用: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有: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
25.(1)原因: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发明,政府的鼓励。(答出3点即可)
(2)表现:宋代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答出3点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府的态度和技术条件两方面来作答。如,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指的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状况,可从这两个角度作答。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宋代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市民的生活状况: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