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综合练习一
历 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形式:闭卷)
第Ⅰ卷(选择题 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选项中,能印证这一结
论的史实是隋朝
A.设立巨型粮仓 B.实现国家统一
C.修筑了大运河 D.统一南北币制
2.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下表为隋炀帝使用民力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名称 营建洛阳 修筑长城 远征辽东 巡游江南
数量(万人) 每月200 20多 300多 40多
A.实行暴政 B.自然灾害 C.宦官专权 D.外敌入侵
4.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这些史事共同说明
A.唐朝兴盛的原因 B.商业的持续发展
C.唐朝兴衰的过程 D.藩镇割据的结果
5.“她在位时,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她”统治时
A.使唐朝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 B.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C.善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
6.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两则材料都从不同角度表述当时唐朝社会比较富足。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7.唐朝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据此可知,材料描述的农具是
A.耧车 B.筒车 C.秧马 D.曲辕犁
8.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许多精品。下图四件文物中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骑驼乐舞三彩俑 哥窑花口洗 青花扁壶 定窑孩儿枕
A B C D
9.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可以用来研究
A.唐朝社会繁盛景象 B.北朝民族交融状况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D.江南地区开发过程
10.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反映出唐代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11.宋朝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材料叙述了唐诗的
A.影响深远 B.繁荣原因 C.形式多样 D.取材广泛
12.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唐朝时期
A.社会经济发展 B.民族关系和睦
C.中外交往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
13.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实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14.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唐文化。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注重传播佛学 B.学习形式单一
C.双向交流互鉴 D.商业贸易为主
15.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全国人口总数有5291万人,至唐肃宗乾元3年(760年),五年间,人员降至1699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16.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B.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7.“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据此推知,材料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宋真宗
18.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重文轻武 D.民贵君轻
20.据史料记载: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应天府南京人,历任迁睦州通判、滁州知州、后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据此判断张方平应生活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1.下图所示古钱币采用了外圆内方的形制。
这一币制反映出契丹
A.改变了游牧生活
B.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C.与北宋互通使节
D.接受了北宋的岁币
22.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局面相关的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宋夏议和
2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24.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A. B. C. D.
25.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的意图是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C.咏叹了西湖秀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26.若将“宋代的经济发展”这一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下面①处可填
第一类:定窑汝窑①第二类:早市夜市草市第三类:广州明州泉州
A.指南针 B.占城稻 C.景德镇 D.会子
27.《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昌盛
28.纸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
A.“交子” B.开元通宝 C.欧元 D.五铢钱
29.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
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30.下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本卷共4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开凿运河的皇帝。(2分)
(2)小历认为,开凿运河加速了隋的灭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能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称他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唐时期被称为“发明”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朕”实行的民族政策,并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并简析唐朝的发展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借鉴意义。(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百姓不愁口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皇城内“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图1 图2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简述图1、图2生产工具的名称。(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府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立的机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简述唐朝与天竺交往的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综合练习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A D D B A A C B C B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B C A B B D D D C C A A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本卷共4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6分)
(1)皇帝:隋炀帝。(2分)
(2)【示例一】
判断:同意。(1分)
理由:开凿运河,要征发大批劳动力,人民劳役过于繁重,是暴政的表现之一。人民忍无可忍,导致农民起义,加速了隋的灭亡。 (3分,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采意给分)
【示例二】
判断:不同意。(1分)
理由:大运河的开通,有力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 (3分,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采意给分)
32.(12分)
(1)名称:科举制(科举取士制度)。(2分)
积极作用: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③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④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⑤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答1点即可,2分)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2分 采意给分)
(3)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分)
借鉴意义:要重视教育;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要重视经济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2分 采意给分)
33.(12分)
(1)名称:开元盛世。(2分)
表现:文化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商业十分繁华;经济高度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答1点即可,2分)
(2)工具:(图1)曲辕犁(1分);(图2)秧马。(1分)
(3)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机构:市舶司。(2分)
(4)主要因素:政府的政策支持;工具的创新(科技的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2分 采意给分)
34.(10分)
(1)历史事件:玄奘西行。(2分)
(2)【示例一】
观点1: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2分)
论述: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开辟了沟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4分,每点2分 采意给分)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2分)
【示例二】
观点2:友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在位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把中原先进的文化也带到了西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谊,推动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人民情谊深厚、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几十年的战争,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和平局面,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朝时期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4分,每点2分 采意给分)
结论:综上所述,友好的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均可)
唐长安城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契丹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