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春学期九年级第一次学情调查历史试题
请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史书《世本》中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发现的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主要表明( )
A. 先民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B. 史书当中记载的历史准确无误
C. 考古发现有一定局限性 D. 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指的是传说中黄帝挖掘水井,史书中的这一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水井在时间上相吻合,说明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D项正确;史书记载的先民传说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说明先民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而不是说没有科学依据,排除A项;史书记载的是关于传说中黄帝的发明,考古发现中的水井证实了黄帝生活的时代出现了水井,但不能说明与黄帝有关,排除B项;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老师的重要依据,有局限性的是传说与神话,排除C项。故选D项。
2.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种制度应该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业。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的意思是诸侯朝见天子,被称作陈述职守,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贬其(诸侯)爵位,两次不朝见天子就削减其(诸侯)土地,三次不朝见天子,天子率领六师(天子的军队)讨伐这个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B项正确;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故而得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是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战国时,“天下”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统一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我国历史上最早实现统一的是( )
A. 夏禹 B. 商汤 C. 周文王 D. 秦始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排除A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但并非“实现统一”,排除B项;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并非周文王,排除C项。故选D项。
4. 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
A. 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B. 稳定了社会局势
C. 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 D. 沟通了中外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中外文明,D项正确;“加强了对官吏监督”、“稳定了社会局势”与题干中的“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不符,排除AB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交流,但并没有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5.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大一统 C. 赤壁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唐朝”和所学知识,西汉时期造纸术发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大食(即古阿拉伯),A正确;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B排除;宋朝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之后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C排除;火药和火药武器在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D排除。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7.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休养生息 C. 外重内轻 D. 注重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正确;休养生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如刘邦休养生息政策,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外重内轻是指地方与中央力量失衡,地方权力过大,如节度使势力膨胀,排除C项;宋朝贸易发达,但是与题干所示重用文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元朝设置宣政院
A. 台湾 B. 西藏 C. 云南 D. 新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B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货币名称是康熙通宝,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②是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③是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④是北宋前期出现的纸币交子。依据朝代更替的顺序,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④①,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 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并正确认识其影响,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B. 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C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 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 B. 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 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 仅限东部沿海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B项正确;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扩大到内地,并非“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但此后逐渐深入内地,并非“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排除C项;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先沿海后内地,并非“仅限东部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其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排除B项;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毛泽东“自行其是”的行为是
A. 成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建立革命军队,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C. 领导工人运动,夺取中心城市
D. 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为“自行其是”的行为是:确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使中国革命成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D符合题意;成立中国共产党发生在材料反映内容之前,A排除;毛泽东没有直接领导南昌起义,B排除;夺取中心城市与材料“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不符,C排除。故选择D。
14. 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某会议旧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权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D.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于上海,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其地点在福建上杭古田,不在贵州,排除B项;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地点在延安,不在贵州,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37—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人,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场伤亡人数之首。日军用于侵华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于它全部战费的35%。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这说明( )
A. 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B.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 日本集中全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D.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毛泽东曾讲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巩固新生政权,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士地政策是( )
A.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实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政策”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实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A. 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 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 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的开通,与“保障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沿了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故“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图年代尺所示的时间点发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最适合用来了解我国( )
A. 三大改造的深入推进 B.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D.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年代尺及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8年,海南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地域深入内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故年代尺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C项正确;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已经完成,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有“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20世纪六七十年底)、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青蒿素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20世纪70年代)等,这些成就的取得的时间,与题干年代尺的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 玉米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物种,16世纪以来广泛见于欧洲和中国的书籍中(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A.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商品贸易往来
C. 新航路开辟后带来了全球物种交换 D. 市舶司的建立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的物种交换,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广泛出现在欧洲和中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物种的交换,并未体现文明的差异性,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而且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中国国威,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排除B项;市舶司是宋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与玉米传入欧洲和中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 《十二铜表法》——标志着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 《权利法案》——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 《拿破仑法典》——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排除B项;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排除C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历史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美国内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漫画中的“南”“北”“存”“废”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美国内战。美国独立后,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南方种植园经济发达。南北双方矛盾尖锐,奴隶制的存废成为争论的焦点,D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与题干的“南”“北”无关,排除AC项;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行了独立,排除B项。故选D项。
22. 关于下列两项水利工程共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由政府主持修建 ②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③都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④都是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修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这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修建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和美国在大危机时期修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都是政府主持修建的,都对本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下完成的,田纳西水电站不是,排除B项;第聂伯河水电站在苏联模式期间完成,属于工业化建设内容,属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除C项;田纳西水利工程是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以工代赈”的工程,但是第聂伯河水电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飞机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B.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 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C项正确;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不属于“现代通讯革命”,排除A项;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不属于“现代通讯革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的进步(现代通讯革命)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未体现其“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这体现了( )
A. 经济全球化 B. 文化多样化 C. 区域一体化 D. 社会信息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可知,各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会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影响,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项正确;“文化多样性”的说法,与题干中的“补贴”、“工人失业”、“高利率政策”、“经济活动”等不符,排除B项;区域一体化,通常指在一定范围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这与题干“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不符,排除C项;社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这与题干“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 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 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 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 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 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材料四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 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材料三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 请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可以从内容、实质或作用等方面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答案】(1)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连续性和变革性并存;连续性和兼容性并存;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2)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
(3)新文化运动相似之处:内容:文学的世俗化(白话文);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提倡人文主义;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传统文化的束缚
(4)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连续性和变革性并存;连续性和兼容性并存;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等特点。
【小问2详解】
物质层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制度层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辛亥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学习美国民主共和制,成立中华民国。
【小问3详解】
“新运动”:根据材料“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相似之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的世俗化,新文化掀起白话文运动,也体现了世俗化;两者都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提倡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也体现了人文主义理念;实质: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掀起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新文化运动也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因此都受到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影响;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传统文化的束缚 。
【小问4详解】
如何建设新文化:根据材料“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 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设新文化不能够直接照套照用,一方面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并且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等。
26.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巨变。根据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3年底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①
1955年 万隆会议 ②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1997年7月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3年3月 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图表中的相关内容,并说出中国能够恢复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得益于哪一伟大的构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中国外交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一国两制”。
(2)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3)观点一: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或强国掌握命运。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合法席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强国掌握命运,新时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观点二: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说明:1953年7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90年,中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加大了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1997和1999年相继恢复了香港和澳门的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结论: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充表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53年底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称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因此②为“求同存异”;
伟大构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和1999年12月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可以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小问2详解】
外交布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果,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小问3详解】
说明: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根据中国外交发展的史实,如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可知道中国外交成果的取得主要原因是综合国力提高,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或强国掌握命运。说明:说明需要史论结合,切合所选的史实围绕观点进行阐述,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合法席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强国掌握命运,新时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观点二:随着中国国际地外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得出结论: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说明:说明需要史论结合,切合所选的史实围绕观点进行阐述,例如:1953年7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90年,中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加大了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1997和1999年相继恢复了香港和澳门的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结论: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7.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追寻历史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机遇与愿景相互关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于世界而获得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给欧洲和俄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战后重建的世界秩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的阵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阵营后来在军事上采取的联合行动。
(3)材料三中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 据文字材料分析,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当今国际形势,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全球治理方案 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案】(1)影响: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俄国,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联合行动:诺曼底登陆(或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3)格局:两极格局。原因:美苏同盟的破裂、美苏关系的破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4)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团结合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多边对话;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1914—1918年”,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成为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给俄国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可知,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世界秩序:根据设问要求“战后重建的世界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善的阵营”是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行动:根据设问要求“在军事上采取的联合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1945年8月,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小问3详解】
格局:根据材料三信息“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原因:根据材料三文字信息“美苏的战时同盟迅速发生动摇,双方的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可知,美苏同盟的破裂、美苏关系的破裂;根据“他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矛盾”可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小问4详解】
方案:根据材料四信息“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应对措施: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回答,措施得当即可。如:以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团结合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多边对话;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2024年春学期九年级第一次学情调查历史试题
请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史书《世本》中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发现的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主要表明( )
A. 先民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B. 史书当中记载的历史准确无误
C. 考古发现有一定局限性 D. 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
2.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种制度应该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察举制
3. 战国时,“天下”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统一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我国历史上最早实现统一的是( )
A. 夏禹 B. 商汤 C. 周文王 D. 秦始皇
4. 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
A. 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B. 稳定了社会局势
C. 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 D. 沟通了中外文明
5.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大一统 C. 赤壁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6.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7.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休养生息 C. 外重内轻 D. 注重贸易
8. 下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元朝设置宣政院
A. 台湾 B. 西藏 C. 云南 D. 新疆
9. 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10. 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并正确认识其影响,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B. 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 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 B. 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 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 仅限东部沿海地区
12.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毛泽东“自行其是”的行为是
A 成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建立革命军队,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C. 领导工人运动,夺取中心城市
D. 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4. 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某会议旧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权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D.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5. 1937—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人,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场伤亡人数之首。日军用于侵华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于它全部战费的35%。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这说明( )
A. 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B.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 日本集中全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D.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16. 毛泽东曾讲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巩固新生政权,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士地政策是( )
A.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实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7.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A. 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 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 D. 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1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图年代尺所示的时间点发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最适合用来了解我国( )
A. 三大改造的深入推进 B.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D.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19. 玉米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物种,16世纪以来广泛见于欧洲和中国的书籍中(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A.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商品贸易往来
C. 新航路开辟后带来了全球物种交换 D. 市舶司建立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
20. 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 《十二铜表法》——标志着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 《权利法案》——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 《拿破仑法典》——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1. 历史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美国内战
22. 关于下列两项水利工程的共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由政府主持修建 ②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③都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④都是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修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3. 《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飞机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B.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 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4. 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这体现了( )
A. 经济全球化 B. 文化多样化 C. 区域一体化 D. 社会信息化
25.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 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 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 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 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 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材料四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 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材料三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 请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可以从内容、实质或作用等方面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26.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巨变。根据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3年底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①
1955年 万隆会议 ②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1997年7月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3年3月 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图表中的相关内容,并说出中国能够恢复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得益于哪一伟大的构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中国外交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追寻历史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机遇与愿景相互关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于世界而获得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给欧洲和俄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战后重建的世界秩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的阵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阵营后来在军事上采取的联合行动。
(3)材料三中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据文字材料分析,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当今国际形势,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全球治理方案 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