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五单元十滚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的雨点皴和刮铁皴(“皴”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完美地表现了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花篮图》中的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这体现出宋代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得到显现B.艺术摆脱了传统风格束缚
C.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D.理学思想影响了绘画创作2.下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 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3.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最初由苏美尔人创造,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
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据此可知,该史诗
A.折射出西亚神权力量至高无上B.代表两河流域文化的最高成就
C.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D.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
4.《摩奴法典》将人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作了更为严格的区分,婆罗门是第一种姓,掌握神权,垄断文化;刹帝利是第二种姓,掌握军政大权;吠舍是第三种姓,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第
四种姓,绝大部分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有一些是失去村社身份的自由人,有相当一部分
是奴隶。这些规定
A.客观上加剧了古印度的社会矛盾B.旨在利用宗教手段推行社会教化
C.说明古印度的等级结构日益复杂D.体现出早期人类文明具有独特性
5.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
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D.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6.下表所示为2001~2004年中国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情况(单位:%)。这折射出
年份 出口 加工贸易出口 外资企业出口 GDP 第二产业就业 制造业就业 第三产业就业
2001 6.8 7.1 11.6 7.2 0.4 -1.1 2.0
2002 22.3 22.0 27.6 8.9 —3.1 0.8 4.3
2003 34.6 34、4 41.4 10.0 1.9 14.1 3.4
2004 35.4 35.7 40.9 9.5 5.2 7.6 5.5
A.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B.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C.外向型经济是国家发展重心D.经济全球化优化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7.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东撤去对付安禄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
虚,吐蕃人乘机扩张,占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原来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西迁到了塔里木河流
域;阿拉伯帝国东扩,把伊斯兰教传到新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当时
A.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B.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9.《资治通鉴》记载,公元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乃大掠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元史》记载蒙古西征蒙古军中“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可用来说明
A.地区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B.战争的残酷性与进步性并存C.掠夺人才是古代战争的主要目的D.技术是社会发展唯一推动力
10.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会出现“发展性危机”,西方“文化话语”蜂拥而入,因此他强调为使“我们不受沾染”,必须恢复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即所谓的“八德”。据此可知,李光耀意在强调
A.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B.儒家文化利于推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草
C.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决定社会发展方向D.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11.孟子说:“天子适诸候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昔天子班贡,
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外,“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
王以警于夷”。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确立了各级贵族政治与生活准则
B.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C.将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
D.表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12.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
羁磨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封建王朝借助边隆夷软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 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玉、候、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 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 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
C.旨在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D.弱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
13.据统计,从全国范围看,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中有功名的士绅阶级占91%,其中进士占4.7%,举人占19.1%,贡生占29.7%,生员占37.5%;国外留学者约占20%。多数议
员均曾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尤多中上级官吏。这一情况体现出
A.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得到缓解B.地方政治参与的增强激化了社会矛盾C.地方精英是推动新政的重要力量D.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14.1955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1958年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由国家或企业单位负责缴纳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又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
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这一变化
A.旨在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B.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C.减少了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干预D.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趋于完善
15.《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表述说明“自我革命精神”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B.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C.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D.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先决条件
16.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1979年,撒切尔夫人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
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撒切尔夫人的这些措施
A.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B.意在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C.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调节机制D.平衡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面对台湾海峡,背靠武夷山脉,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物产丰富。正由于此,福建古代战乱少,社会较为安定。自汉到宋,在福建移民史中,主要有“官府移民”和“民间移民”两大类。历代统治者重视对闽地的征讨,留下官府移民。在武力控制下实现了武人统治向文治的州县地方政权的转换,也为受战乱影响的北方流民移民到闽创造了条件,两者共同促进了福建地区的开发。宋朝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异常兴旺,出现了经济商业中心——泉州。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福建已基本开发完毕,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促使福建人民向外省和海外迁移。
——摘编自王宜强《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响应》
材料二
自1880年开始,美国接收了数百万犹太移民,费城也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工业优势吸引了大量犹太移民。犹太移民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也积极地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并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第一代犹太移民主要从事服装制造行业,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善于经商理财,犹太银行随之在费城蓬勃发展。第二代犹太移民后裔在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后,开始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他们对费城乃至美国的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在一些领域属于领军人物,一些犹太妇女还投入到工人运动中。犹太精英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机构,比如犹太神学院、犹太出版协会、美国犹太历史协会……犹太人在推动美国电影、出版等行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摘编自王梦晨张淑清《费城犹太移民研究(1880~19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福建古代移民进行地区开发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犹太移民对美国的主要贡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和近代美国移民现象中得到的启示。(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一度在亚欧香料贸易中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胡椒、丁香、肉桂日益成为西欧人追逐的奢侈品。古老的英国谚语“他没有胡椒”意为此人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拥有香料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地位,甚至将其当作是贵重礼品和宴会必备之物。香料研磨而成的粉末被大量用于宗教场所使用的圣膏,香料的气味被教徒想象成为圣灵乃至天堂所独有的馨香。此外香料还被认为是治疗与预防黑死病的重要药材。因此,西欧主要城镇中逐渐出现香料商人的行会,香料贸易蓬勃发展。
——摘编自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
材料二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西欧香料的社会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6~17世纪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西方香料贸易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的农本国家,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代有兴革,为确保基层的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代统治者一贯的重视乡宴制度,通过定期举行乡宴,以和乡党之情,以明长幼之序,以叙伦常之亲。古之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主张设学校以育人才、以兴文治,西汉成帝时下诏仿古之太学,选通达之士为博出;以传先王之道。唐太宗在《颁示礼乐诏》中阐述了礼乐对于安民治国、移风易俗的重要价值。唐宋以后,社会止广泛流行大家族的家法族规、家训族谱,还有大量的乡规民约,成为解决乡里事务的重要依据,是国法的重要补充。形成了以基层政权为主干,充分调动了德高望重的老人、族长、士大夫的积极性,使之各展所长,共同治理基层社会。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材料二
英国的地方自治是自生的,但作为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却是以11世纪初期伦敦地方自治为标志的。英国地方区域均为自治单位,由人民推选代表,组织地方议会,地方议会兼为立法与执行机关,自行决议,自行执行。中央机关对地方议会,予以监督,而不横加干涉。国家和地方虽为一体,但二者之间权责明确,权力适当。载泽等人认为“一国之大,情形之复杂,绝非一个中央政府、一种政策所能应付自如、适宣一切。”“盖自治者,使社会有势力之各阶级,各担任国家之行政,由是义务之思想,政治之知识,浸润于社会各元素之中,而代议政治之基础乃固。故自治者国家与社会之连锁也”。这种自治制度锻炼了民众的政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水平,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摘编自陈红《近代中国对英国地方自治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人眼中英国地方自治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基层治理给你带来的启示。(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总结: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只有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础上形成的“天下观”,才能做到“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阈,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宋代理学的影响。根据材料“完美地表现了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代“格物致知”理念对绘画的影响,故选D项。“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判定宋代艺术摆脱了传统风格的束缚,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意境和笔墨情趣”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
2.D考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游仙窟》《王勃集》”“《抱朴子》《游仙窟》”“《文心雕龙》”"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汉书》和《礼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应该是从中国转向欧洲,故排除C项。
3.C考查古代西亚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根据材料“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却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故选C项。A、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将其与其他文化成就进行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
4.A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据材料“《摩奴法典》将人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作了更为严格的区分”“婆罗门是第一种姓,掌握神权,垄断文化……绝大部分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有一些是失去村社身份的自由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奴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种姓划分,特别是第四种姓受到不公平待遇,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故选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等级结构日益复杂”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其他早期文明,无法得出D项,故排除。
5.A考查日耳曼人迁徙的影响。根据材料“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古罗马帝国的文化在近代仍产生巨大影响,故排除B项;“区域文化认同”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6.D考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力市场。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成员,贸易条件改变所带来的释放效应使得出口贸易激增,出口增长率由2001年的6.8%上升到2004年的35.4%,这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出口和外资企业出口。出口猛增不仅为劳动密集型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为服务业部门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故选D项。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内外经济的对比,且出口占比在增加,但是在比例上不占绝对优势,故排除C项。
7.B考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唐朝军队东撤去对付安禄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虚”“原来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西迁到了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东扩,把伊斯兰教传到新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对西域的控制,从而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华北地区,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D项。
8.C考查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至英国后,与英国文化向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中国,为人们所接受,并影响中国的社会活动,这体现出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选C项。“主因”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茶文化对中英的影响,故排除D项。
9.A考查古代战争的影响。材料反映出古代战争中对技术人才的掠夺,这种掠夺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战争双方的科技文化的交融,是战争起到的客观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非强调战争具有残酷性,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战争的目的,故排除C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0.B考查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李光耀认为在新加坡工业化发展中,为了摆脱西方的文化入侵,防止民族特性的丧失,应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以应对西方文明的文化侵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故选B项。利用儒家文化的目的是迎合新加坡发展需要,而非应对世界性危机,故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故排除D项。
11.B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下诸侯国对周王室隶属关系的加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的普遍施行,其二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制度规定。这些规定有“巡狩”与“述职”“征收与缴纳贡赋”“军队的建制、征调与助讨”,故选B项。礼乐制规定了“各级贵族政治与生活准则”,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故排除C项;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12.C考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根据势力的强弱”“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冶土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会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且利用当地首领进行治理,这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故选C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扩大了统治范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因俗而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13.C考查清末新政。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时期,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中传统士绅阶层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多担任过职务,而出国留学的新知识分子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体现出清末新政是为了缓解清政府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地方精英是其重要力量,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矛盾激化,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权力下移”,故排除D项。
14.B考查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由国家或企业单位负责缴纳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又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这说明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养老保险,并没有涉及“弱势群体”,故排除A项;国家转变养老保险模式,并不意味着国家减少对社会保障的干预,故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养老保险,并未扩大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且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5.C考查《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表明无产阶级必须要具有自我革新精神,因为这可以帮助无产阶级从现实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历史依据”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故排除B项;“先决条件”夸大了自我革命精神的地位,故排除D项。
16.B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为此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材料所示是英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英国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排除A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增强了市场的调节机制,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7.(1)条件:福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历代政府的重视及政策推动;大量北方移民的迁入;生产力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贡献:为费城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新的政治理念,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为费城文化生活注入新元素。(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移民现象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活动客观上有利于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移民活动为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社会价值:是西欧社会身份的象征;拥有宗教意义;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物品;拥有一定药用价值。(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霸权地位的变化;商贸中心的转移;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生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了新型殖民扩张方式产生。(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1)主要措施:调动乡村的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治;制定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维持自治,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善教化民,兴学育才;行乡宴之礼,明长幼之序,敦亲睦之情。(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民众的参政水平和素质;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有机联系,促进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限均衡、合理。(4分,言之有理即可)启示:基层治理至关重要,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协调好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尊重各国、各民族基层自治的特点,善于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汇聚、兼收并蓄的特点,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分)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和对外不断交流的历史。秦汉以来,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制度、文化上统一的语言文字和各民族多样化的经济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既构建了以郡县制、科举制和儒释道文化为支撑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弹性体制和结构形式,同时又形成了以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为特色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创造性的区域性发展空间。盛唐时期,各民族广泛交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非凡风气贯穿整个社会,造就了宗教、文学、乐舞、服饰等文化领域的高度繁荣。宋元时期,在当时的贸易大港泉州,东西方宗教多元并存,创造了印度、波斯、希腊、大夏、安息、罗马和中国等不同文化元素和谐共生的文化奇观。明代,郑和率领的航队开启了规模庞大的航海之旅,他们以和平的方式用瓷器、丝绸交换各国珍宝、香料,将中国的历法、乐器、种植技术等传播到各地。(8分)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开放的广阔胸襟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