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它”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49年某日《人民日报》文章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评述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关键的是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朝鲜战争( )
A.维护了亚洲地区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D.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4.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谈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0月3日,周恩来请印度驻华大使转告美国政府.“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这表明( )
A.新中国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
B.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硕果累累
C.新中国和亚非国家共同抵御侵略
D.民族独立后新中国国力大大提升
5.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农民见面时的问候语由“老乡,吃了吗?”变为“同志,翻身了吗?”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西藏的民主改革
6.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这是因为它(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B.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写道: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右……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主要强调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原因 D.过程
8.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至1954年,全国抽调16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一批在海外的科学家,先后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最为密切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1.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看着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该画旨在宣传(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工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12.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13.1955年,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毛泽东赞赏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 B.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D.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14.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记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遵循了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 D.标志着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15.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百花齐放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解放思想深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7.下图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拨乱反正的完成
18.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
A.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19.我国工业经济形式在1978年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77.60%,集体工业占22.40%,到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为28.50%,集体工业上升为38.30%,同时,城乡个体工业及其他类型的工业分别占18.90%和14.30%。出现以上变化是由于(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全面推行对外开放 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20.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B.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21.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各级行政机关的意见,“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议
A.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 B.推动了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
C.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
22.“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加入世贸组织
23.山东胶县某乡,在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5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女性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改革开放的影响
24.有学者指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长得益于邓小平的政策。以往中国拒资本主义于国门之外,邓小平的政策则计划把它请进门来,利用它为经济发展服务。“邓小平的政策”是( )
A.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打开国门吸引外资
C.政企分开按劳分配 D.设立特区扩大出口
25.对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3年(%)
阶层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单位:千克)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柱状图
(1)根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运动后所有制方面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党和政府调整农业政策,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中南海,不胜感慨地说:“与这个勤政殿一别已52年了,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高兴极了。”
材料二:“代表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把,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他们有很多是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阶层的代表者,他们是六亿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达者。”
——摘编自《六亿人民心花开》(1954年)
材料三: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召开“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这次会议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次会议的成果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转折”的表现还有哪些?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并指出该格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起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正确;政协一届会议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排除B项;1950年6月,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开展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排除B项;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排除C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的是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朝鲜战争的胜利结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朝鲜战争对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方面的影响,而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抗美援朝战争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提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可知,面对美国的侵略行径,中国谴责美国的侵略,并决心打败美国进行的挑衅,这表明新中国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不是外交成就,而是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和侵略坚决予以抵抗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亚非其他国家抵抗侵略,而是新中国对美国入侵朝鲜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新中国面对美国入侵朝鲜的态度,体现不出新中国国力大大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翻身”,结合所学可知,1950,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体现的是1953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与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民翻身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的成立时间是1958年,与题干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藏的民主改革时间是195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952年底,新中国实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因而,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第二场决战,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是新中国成立时,广大的新解放全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原有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排除AC项;土地改革的过程是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改过程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1952年至1954年,全国抽调16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集中建设人才服务于工业建设,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在文化艺术领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项;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民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可知,经济、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这些比例的增加,说明一五计划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A项正确;材料不仅设计经济方面还有文教卫生等其他方面,排除B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排除C项;文教卫生现代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征求与采纳了广大人民的意见,反映出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这部宪法的类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宪法制定的过程,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宪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1955年”“工人师傅”“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提高了当时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图片中工人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可见一斑,D项正确;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展开,均与题干“1955年”不符,排除A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题干“劳模(经济建设)”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通过公私合营,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上海水泥厂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营的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55年,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高兴”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农民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B正确;1952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通过土改获得了土地,故A错误;“一五计划”进展顺利指的是工业,而材料强调的是农业方面,故C错误;全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6年底,故D错误。综上故选B。
14.A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和描述的现象反映上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中了不合科学的成果,是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典型体现,所以这些“记载”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记载没有符合自然规律,排除C项;因为材料中记载的都是不合科学的成果,所以不能够作为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④正确,D项正确;①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排除A项;②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③时期我国主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可知“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亟待突破,B项正确;题干中只反映一种“左”倾思想了没有反映出各种思想的存在,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项;“两个凡是”是题干反映“左”倾思想的延续,因此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考试”,结合所学可知,“文革”开始后,高考招生工作停顿下来。“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和决策和直接推动下,高考制度得到恢复,于是出现了题干中1977年冬进行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B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的口号,此时的高考处于停顿状态,排除A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中心,与图片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拨乱反正工作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A项正确;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B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对内改革,排除C项;我国公有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可知,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在眉睫,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轻重工业比例,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允许社、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发挥主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决议在当时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故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和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实现了”表述绝对化,故D项错误。综上答案A。
22.C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符合题意,C项正确;我国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开放沿海开放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属于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解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判断女性烫发人数的变化的因素,未提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判断女性烫发人数的变化的因素,且单从女性烫发人数的增多,不能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女性思想解放,但女性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邓小平的政策则计划把它请进门来,利用它为经济发展服务”及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吸引外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项正确;A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都是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不符,排除AC项;“扩大出口”与“把它请进门来”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安徽小岗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深圳特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标志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步伐,因此三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项正确;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包括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与题干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和改革开放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6.(1)信息:贫农、中农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增加;富农、地主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减少。
影响: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事件: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化: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3)因素: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维护农民的利益等。
【详解】(1)信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贫农、中农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增加;富农、地主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减少。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1950年开展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事件:根据材料“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针对土地改革后存在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影响,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所有制从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
(3)因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经历了四次大的调整,分别是材料一中的土地改革,材料二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三中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三次成功的调整和一次探索失误中我们认识到农业政策的调整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客观经济规律、国情和人民利益等方面,即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维护农民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
27.(1)主要工作: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贡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
(3)表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详解】(1)主要工作:根据材料“与这个勤政殿一别已52年了,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高兴极了”和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主要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特点:根据材料“代表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把,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他们有很多是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阶层的代表者,他们是六亿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达者”可概括其特点为代表具有广泛性;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委员长等。
(3)表现:根据材料“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可知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28.(1)作用: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国际市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有能力参加国际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和所学可知,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过程:根据“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根据“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国际市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有能力参加国际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些都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