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10校联考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素养调研卷
八年级历史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道德与法治卷和历史卷;其中道德与法治卷满分50分,历史卷满分70分;考试总时长为10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17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34分。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卷的对应选项涂黑)
1. 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意在说明(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建立 B. 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D. 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 人民公社的成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 流行音乐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表中的内容是我国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歌曲,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反映1949—1953年阶段特征的一项是( )
阶段 流行歌曲
1931—1945年 《松花江上》《四渡赤水出奇兵》《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
1949—1953年 《东方红》《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6—1976年 《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
1978年以后 《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
A.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 阅读下面我国1952-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三大改造使我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B. 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贯彻
C. 一五计划促使新中国工农业全力提升
D.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6. 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
A.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 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7.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8. 下列材料中,1982年宪法的第一条内容表述与1954年宪法有所不同,原因主要是(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1954年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2年宪法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改革开放的实施
9. 下图反映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10. 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11. 下图是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板书,板书中的“结论”应该是
A. 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 大跃进运动结束
C. 国家出现重大转折 D. 拨乱反正的结束
12.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B.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 中共二十大——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3.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 )
A. 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 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14. 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下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城市的改革完全照搬了农村改革的模式
B. 农村改革带动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城市改革
C.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
D. 国有企业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15. 近年来,中式英语愈发流行,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也赫然出现了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这样的中式英语,甚至《牛津英语词典》还收录了Da ma(大妈)、Tu hao(土豪)等特色词汇。这反映了我国( )
A.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B. 对外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C. 居民文化水平提高 D. 中文成为世界流行语言
16. “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 科学发展观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2道题,共36分)
18. 2024年除夕夜14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亮相春晚舞台,用歌声唱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我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受此启发,围绕“劳动模范评选变迁”开展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一览表(部分)
时期 劳动模范评选概况 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 党和政府开展了3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分别在1950年(464名)、1956年(4703名)、1959年(3267名)三年间共评选了843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评选的标准是依据劳动竞赛而定的,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 “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我国第一粒滚珠创造者”宋世发 “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 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直到1977年全国性劳模评选活动才得以恢复,分别在1977年评选1次,1978年和1979年各评选2次。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 劳模分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劳模的形象不断扩展和丰富,从最初的“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衍生为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 “两弹元勋”邓稼先 “氢弹之父”于敏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家对劳动者的创新品质培育日益重视,劳模群体的形象也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除了重视创新精神以外,新时期的劳模评选也更加重视其人文精神的考察,对其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宇航员杨利伟 “抗疫国士”钟南山
——整理自王霖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探究任务一:探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的原因。
【探究任务二:析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概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我国劳动模范评选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劳模身份发生变化的原因。
【探究任务三:学劳模精神】
(4)从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位劳模中任选一位你熟悉的劳模,为其撰写颁奖词。(要求包含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品质,100字左右)
【探究任务四:悟变迁之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的认识。
19.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对比表
三次开放 背景 影响 启示
1840年枪口下的被动开放 鸦片战争中,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 中国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业日用品的消费者,严重冲击和打压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
2020年自觉下的深化开放 中国开放面临着新的国内国际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政策调整,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政策。 新冠疫情以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彰显了独特的制度优势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整理自张为付、陈佩《中国近现代开放的比较与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在1980年觉醒下主动开放中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素养调研卷
八年级历史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道德与法治卷和历史卷;其中道德与法治卷满分50分,历史卷满分70分;考试总时长为10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17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34分。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卷的对应选项涂黑)
1. 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意在说明(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建立 B. 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D. 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政协制度虽然学习西方,但能够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这表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建立,与新一届政协无关,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与新一届政协无关,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首次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所以朝鲜“冒险”是指抗美援朝战争,①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是指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④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 人民公社的成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并结合以上所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土地改革是1952年基本完成,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土地改革是1952年基本完成,时间上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1978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 流行音乐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表中的内容是我国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歌曲,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反映1949—1953年阶段特征的一项是( )
阶段 流行歌曲
1931—1945年 《松花江上》《四渡赤水出奇兵》《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
1949—1953年 《东方红》《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6—1976年 《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
1978年以后 《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
A.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方红》体现了新中国的成立,《翻身农奴把歌唱》强调的是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指的是抗美援朝,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1949-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C项正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和抗日战争有关,而1949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排除BD项。故选C项。
5. 阅读下面我国1952-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三大改造使我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B. 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贯彻
C. 一五计划促使新中国工农业全力提升
D.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2——1957”年主要是一五计划进行的重要时间段,从柱状图可知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C项正确;三大改造使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时间与题干时段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才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
A.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 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1931年中共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D项正确;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之后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会一步步得到完善,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得出杨士惠对于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手工业进行改造是认可的,体现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正确;A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B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列材料中,1982年宪法的第一条内容表述与1954年宪法有所不同,原因主要是(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1954年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2年宪法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改革开放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因此1982年宪法称为“社会主义国家”,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材料社会性质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统计图可知,C点到D点是1960—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村经济逐渐好转,D项正确;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排除B项;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破坏,农业经济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和所学可知,大寨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奋斗,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体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之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图是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板书,板书中的“结论”应该是
A. 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 大跃进运动结束
C. 国家出现重大转折 D. 拨乱反正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项正确;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排除B项;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B.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 中共二十大——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排除B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 )
A. 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 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户,作物收成除了定额上交国家,剩下的归农户所有。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分到农户经营),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D项正确;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与土地的所用权归国家集体不符,排除A项;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都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的农副业生产,统一由社管理和经营,与题干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4. 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下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城市的改革完全照搬了农村改革的模式
B. 农村改革带动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
C.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
D. 国有企业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这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由此,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15. 近年来,中式英语愈发流行,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也赫然出现了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这样的中式英语,甚至《牛津英语词典》还收录了Da ma(大妈)、Tu hao(土豪)等特色词汇。这反映了我国( )
A.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B. 对外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C. 居民文化水平提高 D. 中文成为世界流行语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近年来,中式英语愈发流行,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出现了……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这样的中式英语,甚至《牛津英语词典》还收录了Da ma(大妈)、Tu hao(土豪)等特色词汇。”和所学知识所知,中式英语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频繁,B项正确;中式英语体现的是汉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居民文化水平,排除C项;材料仅为出现中式英语和特色词汇,不能说明中文成为世界流行语言,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 科学发展观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D项正确;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22年提出以中国史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图中所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2道题,共36分)
18. 2024年除夕夜14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亮相春晚舞台,用歌声唱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我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受此启发,围绕“劳动模范评选变迁”开展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一览表(部分)
时期 劳动模范评选概况 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 党和政府开展了3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分别在1950年(464名)、1956年(4703名)、1959年(3267名)三年间共评选了843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评选的标准是依据劳动竞赛而定的,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 “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我国第一粒滚珠创造者”宋世发 “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 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直到1977年全国性劳模评选活动才得以恢复,分别在1977年评选1次,1978年和1979年各评选2次。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 劳模分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劳模的形象不断扩展和丰富,从最初的“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衍生为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 “两弹元勋”邓稼先 “氢弹之父”于敏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家对劳动者的创新品质培育日益重视,劳模群体的形象也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除了重视创新精神以外,新时期的劳模评选也更加重视其人文精神的考察,对其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宇航员杨利伟 “抗疫国士”钟南山
——整理自王霖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探究任务一:探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的原因。
【探究任务二:析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概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我国劳动模范评选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劳模身份发生变化的原因。
【探究任务三:学劳模精神】
(4)从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位劳模中任选一位你熟悉的劳模,为其撰写颁奖词。(要求包含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品质,100字左右)
【探究任务四:悟变迁之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的认识。
【答案】(1)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次: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劳模评选受到影响,一度停滞。
(3)变化:①劳动模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②劳动模范的形象日渐丰富,由“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到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等。
原因:改革开放的进行;评选标准的变化;科技发展的需要。
(4)劳模:王进喜。
颁奖词:在石油大会战中,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现除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5)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生变迁;劳动模范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
【解析】
【小问1详解】
第一次:根据材料“1950年(464名)”这个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次:根据材料“1956年(4703名)”这个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53-1957年我国开展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直到1977年全国性劳模评选活动才得以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国家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挫折,劳模评选受到影响,一度停滞。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劳模分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劳模的形象不断扩展和丰富,从最初的“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衍生为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可知,劳动模范评选的变化是:①劳动模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②劳动模范的形象日渐丰富,由“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到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等。
原因:根据材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根据材料“劳模的形象不断扩展和丰富”、“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可知,劳模身份发生变化的原因还有评选标准的变化;科技发展的需要。
【小问4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选择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要与其精神相匹配。
如:劳模:王进喜。 颁奖词:在石油大会战中,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现除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每个年代的劳动模范和体现出的精神都是不一样的,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生变迁;劳动模范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
19.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对比表
三次开放 背景 影响 启示
1840年枪口下的被动开放 鸦片战争中,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 中国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业日用品的消费者,严重冲击和打压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
2020年自觉下的深化开放 中国开放面临着新的国内国际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政策调整,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政策。 新冠疫情以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彰显了独特的制度优势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整理自张为付、陈佩《中国近现代开放的比较与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在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中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示例:观点:闭关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
论证: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家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打开了国门。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1980年开始积极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由此可见,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结合当时党中央作出的决策和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进行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小问2详解】
格局:结合所学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可得出,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特点是全方位,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小问3详解】
示例:根据题干信息“1840年枪口下的被动开放”“1980年觉醒下的主动开放”和“2020年自觉下的深化开放”三个阶段的对外开放的影响进行分析,可得出观点:闭关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围绕题目,结合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和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进行解读。论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家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打开了国门。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1980年开始积极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由此可见,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10校联考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