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珠海市凤凰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珠海市凤凰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题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修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改进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体制优势
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以封闭应答的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使中央决策日臻完备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3.“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所述隋末社会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C.隋炀帝多次巡游江南 D.隋炀帝三次东征
4.对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唐太宗奉行“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任用蕃人至唐玄宗时达到顶峰。边境节度使大多为胡人。材料反映出唐朝(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5.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
6.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7.如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经济繁荣
8.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饱腹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述材料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重文轻武 C.以民为本 D.分化事权
9.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10.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11.唐中期以后,朝廷往往会给地方权力较大的节度使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其为“使相”。唐肃宗继位后,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因勤王有功,就被加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使相”的设立旨在( )
A.安抚笼络节度使 B.维护国家统一 C.进一步加强皇权 D.提高行政效率
1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被朝廷平定;黄巢深受民众拥护,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综合两则史事能推论出(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黄巢起义的背景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五代十国的更迭
13.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14.唐朝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由此可见,唐朝( )
A.中央集权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B.重视水利推动农业增产
C.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发展 D.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15.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16.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17.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18.“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19.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20.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儒学地位的巩固 C.皇权专制的加强 D.经济重心的转移
2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 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22.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
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2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2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惶惶大作,你认为以下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两本书中都可以查询到的是( )
A.尊王攘夷 B.揭竿而起 C.三顾茅庐 D.风声鹤唳
25.如题图是契丹鸡冠壶。为了便于马背上携带,契丹族起初用动物皮囊制壶。随着使用场景变迁,契丹族仿皮囊壶样式烧制、使用瓷壶。鸡冠壶材质变化见证契丹( )

A.与北宋的对峙 B.定居生活增多 C.市民阶层崛起 D.排斥中原文化
26.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27.2023年春节贺岁电影《满江红》,再现了宋金对峙史实。读下图,下列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夏是契丹族所建政权
B.“岳家军”在开封大败金军主力
C.“澶渊之盟”后北宋向辽称臣
D.宋金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28.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B.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C.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29.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以及人为传统的思路,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该做法( )
A.扩大了元朝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剧了民族隔阂 D.维护了国家统一
30.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示,其中④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综合题
31.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哪些历史遗产?选择其一,说明其影响。
【书写在古蔬里的文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冷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材料三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二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三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2.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的四川成都,绝非偶然。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居于世界最先进地位。四川成都又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为用相同的纸张印造图案精英、复杂、别人难于仿造的纸币提供了技术条件。
——摘编自黄育玲《纸币的产生与印刷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上最早纸币的名称,归纳四川成都产生纸币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在西夏陵墓、遗址、城址考古中,所有的铜钱客藏,都以北宋钱为主,占80%——90%,西夏钱没有超过2%……西夏虽然铸造钱币,但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币种不是西夏钱,而是北宋钱。
——摘编自牛达生《西夏钱币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夏社会流通的是北宋钱”的原因。
材料三 北宋统治者认识到,钱者,人君之大权,故钱必官自鼓铸。设提点诸路坑冶铸钱司,统领全国26个铸钱监,确立钱文式样,用剂八十八两,得钱千,重八十两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大严私转之令,铸者依法加二等,私造交子者,罪以徒配。
——摘编自姚兆余《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货币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 宋人张方平说“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北界(辽)公私交易,使本朝铜钱”,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近代考古更是证明,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属于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成为当时区域性的“硬通货”。
——摘编自吴钧《宋代大航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钱流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白塔寺 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汉族、蒙古族、藏族文化融合的杰作。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交融”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相关史实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材料“下题表所示信息折射出”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能调动百余万人并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充分说明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优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修建运河的技术问题,而是强调运河修建过程中调动的百余万的劳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姓的徭役负担沉重,而未涉及赋税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和“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可得出该学者肯定科举制的积极性,科举制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D项正确;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干强调的科举制的公平性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使有才学人能够由此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与题干强调的科举制的公平性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与“中央决策日臻完备”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隋朝末年,百姓“父母不保”“夫妻相弃”等悲惨状况,以至于人口凋零,千里无人烟的社会状况,而这些现象源自隋炀帝的暴政,A项正确;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是暴政的表现,排除B项;隋炀帝多次巡游江南,是暴政的表现,排除C项;隋炀帝三次东征,是其暴政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可享受与汉人同等的政策,且统治者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才,这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统治者任用少数民族,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也不能得出唐朝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可知,打马球是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题干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喜好骑马、打球,说明唐代社会风气充满活力、刚劲豪迈,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与对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这些诗作都体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些诗作广泛传播,就有利于人们加强国家认同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诗的创作内容,并不是体裁,不能说明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排除A项;仅根据诗歌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出对藩镇割据的痛恨,排除B项;根据诗歌的创作内容并不能体现唐代经济是否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可得出唐朝时期文化发展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与“边疆巩固”无关,排除A项;“民族和睦”与题干“希腊、波斯、印度”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经济繁荣”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重视人民,因此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宋代实行的,排除B项;分化事权在题干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贸易频繁,唐朝出土的大食金币,波斯金币等体现了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项正确;金币作为贸易交流的货币,不同国家的金币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不能体现人们喜欢收集钱币,随葬文物品种多样,中外铸币技术高超等方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表述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以用于证明唐朝外交的特点,B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是明朝,排除。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其为‘使相’.....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使相”的设立旨在分化相权,以此加强皇权,C项正确;“使相”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并非为了笼络节度使,排除A项;“使相”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并非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项。给地方权力较大的节度使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无法判断出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两则史事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灭亡,C项正确;A项未包括黄巢起义,排除A项;B项未包括安史之乱,排除B项;五代十国的更迭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继续,是安史之乱影响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和历史著作《《通典·食货典》的记载完全吻合,他们共同证明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史料的相互印证,D项正确;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依据史料,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要善于进行甄别,排除B项;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史料来印证,仅靠考古发掘是不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中“水部司”是掌管水利工程的机构,“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说明唐朝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舟楫溉灌”与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有关,“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说明大量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业增产,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不是政治制度完善,而是强调大量水利工程建设,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C项;兴修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可知,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制不同,这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生产工具,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式,而产品质量与官营手工业自身的管理有关,“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式和地点分布,不能代表整个铁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说明唐代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宋代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故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D符合题意;宋代没有国家统一,排除A;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与宋都城设计理念无关,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排除C。 故选D。
17.C
【详解】由材料“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项正确;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五代十国战乱不已,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段文字叙述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可知,从宋太祖时期不准校勘兵书到仁宗时期“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再后来将兵书“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种变化体现了边防压力增大对兵书的需求增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兵书由禁书到成为基本教材,其主要是适应边防战争的需要,且兵书并非学术研究,排除B项;兵书需求的增加与官僚队伍的膨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科举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一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可得出南方地区书院数量增长快于北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选项“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儒学地位的巩固”无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皇权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由材料“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的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排除B项;使北宋走向衰亡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了社会管控,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题干中“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可以看出交子的发明和制作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D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交子制作的工艺和智慧,与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无关,排除A项;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说法错误,宋代严禁私人印制交子,排除B项;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与题干中交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接近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 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唐代的,排除B项;《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揭竿而起 ”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在两本书中都可以查询到,B项正确;尊王攘夷 发生在春秋时期,《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排除A项;三顾茅庐发生在三国时期,《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C项;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据材料“为了便于马背上携带,契丹族起初用动物皮囊制壶。随着使用场景变迁,契丹族仿皮囊壶样式烧制、使用瓷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烧制、使用瓷壶”学习的中原文化,鸡冠壶材质从方便在马背上携带到使用瓷壶,说明契丹族从原来的过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的增多,B项正确;鸡冠壶材质变化不能说明契丹与北宋的对峙,排除A项;鸡冠壶材质变化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崛起,排除C项;鸡冠壶材质变化反映了契丹学习了中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从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的数据可得出,当时宋代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有战有和,但总体和的时间较长,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政权间的混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统一的主流,排除B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所建政权,排除A项;“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排除B项;“澶渊之盟”后两国为兄弟之国,而不是称臣,排除C项。故选D项。
28.B
【详解】依据题干“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可知元朝国号出自儒家经典,学习中原王朝以皇帝年号纪年并按照儒家理念宣扬仁政,这表明元朝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元朝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但不代表一定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排除A项;元朝建立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题干也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C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和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山川形便被打破,有利于消除地理因素对地方割据的影响,因为元代地方行省掌握的权力较大,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打破了原有的山川形便,D项正确;这种地方区域划分,不会扩大元朝的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官制的改革,不能得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不能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根据题干的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阶段④公元907到公元1368年指的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西夏、辽、北宋政权并立,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是夏商周时期,不属于时间轴上的4个阶段,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应时间轴②,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1.(1)隋朝大运河、大雁塔;影响: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2)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诗句: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增长的趋势;原因: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分别是隋朝大运河、大雁塔。
影响: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开始,开通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全长2700多千米,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2)时期: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时的社会现象;
诗句:根据材料三“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得出户数数据表明户口增多了,故印证了材料三中“小邑犹藏万家室”所描述的情况。
(3)趋势:根据材料三“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原因: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32.(1)名称:交子。
条件:四川成都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
(2)原因: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宋夏和议,北宋与夏边界贸易兴旺;北宋商业发达。
(3)特点:官府掌握铸币权;由专职管理铸币;统一钱币样式和成分;法律规范。
(4)特点:流通范围广;宋钱制作精良。
原因:宋朝的商业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详解】(1)名称: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一“四川成都又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可得出,四川成都产生纸币的有利条件是四川成都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
(2)原因:根据材料二“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宋夏和议,北宋与夏边界贸易兴旺,宋代的商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可得出,西夏社会流通的是北宋钱的原因是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北宋商业发达。
(3)特点:根据材料三“故钱必官自鼓铸”“设提点诸路坑冶铸钱司”“确立钱文式样,用剂八十八两,得钱千,重八十两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私造交子者”可得出,北宋货币制度的特点是官府掌握铸币权;由专职管理铸币;统一钱币制造的样式和成分;法律规范。
(4)特点:根据材料四“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可得出,宋钱流通的特点是流通范围广;宋钱制作精良。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是宋朝的商业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33.(1)方式:改革(或者统治者政策)和亲、建筑(或者文化交流)。
(2)观点: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意思相近也可)
论述: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实行改革,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结论: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
【详解】(1)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由“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可知中国古代推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改革;由“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可知中国古代推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和亲;由“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汉族、蒙古族、藏族文化融合的杰作”可知中国古代推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建筑(或者文化交流)。
(2)说明: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可总结出观点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可以围绕孝文帝汉化改革、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元朝时民族交融,如: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实行改革,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综合上述,可得出结论为: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珠海市凤凰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