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含解析)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名校期中好题分类汇编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名校期中好题分类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1978年的中国面临着抉择,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这一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下图是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板书,板书中的“结论”应该是
A.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大跃进运动结束
C.国家出现重大转折 D.拨乱反正的结束
3.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B.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中共二十大——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亟待突破 B.人民思想得到解放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5.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
A.多快好省 B.阶级斗争 C.祖国统一 D.伟大转折
6.《共和国之路》记载,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达70余次,发表文章650多篇。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函特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8.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经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 B.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
C.小岗村村民承包书 D.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百花齐放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解放思想深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0.下图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拨乱反正的完成
1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
A.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12.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
A.社会生活中有无法律并不重要 B.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C.要集中不要民主 D.需要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
14.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全文转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时任中央某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文革”阶级斗争依旧存在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左”倾思想亟待消除
D.媒体舆论对待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意见不一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等共有70多场。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相关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B.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C.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16.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是( )
A.思想解放运动 B.学术百家争鸣
C.经验教训总结 D.社会热点追踪
18.“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邓小平这段讲话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加快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强化“两个凡是”的方针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19.邓小平曾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一篇文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这场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
D.“这场争论”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四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毛泽东思想
21.如下图是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2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23.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24.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④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2018年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回顾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对下图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1954-1958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C.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经济在1959-1961年大幅下滑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中国经济在1978年恢复和发展
27.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了名誉,这表明我党的哪一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A.完善民主法治 B.拨乱反正
C.实行改革开放 D.加强经济建设
28.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专题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报道中不应该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B.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二、综合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图2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材料二 下表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笔记中制作的一张大事年表
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材料三 A.“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开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B.21世纪初,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加入WTO,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图2会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并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对比材料四中A、B两段文字,指出从经济特区建立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4)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行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事件。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在1978年的中国面临着抉择,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项正确;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排除B项;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排除B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转而安排‘后事’……我准备要坐牢”可知,材料表明当时“左”的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亟待突破,A项正确;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仍然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天,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D项正确;多快好省,与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相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联系,排除A项;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联系,排除B项;祖国统一,是指国家的统一,比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所学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由此可知,材料在描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A项正确;材料只是交代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没有涉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过程与意义,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函特突破,B项正确;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A项;1978年5月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排除C项;“两个凡是”在当时仍有巨大影响力,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并不是邓小平本人所作,是经中间人修改或撰写的,属于间接史料,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属于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撰写的,是直接史料,并不是间接史料,排除A项;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因为是“亲笔书信”所以属于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撰写的,是直接史料,并不是间接史料,排除B项;小岗村村民承包书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撰写的,是直接史料,并不是间接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可知“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亟待突破,B项正确;题干中只反映一种“左”倾思想了没有反映出各种思想的存在,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项;“两个凡是”是题干反映“左”倾思想的延续,因此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考试”,结合所学可知,“文革”开始后,高考招生工作停顿下来。“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和决策和直接推动下,高考制度得到恢复,于是出现了题干中1977年冬进行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B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的口号,此时的高考处于停顿状态,排除A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中心,与图片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拨乱反正工作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A项正确;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其它选项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无关,故答案选D。
13.B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了刘少奇冤案,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从此中国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B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故选B。
14.C
【详解】分析题文的“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是时任中央某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的话,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亟待消除。故C符合题意;题文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故A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是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媒体舆论对待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意见不一对题文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该文章在当时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排除A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推动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通过信息“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拨乱反正完成。因此材料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党胜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是党内仍有人继续坚持“左”的方针,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实际上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因此“两个凡是”的观点受到了人们的抵制,在这样的形势下,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对于端正思想路线,纠正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A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不是学术百家争鸣或经验教训总结或社会热点追踪,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可知,目前的重点在于法律不完善,需要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制建设还不完备,没有反映有法不依的现象,排除B项;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违法,”,这正是反对“两个凡是”方针的表现,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法制建设不完备,没有涉及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文化革命”结束以后反对个人崇拜、纠正“左”的错误而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的讨论,“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章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B项;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A项正确;1958年,党和政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B项;1976年“文革”结束,但是一些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正确;改革开放的进行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排除B项;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据题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因为这篇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1月10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A项正确;姓“资”姓“社”问题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排除B项;党的工作中心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排除C项;平反冤假错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C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A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排除B项;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是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①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②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故③正确。中共八大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1958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地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坚持下来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
2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选项②④符合题意;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十三大相关;③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十九大相关;选项①③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26.D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项正确;1958-1961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名誉。说明的是我国在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的工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B项正确;材料与“完善民主法治”关联不大,与“实行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建设”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9.(1)联系: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逐步推进。
(3)变化:从注重引进到注重输出;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共赢。
(4)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详解】(1)联系:图1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图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两个凡是”的“左”倾束缚,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伟大决策:结合所学,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步骤:由材料“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地域向纵深推进”,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步骤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格局特点:全方位指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指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进行的。宽领域: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开放,还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逐步深化:指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3)变化:由材料“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可得出从注重引进到注重输出;由材料“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可得出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共赢。
(4)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不断改善。
30.(1)历史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上所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观点: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大事年表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上所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含解析)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名校期中好题分类汇编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