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抽样评估八年级历史试卷
2024.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6页, 总分100分。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笔答题使用0.5黑色水性笔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1. 五星红旗图案是新中国的国旗图案,五星红旗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每一届的第一次会议的统称,不是具体某一次会议,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 1950年,《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题目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有327篇,涉及的劳动英雄包括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文艺界等,内容涉及对劳动的尊重与肯定、对劳动火热场面的赞颂。此类报道的涌现
A. 传递了劳动光荣价值观念 B. 展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 贯彻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涉及的劳动英雄包括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文艺界等,内容涉及对劳动的尊重与肯定、对劳动火热场面的赞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主题是这一时期人民对“劳动”的认识,因此此类报道传递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A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从时间上和主题上都与材料内容不合,可排除。故选A项。
3.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友好谈判做出的重大决定是( )
A. 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B. 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C. 和平解放西藏 D. 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故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友好谈判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和平解放西藏,C项正确;解放军向西藏进军是在1950年,1951年10月解放军进驻拉萨,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排除A项;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是一五计划的内容,排除B项;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时间是195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 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 促进朝鲜统一 B. 了保家为国
C. 防止朝鲜战争爆发 D. 了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可知,材料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促进朝鲜统一,排除A项;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排除C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也是抗美援朝的目的和作用之一,但材料中没有先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5. 《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得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是商讨新中国成立问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我国重点投资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D,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的信息,排除C。故选B。
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基本上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正是这些项目奠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重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员,让我们在被封锁的环境下能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主要说明我国当时经济建设( )
A. 重视市场经济体制 B. 注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C. 完全忽视自力更生 D. 深受苏联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基本上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可知,我国当时经济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之后才开始建立的,一五计划时间段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提及工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完全忽视自力更生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表,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年份 原煤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1952年 0.66 135 72.6
1957年 1.31 535 193
A. “一五”计划推动经济发展 B. 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
C.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达到世界水平 D. 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可知,195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的原煤产量、钢产量、发电量高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得益于一五计划是实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D项;经过一五计划的发展,虽然经济又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排除C项。故选A项。
9. 下图两件文物作为原始史料可以说明新中国的( )
A. 对外政策演变 B. 经济恢复发展
C. 民主政治建设 D. 文化建设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人大代表的选民证、选举工作手册”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两件文物可以探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C项正确;“人大代表”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A项;“人大代表”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人大代表”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与文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70年。该宪法制定的主要意义是( )
A. 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供法律保障 B. 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
C. 开创党派之间民主协商新局面 D. 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供法律保障,排除A项;一五计划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开创党派之间民主协商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实现了“和平过渡”,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无偿没收 D. 赎买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D项正确;实行股份制出现于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排除A项;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了赎买政策,并非廉价收购,排除B项;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了无偿没收的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是1954年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
C.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4年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可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是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面一组口号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其最主要问题是( )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 自然灾害影响生产 B. 民主法制受到践踏
C.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 知识分子遭到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口号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模,使国民经济遭遇了挫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灾害影响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法制受到践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分子遭到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以下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 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 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 改革开放事业先锋 D. 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面临内涝、风沙、盐碱三大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已经患了癌症,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和安装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得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 “铁人”。焦裕禄和王进喜的事迹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所以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A项正确;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科学家,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艺术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观察下面示意图,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C.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1958年到1960年,农业生产总值不断下降,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当时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伤了人民的积极性,A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爆发,与题干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针对的是( )
A. “两个凡是”的方针 B. “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C. 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 阶级斗争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普遍不满,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方针的大讨论,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 以下是小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将笔记中意义一项补充完整( )
时间: 1978 年底 地点:北京 内容: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 意义:______
A. 标志这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78年底”“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在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B项正确;一五计划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排除A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中共八大的召开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 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 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
C. 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可得出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共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项正确;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 观察下图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浦东新区的带动 B. 统一大业的推动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优越的地理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从1980年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1980年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深圳一夜崛起,C项正确;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与题干涉及的深圳无关,排除A项;统一大业的推动,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与深圳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深圳发展的一个原因,但不是1980年以后深圳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材料体现的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7年”“厂长负责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1984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到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87 年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远未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与题干主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材料旨在说明改革( )
A.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 增加了职工的经济收入
C.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可知,该内容描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即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没有涉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关于增加了职工经济收入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2. 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和口岸”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下列城市或地区的开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大连 ②深圳 ③上海浦东 ④海南岛 ⑤重庆
A. ③①④②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④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和口岸”和所学知识可知,②深圳是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①大连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④海南岛是1988被划为经济特区,③上海浦东开发区于1990年建立起来,⑤重庆是1992年后开放的沿江城市,②①④③⑤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93年4月1日起”“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结合所学可知,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从1993年起将被取消,说明中国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故这里的“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D项正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排除A项;1956年至1966年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排除B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是从1949—197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在21世纪初,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重大事件是中国( )
A. 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B.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和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C项正确;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资,不是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排除A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扩大,不是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排除B项;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是开辟新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25. 为了学习1949 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许多学校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在历史学习中( )
A. 社会调查成为学习历史的唯一方式
B. 社会调查是了解当代历史的有效方法
C. 社会调查可以替代阅读历史教科书
D. 社会调查可以替代研究实物、文献资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许多学校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调查是了解当代历史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可以获取多方面信息,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变化,B项正确;进行社会调查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之一,“唯一”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社会调查不能替代阅读历史教科书,排除C项;社会调查不可替代研究实物、文献资料,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下图)。画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报道称,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对共产主义,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
(备注:《时代周刊》 (Time),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标志新中国诞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意义。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大典
(2)对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对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可知,新中国的国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根据材料二“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二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以上材料均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农民群众“行动起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农民“行动起来”的两大成果。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1)事件:抗美援朝战争 ;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答出任意1点)
(2)事件:土地改革 ;成果:剥夺地主的政治地位;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知是土地改革。
成果:根据踩了“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可知成果是剥夺地主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知成果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因此可知共同作用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摘自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指1956年至1966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指1956年至1966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摘自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二中“这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个时期”任务的完成情况你有何评价
【答案】(1)时间: 1956年。标志: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完成)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好转);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三大改造运动等(答出任意3点即可)
(3)任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是在曲折中发展。(能够从成就和失误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及标志:依据材料一“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 ;标志是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完成)。
【小问2详解】
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可得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好转) ;依据材料一“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得出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依据材料一“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得出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三大改造运动等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有利条件。
【小问3详解】
任务:根据材料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指1956年至196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评价:本题注意从成就和失误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如大跃进等,因此是在曲折中发展。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开创了实行家庭经营的先河。一年之后,只有100多人的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吨,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的产量总和。这种经营形式引发了新的争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形式有违集体经济下的生产责任制。赞成的意见则认为这种形式仍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之一,因为承包农户需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每个农户对国家、对集体应承担的责任是很清楚的。
材料二 1980年,当大家还在为农业发展方向激烈争论之际,邓小平同志于当年5月31日对农村政策改革发表了重要谈话,他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材料三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该文件还肯定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因为得到中央的肯定,到1982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农户已达到90%。
——摘自《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政策成就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岗生产队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谁对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还做了哪些努力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
【答案】(1)促进了小岗村的农业发展;引发了对经营形式的争论.
(2)邓小平 肯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
(3)农民的创新精神;党和国家的政策肯定推广;思想解放的推动;杰出领袖的支持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开创了实行家庭经营的先河。一年之后,只有100多人的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吨,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的产量总和”可概括出小岗生产队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小岗村的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一“这种经营形式引发了新的争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形式有违集体经济下的生产责任制。赞成的意见则认为这种形式仍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之一”可概括出小岗生产队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引发了对经营形式的争论。
【小问2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二“1980年,当大家还在为农业发展方向激烈争论之际,邓小平同志于当年5月31日对农村政策改革发表了重要谈话”可得出邓小平对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还做了如下努力:肯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等。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开创了实行家庭经营的先河”可归纳出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是农民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可归纳出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是思想解放的推动;杰出领袖的支持;根据材料三“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文件”可归纳出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肯定推广等。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抽样评估八年级历史试卷
2024.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6页, 总分100分。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笔答题使用0.5黑色水性笔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1. 五星红旗图案是新中国的国旗图案,五星红旗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 1950年,《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题目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有327篇,涉及的劳动英雄包括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文艺界等,内容涉及对劳动的尊重与肯定、对劳动火热场面的赞颂。此类报道的涌现
A. 传递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 B. 展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 贯彻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3.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友好谈判做出重大决定是( )
A. 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B. 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C. 和平解放西藏 D. 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4.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 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 促进朝鲜统一 B. 为了保家为国
C. 防止朝鲜战争爆发 D. 为了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5. 《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6.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基本上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正是这些项目奠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重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员,让我们在被封锁的环境下能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主要说明我国当时经济建设( )
A. 重视市场经济体制 B. 注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C. 完全忽视自力更生 D. 深受苏联的影响
8.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表,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年份 原煤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1952年 0.66 135 72.6
1957年 1.31 535 193
A. “一五”计划推动经济发展 B. 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
C.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达到世界水平 D. 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9. 下图两件文物作为原始史料可以说明新中国的( )
A. 对外政策演变 B. 经济恢复发展
C. 民主政治建设 D. 文化建设成就
10.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70年。该宪法制定的主要意义是( )
A. 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供法律保障 B. 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
C. 开创党派之间民主协商新局面 D. 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
11. “企业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实现了“和平过渡”,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无偿没收 D. 赎买政策
12. 下图是1954年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照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
C.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13. 下面一组口号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其最主要问题是( )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 自然灾害影响生产 B. 民主法制受到践踏
C.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 知识分子遭到批判
14. 以下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 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 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 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 D. 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15. 观察下面示意图,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C.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针对的是( )
A. “两个凡是”的方针 B. “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C. 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 阶级斗争的问题
17. 以下是小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将笔记中意义一项补充完整( )
时间: 1978 年底 地点:北京 内容: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 意义:______
A. 标志这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8.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 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 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
C. 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 观察下图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浦东新区的带动 B. 统一大业的推动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优越的地理环境
20. 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材料体现的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1. 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材料旨在说明改革( )
A.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 增加了职工的经济收入
C.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 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和口岸”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下列城市或地区的开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大连 ②深圳 ③上海浦东 ④海南岛 ⑤重庆
A. ③①④②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④①②③⑤
23.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24. 在21世纪初,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重大事件是中国( )
A. 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B.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25. 为了学习1949 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许多学校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在历史学习中( )
A. 社会调查成为学习历史的唯一方式
B. 社会调查是了解当代历史的有效方法
C. 社会调查可以替代阅读历史教科书
D. 社会调查可以替代研究实物、文献资料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下图)。画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报道称,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对共产主义,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
(备注:《时代周刊》 (Time),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标志新中国诞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意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二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以上材料均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农民群众“行动起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农民“行动起来”的两大成果。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中国人民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摘自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指1956年至1966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指1956年至1966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摘自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时间和标志。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二中“这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个时期”任务的完成情况你有何评价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开创了实行家庭经营的先河。一年之后,只有100多人的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吨,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的产量总和。这种经营形式引发了新的争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形式有违集体经济下的生产责任制。赞成的意见则认为这种形式仍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之一,因为承包农户需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每个农户对国家、对集体应承担的责任是很清楚的。
材料二 1980年,当大家还在为农业发展方向激烈争论之际,邓小平同志于当年5月31日对农村政策改革发表了重要谈话,他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材料三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该文件还肯定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因为得到中央的肯定,到1982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农户已达到90%。
——摘自《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政策成就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岗生产队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谁对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还做了哪些努力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