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贵州省普通中学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贵州省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这个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开国大典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开始于(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3.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②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③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④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所有地区全部解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4.如下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5.2021年9月,电影《长津湖》上映,该电影再现了抗美援朝中长津湖地区激烈交战的场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
A.刘伯承 B.陈毅 C.彭德怀 D.朱德
6.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意义
7.“三农”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贫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D.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8.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耕地的占有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
阶级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总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三大改造合作化 B.“大跃进”人民公社公私合营
C.“文化大革命”合作化土地改革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议会制度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1.如图是一位北京老人在晨示自己从1953年起几十年收藏的历届选民证。一张张选民证见证了( )
A.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D.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
12.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如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五星红旗被定为国旗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二、填空题
13.我国的国歌是《__________》。
14.抗美援朝战争中,_____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_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5.1957年建成的_________,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1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
三、材料题
17.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某校学生在制作迎国庆专题刊物时,收集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国大典(照片)
材料二:《人民日报》当日头版
材料三:(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创作
材料四: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腾的海洋……快到下午三点钟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鸦雀无声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很多同学流泪了,我的耳边回响着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藩2009年的口述回忆
材料五: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写的记叙文
(1)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场景都发生在年__________10月1日。
(2)五则材料中属于口述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_,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史料是__________。
(3)若把“当时”“当事”的材料称为原始史料。上述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
B.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五
C.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D.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五
(4)材料四是“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落2009年的口述回忆”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在使用这类史料时,需要注意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你认为这类史料的可信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并说说当时我国农民的愿望是什么?
材料二: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第七条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与以往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有何变化。并指出土地改革后所有制?
材料三: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3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材料二: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材料三: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建国初期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造”具体指哪三个方面的改造?“三改造”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D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在1945年,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如:西藏地区等)没有解放,④表述错误,排除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未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未“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新中国派遣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C项正确;刘伯承、陈毅、朱德都是开国将帅,但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排除AB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背景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让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性质是农民反对地主占有土地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人口少数的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贫民等却无地和少地,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从1950年起,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D项正确;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贫苦是土地改革进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不是土地改革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不是土地改革进行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不是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方面,与土地无关,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均属于过渡时期,A符合题意;“大跃进”、人民公社、公私合营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B排除;“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C排除;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在1961年开始实行,D排除。故选择A。
10.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筹建新中国,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代表最广泛人民利益的政权,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团结各派力量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体现人民代表的最广泛性,新中国成为人民的政府,代表各派人民的利益,因此黄炎培认为参加政府工作,就是为人民做事,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实行议会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才确立,与新中国成立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中的时间“1953”年,解读图片信息“选民证”,说明广大人民代表开始享有选举的政治权利,结合课本所学,这是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代表作准备的,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A 符合题意;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上制订了社会主义宪法,会后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实施,B 不合题意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C 不合题意;1949 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建立。D 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BCD 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此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被定为国旗,与题干内容“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排除A项;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与题干内容“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排除B项;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新阶段,与题干内容“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义勇军进行曲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它定为国歌。
14.答案:黄继光邱少云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友开辟了道路;在一次潜伏任务中,邱少云在大火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最后牺牲。
15.答案:武汉长江大桥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16.答案:公私合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
17.答案:(1)1949
(2)材料四、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五。
(3)B
(4)时间久远、记忆错误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开国大典(照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2)①据材料“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藩2009年的口述回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属于口述史料。②据材料“开国大典(照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属于图像史料。③据图片“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创作”“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写的记叙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和材料五,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史料。
(3)据所学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因此“开国大典(照片)”,《人民日报》当日头版、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写的记叙文,均属于原始史料。故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五属于原始史料。B项正确。
(4)据所学可知,史料的可信度会受到时间久远,记忆错误等方面影响。
18.答案:(1)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经济。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制定土地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的愿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解析:(1)从“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可知,当时我国农村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由于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从“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可知,土地改革与以往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是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经济。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土地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分析材料三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三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通过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制定土地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的愿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19.答案:(1)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土地改革的进行。
(2)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②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培养相结合(重视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平稳定(或抗美援朝为国内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建国初期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是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改造”具体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改造”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根据材料三“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培养相结合(重视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平稳定(或抗美援朝为国内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贵州省普通中学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