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信息交流试卷(一)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15小题,30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下列言行中最能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是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B.“为政以德”
C.“温故而知新”
D.“仁者爱人”
2.历史图片是历史信息的有效载体。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B.西欧等级制度的确立
C.西欧庄园的形成与发展 D.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美国(独立战争)革命显得突出许多。”是因为法国大革命( )
①首创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③受启蒙思想影响更深远 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
A.①③ B.①④ C.③ D.①②④
4.美孚石油公司通过铺设远距离输油管道控制石油的运输,还实行炼油的现代化,最终将触角从输油、炼油扩大到生产原油。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A.垄断组织的形成 B.社会生活的变化强
C.环境污染一具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5.有学者形容德国:“这是一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 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 下表中能体现德国这两个特点的史实是
A.A B.B C.C D.D
6.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作为世界一份子的中学生也有必要去了解联合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联合国总部在日内瓦 B.联合国英文简写是EU
C.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D.联合国的主旨是促进世界科技的进步
8.按时间顺序排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统一的朝代,正确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9.隋朝统治者取消了州郡长官选举任命的权力,将人才选用、官员委派的权力全都集中在中央吏部,形成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的局面。相关举措直接有利于(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权威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军事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0.宋代观文殿大学士汪洙曾在其《神童诗》中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1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湖北织布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⑤开平煤矿 ⑥福州船政局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12.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个人在聊天。小张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老李说:“我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小王说:“我读过《天演论》。”老赵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小张 B.老李 C.小王 D.老赵
1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清末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 ②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
③都是利用宗教发动群众 ④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4.“新民主主义时期一直延续到1953年,这一年开展了一项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就开始了。”该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开始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5.下表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出口及兑换制钱数。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份 广州白银出口 一两白银兑制钱数
1823-1824 1885320 1249文
1828-1829 3386305 1337文
1833-1834 4846763 1363文
1838-1839 1638文
A.对外贸易中白银外流情况非常严重 B.白银外流给中国造成极大危害
C.导致白银外流的重要原因是鸦片贸易 D.白银外流导致白银不断贬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改错题(4小题,8分)
16.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李世民统治时期,创立了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2)20世纪初,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
(3)城市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
(4)19世纪初,英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
三、综合题(3小题,32分)
17.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1)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的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请写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材料二中的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变化?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的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4)结合以上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
(1)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我国政府怎样做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过这次改造,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①取得“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出图②代表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字母。简述图③与图①、图②的关系。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怎样的建设道路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国家发展道路探索上是什么态度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最早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等。这些制度有效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摘编自阎照祥《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多元性》
材料二 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民主“新”在何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C
6.C
7.C
8.B
9.A
10.C
11.D
12.A
13.C
14.C
15.D
16.(1)错误,“李世民”改为“武则天”
(2)正确
(3)错误,“城市”改为“大学”
(4)错误,“英国”改为“德国”
17.(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等。
18.(1)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变化: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字母C。
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推动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3)建设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中围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态度:不断改革创新,自我完善和发展。
19.(1)影响: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进程。(任答两点即可)
(2)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新:废除了君主、王权;实行总统制;国家元首选举产生;实行三权分立。(任两点即可)
(3)认识:民主政治有利于人类进步;民主具有多样性,要勇于创新;民主具有渐进性,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5页,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中考信息交流试卷(一)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