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武汉专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D C A C C C
11 12 13 14
C A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0分)【灿烂的文明】
(1)特点:集体耕作。 (2分)
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2分)
(2)表现: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示例:创立于隋朝时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开省制之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出一点即可,2分)
16.(10分)【工业化】
(1)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2分)
(2)变化: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2分)
(3)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原油外)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名均跃居第一位。(2分)
原因:民族独立;党的领导;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17.(12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2分)
论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8分)
因此,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2分)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武汉专用)
武汉市按省统一要求单独组织中考命题(2024年全省实施中考统一命题),新中考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比例提高。考前备考要关注湖北其他市中考试题,还要参考北京、山西、浙江、福建等全国教育前沿省市中考新考法等试题。
本套试卷在立足武汉考情基础上,借鉴湖北其他市及全国视野设置新考法试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依据新素材创设新情境,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 如4、5、18、14等,创设地理学与历史学新情境,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等。
试题主题立足于小切口,突出“小切口看大历史” 通过小的切入点考查主干知识,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如4题二十四节气与社会历史串联起来。
试题增强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 材料解析题的知识范畴出现综合性趋势,如17题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试题的情境和问题凸显综合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写道:“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这表明,甲骨文( )
A.起源于商朝时期 B.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C.现代汉字的来源 D.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2.下列举措反映了西汉王朝( )
时间 内容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等。
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 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不断加强边疆管理 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3.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 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 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5.《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 )
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6.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下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
7.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波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民族伟大觉醒 B.西方列强放松侵略
C.共产党员积极领导 D.北洋政府有效组织
8.商务印书馆总部的历次搬迁都分别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见右图)。风雨历程折射出商务印书馆的价值是( )
A.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B.追求文化与学术价值
C.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 D.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
9.“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期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包括( )
A.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10.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
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
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A.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1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一定的原则,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1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17世纪)中叶售价20镑的表,现在可能只要20先令就能买到。”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提高社会生产力 B.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
13.1863年,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事业”指的是( )
A.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 B.结束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 D.推翻西班牙在北美的统治
14.楚楚同学检索世界上和人名相关的地名:埃及的纳赛尔湖、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阿根廷的圣马丁镇。这些地名的出现是为了纪念( )
A.“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 B.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家
C.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D.反抗法西斯暴行的勇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0分)【灿烂的文明】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
——摘编自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简表。
历史时期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测定二十四节气
秦汉时期 二牛抬杠、耦犁、耧车;代田法
魏晋时期 翻车;耕耙耱技术;《齐民要术》
隋唐时期 曲辕梨:筒车
宋元时期 高转筒车;《农桑辑要》;《授时历》
明清时期 水力风车;《农政全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三
①科举制 ②指南针 ③行省制 ④明长城 ⑤《本草纲目》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优秀中华文明成果,请任选一个(写序号即可),简要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中国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2分)
16.(10分)【工业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迫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牧有出版社《中国历史数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发展国民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1978年以来,开创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发展速度合理实在;开始了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展产业的选择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优化状态。
——摘编自狄小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模式的演进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的变化
一一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现代以来主要工农业产品世界排名的变化趋势。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相比,中国现代工业成就更加突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7.(12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为先导的。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材料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从材料二中选取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字数100~200字)。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武汉专用)
武汉市按省统一要求单独组织中考命题(2024年全省实施中考统一命题),新中考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比例提高。考前备考要关注湖北其他市中考试题,还要参考北京、山西、浙江、福建等全国教育前沿省市中考新考法等试题。
本套试卷在立足武汉考情基础上,借鉴湖北其他市及全国视野设置新考法试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依据新素材创设新情境,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 如4、5、18、14等,创设地理学与历史学新情境,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等。
试题主题立足于小切口,突出“小切口看大历史” 通过小的切入点考查主干知识,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如4题二十四节气与社会历史串联起来。
试题增强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 材料解析题的知识范畴出现综合性趋势,如17题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试题的情境和问题凸显综合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写道:“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这表明,甲骨文( )
A.起源于商朝时期 B.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C.现代汉字的来源 D.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和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被称为“最早的文字”。由此可知,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来源,C正确;起源于商朝时期,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B;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列举措反映了西汉王朝( )
时间 内容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等。
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 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不断加强边疆管理 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B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属于宋朝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不属于边疆治理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 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 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前秦是由少数民族氐族建立、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并结合题干“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可知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华夏文明,说明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C项正确;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对峙,因此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没有反映出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非常深远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分析可知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C项正确;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海外贸易区域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城市文化演变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政治制度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 )
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疆域广袤的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因此交通便捷,D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元朝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与地方割据威胁中央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元朝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官吏盘剥引发动荡,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元朝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
6.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下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失败说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C项正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材料未涉及其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影响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7.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波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民族伟大觉醒 B.西方列强放松侵略
C.共产党员积极领导 D.北洋政府有效组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波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后的变化,特别是各阶层的参与,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说明了中华民族伟大觉醒,A项正确;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西方列强并没有放松侵略,且材料不涉及西方列强对中国如何,排除B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才成立,因此,此时不存在共产党员积极领导,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北洋政府,且北洋政府有效组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商务印书馆总部的历次搬迁都分别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见右图)。风雨历程折射出商务印书馆的价值是( )
A.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B.追求文化与学术价值
C.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 D.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41年迁往重庆”1947年迁回上海”“1951年迁往北京”"风雨历程”可知,商务印书馆总部的历次搬迁分别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如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等,C项正确;题干没有商务印书馆总部与其他出版机构的对比,无从体现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排除A项;追求文化与学术价值没有体现商务印书馆的风雨历程,排除B项;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与风雨历程折射出商务印书馆的价值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期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包括( )
A.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期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三大改造,其中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属于国防方面的成就,保卫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属于政治方面的成就,不属于经济成就,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与题干“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期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
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
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A.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世界国家起了重大作用,C项正确;1949年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保卫新生政权,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B项;改革开放新时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体现了我国合作共赢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1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一定的原则,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有妇女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一定的原则,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可知,《查士丁尼法典》的规定在实践中可以适时调整,表明了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C正确;“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B;材料未涉及平民权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17世纪)中叶售价20镑的表,现在可能只要20先令就能买到。”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提高社会生产力 B.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7世纪)中叶售价20镑的表,现在可能只要20先令就能买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表的价格下降,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表的价格下降的原因,未涉及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但与题干涉及的表的价格下降无关,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导致表的价格下降,与“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1863年,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事业”指的是( )
A.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 B.结束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 D.推翻西班牙在北美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63年”、“林肯”等关键词可知,材料所述的是美国内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的历史任务是结束内战,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林肯主要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消除种族歧视,排除A项;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任务,排除C项;推翻西班牙在北美的统治与史实不符,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推翻英国在北美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楚楚同学检索世界上和人名相关的地名:埃及的纳赛尔湖、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阿根廷的圣马丁镇。这些地名的出现是为了纪念( )
A.“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 B.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家
C.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D.反抗法西斯暴行的勇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埃及的纳赛尔湖、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阿根廷的圣马丁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赛尔领导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埃及第二任总统,玻利瓦尔领导了委内瑞拉民族解放运动,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民族解放运动,这些人都是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C项正确;“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排除A项;揭示自然科学奥秘的科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等,与题干所示不符,排除B项;反抗法西斯暴行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与题干所示人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0分)【灿烂的文明】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
——摘编自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简表。
历史时期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测定二十四节气
秦汉时期 二牛抬杠、耦犁、耧车;代田法
魏晋时期 翻车;耕耙耱技术;《齐民要术》
隋唐时期 曲辕梨:筒车
宋元时期 高转筒车;《农桑辑要》;《授时历》
明清时期 水力风车;《农政全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三
①科举制 ②指南针 ③行省制 ④明长城 ⑤《本草纲目》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优秀中华文明成果,请任选一个(写序号即可),简要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中国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2分)
【答案】(1)特点:集体耕作。 (2分)
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2分)
(2)表现: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示例:创立于隋朝时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开省制之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出一点即可,2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可知集体耕作。
原因:根据甲骨文属于商代的文字,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知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2)表现:根据材料“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二牛抬杠、耦犁、耧车;代田法”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耦犁、耧车等,隋唐时期又出现了曲辕犁,说明我国古代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翻车;耕耙耱(mo)技术”“曲辕犁、筒车”可知,我国古代不断发明创新新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改进耕作技术的特点;根据材料“修建都江堰、郑国渠”可得出兴修农田水利;根据材料“测定24节气、《授时历》”可得出重视农时;根据材料“《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信息可得出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3)说明: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创立于隋朝时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行省制相关知识可知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开省制之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结合所学明代长城相关知识可知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6.(10分)【工业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迫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牧有出版社《中国历史数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发展国民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1978年以来,开创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发展速度合理实在;开始了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展产业的选择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优化状态。
——摘编自狄小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模式的演进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的变化
一一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现代以来主要工农业产品世界排名的变化趋势。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相比,中国现代工业成就更加突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2分)
(2)变化: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2分)
(3)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原油外)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名均跃居第一位。(2分)
原因:民族独立;党的领导;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发展国民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1978年以来,开创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发展速度合理实在;开始了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展产业的选择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优化状态。”可以概括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变化是:由粗放型、强调高速发展的模式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3)变化趋势:分析材料三中“中国主要工业产品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的变化”,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原油外)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名均跃居第一位。
(4)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中国现代以来主要工农业产品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中国现代工业成就更加突出的原因有:民族独立;党的领导;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等。
17.(12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为先导的。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材料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从材料二中选取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字数100~200字)。
【答案】
[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2分)
论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8分)
因此,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2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需要分析材料一、二进行提炼合适观点。首先,阅读材料一、二找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据材料可知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然后,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好史实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论述。比如:学生可以从西方思想解放入手,例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相关历史事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