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南阳市2024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形成于约5000年前,其中记录了下表中几类人的社会状况。此表反映出( )
A. 苏美尔人己迈入文明时期 B. 苏美尔人重视农业的发展
C. 苏美尔人治理水平法制化 D. 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2. 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 B. 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 导致了罗马帝国分裂 D. 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
3. 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
A. 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 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 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 D. 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4. 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当时这个国家采取的举措是( )
A.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 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 D. 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是
A. A B. B C. C D. D
6. 15世纪后期哥伦布与意大利天文学家托斯卡内利的书信显示,托斯卡内利向哥伦布提供了包括美洲大陆的世界地图,并确认“向西航行可抵达中国”。因此,哥伦布最初向西航行抵达美洲大陆,并非“瞎猫撞上死耗子”,只不过没有继续西行抵达终极目标而已。由此可知( )
A. 当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地貌 B. 地圆学说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C. 哥伦布发现美洲属于计划之内 D. 地理知识进步助推新航路开辟
7.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族群变化
8.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9.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三座中北部商业重镇构成的一角区域内,诞生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密集的中小城市带。在这块区域内,居民人口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97座,超过10000人的城市有26座,整体城市化水平高达27%,是欧洲当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一区域的发展( )
A. 开启了欧洲城市化 B. 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
C. 促进了思想的转型 D. 表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0.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促进了民众精神自由 B.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C. 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 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11. 据统计,从1724年到1789年间,法国获得默许出版的图书共12610部。其中,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书籍出版趋势表明法国( )
A. 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B. 文艺创作冲破了神学束缚
C. 启蒙理性得到成长 D. 大革命推动政治文化重构
12.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
A. 加速光荣革命的到来 B. 旨在巩固君主立宪制
C. 促进了民众信仰自由 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
13. 1861年,在林肯就任总统前,美国北部各州在国会推动通过了《莫里尔关税法》,贸易保护政策确立;同时期,南部各州通过了新宪法,其中一项条款明确规定,禁止征收高额关税,南方联盟选出的“总统”戴维斯在其演讲中,也强调关税应该降到最低标准。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 总统行政职权被剥夺 B. 南北方经济模式差异明显
C. 自由主义政策已过时 D. 关税自主成为战争导火线
14. 下表为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棉纺、毛纺、丝绸、金属等制成品出口构成情况(单位:%),其中③代表的是( )
A. 毛纺织品 B. 棉纺织品 C. 丝纺织品 D. 金属制品
15. 1893年,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一文中写道:“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德国;而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他意在强调( )
A. 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B. 工人斗争应突破民族国家范围
C. 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D. 西欧国家阶级矛盾呈现不平衡
16.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城市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的表现,并指出中世纪城市“追求自由和特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给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性建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爱尔兰遂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第一个欧洲国家。爱尔兰农民在印第安人马铃薯田垄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的马铃薯栽培模式。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l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劝农种植马铃薯,于是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开。最终,马铃薯逐渐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等
材料二 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逐渐在欧洲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各个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思想的解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压迫及残害后,内心对现有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开始对这个社会充满质疑。在经过长期的质疑后,这些人的思想就开始产生转变,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并开始反抗,试图去推翻那个不为自己所认同的社会制度,并建立一个被新思想所接受和拥护的社会制度。因此,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革命爆发前,一般要有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来为革命做舆论宣传、思想铺垫,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编自姚秀梅《浅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论证严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吉,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矛。”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为什么说“不能纯粹归于偶然”。南阳市2024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形成于约5000年前,其中记录了下表中几类人的社会状况。此表反映出( )
A. 苏美尔人己迈入文明时期 B. 苏美尔人重视农业的发展
C. 苏美尔人治理水平法制化 D. 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5000年前(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苏美尔人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有阶级分化、和宗教信仰,这说明,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A项正确;仅由材料得不出苏美尔人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这个时候,苏美尔人已经有了法官,但不足以证明苏美尔人治理水平法制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经济文书只涉及部分人物的身份信息,无法体现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 B. 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 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D. 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欧洲)。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在扩张过程中将罗马城市建设复制到了其他被征服地区,体现了罗马文化的扩展,D项正确;此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早已产生,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帝国疆域过于庞大,统治出现问题,所以最终分而治之,排除C项。故选D项。
3. 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
A. 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 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 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 D. 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下,封君有善待封臣、赐封臣以应得的义务,B项正确;在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下,封君封臣各有其权利和义务,封君并不能“专断”,排除A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封君地位高于封臣,“君臣平等”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封君封臣之间确立了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与上下级行政关系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
4. 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当时这个国家采取的举措是( )
A.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 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 D. 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可知,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最终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即“大化改新”,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项正确;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是在幕府时期,排除A项;德川幕府时期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日本的改革,而非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开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增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C项史实与结论相符,故C项正确;《越南条款》内容有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故A项结论“法国丧失了对越南的控制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进入高潮的标志,B项史实与结论不相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没有真正实现君主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证明君主立宪是一场骗局,故D项史实与结论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 15世纪后期哥伦布与意大利天文学家托斯卡内利的书信显示,托斯卡内利向哥伦布提供了包括美洲大陆的世界地图,并确认“向西航行可抵达中国”。因此,哥伦布最初向西航行抵达美洲大陆,并非“瞎猫撞上死耗子”,只不过没有继续西行抵达终极目标而已。由此可知( )
A. 当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地貌 B. 地圆学说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C 哥伦布发现美洲属于计划之内 D. 地理知识进步助推新航路开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据材料,意大利天文学家托斯卡内利的世界地图以及“向西航行可抵达中国”的认识成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重要条件,反映地理知识进步助推新航路开辟,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对美洲、印度、南部非洲等地区的了解十分有限,当时的地图并不能准确反映世界地貌,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托斯卡内利和哥伦布认可地圆说,仅凭此不能断定地圆学说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哥伦布向西航行是有地理知识方面的依据的,但当时哥伦布并不知道西面有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属于计划之内”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7.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不涉及欧亚作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大量金银涌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出现使依靠地租的封建地主贵族走向衰落,C项正确;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英国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反对国王的专制,也不是导致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三座中北部商业重镇构成的一角区域内,诞生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密集的中小城市带。在这块区域内,居民人口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97座,超过10000人的城市有26座,整体城市化水平高达27%,是欧洲当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一区域的发展( )
A. 开启了欧洲城市化 B. 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
C. 促进了思想的转型 D. 表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三座中北部商业重镇”“密集的中小城市带”“欧洲当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等信息可知,14世纪初,意大利的这些地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开启了欧洲城市化中“开启”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社会贫富分化,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而不是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B.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C. 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 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其他地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国家观念,D项正确;材料并不体现精神自由,排除A项;材料与理性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推动了民族国家发展,并不是欧洲的主权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据统计,从1724年到1789年间,法国获得默许出版的图书共12610部。其中,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书籍出版趋势表明法国( )
A. 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B. 文艺创作冲破了神学束缚
C. 启蒙理性得到成长 D. 大革命推动政治文化重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724年到1789年(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4年到1789年正是法国进行启蒙运动时期,而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推崇科学理性,因此这一时期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是启蒙理性成长的体现,C项正确;通过材料并不能反映出专制王权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文艺创作冲破神学束缚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实现了,排除B项;大革命的时间是在17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
A. 加速光荣革命的到来 B. 旨在巩固君主立宪制
C. 促进了民众信仰自由 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实行宗教自由使英国国王成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加强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和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宗教束缚,激化了封建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加速了推翻封建王权的光荣革命的爆发,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材料强调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不利于民众信仰自由,排除C;“彻底”过于绝对,排除D。
13. 1861年,在林肯就任总统前,美国北部各州在国会推动通过了《莫里尔关税法》,贸易保护政策确立;同时期,南部各州通过了新宪法,其中一项条款明确规定,禁止征收高额关税,南方联盟选出的“总统”戴维斯在其演讲中,也强调关税应该降到最低标准。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 总统行政职权被剥夺 B. 南北方经济模式差异明显
C. 自由主义政策已过时 D. 关税自主成为战争导火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61年(美国)。结合材料中“1861年”“林肯”“贸易保护政策确立”“南部各州通过了新宪法……禁止征收高额关税”等信息可知,北方收取重税政策激起了南方的不满。据此并联系所学可知,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实行种植园经济,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反对提高关税。这说明南北方经济模式差异明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对关税的不同态度,排除A项;自由资本主义适应了工业时代要求,排除C项;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林肯当选总统,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为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棉纺、毛纺、丝绸、金属等制成品出口构成情况(单位:%),其中③代表的是( )
A. 毛纺织品 B. 棉纺织品 C. 丝纺织品 D. 金属制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③的出口从1699—1701到1752—1754再到1800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比④要快,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材料所给时间为工业革命初期,因此③为棉纺织品,B项正确;毛纺织品、丝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均不符合以上所述的增长趋势,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1893年,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一文中写道:“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德国;而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他意在强调( )
A. 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B. 工人斗争应突破民族国家范围
C. 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D. 西欧国家阶级矛盾呈现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德国”“而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体现的是恩格斯主张工人运动应该突破国家范畴,实现联动,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B项正确;材料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与生产力发展程度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不平衡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和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16世纪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B项正确;咖啡原产地在非洲,排除A项;烟草、玉米等农作物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新航路的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城市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的表现,并指出中世纪城市“追求自由和特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给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性建议。
【答案】(1)说明: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或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提供较高的自由度;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
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发展区域不均衡。
建议: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干预和调节;应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应注重城市管理与基础设施的完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可知,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据材料一“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提供较高的自由度;据材料一“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第二小问方式:据所学可知,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谈判:还有一些城市是通过与其周围的大封建主进行各种形式的权力交易来获取城市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的。金钱赎买:一些领主为了摆脱世俗贵族的统治,往往与市民达成协议,用缴纳“权利税”的方法获得城市的自治权。通过武装暴动:许多城镇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通过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有的还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才实现了自由之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据材料二“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知,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据材料二“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知,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第二小问建议:据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及所学可得出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据材料二“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及所学可得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据材料二“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及所学可得出应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应注重城市管理与基础设施的完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爱尔兰遂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第一个欧洲国家。爱尔兰农民在印第安人马铃薯田垄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的马铃薯栽培模式。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l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劝农种植马铃薯,于是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开。最终,马铃薯逐渐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等
材料二 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逐渐在欧洲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
(2)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
贡献: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由材料“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及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由材料“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爱尔兰遂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第一个欧洲国家。”及所学可得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发展;由材料“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可得出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由材料“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l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劝农种植马铃薯,于是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开。”可得出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第一小问路径:由材料“马铃薯传播方向”可得出马铃薯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分析马铃薯的贡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各个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思想的解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压迫及残害后,内心对现有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开始对这个社会充满质疑。在经过长期的质疑后,这些人的思想就开始产生转变,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并开始反抗,试图去推翻那个不为自己所认同的社会制度,并建立一个被新思想所接受和拥护的社会制度。因此,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革命爆发前,一般要有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来为革命做舆论宣传、思想铺垫,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编自姚秀梅《浅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论证严密)
【答案】示例 论题:思想解放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阐述:思想的解放在社会政治变革前往往起到舆论宣传和思想铺垫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欧洲在17―18世纪进行了启蒙运动,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和科学的旗帜,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猛烈抨击专制统治和迷信愚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制造舆论、勾画蓝图。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支持。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和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往往会发挥先导作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政治变革。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革命爆发前,一般要有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来为革命做舆论宣传、思想铺垫,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明思想解放运动对政治革命爆发所起到的作用,得出论题:思想解放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阐述:首先,说明思想解放的作用。其次,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最后,说明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思想解放运动社会变革中往往会发挥先导作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政治变革。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吉,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矛。”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为什么说“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答案】(1)促成:启蒙运动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葡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命运:拉美基本获得独立,但各国政治动荡且遭到英美等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2)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国的民族意识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和拉丁美洲。促成:据材料“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据材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葡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命运:结合所学,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亚洲。表现:据材料“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及所学得出中国的辛亥革命;据材料“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及所学得出伊朗的立宪革命;结合所学印度反殖民的内容可得出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从阶级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思想角度分析,得出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