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考前特练--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含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2024年高考前特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是1951年《工农画报》上的一幅木刻作品。作者创作此画作的主要背景是(  )
图1
A.第一个五计划的实施 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D.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2.下表是新中国初期四川省大竹县大鹿山村粮食产量对比表(单位:石)。
主粮 类别 1951年 1952年
水稻 互助组 4813.85 5923.79
单干户 400.90 384.30
玉米 互助组 202.59 436.55
单干户 20.19 33.29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土地改革推动生产的发展 B.尝试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C.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D.包干到户提高生产积极性
3.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4.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版《历史铭记》冲,首次公开了彭德怀发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绝密电报,电报部分截图如下。据此可知,该事件(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表明中美军事力量逆转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主动出击了日本侵略者
5.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有利于展示新中国国家形象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6.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时势不断调整。1949年毛泽东提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1956年11月针对苏联宣言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其外交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这反映出新中国(  )
A.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 D.积极与不结盟运动发展关系
7.图2是1956年出版的年画,描绘了城里的纺织厂女工到农场采摘棉花,指导农民棉花种植、晾晒、加工。该作品(  )
图2 《工人协助农庄采棉》
A.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殊风格 B.描绘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场景
C.显示了女性成为经济建设主导力量 D.展现了工农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8.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国际环境的恶化
C.工业体系的初建 D.三线建设的开展
9.一部宪法采取什么原则,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该部宪法属何种性质的根本标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为它(  )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为民主化提供了方向 D.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历程
10.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强调:“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当然不是讲我们过去根本一点也不实事求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材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地纠正大跃进运动错误 B.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
C.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D.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迷信
11.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12.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大部分工厂都是从“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大厂中分出的,许多甚至是整体搬迁。例如,始建于1965年的攀枝花钢铁厂,不仅很多设备是从鞍钢、上钢运去的,而且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也是从那些老厂抽调的。这主要表明我国三线建设的开展(  )
A.改善了工业布局 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曾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 D.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13.在三线建设中,江西钢丝厂、连胜机械厂、江西锻压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量具厂等61家企业大多分布在数十公里的大山中。党中央的这些战略决策(  )
A.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水平 B.消除了“左”倾错误带来社会混乱
C.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布局的改善 D.使江西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
1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以鲜明的观点、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论断著称于世,堪称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这一讲话(  )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C.实现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15.下表所示为1978~1997年我国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这一时期的中国(  )
1978年 1997年
国有工业 76 25.5
集体工业 23.5 38.1
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0.5 36.4
A.集体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B.城乡经济差距缩小
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16.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  )
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 B.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7.1985年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该措施(  )
A.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标志着农业领域取消了计划经济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8.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户。80年代中期,专业户逐渐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其他行业发展,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供销、加工、运输、服务等领域。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B.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有一定成效
C.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同时,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这些做法意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20.1981年,经广州市委批准,广州日报社与市财政脱钩,在全国党报中率先建立了“自筹自支、自负盈亏”的新财务制度,“找米下锅”的压力变成广州日报社开拓市场的动力,广告额持续攀升。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1.下图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 B.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改革曲折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2.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八篇评论:《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被称为“猴年八评”。这些文章的发表是基于(  )
A.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南方谈话的鼓舞
23.据表1可知,当时(  )
表1 1979—1999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年份 原煤/ 亿吨 原油/ 亿吨 天然气/ 亿立方米 发电量/ 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 万吨 焦炭/ 万吨 水泥/ 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A.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B.工业布局日渐合理
C.国民经济完成调整 D.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24.下图是1978—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由此可知(  )
A.经济特区激发城乡经济活力 B.改革开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农业改革促使城乡同步发展 D.市场经济带动中国工业转型
25.2024年3月,多家外媒在报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等。这表明(  )
A.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西方赞扬
C.中国政府开始建设小康社会 D.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二、非选择题(共计4小题,总计50分)
26.年画与时代发展。(12分)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12分)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约为五百八十三亿元,比1955年增加了二十七亿四千万元,接近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粮食(不包括大豆)的产量为三千六百五十亿斤,比1955年增加了一百五十四亿斤,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
——《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这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农业入手,以发展农业促进轻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从1979年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包括村办工业)平均每年增长7.9%,1984年增长14.5%,远远超过了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六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2%的速度。
——《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6年我国农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论及工业化时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还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
——摘编自王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超越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共同体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做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提供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共建共赢为理念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陈茂林《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1)指出材料一中“工业化”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英文名为Cantonfair。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
1957年到1965年,广交会的初创阶段。第1届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广交会展馆总面积9600平方米,中国展示商品包括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
1966年到1977年,广交会的艰难成长阶段。在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广交会在困境中顽强成长,1972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广交会,并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这期间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214.39亿元,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额的41.53%,撑起了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1978年到1991年,广交会的大胆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广交会呈现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参展商品结构明显改善,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广交会还积极探索自身改革,承办单位、组团方式等都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期间第53届广交会,外资企业首次参展。
1992年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融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交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85届广交会,民营企业首次以正式身份参展。第122届广交会沿线“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与会84445人,同比增长3.48%,占总人数的43.99%;对沿线国家出口成交额9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截止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展馆总面积150万平方米。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2024年高考前特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是1951年《工农画报》上的一幅木刻作品。作者创作此画作的主要背景是(  )
图1
A.第一个五计划的实施 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D.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时间“工农手拉手”可知此画创作于1951年,工人农民成为国家主人,其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故选D项;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60年代,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此时尚未完成,排除C项。
2.下表是新中国初期四川省大竹县大鹿山村粮食产量对比表(单位:石)。
主粮 类别 1951年 1952年
水稻 互助组 4813.85 5923.79
单干户 400.90 384.30
玉米 互助组 202.59 436.55
单干户 20.19 33.29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土地改革推动生产的发展 B.尝试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C.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D.包干到户提高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951年相比,互助组的水稻和玉米产量要比单干户要高,结合所学(建国之初的土改)可知其得益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互助组是一种集体劳动组织,而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从1953年才开始,排除C项;包干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排除D项。
3.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营企业与合作社……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可知,1952年处于过渡时期,我国不仅出现了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等,还保留了私营商户,两者并存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而国营企业等不抢购热门畅销货也体现了对私营商户的照顾,反映了其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项;1953年三大改造才开始,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的物资以农产品为主,如豆类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产业结构强调农轻重的发展情况,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等的发展情况,该说法也夸大了交流会的作用,排除D项。
4.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版《历史铭记》冲,首次公开了彭德怀发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绝密电报,电报部分截图如下。据此可知,该事件(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表明中美军事力量逆转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主动出击了日本侵略者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到,1950年11月,毛岸英等人牺牲在朝鲜战场,据此可知属于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美国败北,但是其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中国,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战争主要是中美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5.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有利于展示新中国国家形象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C
【解析】1952年,新中国发起、筹备并成功在京召开了亚太和会,一方面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的和平意愿,使敌对势力制造的中国“好战”谣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是新中国向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契机,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故选C项。与会国家并非都是“睦邻”国家,排除A项;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材料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6.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时势不断调整。1949年毛泽东提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1956年11月针对苏联宣言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其外交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这反映出新中国(  )
A.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 D.积极与不结盟运动发展关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外交方针出现转变,从一边倒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故选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材料“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7.图2是1956年出版的年画,描绘了城里的纺织厂女工到农场采摘棉花,指导农民棉花种植、晾晒、加工。该作品(  )
图2 《工人协助农庄采棉》
A.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殊风格 B.描绘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场景
C.显示了女性成为经济建设主导力量 D.展现了工农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到农庄里协助农民采棉,展现了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故选D项;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以形写意,追求神韵,材料年画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得不出女性成为经济建设主导力量,而且在当时女性并没有成为经济建设主导力量,排除C项。
8.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国际环境的恶化
C.工业体系的初建 D.三线建设的开展
【答案】A
【解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加数量较大,这是由于国家实行工业化政策,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故选A项;国际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排除B项;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业体系的初建是结果,排除C项;三线建设的开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9.一部宪法采取什么原则,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该部宪法属何种性质的根本标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为它(  )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为民主化提供了方向 D.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历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在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时制定的,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同时阐述了三大改造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因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不意味着必须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为民主化提供了方向,是民主原则,而非社会主义类型,排除C项;此时我国还未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10.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强调:“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当然不是讲我们过去根本一点也不实事求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材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地纠正大跃进运动错误 B.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
C.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D.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迷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困难,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61年并未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排除A项;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60年中苏关系已经彻底破裂,排除D项。
11.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80年代攀枝花的人口显著增长,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三线建设,攀枝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发展是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反映,故选A项;国民经济于1965年调整完成,材料中攀枝花人口的变化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与国民经济调整无关,排除B项;东西部地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史实错误,排除C项;改革开放初期人口主要从内地向沿海开放城市流动,排除D项。
12.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大部分工厂都是从“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大厂中分出的,许多甚至是整体搬迁。例如,始建于1965年的攀枝花钢铁厂,不仅很多设备是从鞍钢、上钢运去的,而且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也是从那些老厂抽调的。这主要表明我国三线建设的开展(  )
A.改善了工业布局 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曾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 D.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绝大部分工厂都是……大厂中分出的,许多甚至是整体搬迁”“不仅很多设备是……运去的,而且……也是从那些老厂抽调的”等内容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都是在国家的总体计划下进行的,表明其主要得益于建国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改善了工业布局”属于三线建设的结果,这与题干内容不一致,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增强了国防力量”也属于三线建设的结果,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也属于三线建设的结果,排除D项。
13.在三线建设中,江西钢丝厂、连胜机械厂、江西锻压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量具厂等61家企业大多分布在数十公里的大山中。党中央的这些战略决策(  )
A.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水平 B.消除了“左”倾错误带来社会混乱
C.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布局的改善 D.使江西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
【答案】C
【解析】“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点调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故选C项;三线建设主要是重工业国防工业,不能提升当地粮食生产水平,排除A项;当时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依然是左倾错误,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重点是西南和西北,排除D项。
1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以鲜明的观点、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论断著称于世,堪称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这一讲话(  )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C.实现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的讲话呼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对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着力点深刻阐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为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故选D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排除A项;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15.下表所示为1978~1997年我国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这一时期的中国(  )
1978年 1997年
国有工业 76 25.5
集体工业 23.5 38.1
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0.5 36.4
A.集体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B.城乡经济差距缩小
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7年我国的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这体现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故选D项;集体工业仅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仅从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得不出“集体经济成为经济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是所有制占比情况,不能体现体现城乡差距,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C项。
16.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  )
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 B.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这有助于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与国企改革地点手段都不一样,二者没奠基关系,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依然是公有制,未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2年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改革,排除C项。
17.1985年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该措施(  )
A.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标志着农业领域取消了计划经济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7课所学改革开放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促使”不合时空、逻辑,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得到全面推行,排除A项;“取消了计划经济”不合题意、史实,与材料“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相悖,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C项。
18.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户。80年代中期,专业户逐渐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其他行业发展,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供销、加工、运输、服务等领域。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B.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有一定成效
C.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的专业化,故选C项;80年代主要还是小农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排除A项;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要到21世纪初,排除D项。
19.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同时,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这些做法意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这属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D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改革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不属于同一范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20.1981年,经广州市委批准,广州日报社与市财政脱钩,在全国党报中率先建立了“自筹自支、自负盈亏”的新财务制度,“找米下锅”的压力变成广州日报社开拓市场的动力,广告额持续攀升。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广州日报社与市财政脱钩,率先建立“自筹自支、自负盈亏”的新财务制度,打破“大锅饭”的传统思维模式,从传统的“机关”向实体企业发展,探索国企改革,反映出当时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故选A项;材料所述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从1984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21.下图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 B.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改革曲折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整体产值稳步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政策调整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激发了经济活力,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民营企业概况,没有提及产业结构,无法得出“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民营企业概况,从材料中看不出城市经济改革的曲折性,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八篇评论:《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被称为“猴年八评”。这些文章的发表是基于(  )
A.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南方谈话的鼓舞
【答案】D
【解析】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八篇评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下发表的,故选D项;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召开与199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23.据表可知,当时(  )
表 1979—1999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年份 原煤/ 亿吨 原油/ 亿吨 天然气/ 亿立方米 发电量/ 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 万吨 焦炭/ 万吨 水泥/ 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A.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B.工业布局日渐合理
C.国民经济完成调整 D.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79—1999”“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可得出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故选D项;材料中的行业是重工业方面,没有农业及服务业方面的数据,无法得出产业结构优化,排除A项;工业布局必须体现地点,信息不涉及地点,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1961——1965年,排除C项。
24.下图是1978—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由此可知(  )
A.经济特区激发城乡经济活力 B.改革开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农业改革促使城乡同步发展 D.市场经济带动中国工业转型
【答案】B
【解析】据图示可知,1978—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大幅上升趋势,由此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B项;经济特区只设置在沿海地区,并不能带动城乡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A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城镇居民可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同步发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我国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与“1978—2000年”不符,排除D项。
25.2024年3月,多家外媒在报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等。这表明(  )
A.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西方赞扬
C.中国政府开始建设小康社会 D.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答案】D
【解析】中国政府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有助于吸收更多的资金、技术、商品等进入中国,这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故选D项;材料只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具体举措,没有这些举措取得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外媒的报道中肯定的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并非赞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中国并非在2024年才开始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计4小题,总计50分)
26.年画与时代发展。(12分)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12分)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参考标准示例:
主题:新中国与女性形象的塑造(2分)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无独立人格,长期遭受压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对女性的宣传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我国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打击封建包办婚姻,让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掌握了自主权,因此1953年的宣传中以《自由婚姻美满幸福》为题,大力传宣婚姻自由,树立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过渡时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1956年《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的宣传画凸显了女性在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积极热情,展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女性形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女性占据了重要位置。60年代《志在山村》和《姑嫂选笔》是妇女在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领域的精神写照,体现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8分)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女性参与,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
(还可以从生产生活、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角度进行解读。)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 拟定一个主题, 进行解读。其次,根据题意拟定论题:新中国与女性形象的塑造。再次,围绕该论题展开阐述。
具体包括:解放前妇女地位到解放后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据材料二“自由婚姻 美满幸福”、“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志在山村”、“姑嫂选笔”分析四幅年画的创作背景和所反映的女性地位变化的内涵。最后,总结升华得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女性参与,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约为五百八十三亿元,比1955年增加了二十七亿四千万元,接近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粮食(不包括大豆)的产量为三千六百五十亿斤,比1955年增加了一百五十四亿斤,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
——《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这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农业入手,以发展农业促进轻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从1979年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包括村办工业)平均每年增长7.9%,1984年增长14.5%,远远超过了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六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2%的速度。
——《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6年我国农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1)成就:农业总产值与粮食产量都取得较大增长,超过了计划指标。(4分)
原因:农业合作化(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4分)
(2)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办工业的发展。(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成就,据材料一“全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二十七亿四千万元”“粮食……比1955年增加了一百五十四亿斤”“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可知,农业总产值与粮食产量都取得较大增长,超过了计划指标。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56年”“粮食……比1955年增加了一百五十四亿斤”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合作化(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2)据材料二“我们从加强农业入手”可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据材料二“从1979年到198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据临床二“农业总产值(包括村办工业)平均每年增长7.9%”可知,村办工业的发展。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论及工业化时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还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
——摘编自王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超越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共同体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做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提供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共建共赢为理念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陈茂林《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1)指出材料一中“工业化”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4分)
【答案】
(1)新内涵:工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重视乡镇工业建设。(4分)
意义:促进城市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较快流动。(任2点,4分)
(2)创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新内涵,据材料一“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可得工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据材料一“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可得重视乡镇工业建设。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等并结合所学,注意从促进城市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较快流动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2)据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超越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共产主义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洋为中用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据材料二“提供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共建共赢为理念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结合所学,可得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英文名为Cantonfair。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
1957年到1965年,广交会的初创阶段。第1届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广交会展馆总面积9600平方米,中国展示商品包括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
1966年到1977年,广交会的艰难成长阶段。在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广交会在困境中顽强成长,1972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广交会,并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这期间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214.39亿元,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额的41.53%,撑起了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1978年到1991年,广交会的大胆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广交会呈现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参展商品结构明显改善,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广交会还积极探索自身改革,承办单位、组团方式等都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期间第53届广交会,外资企业首次参展。
1992年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融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交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85届广交会,民营企业首次以正式身份参展。第122届广交会沿线“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与会84445人,同比增长3.48%,占总人数的43.99%;对沿线国家出口成交额9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截止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展馆总面积150万平方米。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广交会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2分)
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创办,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参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122届广交会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广交会紧跟时代潮流,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8分)
广交会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广交会为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2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同等赋分,如广交会经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广交会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广交会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的反映,广交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等等)
【解析】首先,拟定题目,据材料不同时期的广交会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发展的相关知识可得出题目:广交会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其次,展开阐释,据材料信息对不同时期的广交会发展进行阐述,如据材料“1957年到1965年,广交会的初创阶段……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的相关知识得出20世纪五十年代,面对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创办,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材料“1972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广交会,并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并结合所学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得出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参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据材料“1978年到1991年……外资企业首次参展”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据材料“第122届广交会……展馆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得出第122届广交会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广交会紧跟时代潮流,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最后总结,对题目反映的观点进行升华,如广交会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广交会为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考前特练--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