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经济与社会生活(上海专用)
1、【徐汇区·4】
再论“魔都”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村松”)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魔都”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
A.清军入关 B.康乾盛世 C.上海开埠 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自相矛盾”?解释你的回答。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魔都”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魔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魔都”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魔都”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魔都”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魔都”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
【答案】
C
不矛盾。在西方殖民统治下,上海的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繁华局面;但在租界内的状况却非如此,在殖民压迫下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3)材料一中的“魔都”是作者的感受,是相对比较中性的描述;材料二中的“魔都”一词被认为是为西方(租界)统治下的“恶名”。
(4)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日关系的缓和,中日建交;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5)层次1:与题意无关的回答。
层次2:能围绕某一认识,运用部分材料做出解释。如:“魔都”一词内涵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
层次3:能围绕某一认识,完整运用材料做出解释。
层次4:能够穿透材料文本,形成有结构的观点,并完整运用材料做出解释。如:“魔都”一词内涵的变迁,是上海,乃至中国内部发展状况与世界格局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层次5:能破开“魔都”一词的含义,即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日人称上海为“魔都”,蕴含着其对近代中日关系、中国与世界互动状况的认识;能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魔都”一词内涵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能综合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视角,指出技术革新或流行文化对“魔都”概念内涵的再造。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的中国。依据材料“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景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上海开埠到时间是1843年,C项正确;清关入关时间是1644年,排除A项;康乾盛世的时间是1681年——1815年,排除B项;抗战爆发时间是193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3年的上海。评价:不矛盾。原因:依据材料“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迫进入近代以来,上海位于中国对外窗口的前沿,最早被西方殖民者纳入殖民统治之下,在殖民统治过程中,加速了上海地区的发展,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繁华局面;依据材料“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近代上海处于对外窗口的前沿,中国传统的观念和西方的观念产生冲突,以及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人民的压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上海内部犯罪行为不断。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依据材料一“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可知,材料一中的“魔都”是作者的感受,是相对比较中性的描述;依据材料二“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可知,材料二中的“魔都”一词被认为是为西方(租界)统治下的“恶名”。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依据材料“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外交关系;依据材料“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可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至今(中国)。
层次1:与题意无关的回答。
层次2:能围绕某一认识,运用部分材料做出解释。如:“魔都”一词内涵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
层次3:能围绕某一认识,完整运用材料做出解释。
层次4:能够穿透材料文本,形成有结构的观点,并完整运用材料做出解释。如:“魔都”一词内涵的变迁,是上海,乃至中国内部发展状况与世界格局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层次5:能破开“魔都”一词的含义,即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日人称上海为“魔都”,蕴含着其对近代中日关系、中国与世界互动状况的认识;能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魔都”一词内涵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能综合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视角,指出技术革新或流行文化对“魔都”概念内涵的再造。
【奉贤区·1】
博物馆中的历史
1.上海博物馆东馆设有“中国历代货币馆”。
材料一
材料二 上海博物馆计划举办国内外特别展览,部分主题如下表:
国内馆展览主题
对话达·芬奇: 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邂逅三星堆: 12K数字艺术展 古波斯的荣耀: 伊朗考古文物精品展
金字塔之巅: 古埃及文明大展 寰宇东西: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 宝塔乾坤: 圆应塔遗珍展
世界
出境展览主题
不朽的玉甲: 中国汉代文物珍品展 马可·波罗的世界: 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 至宝竞艳:中国陶瓷之美
材料三
(1)请将以下古代货币按时间顺序排列。(填涂英文字母)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归纳上述货币在铸币权、材质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特别展览设计了“A对话达·芬奇”、“B古波斯的荣耀”、“C金字塔之巅”、“D邂逅三星堆”主题。请将这些主题中涉及的人或物分别对应下列地图中的大致位置。(填涂英文字母)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上海博物馆的国内外展览计划中均出现了与马可·波罗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反映( )(双选)
A.马可·波罗影响了中国 B.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 D.中国的文化辐射西欧
(5)综合上述材料,以上海博物馆为例,说说博物馆的作用。
【答案】
(1) ①.C ②.A ③.D ④.B
(2)变化: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
(3) ①.D ②.C ③.B ④.A (4)BC
(5)收藏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介绍交流世界多元文化;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知识,
承担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答出两点即可,传承、交流是核心)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汉朝的“五铢钱”,B为明朝的“白银元宝”,C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D为宋朝的“交子”,按时间这些古代货币的顺序为:①为C;②为A;③为D;④为B。
(2)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观察材料一“五铢钱”与“布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根据材料一的“北宋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第二小问原因,观察材料一“汉朝的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一“宋朝的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中国地区,而“三星堆”是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文明遗迹,故①填D项;②为古代埃及地区,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文明遗产是古埃及的金字塔,故②填C项;③是西亚地区,在古代,西亚曾是古波斯帝国的统治区域,故③填B项;④为欧洲的意大利地区,而达·芬奇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故④填A项。
(4)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创作了《马克·波罗游记》,向西方接受中国的基本状况,促进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马可·波罗的行程也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他沿着这条古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来到中国,C项正确;马可·波罗的成就创作了《马克·波罗游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基本状况,其对于西方影响较大,对于中国的历史影响不如西方深远,排除A项;古代世界,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的文化对西欧的影响较为有限,“中国的文化辐射西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C项。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藏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根据材料二“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与“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介绍交流世界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二“上海博物馆计划举办国内外特别展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方位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知识,承担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奉贤区·2】
数据背后的历史
2.《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列有“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表,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人口(单位:百万)统计表
年份 国别 1700 1820 1900 1950 2001
中国 138 381 400 547 1275
美国 1 10 76 152 285
世界 603 1042 1564 2521 6147
中国占世界比重(%) 23 37 26 22 21
材料二 GDP(10亿1990年国际元)统计表
年份 国别 1700 1820 1900 1950 2001
中国 83 229 218 240 4570
美国 0.5 13 312 1456 7966
世界 371 696 1973 5326 37148
中国占世界比重(%) 22 33 11 5 12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的两个阶段( )(双选)
A 1700—1820 B.1820—1900 C.1900—1950 D.1950—2001
(2)1700—1900年间,与美国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包括( )(双选,4分)
A.各地移民的持续涌入 B.印第安人的西迁
C.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两次战争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中国经济在1820—1950年间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 ( )(双选)
A.人口增长过快 B.没有出现工业生产
C.内外战争频繁 D.不平等条约的负担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中美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政治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
(1)AD (2)AC (3)CD
(4)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美国呈持续增长态势。这与两国在此期间政治形势发展有关系:中国在康乾盛
世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入近代,政局动荡, 经济难以稳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迅速。美国独立后,国内政局保持相对稳定,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5)一方面,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口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能使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社会稳定、矛盾缓和,进而促进人口增长。
【解析】
(1)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2001年(中国)。据材料一数据可知,1700—1820年,中国人口由138百万增长到381百万;1950—2001年,中国人口由547百万增长到1275百万,这两个阶段人口成倍增长,A、D项正确。1820—1900年,中国人口由381百万增长到400百万,人口没有成倍增长,排除B项;1900—1950年,中国人口由400百万增长到547百万,人口也没有成倍增长,排除C项。故选A、D项。
(2)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1900年(美国)。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尤其是美国迅速完成两次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各地移民的纷纷持续涌入美国,A、C项正确。19世纪30年代,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被强迫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约有10多万印第安人原住民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园;大约有1.5万人在西迁的过程中被夺去生命,印第安人的西迁导致的是人口减少,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不会导致人口猛增,排除D项。故选A、C项。
(3)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0—1950年(中国)。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1840年后,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入侵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丧失大量权益,列强大肆掠夺中国;同时中国阶级矛盾也激化,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割据、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等国内战争,中国政局动荡;故C、D项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不一定会致使发展缓慢,排除A项;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排除B项。故选C、D项。
(4)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和美国)。第一小问不同特征,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可知,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美国呈持续增长态势。第二小问政治原因,据所学可知,这与两国
在此期间政治形势发展有关系:中国在康乾盛世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入近代,政局动荡,经济难以稳步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迅速。美国独立后,国内政局保持相对稳定,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和美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可得出,一方面,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口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能使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社会稳定、矛盾缓和,进而促进人口增长。
【静安·1】
数据:反映历史
中国历朝人口变化图
(1)从长时段看,夏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单项选择题)( )
A.生产力发展变化不明显 B.疆域范围没有太大变化 C.政治制度妨碍人口增长
(2)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人口有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其背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单项选择题)( )
A.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等先进技术的突破 B.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C.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物种自西域传入
(3)隋唐是古代少有的盛世,两宋时期疆域小于隋唐人口数量却远高于隋唐,其中原因大约有哪些?(简答题)
(4)古代中国人口的腾飞出现于元明清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简答题)
(5)如果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节点去观察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哪个节点助力最大?简述理由。
【答案】(1)A (2)A
(3)原因: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南方的开发等相对安定的边境形势,以和为主的民族政策胡汉经济加速融合(民族交融),经济技术的南北交流
(4)原因: 政治稳定,疆域扩大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引入)经济政策调整(改按土地和财产征税,隐匿人口失去必要)
(5)节点:工业革命理由:生产力突飞猛进,以前难以开发的地区得以开发科技进步,医学发展,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如果回答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从全球物种的交换传播角度)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从战争促使科技进步的角度),可以部分得分,但最高不能超过4分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夏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变化不明显,A项正确;疆域范围的变化会对人的增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人口的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A项。
(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是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排除B项;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物种自西域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不是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A项。
(3)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疆域小于隋唐人口数量却远高于隋唐的原因是两宋与辽、金、西夏长期处于和平的状态,相对安定的边境形势,以和为主的民族政策,胡汉经济加速融合(民族交融),也使得两宋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的开发以及经济技术的南北交流,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4)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人口的腾飞出现于元明清时期,其原因在于明清时期政治稳定,疆域扩大,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改按土地和财产征税,隐匿人口失去必要,政府政策调整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5)节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节点去观察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节点助力最大一定是工业革命。
理由: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突飞猛进,以前难以开发的地区得以开发科技进步,医学发展,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果回答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从全球物种的交换传播角度)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从战争促使科技进步的角度),可以部分得分。
5、【虹口·4】
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
招商局在百余年的时空转换中,作为一个企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材料一 现届江浙海运米数日增,沙宁船只日少,得有华商轮船分运,更无缺船之虞。是一则为领用官船张本,一则为搭运漕粮起见,于国计固有裨助。又,中国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若正名定分,立有华商轮船公局,……而使华商不至皆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尤为计之得者。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折》(1872年)
材料二 招商局1872年以一只……轮船开始创办,第二年增加为4只……1877年……达到29只,实现了一次飞跃。但8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时期:1886年……有轮船24只,到1911年时也不过有轮船29只。
——朱荫贵《论清季轮船招商局的资金外流》
材料三 民国时期招商局大事年表(选自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时间 主要事迹
1912年 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
1919年 招商局海员参加罢工,声援“五四”运动。
1937年 招商局以“新铭”等7轮在江阴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 又以“海晏”轮在上海十里铺沉船御敌。 继以“新江天”轮沉船御敌。 招商局所属南京、镇海、定海三分局的趸船〈共4000吨〉在江苏龙潭沉船御敌。
材料四 材料五 招商局创办的中国“第一”(资料来自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时间 主要事迹
1979年 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1981年 第一次公开招聘人才
1983年 国内第一次打破“大锅饭”
1985年 中国第一家保安公司—蛇口保安公司
1987年 中国第一家企业投资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8年 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
(1)以下与轮船招商局创立的相关历史事件是(单选,填字母)( )
A.太平天国起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2)根据材料一、归纳轮船招商局建立的目的。
(3)材料四的一组照片反映了香港招商局的起义,该事件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招商局百年历程看法。
【答案】
(1)B (2)创办招商局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漕运困难,同时也是为了挽回部分航运权利。
(3)香港招商局起义回归新中国。映射出招商局广大海员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爱国情怀与献身精神。(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观点〗 水平一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结合招商局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论点:招商局较为清晰地反射出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致轮廓。几乎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相伴而行,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是招商局发展史的真实写照。从招商局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方向与路径的探索过程。招商局史作为一部企业史,以其独有的企业发展历史,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意思相近即可)
水平二仅结合时代看问题;或仅仅单一视角诸如只看到进步或者问题看待问题
水平三无明确观点。
〖史实〗 在确保史实正确的基础上
水平一史实论述能够体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变化,但主要是罗列。
水平二史实论述仅列举历史事件,不能充分体现时代背景等论点。
水平三史实陈述错误。
〖论述组织〗 依据论述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酌情赋分。
水平一其论述组织逻辑合理,能充分建构起论据和观点的关系。
论述:招商局虽然是一家企业但是其历史内涵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史,而是广泛的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无论是100多年前晚清以自强求富为旗帜的洋务运动,还是100多年后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无论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维护革命果实,还是抗日战争中。招商局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关系,几乎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相伴而行。从招商局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方向与路径的探索过程。
水平二仅仅是提取了五则材料中的描述,无法组织语言,形成对于招商局百年历史的整体解释。
水平三条理组织混乱。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期轮船招商局已经创立,排除C项;清末新政时期洋务企业已经创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本题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则为搭运漕粮起见...中国
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得出创办招商局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漕运困难,同时也是为了挽回部分航运权利。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映射出招商局广大海员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爱国情怀与献身精神。
(4)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结合招商局在不同年代不同发展进行全面分析,招商局虽然是一家企业,但是其历史内涵不仅限于一般意义的企业史,而是广泛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6、【嘉定区·3】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到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答案】(1)侧重史实的材料二、四;侧重史论的材料一、三、五
(2)(材料四经济与生活、文化交流皆可)
经济与生活:一、二、四;国家制度:三;文化交流:五
(3)材料一属于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着虚拟夸张成分。但据此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铁路修筑的情感,以及他个人对铁路与社会生活的看法。折射了工业时代交通的进步与人类对铁路修筑的态度。
(4)该观点认识到铁路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材料二与材料四所言,铁路推动了世界贸易和图书及其背后的文化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经济与文化融合,共同促进世界走向一个整体。
该观点夸大了铁路造成的世界一体化程度。多样性的早期区域文化,在近代以来铁路等因素推动世界走向整体化进程中,会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不代表各国文化的最终消弭,各国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最终依然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可知,侧重史实的材料二、四;
根据材料“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铁路中的意象》”可知,侧重史论的材料一、三、五。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可知,侧重经济与生活的材料有一、二、四;
根据材料“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可知,侧重国家制度的材料有材料三;
根据材料“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可知,侧重文化交流:的材料是材料五。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属于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着虚拟夸张成分,但据此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铁路修筑的情感,以及他个人对铁路与社会生活的看法。根据材料“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可知,折射了工业时代交通的进步与人类对铁路修筑的态度。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对于观点的认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如:该观点认识到铁路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材料二与材料四所言,铁路推动了世界贸易和图书及其背后的文化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经济与文化融合,共同促进世界走向一个整体。
该观点夸大了铁路造成的世界一体化程度。多样性的早期区域文化,在近代以来铁路等因素推动世界走向整体化进程中,会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不代表各国文化的最终消弭,各国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最终依然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嘉定区·4】
我们能造什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历史》第4册
(1)毛泽东此段感慨表达了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材料二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分布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辽宁 24 陕西 24 黑龙江 22 山西 15 吉林 10
河南 10 甘肃 8 四川 6 河北 5 内蒙古 5
北京 4 云南 4 江西 4 湖南 4 湖北 3
新疆 1 安徽 1
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
——选编自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2)材料二中156个援建项目实施的时代背景什么?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截至2018年11月,波音公司向中国交付第2000架波音飞机。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
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
(3)中美在飞机制造业合作方式上有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习近平2024新年贺词
(4)结合近现代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认识。
【答案】(1)愿望:提升中国现代工业化水平。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面临经济上千疮百孔,面临西方封锁包围,急需改变落后局面。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背景:二战后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扩张”为旗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遏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制订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努力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从引进飞机到引进技术与设备,参与国际合作生产配件,加入供货商行列。
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中国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
(4)认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社会制度和政策引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解析】
(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愿望:根据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提升中国现代工业化水平。
原因:根据材料“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面临经济上千疮百孔,面临西方封锁包围,急需改变落后局面;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等角度进行说明原因。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扩张”为旗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遏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制订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努力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可知,从引进飞机到
引进技术与设备,参与国际合作生产配件,加入供货商行列。
背景:根据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根据材料“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材料“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可知,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可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根据材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可知,社会制度和政策引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根据材料“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8、【浦东新区·1】
货币与文明
货币伴随着经济发展而诞生,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校集币社以“货币与文明”为主题开展系列探究。
货币是经济流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1)下图所示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海贝。据学者研究,这种海贝生息在印度洋、西部太平洋等热带海域,该考古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双选)
A.丝绸之路的起源 B.早期货币的形制
C.货币出土地的地理环境 D.中原与南方沿海的交往
(2)将下列图片所示的和货币有关的实物与表格中的说明相匹配。(填写字母)
A.元朝纸钞 B.拜占庭帝国金币 (出土于北魏墓葬) C.“五铢”铜钱范 D.法币
钱币 说明
①古代国家掌握铸币权的器具
②在古代中国境内作为主币使用
③见证东西方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④终结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历史
(3)如图是1944年美国等44国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的会场照片,该次会议达成的协议( )(单选)
A.结束了白银铸币的国际货币传统 B.形成了黄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
C.建立了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D.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4)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屡屡撬动着中国的命运。集币社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如下卡片:
卡片(一)描述的赋税制度是______,推行者是______。(填写内容)
卡片(二)(三)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白银流动问题。
A.西、葡开辟新航路 B.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C.日本逐签《马关条约》 D.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卡片(二)中导致当时民众大量使用白银的外部因素:______(填写上述字母)
卡片(三)中反映的白银与铜钱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填写上述字母)
(5)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货币变迁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BC (2)CABD (3)D
(4)一条鞭法,张居正。A、B.
(5)促成社会的分化;引发拜金思潮;折射出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
【解析】
(1)本题是多项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代表的是中国夏朝文化,二里头遗址发现海贝可以折射出早期的货币形制,B项正确;据材料“这种海贝生息在印度洋、西部太平洋等热带海域”可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海贝可以用来研究货币出土地的地理环境,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起源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中原与南方沿海的交往也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BC项。
(2)据所学可知,C“五铢”铜钱范是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见证。A元朝纸钞是主要的流通中的货币。拜占庭帝国与东西方国家之间往来密切,B拜占庭帝国金币见证东西方国家间的商贸往来。D法币是国民政府时期发行的统一货币,它终结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历史。
(3)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4年美国。据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为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不是白银而是黄金,排除A项;黄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早在19世纪前期已经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张居正主持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贸易中,中国的贸易优势明显,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后,
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因此白银可以兑换更多铜钱。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今世界。关于货币变迁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出现价格革命,资产阶级地位上升,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由于黄金白银的地位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形成拜金思潮;不同时期国际货币不一,这与当时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9、【长宁区·一】
纪念钞里的故事
1.为纪念英国舰队驶达澳大利亚200周年,澳大利亚于1988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以高分子聚合物取代纸张为基材的纪念钞(俗称“塑料钞”)。
纪念钞正面主图为英国舰队旗舰“Supply”号,背景为英国驻澳大利亚当地的第二任总督所绘风景画。纪念钞中间呈现了早期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羊毛工人、中国工人、岛上原始居民、参加英布战争的士兵、二战水手、移民家庭、亚洲女工等人物。
纪念钞背面主图是身上绘有彩绘的澳大利亚土著青年,其背后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以及聋蛇谷的古代原住民人形壁画与手印岩画。
(1)塑料钞诞生前,纸币是世界上除金属货币外最主要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 )
A.罗马帝国时期 B.西欧中古时期 C.中国秦代 D.中国宋代
(2)从驶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判断,“Supply”号的动力当是( )
A.风力 B.风力和蒸汽力 C.风力和电力 D.风力和内燃机动力
(3)纪念钞正面若干人物中,属于1788年到达澳大利亚主体人群的是( )
A.囚犯 B.淘金者 C.殖民官员 D.中国工人
(4)从纪念钞背面壁画图案可以管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 )
A.农业生产情景 B.渔猎采集形象 C.原始艺术风格 D.社会组织形式
(5)纪念钞正面图案传达了设计者意在体现英国殖民以来澳大利亚的( )(五选三)
A.产业种类 B.人口结构 C.货币制度 D.历史变迁 E.政治制度
(6)纪念钞背面设计反映了设计者也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双选)
A.悠久的历史 B.众多的人口 C.独特的文化 D.文明的湮灭
(7)结合纪念钞的设计内容和所学知识,对纪念钞的设计作简要评价。
【答案】1.D 2.B 3.A 4.D 5.ABD 6.AC
7.设计的正面体现了英国在殖民统治时期对澳大利亚的统治,具有殖民色彩,背面反映了土著居民的文化,具有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出现纸币最早是在中国宋代四川,D项正确;罗马帝国是在公元前后,当时还未出现纸币,排除A项;元朝时,纸币传入欧洲,排除B项;秦朝时铜钱是主要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
(2)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从时间来看,当时是1788年,工业革命刚开始,当时已经出现蒸汽动力,但是还未普及,因此还有风力,B项正确;风力是传统动力,当时已经出现蒸汽动力,排除A项;电力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排除C项;内燃机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是囚犯的流放地,A项正确;淘金者在当时也只是少数人,排除B项;殖民官员是当时的少数人,排除C项;中国工人是在工业革命后大量进入澳大利亚,排除D项。故选A项。
(4)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背面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和原住民形象,可以用来研究原住民的社会组织,D项正确;材料没显示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渔猎采集无关,排除B项;艺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本题是多选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根据“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二战水手”可以体现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和历史变迁,B项和D项正确;根据羊毛工人可得出产业结构,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货币制度,排除C项;英国并没有将整个政治制度移植到澳大利益,排除E项;故选ABD。
(6)本题是双选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从背面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和原住民人形得出关注土著居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A项和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人口的多少,排除B项;
土著文明没有彻底毁灭,排除D项。故选AC项。
(7)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澳大利亚。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涉及的正面体现了英国在殖民统治时期对澳大利亚的统治,具有殖民色彩,背面反映了土著居民的文化,具有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10、【普陀区·二】
玉米传播管窥“世界历史”
玉米原产于美洲,并伴随全球化进程广泛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过去,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 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小说)(1949年)
材料三 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
——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四 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阿图洛 瓦尔曼《玉米与资》
材料五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整理自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六
——资料来源:曹树基的“中国人口数据库(1393—1953)”
(1)“玛雅玉米神像 ”,可用以实证( )(单选)
A.人类驯化玉米 B.玛雅文明高度发达
C.英国殖民拉美 D.玛雅人的信仰观念
(2)小说《玉米人》,以艺术手法反映的本质冲突是( )(双选)
A.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B.自给自足与市场主导的经济形态
C.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
D.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观念
(3)从材料三玉米的名称中,可以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4)材料四“越洋旅程”中的“洋 ”当指( )(单选)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地中海
(5)材料五的路线中,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的是( )(单选)
A.路线“一” B.路线“二” C.路线“三”
(6)依据材料六,哪一时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玉米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2.D 3.BD
地区名传递出玉米传播范围(或路径、方式)等;物种名传递出时人对玉米的认识等。 5.B 6.C
7.时期:清前(中)期(或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原因:外来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经济政策调整(如摊丁入亩);经济恢复和发展等。
8.(本题需依据材料并辩证评价,任三个视角即可)(积极)促进分散到整体;文明(物种、人种)交流;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消极)带来世界格局重塑(从多元到西方霸权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文化(观念)冲突;生态环境变化等。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玛雅玉米神像’”可以印证古代玛雅人的信仰观念,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之前,玉米只属于美洲地区的农作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玛雅文明高度发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启了对拉美地区的殖民掠夺,排除C项。故选D项。
(2)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可知,该小说描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冲突关系,B项正确;材料“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描述的是作者批判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了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冲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BD项。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可得出地区名传递出玉米传播范围(或路径、方式)等;物种名传递出时人对玉米的认识等。
(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三角贸易时期。根据材料“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及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大西洋到达非洲地区,掠夺大量的黑奴贩卖至美洲地区,B项正确;“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及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由此可见,路线“三”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C项正确;路线“一”与陆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排除A项;路线“二”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6)本题是对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时期:根据材料“1630-1880年的中国人口”及所学可知,清前(中)期(或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
经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口增加的原因包括外来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如摊丁入亩等,取消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同时这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等都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7)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及所
学可得出促进分散到整体;文明(物种、人种)交流;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1630-1880年的中国人口”及所学可得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根据材料“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可得出生态环境变化;根据材料“ 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及所学可得出带来世界格局重塑(从多元到西方霸权主义、殖民体系形成)。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经济与社会生活(上海专用)
1、【徐汇区·4】
再论“魔都”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村松”)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魔都”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
A.清军入关 B.康乾盛世 C.上海开埠 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自相矛盾”?解释你的回答。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魔都”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魔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魔都”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魔都”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魔都”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魔都”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
【奉贤区·1】
博物馆中的历史
1.上海博物馆东馆设有“中国历代货币馆”。
材料一
材料二 上海博物馆计划举办国内外特别展览,部分主题如下表:
国内馆展览主题
对话达·芬奇: 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邂逅三星堆: 12K数字艺术展 古波斯的荣耀: 伊朗考古文物精品展
金字塔之巅: 古埃及文明大展 寰宇东西: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 宝塔乾坤: 圆应塔遗珍展
出境展览主题
不朽的玉甲: 中国汉代文物珍品展 马可·波罗的世界: 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 至宝竞艳:中国陶瓷之美
材料三
(1)请将以下古代货币按时间顺序排列。(填涂英文字母)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归纳上述货币在铸币权、材质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特别展览设计了“A对话达·芬奇”、“B古波斯的荣耀”、“C金字塔之巅”、“D邂逅三星堆”主题。请将这些主题中涉及的人或物分别对应下列地图中的大致位置。(填涂英文字母)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上海博物馆的国内外展览计划中均出现了与马可·波罗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反映( )(双选)
A.马可·波罗影响了中国 B.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 D.中国的文化辐射西欧
(5)综合上述材料,以上海博物馆为例,说说博物馆的作用。
【奉贤区·2】
数据背后的历史
2.《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列有“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表,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人口(单位:百万)统计表
年份 国别 1700 1820 1900 1950 2001
中国 138 381 400 547 1275
美国 1 10 76 152 285
世界 603 1042 1564 2521 6147
中国占世界比重(%) 23 37 26 22 21
材料二 GDP(10亿1990年国际元)统计表
年份 国别 1700 1820 1900 1950 2001
中国 83 229 218 240 4570
美国 0.5 13 312 1456 7966
世界 371 696 1973 5326 37148
中国占世界比重(%) 22 33 11 5 12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的两个阶段( )(双选)
A 1700—1820 B.1820—1900 C.1900—1950 D.1950—2001
(2)1700—1900年间,与美国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包括( )(双选,4分)
A.各地移民的持续涌入 B.印第安人的西迁
C.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两次战争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中国经济在1820—1950年间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 ( )(双选)
A.人口增长过快 B.没有出现工业生产
C.内外战争频繁 D.不平等条约的负担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中美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政治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静安·1】
数据:反映历史
中国历朝人口变化图
(1)从长时段看,夏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单项选择题)( )
A.生产力发展变化不明显 B.疆域范围没有太大变化 C.政治制度妨碍人口增长
(2)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人口有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其背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单项选择题)( )
A.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等先进技术的突破 B.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C.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物种自西域传入
(3)隋唐是古代少有的盛世,两宋时期疆域小于隋唐人口数量却远高于隋唐,其中原因大约有哪些?(简答题)
(4)古代中国人口的腾飞出现于元明清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简答题)
(5)如果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节点去观察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哪个节点助力最大?简述理由。
5、【虹口·4】
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
招商局在百余年的时空转换中,作为一个企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材料一 现届江浙海运米数日增,沙宁船只日少,得有华商轮船分运,更无缺船之虞。是一则为领用官船张本,一则为搭运漕粮起见,于国计固有裨助。又,中国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若正名定分,立有华商轮船公局,……而使华商不至皆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尤为计之得者。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折》(1872年)
材料二 招商局1872年以一只……轮船开始创办,第二年增加为4只……1877年……达到29只,实现了一次飞跃。但8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时期:1886年……有轮船24只,到1911年时也不过有轮船29只。
——朱荫贵《论清季轮船招商局的资金外流》
材料三 民国时期招商局大事年表(选自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时间 主要事迹
1912年 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
1919年 招商局海员参加罢工,声援“五四”运动。
1937年 招商局以“新铭”等7轮在江阴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 又以“海晏”轮在上海十里铺沉船御敌。 继以“新江天”轮沉船御敌。 招商局所属南京、镇海、定海三分局的趸船〈共4000吨〉在江苏龙潭沉船御敌。
材料四 材料五 招商局创办的中国“第一”(资料来自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时间 主要事迹
1979年 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1981年 第一次公开招聘人才
1983年 国内第一次打破“大锅饭”
1985年 中国第一家保安公司—蛇口保安公司
1987年 中国第一家企业投资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8年 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
(1)以下与轮船招商局创立的相关历史事件是(单选,填字母)( )
A.太平天国起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2)根据材料一、归纳轮船招商局建立的目的。
(3)材料四的一组照片反映了香港招商局的起义,该事件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招商局百年历程看法。
6、【嘉定区·3】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到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嘉定区·4】
我们能造什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历史》第4册
(1)毛泽东此段感慨表达了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材料二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分布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辽宁 24 陕西 24 黑龙江 22 山西 15 吉林 10
河南 10 甘肃 8 四川 6 河北 5 内蒙古 5
北京 4 云南 4 江西 4 湖南 4 湖北 3
新疆 1 安徽 1
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
——选编自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2)材料二中156个援建项目实施的时代背景什么?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截至2018年11月,波音公司向中国交付第2000架波音飞机。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
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
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
(3)中美在飞机制造业合作方式上有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习近平2024新年贺词
(4)结合近现代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认识。
8、【浦东新区·1】
货币与文明
货币伴随着经济发展而诞生,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校集币社以“货币与文明”为主题开展系列探究。
货币是经济流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1)下图所示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海贝。据学者研究,这种海贝生息在印度洋、西部太平洋等热带海域,该考古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双选)
A.丝绸之路的起源 B.早期货币的形制
C.货币出土地的地理环境 D.中原与南方沿海的交往
(2)将下列图片所示的和货币有关的实物与表格中的说明相匹配。(填写字母)
A.元朝纸钞 B.拜占庭帝国金币 (出土于北魏墓葬) C.“五铢”铜钱范 D.法币
钱币 说明
①古代国家掌握铸币权的器具
②在古代中国境内作为主币使用
③见证东西方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④终结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历史
(3)如图是1944年美国等44国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的会场照片,该次会议达成的协议( )(单选)
A.结束了白银铸币的国际货币传统 B.形成了黄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
C.建立了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D.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4)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屡屡撬动着中国的命运。集币社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如下卡片:
卡片(一)描述的赋税制度是______,推行者是______。(填写内容)
卡片(二)(三)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白银流动问题。
A.西、葡开辟新航路 B.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C.日本逐签《马关条约》 D.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卡片(二)中导致当时民众大量使用白银的外部因素:______(填写上述字母)
卡片(三)中反映的白银与铜钱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填写上述字母)
(5)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货币变迁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9、【长宁区·一】
纪念钞里的故事
1.为纪念英国舰队驶达澳大利亚200周年,澳大利亚于1988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以高分子聚合物取代纸张为基材的纪念钞(俗称“塑料钞”)。
纪念钞正面主图为英国舰队旗舰“Supply”号,背景为英国驻澳大利亚当地的第二任总督所绘风景画。纪念钞中间呈现了早期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羊毛工人、中国工人、岛上原始居民、参加英布战争的士兵、二战水手、移民家庭、亚洲女工等人物。
纪念钞背面主图是身上绘有彩绘的澳大利亚土著青年,其背后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以及聋蛇谷的古代原住民人形壁画与手印岩画。
(1)塑料钞诞生前,纸币是世界上除金属货币外最主要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 )
A.罗马帝国时期 B.西欧中古时期 C.中国秦代 D.中国宋代
(2)从驶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判断,“Supply”号的动力当是( )
A.风力 B.风力和蒸汽力 C.风力和电力 D.风力和内燃机动力
(3)纪念钞正面若干人物中,属于1788年到达澳大利亚主体人群的是( )
A.囚犯 B.淘金者 C.殖民官员 D.中国工人
(4)从纪念钞背面壁画图案可以管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 )
A.农业生产情景 B.渔猎采集形象 C.原始艺术风格 D.社会组织形式
(5)纪念钞正面图案传达了设计者意在体现英国殖民以来澳大利亚的( )(五选三)
A.产业种类 B.人口结构 C.货币制度 D.历史变迁 E.政治制度
(6)纪念钞背面设计反映了设计者也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双选)
A.悠久的历史 B.众多的人口 C.独特的文化 D.文明的湮灭
(7)结合纪念钞的设计内容和所学知识,对纪念钞的设计作简要评价。
10、【普陀区·二】
玉米传播管窥“世界历史”
玉米原产于美洲,并伴随全球化进程广泛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过去,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 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小说)(1949年)
材料三 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
——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四 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阿图洛 瓦尔曼《玉米与资》
材料五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整理自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六
——资料来源:曹树基的“中国人口数据库(1393—1953)”
(1)“玛雅玉米神像 ”,可用以实证( )(单选)
A.人类驯化玉米 B.玛雅文明高度发达
C.英国殖民拉美 D.玛雅人的信仰观念
(2)小说《玉米人》,以艺术手法反映的本质冲突是( )(双选)
A.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B.自给自足与市场主导的经济形态
C.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
D.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观念
(3)从材料三玉米的名称中,可以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4)材料四“越洋旅程”中的“洋 ”当指( )(单选)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地中海
(5)材料五的路线中,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的是( )(单选)
A.路线“一” B.路线“二” C.路线“三”
(6)依据材料六,哪一时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玉米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