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
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材料二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6分)
【答案】(12分)
(1)背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危及社会秩序;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穷人增多;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动乱。(6分)
(2)评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济贫事业发展;促进了英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可得,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危及社会秩序;由材料一“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可得,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穷人增多;由材料一“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可得,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动乱。
(2)结合材料二可得,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是由基督教会来救济贫困人口发展到英国城市议会开始济贫税的征收,这种方式用法律的形式将济贫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所以评析要围绕其积极作用去写。可以结合所学从对社会矛盾、济贫事业发展、社会治理、王室立法等方面去分析。具体来说,对社会矛盾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济贫事业发展而言,推动了英国济贫事业发展;对社会治理来说,促进了英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对王室立法而言,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2.(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18)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12分)
在这一阶役(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得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
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
——摘编自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三个视角进行解读。(12分)
【答案】
(12分)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
参考示例
视角1: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联邦制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和《民法典》。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民族独立战争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建立并扩展)。4分
视角2:工业化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广泛应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制度建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化发展,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4分
视角3:世界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交通通讯技术进步,西方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世界联系紧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形成。4分
视角4:列强加紧侵略世界。列强展开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瓜分非洲及评价准确)。资本主义国家问发展不平衡,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历史造成重大灾难。4分
说明:每个视角史事叙述准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答案的最后有一个总的概括或评价,或对三个视角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可给分,满分不超过本题总分。如有其他角度也可同等给分。
等级 要求
水平三(12—9分) 能提取3个视角,归纳正确,解释充分(每个视角列举2至3个具体史事且解释正确)
水平二(8—5分) 能提取3个视角,史事运用准确,仅卜2个视角解释充分 能提取2个视角,史事运用准确,解释充分 能提取2个视角,史事运用准确,仅1个视角解释充分 能提取3个视角,史事运用准确,解释不充分(仅运用1—2个史实)
水平一(4—1分) 能提取1个视角,史事运用准确,解释充分 能提取1—3个视角,没有解释;或仅归纳三个历史概念且意义解释正确
没有角度或仅罗列史实,并且解释不充分
【解析】
据材料“美洲革命……启迪了……激发了……革命”可以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加以说明: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联邦制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和《民法典》。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民族独立战争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建立并扩展)。根据材料"随着……工业化进程……影响加强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加以说明,工业化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广泛应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制度建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化发展,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根据材料“主要的工业强国……划分……联系了每一个帝国”可以从世界市场的角度加以说明,世界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交通通讯技术进步,西方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世界联系紧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形成。 据材料“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种族优势……占领……制造了不和谐”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角度加以说明,列强加紧侵略世界。列强展开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瓜分非洲及评价准确)。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历史造成重大灾难。
3.(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19)区域国别研究。(11分)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
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11分)
【答案】(11分)
示例:
16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东方学兴起,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开端。主要研究者是欧洲的探险家、传教士和学者,研究范围是亚非地区,研究内容是古代文明。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服务于欧洲殖民掠夺。
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力图称霸全球,推动了美国区域国别研究。政府招募的各国人才、受政府支持的高校以及学术团体是主要研究者,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各区域,因为冷战的需要,以研究中苏为首要,研究内容围绕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国别研究为美国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高校,与研究地的学者合作,关注当地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范围涵盖世界各区域。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之,自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从个人行为发展为国家行为,其研究内涵随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1分)
【解析】
据设问“评析”需要分析评价,分析可从背景、内容入手,进行评价。材料涉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这一时期处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材料和所学,可概括为:16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东方学兴起,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开端。主要研究者是欧洲的探险家、传教士和学者,研究范围是亚非地区,研究内容是古代文明。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服务于欧洲殖民掠夺。第二阶段“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概括为: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力图称霸全球,推动了美国区域国别研究。政府招募的各国人才、受政府支持的高校以及学术团体是主要研究者,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各区域,因为冷战的需要,以研究中苏为首要,研究内容围绕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国别研究为美国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结合材料和所学,可概括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高校,与研究地的学者合作,关注当地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范围涵盖世界各区域。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最后进行总结,要凸显出变化趋势。
4.(2024·河北保定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6分)
【答案】(18分)
(1)功能多样化;布局设计和报时制度逐渐完善;从都城向其他城市延伸;钟鼓楼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6分)
(2)西方计时方式的影响,机械钟的发明和自身优势;部分人士和政府的推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行。(6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采用统一的北京时间;适应了全国统一的形势,利于统一规划生产生活,加强国内交流;与世界标准时间接轨,适应国际经济文化的往来需要;能够增强民众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可知,功能多样化;据材料一“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晨钟暮鼓’报时制度……民用报时”可知,布局设计和报时制度逐渐完善;据材料一“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可知,从都城向其他城市延伸;据材料一“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可知,钟鼓楼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据材料二“传教士……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可知,西方计时方式的影响,机械钟的发明和自身优势;据材料二“传教士……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可知,部分人士和政府的推动;据材料二“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行。
(3)据材料三“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采用统一的北京时间;据材料三“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标准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全国统一的形势,利于统一规划生产生活,加强国内交流;与世界标准时间接轨,适应国际经济文化的往来需要;能够增强民众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
5.(2024·河北邯郸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随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
——摘编自王子全《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城市化的新变化,并简析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10分)
【答案】(16分)
(1)特征: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产业兴盛。(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新变化: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大城市人口减少;工业企业远离城市。(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因素: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交通和通信发展;管理水平提高;政策引导;自然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发展等。(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可知,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据材料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可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据材料一“金属加工、化工……中心商业区”可知,城市产业兴盛。
(2)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二“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可知,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据材料二“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可知,大城市人口减少;据材料二“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可知,工业企业远离城市。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二“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交通和通信发展、管理水平提高、政策引导、自然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6.(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4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图4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相关知识,提炼明确观点,并阐释理由。(要求:观点中须包含时间尺度;论述要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阅卷标准:
不论学生从哪个方面进行探讨(例如只探讨郑和下西洋、只探讨新航路开辟、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皆可),只要言之合理并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分。
观点:2分,如果只有主题没有论述不得分,若主题中没有时间尺度只得1分。
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构严谨得6—8分;史实与结论不能充分结合、论证不完整得3—5分;只有结论没有史实作为论据得0—2分。
总结:2分,其中有情感升华1分,有海洋意识1分。
答案提示: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
观点:15世纪以来中西航海发展趋势对比与思索(2分)
理由:1405至1433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出航,但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却逐步退出了航海的大舞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中国人十分关注航海活动,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受制于君主专
制的强化、自然经济的封闭、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影响,中国人的航海壮举却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中国航海事业走向衰落。(4分)
15世纪中叶,葡萄牙王室组织了深入大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探索,为后来绕过好望角直航印度奠定基础,西欧逐步走向世界航海大舞台的中央。中世纪后期的西欧,政治上世俗王权的不断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文化上基督福音的传播需要等,这些因素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西欧航海事业逐步崛起。(4分)
总结:通过15世纪以来中西航海发展趋势对比与思索,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向海而生,背海则衰;开放进步,封闭落后;虚名无益,务实有功。(2分)
【解析】
首先,提取时间、航行路线信息总结观点,据图4示例“葡萄牙人的路线......1418—1460”“中国人的路线(郑和)......1403—1433”可知,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得出观点为:15世纪以来中西航海发展趋势对比与思索。其次,结合所学阐释理由,郑和下西洋的发展趋势可转换成朝贡贸易的背景和影响分析,得出1405至1433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出航,但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却逐步退出了航海的大舞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中国人十分关注航海活动,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受制于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的封闭、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影响,中国人的航海壮举却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中国航海事业走向衰落;葡萄牙人的航海发展趋势的可以转换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得出15世纪中叶,葡萄牙王室组织了深入大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探索,为后来绕过好望角直航印度奠定基础,西欧逐步走向世界航海大舞台的中央,中世纪后期的西欧,政治上世俗王权的不断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文化上基督福音的传播需要等,这些因素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西欧航海事业逐步崛起。最后,总结升华,从航海事业需要的精神和世界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得出通过15世纪以来中西航海发展趋势对比与思索,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向海而生,背海则衰;开放进步,封闭落后;虚名无益,务实有功。
7.(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
——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
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独立战争发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权威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8分)
【答案】(14分)
(1)(6分)
特征:①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2分)
②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2分)
③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能。(2分)
(2)(8分)
影响:①实行代议制民主;(2分)
②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2分)
③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2分)
④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可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据材料一“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可知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据材料一“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可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能。
(2)据材料二“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可知实行代议制民主;据材料二“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可知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以及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
8.(2024·辽宁抚顺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一: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影响国际格局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导致他们之间矛盾竞争加剧,最终引发一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世界格局。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想要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以美苏均势、两分天下为主要特征。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各国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至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新中国的崛起及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调整。
示例二:论题:战争或剧变导致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苏联解体,每一次大型战争或剧变都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变动。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带来欧洲政治文化重构。随着拿破仑战败,获胜的欧洲封建君主国构建了维也纳体系,试图恢复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一战摧毁了旧的世界体系,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维持欧洲中心的同时,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但体系内部矛盾复杂,随着二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被打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规划战后世界秩序,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该体系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直至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世界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剧变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而国际格局变迁则折射出国家实力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示例三: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引发战争或剧变
论述: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战争或剧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提升,并不断冲击欧洲旧的封建社会秩序。与此同时,拿破仑对外战争横扫欧洲大陆封建秩序,传播资本主义理念,与工业革命遥相呼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展开激励竞争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最终使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新内容,美苏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的角逐尤为激烈,最终综合实力较弱的苏联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加速了解体的进程。
由此可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战争或剧变的发生。
【解析】
据表格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基础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推动了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加强等世界格局的变化,据此可概括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演变。
论述过程需结合三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危机如何推动世界格局变化的具体逻辑进行解释说明,具体论述情况如下: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影响国际格局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导致他们之间矛盾竞争加剧,最终引发一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世界格局。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想要冲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以美苏均势、两分天下为主要特征。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各国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至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新中国的崛起及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最后进行总结,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国际力量
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调整。
或者据表格材料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维也纳体系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雅尔塔体系出现,苏联解体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加强,故据此可概括论题:战争或剧变导致世界格局演变。
论述过程需结合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故可进行论述如下: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苏联解体,每一次大型战争或剧变都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变动。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带来欧洲政治文化重构。随着拿破仑战败,获胜的欧洲封建君主国构建了维也纳体系,试图恢复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一战摧毁了旧的世界体系,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维持欧洲中心的同时,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但体系内部矛盾复杂,随着二战的爆发,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最终被打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该体系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直至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世界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最后进行总结,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剧变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而国际格局变迁则折射出国家实力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或者据表格材料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爆发拿破仑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苏联解体,据此可概括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引发战争或剧变。
论述过程需要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苏联解体之间党关系进行论述。
具体论述过程如下: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战争或剧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提升,并不断冲击欧洲旧的封建社会秩序。与此同时,拿破仑对外战争横扫欧洲大陆封建秩序,传播资本主义理念,与工业革命遥相呼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展开激励竞争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最终使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新内容,美苏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的角逐尤为激烈,最终综合实力较弱的苏联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加速了解体的进程。最后进行总结,由此可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战争或剧变的发生。
9.(2024·辽宁抚顺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
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6分)
【答案】(12分)
(1)原因:独立后大多拉美国家政治混乱,交通不便,且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失去土地的小农对政府缺乏信任,抵制现代化;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和殖民地时期的“大地产制”阻碍现代化发展;英美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主权受到威胁,经济无法自主。(6分)
(2)相似性:艰难性,充满矛盾和暴力;来自乡村的抵制;都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可知独立后大多拉美国家政治混乱,交通不便,且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失去土地的小农对政府缺乏信任,抵制现代化;据材料一“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并结合拉丁美洲独立的史实可知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和殖民地时期的“大地产制”阻碍现代化发展;结合拉美独立后面临的问题可知英美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主权受到威胁,经济无法自主。
(2)据材料一“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和材料二“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可知艰难
性,充满矛盾和暴力与来自乡村的抵制;结合拉美近代化和材料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可知都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
10.(2024·天津河北区一模·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时间 作者及作品名称 作品内容
1406年 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图谱,描述植物的形态,展示植物分类概况。
1547年 马一龙《农说》 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环节技术,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
159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 共16部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
1617年 赵崡《植品》 以花木为主,共载70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 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
1628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 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孙大川《中国科技史》
材料二
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实验栽培,具体表现在:第一、植物学家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使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第二、植物学家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
——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明代植物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18世纪欧洲植物学研究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
【答案】(20分)
(1)特征: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总结了前人研究和亲身实践经验;进行了清晰的分类;运用了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记录丰富、详细、图文并茂。(6分)
意义: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后世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4分)
(2)状况:在全球范围考察植物生长规律和价值;注重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政府重视和支持植物学研究,研究为政府服务。(6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扩大了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殖民扩张中进行全球物种交流;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一“描述植物的形态,展示植物分类概况”、“以水稻为对象”、“植物药计有1094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可得,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由材料一“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可得,总结了前人研究和亲身实践经验;由材料一“展示植物分类概况”、“植物药计有1094种”、“记有栽培植物159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可得,进行了清晰的分类;由材料一“描述植物的形态,展示植物分类概况”、“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环节技术,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可得,运用了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由材料一“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环节技术”、“共16部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以花木为主,共载70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记有栽培植物159种”、“植物图谱,描述植物的形态”可得,记录丰富、详细、图文并茂。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一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实用功能从对当时和后世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当时而言,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后世而言,为后世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状况,由材料二“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实验栽培”、“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可得,在全球范围考察植物生长规律和价值;由材料二“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实验栽培”、“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可得,注重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由材料二“使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可得,政府重视和支持植物学研究,研究为政府服务。第二小问原因,题干所述为18世纪,当时欧洲植物学家研究的范围为全世界,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扩大了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可得,殖民扩张中进行全球物种交流;结合所学欧洲科学革命的相关知识可得,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1.(2024·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18)《凡尔赛和约》将德国作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千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材料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四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关于一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2)针对“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2分).
【答案】(18分)
(1)(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 德国希望凭借军事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四国罪责说” 一、四 英德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罪责皆有论” 二、三、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在全球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示例
认识:我赞成“罪责皆有论”。(2分)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应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2分)
论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飞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最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就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以英德矛盾为首。(3分)
英国、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各自协调旧矛盾以寻找盟友,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这种同盟体系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3分)
结论: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均应对一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
【解析】
(1)据材料四“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当时德国军事实力膨胀,意图通过军事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所以“罪在德国论”主要体现在材料四;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材料四“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
界帝国”可知当时英德双方在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问题上矛盾尖锐,以英德矛盾为中心进一步加剧了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四国罪责说”在材料一和材料四中均有体现;据材料二中的数据信息,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的占有问题上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英法荷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占有了绝大多数殖民地,但是德国、意大利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严重不足,尤其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反超了英法,对殖民地的渴望异常迫切,从而加剧了英德矛盾;据材料三“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可知列宁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进一步加剧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抢占世界霸权的内在动力,所以材料二、三、四均体现了“罪责皆有论”。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罪责皆有论”更加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一战其实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的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的爆发均有责任;据材料三“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资本主义发展向垄断主义过渡,垄断组织纷纷强化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据材料二中的数据信息,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问题上矛盾尖锐,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最为迫切,使英德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材料四“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英德矛盾的尖锐使各自开始寻求政治、军事同盟,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对立集团,加剧了欧洲国际形势的紧张,萨拉热窝事件最终成为引爆各国矛盾的导火索,除了塞尔维亚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正义色彩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2.(2024·安徽池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世纪达到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实践中,英国城市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道路,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起,印度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即使这样,印度仍然是农业国家,因为它80%的
人口基本上居住在遍布全国的60万个村庄里。根据今日印度城市生活来看,其情况是十分严重的: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另外还有市区底层的1%群众的生活条件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每天有大量人口从全国各地乡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中心拥挤不堪,接踵而来的污染、交通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自不待言。
——摘编自胡崇庆《印度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9分)
【答案】(15分)
(1)特点:起步早,伴随工业革命展开;速度快,水平高;周期长,具有阶段性;先放任后治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问题:城市化率低;贫穷问题严重;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或污染、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突出)。(答一点得2分,答两点得4分,答三点得5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重视城市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科技赋能,系统治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答出法制管理、科学规划亦可得分);统筹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等可知,英国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伴随工业革命展开,起步早;据材料一“19世纪初……迅速崛起”“跻身世界名城”“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世纪达到目前……水平”等可知,英国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据材料一“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实践中”“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等可知,英国城市化周期长,具有阶段性;据材料一“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等可知,英国城市化经历了先放任后治理的进程。
(2)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二“仍然是农业国家”“80%的人口……居住在……村庄里”等可知,印度城市化率低;据材料二“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等可知,印度城市人口贫穷问题严重;据材料二“拥挤不堪……失业、犯罪等”可知,印度城市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及材料二“城市中心拥挤不堪,接踵而来的污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要重视城市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据材料一“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及材料二“印度仍然是农业国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治理要科技赋能,系统治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据材料二“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13.(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析“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8分)
【答案】(20分)
(1)趋势:大众化、世俗化(主体);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功能);不断加速发展(进程);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重要的夜生活中心(空间)。(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由贵族到平民;从宵禁到逐渐放开;商业色彩日益浓厚;场所数量增加;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等均可得分。总分不得超过 6分)
原因: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民消费水平提高);欧洲的思想解放(消费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每点 2分,共6分)
(2)评析:自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时代,机器的普及和资本的扩张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工厂制度的建立使黑夜加速商业化。(3分)19世纪中后期,电力的广泛运用促进照明技术的改善,汽车的普及更加促进夜间娱乐消费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对黑夜的占领。(3分)夜班生产和夜生活的不断发展,本质上是欧洲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近代化的缩影。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与罪恶。(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可知大众化、世俗化;据材料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可知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据材料一“中世纪早期”“从近代开始”“16世纪”“17世纪中后期”“进入19世纪”可知不断加速发展;据材料一“进入19世纪……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可知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重要的夜生活中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及所学可知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思想解放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2)据材料二“到1919年……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资本主义起……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及所学(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进行如下评析:自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时代,机器的普及和资本的扩张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工厂制度的建立使黑夜加速商业化;19世纪中后期,电力的广泛运用促进照明技术的改善,汽车的普及更加促进夜间娱乐消费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对黑夜的占领;最后还要对上述论述进行总结,以呼应所论观点:夜班生产和夜生活的不断发展,本质上是欧洲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近代化的缩影;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与罪恶。
14.(2024·天津南开区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亨利·基辛格指出:“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使维也纳会议费尽心血所建立的梅特涅秩序崩溃。”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英国与俄国分别是大陆均势体系的两个平衡者,英俄关系对欧洲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结盟,那就意味着拿破仑战争的“后遗症”基本上被战争清洗干净;战争也意味着神圣同盟的终结,欧洲的协调机制蜕化。
克里米亚战争并非仅仅影响欧洲和俄罗斯,事实上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但在对待大清帝国的问题上,俄国与英国、法国、美国却又形成“共谋”。俄国在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驱动之下,在大清帝国得到了最大的“补偿”,从而使俄国的帝国形象可以重新与其他殖民帝国尤其是英国相比。
俄罗斯的确是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但俄罗斯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正如俄罗斯当时一些西方派所说的那样:“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
——摘编自胡键《“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并概括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对“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及“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的理解。(10分)
【答案】(20分)
(1)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4分)
影响:打击了俄国,使其国际地位下降;英俄关系受损,促成英法结盟,法国地位上升;冲击了维也纳体系。(6分)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5分)
俄国从克里米亚战争中吸取了失败教训,不断进行社会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俄国工业化的进程。(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英国与俄国分别是大陆均势体系的两个平衡者”并结合选必一第12课所学维也纳体系得出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得出打击了俄国,使其国际地位下降;据材料克里米亚战争后,“拿破仑战争的‘后遗症’基本上被战争清洗干净”“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结盟”得出英俄关系受损,促成英法结盟,法国地位上升;据材料克里米亚战争后,“意味着神圣同盟的终结”“欧洲的协调机制蜕化”得出冲击了维也纳体系。
(2)据材料“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5课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据材料“俄罗斯当时一些‘西方派’所说”“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并结合纲要下册第9课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得出俄国从
克里米亚战争中吸取了失败教训,不断进行社会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俄国工业化的进程。
15.(2024·山东济南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话
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
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
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
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
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
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
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
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
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
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
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
——张凤阳《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15分)
【答案】(15分)
从提取信息并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3分)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3分)(单列信息而未指出对应历史现象的不赋分)
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开展,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进程曲折复杂,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说明一定时期的观念冲突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产物;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
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能从任一角度作答得2分,能从两个角度作答得3分,共3分)。
【解析】
据材料“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无套裤汉:……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据材料“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促进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6.(2024·江西鹰潭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4分)
【答案】(12分)
(1)内涵: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任答两点,共4分)
影响: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4分)
(2)实质:美国利益至上。(2分)
总体趋势: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所学知识美国孤立主义内容可知,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据材料一“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知,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可知,建国初期美国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据材料一“‘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可知,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和材料二“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可知,美国利益至上。第二小问总体趋势,据材料二“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结合所学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内容可知,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17.(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7)有同学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收集了以下两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一组
图5 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
图6 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
第二组
清末广州的一位商人,随朋友到十三行中参加西餐宴席,在餐饮之后写信寄给北京的友人讲述吃饭情形:“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摘编自郭哗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
明治时期日本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束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1)分别阐述每组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价值。(请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日两国文化重构中的共同特征。(4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2分)
【答案】(12分)
(1)第一组材料是图像(绘画和照片),反映西方文化输入中日两国并一定程度被本国人接受或效仿,可用于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表现。(3分)
第二组材料是文献,反映了时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可用于研究时人对“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态度(认识)。(3分)
(2)共同特征:半殖民地化;具有曲折性;文化出现碰撞与交锋(文化交流、交汇);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新旧并存);文化呈现多样性;逐渐出现新的文化认同。(任答1点给1分,共4分)
(3)地方志、笔记(日记)、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音资料等。(任答1点给1分,共2分)
【解析】
(1)由“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可知图5是晚清时期的照片,由“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可知,图6是明治维新时期的绘画,所以第一组材料是图像史料,由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西方文化输入中日两国并一定程度被本国人接受或效仿的内容,其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表现。由材料二的两个出处可知,第二组材料是文献史料,由材料二“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可得,两段文献反映了时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其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时人对“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态度(认识)。
(2)由材料和所学中日两国近代史的史实从其文化重构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表现及最终结果几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社会背景上,两国都是在半殖民地化的条件下开始的文化重构;重构过程看,都具有曲折性,都在文化中出现碰撞与交锋(文化交流、交汇);其表现则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新旧并存),文化呈现多样性;从重构的结果看,逐渐出现新的文化认同。
(3)注意需要先排除材料所给的史料类型,然后回答要补充的其他史料类型,而不是具体的史料,如地方
志、笔记(日记)、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音资料等。
18.(2024·广西南宁一模·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伏尔泰、狄德罗等人自称为哲人。同时期,反对哲人的人自称“反哲人”。“反哲人”中既有纯粹的虔诚传统的代表,也有因循传统的保守派人士,还有想煽动冲突并火中取栗以获取物质或象征性好处的人。他们认为,哲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对启蒙运动展开持久的抵制,形成了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等
材料二
哲人与“反哲人”并非如字面上这样明确对立。由于信念上的分歧或利害关系,部分“反哲人”与哲人存在巨大的妥协空间。如,弗雷隆在诸多政治、财税、社会问题上的看法与伏尔泰非常接近,以至于被视为一个反伏尔泰的伏尔秦主义者;帕里索尖锐抨击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成员,却始终崇拜伏尔泰。
——摘编自石芳《反启蒙运动的两种研究范式——反启蒙思想与反哲学运动》等
材料三
“反启蒙运动”这个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如果就此预先假定“启蒙运动”是一个独一的、和谐的整体,而“反启蒙运动”就成为其立场观念一致的对立面,就意味着,抹去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色彩。众多“启蒙思想家”根本就没有两个人在观点上绝对一致,甚至有些人能否被称为“启蒙思想家”都存在尖锐争议。如,卢梭被一些人奉为伟大的启蒙哲人的同时,又被另一些人说成是“反启蒙”的先驱。启蒙运动异常复杂,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启蒙运动与“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哲人”群体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哲人”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之处,并简析其产生内在矛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4分)
【答案】(14分)
(1)君主专制和天主教权受到挑战和威胁(或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启蒙运动的发展(或理性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2)矛盾:既反对启蒙思想家,又受到启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既想维护宗教权威和君主专制,同时
又受启蒙思想影响)。(2分)
原因:“反哲人”群体组成复杂,法国的保守势力相对强大;启蒙思想的强大生命力(理性思维的影响、或“反哲人”观念陈旧,启蒙思想先进);法国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启蒙思想家具有个人魅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4分,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要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或要全面或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坚持多角度分析和论证历史现象、历史研究要真实、客观);要关注历史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差异性(或要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坚持唯物史观(或论从史出)。(4分,任意2点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哲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可知,君主专制和天主教权受到挑战和威胁(或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据材料一“18世纪,伏尔泰、狄德罗等人自称为哲人”可知,启蒙运动的发展(或理性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矛盾,据材料二“如字面上这样明确对立”“弗雷隆……与伏尔泰非常接近”“却始终崇拜伏尔泰”可知,既反对启蒙思想家,又受到启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既想维护宗教权威和君主专制,同时又受启蒙思想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由于信念上的分歧或利害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哲人”群体组成复杂,法国的保守势力相对强大;据材料二“看法与伏尔泰非常接近”可知,启蒙思想的强大生命力(理性思维的影响、或“反哲人”观念陈旧,启蒙思想先进);据材料二“却始终崇拜伏尔泰”可知,启蒙思想家具有个人魅力;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
(3)据材料三“一个独一的、和谐的整体”“抹去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色彩”可知,要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或要全面或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坚持多角度分析和论证历史现象、历史研究要真实、客观);据材料三“就没有两个人在观点上绝对一致”“启蒙运动异常复杂”可知,要关注历史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差异性(或要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要坚持唯物史观(或论从史出)。
19.(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一种外交思想。
1822年,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进而寻求干涉西属美洲独立运动。1823年,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对那些已宣布并维持独立的政府,我们把任何欧洲强权施加压迫或干预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会最终需要某一文明国家进行干涉……
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
1917年,威尔逊宣称:“所有国家应自愿将门罗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将其政治体制扩展到其他国家或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和强国。”
192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感叹:“我们在西半球朋友如此之少。”1933年,当选总统后他又发展了门罗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睦邻政策”,宣布“从现在起,如果需要干涉的话,那将是整个大陆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不只是美国的行动。”
——摘编自章永乐《“新门罗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政治实质》等
(1)据材料,概述从1823年到1917年,美国“门罗主义”外交思想内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睦邻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一政策的实质。(6分)
【答案】(12分)
(1)变化:从应对欧洲干预到以国际警察自居,态度强硬;从谋求地区霸权到走向全球争霸。(4分)
政策:“大棒政策”和“十四点原则”(《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计划/十四点和平计划)。(2分)
(2)时代背景:罗斯福当选总统;经济大危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美国干预政策引发拉美国家不满,拉美国家反美运动高涨);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冲击;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任答1点给1分,共4分)
实质:依旧是对拉美国家主权的干涉与控制;服务于美国建立霸权的需要、维护美国国家利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把任何欧洲强权施加压迫或干预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可知,从应对欧洲干预到以国际警察自居,态度强硬;据材料“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将门罗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原则”可知,从谋求地区霸权到走向全球争霸。第二小问政策,据材料“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每一民族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是“大棒政策”和“十四点原则”(《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计划/十四点和平计划)。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当选总统后他又发展了门罗主义”可知,罗斯福当选总统;据材料“193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据材料“我们在西半球朋友如此之少”并结合所学可
知,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美国干预政策引发拉美国家不满,拉美国家反美运动高涨);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冲击;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如果需要干涉的话”可知,依旧是对拉美国家主权的干涉与控制;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美国建立霸权的需要、维护美国国家利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0.(2024·广东广州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12分)
示例一:《论捕获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15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格劳秀斯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影响,创立了以人类理性和意志为基础的自然法理论,并将自然法扩展到国际关系,形成了关于战争与和平法、关于海洋自由以至整个国际法的学说。《战争与和平法》继承了《论捕获法》的部分内容,该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有利于欧洲混乱局面的结束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论捕获法》提出的一些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
示例二:《论捕获法》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激化了殖民国家的矛盾。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与葡萄牙缔结条约,划分势力范围,确定“教皇子午线”;16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各国主权意识增强;荷兰崛起,渴望参与亚洲香料贸易,牟取巨额利润。《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盗行为辩护的产物。《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17世纪末,荷兰殖民者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把欧洲等其他国家排除在香料贸易之外。
【解析】
关于示例一,首先,据材料“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该(《战争与和平法》)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得出观点“《论捕获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其次,据材料“15世纪末开始……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并结合所学,注意从15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格劳秀斯将自然法扩展到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继承了《论捕获法》的部分内容以及《论捕获法》提出的一些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说明。
关于示例二,首先,据材料“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得出观点“《论捕获法》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激化了殖民国家的矛盾”;其次,据材料“15世纪末开始……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并结合所学,注意从西班牙与葡萄牙缔结条约,划分势力范围;西欧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各国主权意识增强;荷兰崛起,渴望参与亚洲香料贸易;《论捕获法》产生的背景与目的;荷兰殖民扩张概况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说明。
21.(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予戏剧家创作丰富的原始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
——摘编自卢暖《戏剧先贤易卜生》
材料二
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阶段 传播概况
1915—1927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们翻译并全面介绍了易卜生。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
1928—1937 针对“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
1937—1945 194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
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材料二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6分)
2.(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18)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12分)
在这一阶役(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
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得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
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
——摘编自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三个视角进行解读。(12分)
3.(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19)区域国别研究。(11分)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11分)
4.(2024·河北保定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6分)
5.(2024·河北邯郸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
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随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
——摘编自王子全《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城市化的新变化,并简析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10分)
6.(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4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图4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相关知识,提炼明确观点,并阐释理由。(要求:观点中须包含时间尺度;论述要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7.(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
——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独立战争发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权威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
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8分)
8.(2024·辽宁抚顺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2024·辽宁抚顺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6分)
10.(2024·天津河北区一模·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时间 作者及作品名称 作品内容
1406年 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图谱,描述植物的形态,展示植物分类概况。
1547年 马一龙《农说》 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环节技术,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
159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 共16部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
1617年 赵崡《植品》 以花木为主,共载70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 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
1628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 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孙大川《中国科技史》
材料二
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实验栽培,具体表现在:第一、植物学家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使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第二、植物学家把经
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
——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明代植物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18世纪欧洲植物学研究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1.(2024·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18)《凡尔赛和约》将德国作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千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材料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四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关于一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2)针对“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2分).
12.(2024·安徽池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世纪达到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实践中,英国城市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道路,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起,印度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即使这样,印度仍然是农业国家,因为它80%的人口基本上居住在遍布全国的60万个村庄里。根据今日印度城市生活来看,其情况是十分严重的: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另外还有市区底层的1%群众的生活条件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每天有大量人口从全国各地乡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中心拥挤不堪,接踵而来的污染、交通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自不待言。
——摘编自胡崇庆《印度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9分)
13.(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析“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8分)
14.(2024·天津南开区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亨利·基辛格指出:“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使维也纳会议费尽心血所建立的梅特涅秩序崩溃。”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英国与俄国分别是大陆均势体系的两个平衡者,英俄关系对欧洲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结盟,那就意味着拿破仑战争的“后遗症”基本上被战争清洗干净;
战争也意味着神圣同盟的终结,欧洲的协调机制蜕化。
克里米亚战争并非仅仅影响欧洲和俄罗斯,事实上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但在对待大清帝国的问题上,俄国与英国、法国、美国却又形成“共谋”。俄国在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驱动之下,在大清帝国得到了最大的“补偿”,从而使俄国的帝国形象可以重新与其他殖民帝国尤其是英国相比。
俄罗斯的确是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但俄罗斯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正如俄罗斯当时一些西方派所说的那样:“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
——摘编自胡键《“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并概括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对“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及“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的理解。(10分)
15.(2024·山东济南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话
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
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
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
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
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
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
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
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
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
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
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
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
——张凤阳《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15分)
16.(2024·江西鹰潭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4分)
17.(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7)有同学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收集了以下两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一组
图5 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
图6 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
第二组
清末广州的一位商人,随朋友到十三行中参加西餐宴席,在餐饮之后写信寄给北京的友人讲述吃饭情形:“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摘编自郭哗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
明治时期日本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束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1)分别阐述每组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价值。(请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日两国文化重构中的共同特征。(4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2分)
18.(2024·广西南宁一模·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伏尔泰、狄德罗等人自称为哲人。同时期,反对哲人的人自称“反哲人”。“反哲人”中既有纯粹的虔诚传统的代表,也有因循传统的保守派人士,还有想煽动冲突并火中取栗以获取物质或象征性好处的人。他们认为,哲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对启蒙运动展开持久的抵制,形成了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等
材料二
哲人与“反哲人”并非如字面上这样明确对立。由于信念上的分歧或利害关系,部分“反哲人”与哲人存在巨大的妥协空间。如,弗雷隆在诸多政治、财税、社会问题上的看法与伏尔泰非常接近,以至于被视为一个反伏尔泰的伏尔秦主义者;帕里索尖锐抨击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成员,却始终崇拜伏尔泰。
——摘编自石芳《反启蒙运动的两种研究范式——反启蒙思想与反哲学运动》等
材料三
“反启蒙运动”这个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如果就此预先假定“启蒙运动”是一个独一的、和谐的整体,而“反启蒙运动”就成为其立场观念一致的对立面,就意味着,抹去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色彩。众多“启蒙思想家”根本就没有两个人在观点上绝对一致,甚至有些人能否被称为“启蒙思想家”都存在尖锐争议。如,卢梭被一些人奉为伟大的启蒙哲人的同时,又被另一些人说成是“反启蒙”的先驱。启蒙运动异常复杂,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启蒙运动与“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哲人”群体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哲人”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之处,并简析其产生内在矛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4分)
19.(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一种外交思想。
1822年,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进而寻求干涉西属美洲独立运动。1823年,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对那些已宣布并维持独立的政府,我们把任何欧洲强权施加压迫或干预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会最终需要某一文明国家进行干涉……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
1917年,威尔逊宣称:“所有国家应自愿将门罗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将其政治体制扩展到其他国家或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和强国。”
192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感叹:“我们在西半球朋友如此之少。”1933年,当选总统后他又发展了门罗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睦邻政策”,宣布“从现在起,如果需要干涉的话,那将是整个大陆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不只是美国的行动。”
——摘编自章永乐《“新门罗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政治实质》等
(1)据材料,概述从1823年到1917年,美国“门罗主义”外交思想内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睦邻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一政策的实质。(6分)
20.(2024·广东广州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
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1.(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予戏剧家创作丰富的原始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
——摘编自卢暖《戏剧先贤易卜生》
材料二
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阶段 传播概况
1915—1927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们翻译并全面介绍了易卜生。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
1928—1937 针对“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
1937—1945 1940年戏剧家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在结尾明确指出:
中国女性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
——据许由、周梦遐《解读经典:百年回眸易卜生》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易卜生作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7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卜生作品理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卜生的作品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7分)
22.(2024·广东广州一模·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橡胶需求增长,英国皇家植物园组织团队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胶种子,经培育后分发到锡兰、马来亚等地,西方资本公司转而在东南亚建立大量橡胶种植园。1905—1924年,东南亚橡胶在世界橡胶产量中所占比重由6.8%上升到了93.2%,仅马来联邦地区的橡胶种植园就有300个,西方资本投资额约为5000亿美元。
——摘编自王林亚《从东南亚种植园看殖民主义生态影响》
材料二
二战结束时,马来西亚的经济已成为以橡胶、锡这两个农矿初级产品生产与出口为主的典型殖民地经济。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因英国资本撇出致使马来西亚许多大型种植园被废弃,政府将其划分为小块分配给马来人,同时鼓励开发新的小胶园,推广高产胶树与新型技术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政府在不适合种植橡胶的地区推动稻米与油棕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政府还通过调节国内橡胶产量和出口来维持与增加橡胶收入,以应对世界橡胶市场上合成橡胶的竞争。1979年,马来西亚等“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成员国与消费国签署《国际天然橡胶协议》,该协议生效后成功干预了橡胶市场价格的几次变动。到1988年,马来西亚的橡胶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摘编自姚昱《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
材料三
1952年,中国政府与锡兰签订贸易协定,用大米换取锡兰橡胶。50年代中国在海南等地尝试种植天然橡胶,后来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到24°范围内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21世纪初,中国橡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马来西亚等国投资建立橡胶加工厂或控股、参股当地橡胶企业。2006年,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成立了云垦云橡公司,与政府合作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橡胶产业,实施罂粟替代种植。
——摘编自杨云匀、马俊《中国与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研究》等
(1)结合材料一,概述20世纪初西方资本公司在东南亚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背景。(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马来西亚政府在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变中所做的努力。(4分)
(3)简析中国与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意义。(6分)
2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国家 时段(年) 科学代表人物 科学兴隆期(年)
意大利 1540—1610 伽利略、布鲁诺等 70
英国 1660—1730 牛顿、哈维等 70
法国 1770—1830 拉瓦锡等 60
德国 1810—1920 施莱登、爱因斯坦等 110
美国 1920— 爱迪生、贝尔等 ——
材料二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
——以上材料据潘教峰、刘益东《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整理
综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4.(2024·广东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永乐元年,获取帝位不久的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解缙等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典奥。”
——据《明太宗实录》等整理
材料二
1860年,翰林院遭到列强洗劫,加上一些官员监守自盗,《永乐大典》破坏严重。1894年清点时已不足800册。庚子事变,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毁于大火,一部分被劫掠他乡。1909年,藏书家董康携17册东渡日本贩卖。
——摘编自张升《〈永乐大典〉遭劫难的真相》等
材料三
表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永乐大典》回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情况(部分)。
表3
年份 参与者 回流情况
1951年 苏联 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归还中国。
周叔弢 家藏1册,无偿捐献。
商务印书馆 将收藏的21册无偿捐赠。
1955年 民主德国 民主德国总理访华,将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送还。
2013年 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 从加拿大华裔袁女士处购得1册。
——摘编自陈红彦《〈永乐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乐大典》的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大典》在晚清散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加速国宝回流”话题提出你的建议。(4分)
25.(2024·广东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图3)。
图3
——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上)》
围绕“人类政治演化”这一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
(要求:明确提出看法,对材料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观点清晰、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26.(2024·广东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张的是要摧毁当时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
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张雁深《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 ——摘编自王养冲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2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4分)
27.(2024·山东聊城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折页:英国对美技术封锁
材料一
从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具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场所的角色。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这样写道:“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
——摘编自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或者送进监狱。1803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与此同时,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认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摘编自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
材料三
182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1719年和1750年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1774年、1781年、1785年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对外国雇主招聘英国技术工人的限制,解除了对国内技术工人移居国外的禁令。这使得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新产品。
——据《人类经济万年史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英国对美实施技术封锁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对1820年代英国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的认识。(8分)
28.(2024·河北唐山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大事记
1856年,欧洲大国与土耳其、撒丁诸国签署《巴黎宣言》,规定了海战法的四大原则。
1864年,欧美十二国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法中伤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则。
1868年,欧洲十七国签订《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弹丸或装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质的弹丸.
1874年,欧美亚二十二国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邮政公约《伯尔尼条约》,并正式成立了邮政总联盟。欧洲十五国签订了《关于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国际宣言》,规定作战人员与普通平民区别对待,不准掳掠民物等内容.
1882年,签订了《保护海底电线章程》,对平时海底电线的保护作出规范。
1883年,欧美亚十五国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同时设立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旨在保护专利及商标。
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送规则》,并创设国际铁路货运联盟。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4分)
29.(2024·广东江一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表6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 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0.(2024·山东泰安一模·16)图3、图4、图5是中国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古建筑遗产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建筑遗产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1.(2024·山东泰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14分)
32.(2024·广西高三一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
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6分)
33.(2024·广东汕头高三一模·18)时间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时间的掌控也是权利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那两个黑心的内奸福韦尔和斯凯乐恩故意允许这样做。有鉴于此,这里命令: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管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
——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制订的《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
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厂里工作……在那儿,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儿子,谁都没有表,所以我们不知道时间。有一个人有表……但被人拿走了交给主人保管,因为他曾把白天的时间告诉其他工人……”
——18世纪一个英国工人的证词
材料三
“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定于元旦子正为始,正式报时。从此上海一埠对于沿海区标准时刻,复得有所准则,中外人士同蒙利口;该钟计时非常准确,制造者保证每月时差不逾十五秒,即每日不逾半秒;而其鸣声亦殊宏亮,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所以海关税务司深望本埠各公共处所时钟,咸能以该钟为标准,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
——《海关大钟今晨校准》,《申报》1928年1月1日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时间问题上有何分歧?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分歧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2)根据以上材料,以“从传统到现代”为角度说明1928年江海关新装大钟的历史意义。(6分)
34.(2024·江西赣州高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的,这个保护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年以后,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上述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46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取消了。此外,在1846年—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这些措施意味着自由贸易的实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欧洲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指数为100)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比利时 46 93 138 2.4 122 137
瑞士 146 288 157 2.8 189 236
瑞典 117 208 107 106 475 605
——资料来源: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核心问题,并分析其造成的后果。(6分)
35.(2024·广东汕头高三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世界十大城市,1750—1950年(单位,千人)
序号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1) 北京 900 北京 1100 伦敦 2320 伦敦 6480 纽约 12300
(2) 伦敦 676 伦敦 861 北京 1648 纽约 4242 伦敦 8860
(3) 君士坦丁堡 666 广州 800 巴黎 1314 巴黎 3330 东京 7547
(4) 巴黎 560 君士坦丁堡 570 广州 800 柏林 2424 巴黎 5900
(5) 江户(东京) 509 巴黎 547 君士坦丁堡 785 芝加哥 1717 上海 5406
(6) 广州 500 杭州 500 杭州 700 维也纳 1662 莫斯科 5100
——转引自《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说明:上表仅摘录原表前六大城市;上表自1850年起,人口统计范围不再是城市而是城区。)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一座城市,以“ XX之城”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篇城市简史的短文。(要求:概括出该城的历史文化特征、结合历史背景论述其历史变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36.(2024·江苏如皋高三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
——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在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眼中,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新世界的某些现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他们发现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
——摘编自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对“美洲形象”的建构。(7分)
37.(2024·江西南昌高三一模·17)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6分)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8分)
38.(2024·江西南昌高三一模·20)拉丁美洲是现代化的“实验室”。在第三世界中,拉美国家是最早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阿根廷是重要代表之一。阅读下表,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2 阿根廷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 主要大事件
1816年7月 “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
1853年5月 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
1862年10月 米特雷当选为联邦总统,先后平息了两次叛乱,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
19世纪70年代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农牧产品的出口”。
19世纪90年代 小麦、玉米、蓖麻等农作物的出口迅速发展,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加工工业。
20世纪30年代 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1946—1955年 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通等关键部门。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政府以私有化、美元化、贸易自由化等为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经济改革。通过了《国家改革法》。
——摘编自钱乘旦、韩琦《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并指出阻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8分)
39.(2024·山东菏泽高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图政治”视角下的殖民主义
1502年,意大利北部的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德斯特花费重金请里斯本的制图师制作了一张世界地
图《坎迪诺平面球形图》。它以非洲大陆为中心,勾勒了南美洲东海岸以西一直到东亚和东南半岛的广大地域。在图的左侧画上了一条直直的竖线,把已知世界切割成两部分。坎迪诺图成为现存最古老的反映这条边界线的地图。
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对海岸线精确测量,将陆地和海洋二分,各大陆的轮廓线日益清晰。和在陆地上的争夺不同,殖民帝国的海上之争,争夺的不是空间,而是航道。各霸权国也将陆地主权的专属特性延伸到船只和航道上。
1886年7月24日,英国伦敦的《绘图》杂志发表了题为《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的一副地图。它采用墨卡托投影法,重点突出的是英国的全球殖民地,以及各个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紧密的物质联系。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中心,地图上的英属殖民地以粉红色填充,地图下方,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执三叉戟和米字盾牌,端坐在标注着“世界”的地球之上。
地球空间在近代欧洲地图上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已知”空间,一种是“未知领土”,最后一种是海洋。16到19世纪的欧洲地图作品所体现的纯不仅仅是知识或技术,而是赤裸裸的权力。“权力从地图中走来,又行走于打造地图的道路上”。
——摘编自宋念申《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
(1)近代欧洲地图作品力图告诉我们什么?结合背景加以说明。(10分)
(2)对近代欧洲地图作品的作用并加以评析。(6分)
40.(2024·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英国广告
材料一
大西南铁路公司开建从图拉莫尔到阿特格隆的新支线。该方案在议会已经通过,为顺利筹建,根据议会法案提出的建议,大西南铁路公司创建新股份,用于筹集新干线的资金。 雷德芬公司,淑女的专属裁缝师。在巴黎、爱丁堡、纽约均有连锁品牌。HM女王和H.R.H 威尔士王妃指定品牌。包含礼服、外套、围巾和帽子等商品。雷丹先生准备好了一系列迷人新品,即将引领下一季的流行趋势,可免费邮寄样图以供选择。 新美国牌缝纫机,产于美国,伦敦维多利亚大街有售,可手摇、脚踏,适用于家用、裁缝,衬衫制造商等,这台机器自动穿线,世界仅有。
图7 报刊广告词(节选)
材料二
材料三
——摘编自喻冠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广告发展研究》
(1)按照不同标准对英国广告进行合理分类。(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8分)
41.(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纺织品种类和规格不断增多的时代,最新流行的时尚服装往往意味着质地的改变,轻柔舒适的服装更受平民欢迎。16世纪新毛呢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平民购买的新毛呢服装,曾被守旧毛呢商说成是“平民喜爱的轻浮货”。但新毛呢质地轻柔、价格低廉且比较耐磨,恰恰符合平民的购买愿望。17世纪下半叶,英国消费者又掀起了购买进口亚麻布服装的热潮。平民对时尚服装的广泛需求,是刺激英格兰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谭赛花《近代早期英国平民服装的改善与工业革命的孕育》
材料二
军队、海外贸易公司和殖民探险带来了服装市场的繁荣,而妇女密集型的劳动大大增加了服饰的产量,使服饰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政府的立法者、街角的小商贩、犹太籍商人、制作服饰的妇女都在这一最基础的工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时期服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可以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来重新加以界定。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等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流动小商贩收购的旧衣服,一般都转卖给伦敦的衣服批发商。批发商还充分利用报纸这一有效的媒介,收购英格兰各地的二手服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服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2分)
(2)1770年春季的《杰克逊牛津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联系材料三续写完整。(4分)
广告词:约翰,一名来自伦敦的商人,专门收购男式与女式旧服装,不管服装是否有蕾丝花边、刺绣、金银丝浮花或精心的剪裁,也不论其颜色与款式如何……
42.(2024·甘肃兰州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古埃及将中指指尖到胳膊弯的距离定为一尺,即“肘尺”。罗马人将一尺定义为脚的长度。中古时期,欧洲的尺寸混乱,即使是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地区,也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体系的度量衡。巨大的改革成本和民间使用惯性影响了度量衡的统一。法国大革命后,新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单位改革,长度单位米被科学家们定义为赤道到北极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为此,天文学家皮埃尔·梅尚和约瑟夫·德朗布尔从巴黎出发,分别到达敦刻尔克和巴塞罗那,以测量这一段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当时法国处于革命浪潮中,两人常常要冒着被追捕的危险前进。1875年,在国际度量衡委员会上,17国政府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了这一米制定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长度的定义有了新的标准。20世纪,人们开始用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1983年,1米被定义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进的距离,沿用至今。
——摘编自李开周、孔羽《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米制单位演变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米制单位演变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及启示。(8分)
43.(2024·山东临沂高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生境”
“小生境”一词移植于生物学概念,指某种能够提供特定生物圈保护,避免物种遭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小环
境。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初生的新技术通常并不成熟而且脆弱,无法直接承受来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
1756年,瓦特从伦敦学成精密仪器制作手艺,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在与科学家们频繁的探讨和交流中,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1763至1764年间,瓦特完成了修好大学用于课程教学的蒸汽机模型的任务,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他准备设计一个全新原理的蒸汽机,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1769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工,并申请了专利,获得14年的专利保护期。后来,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1774年11月,瓦特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性能大大超出当时已有的市场机器。但此时其专利权只剩下8年时间,而要从新机器的销售中获得利润,还需巨额的投资和长久的时间。有鉴于此,他们通过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设法延长专利权期限。政府在1775年5月颁布法令,将其专利权期限延长到1800年。从18世纪末起,瓦特蒸汽机终于在英国全面取代了水力发动机和纽科门蒸汽机。
——摘编自迟洪刚、徐飞《瓦特蒸汽机技术创新的社会视角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5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4.(2024·山东潍坊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
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14分)
45.(2024·福建龙岩高三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可以说,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6.(2024·安徽合肥一模·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世纪中期,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在以公共卫生保健协会为首的卫生组织的参与下,人们渐渐增进了对于住房卫生观念的认知,新的住房设计得到了政府的推广。1890年以后,政府通过住房促进政策和住房检查制度等手段推动了住房的建设和改善,并通过颁布建筑法、建立法定住房基金和提供信贷资助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廉价的公共住房或社会住房的建设。但整个国家仍然缺乏统一的住房政策和法律来系统地处理住房问题,争取统一住房政策的住房立法运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社会各界与政府的努力下,住房的状况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曾经居无定所的借宿者越来越少,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或多或少惠及了后世。
——摘编自宋嘉宁《德意志帝国时期住房改革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8分)
47.(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人主要来自农民、退伍军人和无业游民。工厂主们派出了许多监工来监督工人的劳
动。工人们被迫在规定位置上按照要求像机器一样工作。工人们展开了各种反抗活动,最直接的就是破坏机器。当时工厂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工作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的指导,结果在管理中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工人。当时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连识字的都不多,这使他们难以快速地掌握复杂的生产技术,结果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很多工人仍然难以摆脱旧有的心态和习惯,对新技术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制而不愿意去学习和接受。
——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厂主开始思考如何改良原有的粗放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其中巴贝奇提出把分工和报酬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用不同的工人,给付不同的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付给工人一些奖金。同时提倡有偿的建议制度以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得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
——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早期工厂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巴贝奇的工厂管理思想。(8分)
48.(2024·广东深圳一模·18)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镇,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8分)
49.(2024·广东湛江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如果以1700年的发展指数为100,1800年时英国出口工业指数为544。英国的出口工业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1700年烟草、亚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总出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二。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西班牙征服美洲,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6—18世纪中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6分)
5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5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毋庸置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需要人才,而同时这一大背景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人才所处的环境也对当时人才作用的发挥、工业技术的革新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下半年的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面临巨大变化,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与日俱增。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经济、技术、医药、建筑、航海、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这对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阶层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农奴阶层随着自由身份的实现和经济能力的加强,他们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的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突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关系,英国政府在1700—1760年间,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使劳工在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时提起申诉有了法律保障。
——摘编自张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界人士、经济学家带动科技人才观发生两重变革:一是将科技人才提升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二是赋予其等同于商品和资产的属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对科技人
才的需求标准。美国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将移民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大规模的商业宣传、海外招聘以及“凭才能换公民身份”策略,建立起对全球人才优先挑选配置的特权。英国、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的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末多方多维参与的、常态化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和特征。
——摘编自任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人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争夺国际科技人才的原因及影响。(8分)
52.(2024·广东茂名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巴蔗糖产量情况表
年份 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单位:万吨)
1776 0.56 1850 29.4952
1819 3.8548 1859 53.6
1840 16.1248 1868 72.025
——摘编自赵长华《古巴糖业今昔》、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
材料二
1898年古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1901年在美国占领军政府的主持下,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古巴宪法。1934年古美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降低了食糖、甜酒、烟叶等34种古巴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降低了近500种美国工业品进入古巴的关税。1948年,糖产量为580万吨,占古巴出口总值的90%,而且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到1959年古巴革命之前,美国资本掌握了古巴40%的原糖、50%的公用铁路以及90%的电话和发电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未有所改善,相反“促成了普遍的贫困”……以致于有学者指出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指出材料一中古巴蔗糖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简析古巴被视为“假发展”国家的原因。(8分)
53.(2024·安徽黄山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图1 武汉传统棉业基本形态
图2 近代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 印度 美国 日本 其他 总计
担 % 担 % 担 % 担 % 担
1920 418964 60.9 34049 4.9 161978 23.5 73505 10.7 688496
1922 1370069 73.7 155319 8.4 302895 16.3 29587 1.6 1857870
1924 669267 54.3 107180 8.7 426541 34.6 28487 2.3 1231475
1926 1529033 54.7 506424 18.1 733964 26.3 26197 0.9 2795618
1928 981673 50.8 489230 25.3 447735 23.2 14652 0.8 1933290
1930 1941681 55.8 1143874 32.9 350591 10.1 45078 1.3 3481224
1932 426014 11.5 3102351 83.4 88934 2.4 102230 2.7 3719529
——摘编自王兆宁《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13分)
54.(2024·广东梅州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55.(2024·安徽黄山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近代历史上,殖民与反殖民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一部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方国家向外推行殖民政策,而亚非拉等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被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殖民地地区也是一个矛盾复杂尖锐的地区,反殖民的运动始终没有停息过。西方进行殖民和亚非拉演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充满着西方列强的矛盾和争斗以及殖民地区在列强手中的不断易手和调整。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的整体或者部分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2024·广东梅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8分)
57.(2024·江西上饶一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联芝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根据图3至图6,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4幅地图均要涉及;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8.(2024·上海崇明区高三一模拟·3)金鸡纳树中的历史(26分)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在青蒿素被发现和应用以前,奎宁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它是从金鸡纳树皮分离出的生物碱。金鸡纳树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包括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某同学对其历史展开研究。
(1)青蒿素是由屠呦呦团队受到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后提取分离而来,以下属于中医药典籍的有______、______(双选题,4分)
A.《伤寒杂病论》 B.《心血运动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材料一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的时间表。
——整理自靳技科《从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看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材料二
由于欧洲市场对奎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西南部先后进行种植试验。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1873年缅甸的种植超过2万株:1884年锡兰(今斯里兰卡)树皮产量几乎是印度和爪哇的两倍:荷属东印度的爪哇西部山区就有100多个种植园……
——整理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2)下列属于同金鸡纳树一样由美洲走向世界的物种有____、____(双选题,4分)
A.甜高粱 B.马铃薯 C.咖啡 D.辣椒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金鸡纳树全球流动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在下列地图中用“/ ”标注出19世纪末金鸡纳树分布的至少两处区域。(4分)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和5.3%。
——【美】菲利普·科廷《白人的坟墓:想象与现实》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单就秘鲁而言,每年就有2.5万棵金鸡纳树被毁……1866年锡兰就清理了10万英亩的森林,1862—1929年爪哇被砍伐的森林面积高达20万英亩。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
——【英】克莱门茨·马卡姆《秘鲁树皮:印度金鸡纳种植记录(1860—1880)》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8分)
59.(2024·上海崇明区高三一模拟·4)国歌中的历史(29分)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歌曲,其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中国古代没有国歌,自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日益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近代中国国歌几经转变,某兴趣小组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
材料一
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年创作,1795年确定)曲谱及歌词(节选)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
光荣一天等着你!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听见没有?凶残的上兵
嗥叫祖国土地,
他冲到你的身边,
杀死你的儿女和妻。
武装起来,公民们!
(1)《马赛曲》的创作者法国人鲁热·德·利尔(1760—1836)可能的经历包括______(单选题,2分)
A.听闻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B.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
C.见证《人权宣言》的颁布 D.翻译《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中国两个政府颁行的国歌(节选):
国歌甲: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国歌乙:巩金瓯,承天博,民物欣凫藻……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2)请根据歌词内容,判断材料二两首国歌分别来自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哪个政府?简要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1924年创作,1930年颁行)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3)有关《三民主义歌》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双选题,4分)
A.该歌创作时的时代口号为“打倒列强除军阀”
B.该歌反映出当时中国全面西化的时代潮流
C.该歌成为国歌时国共两党正处于合作期间
D.将该歌颁行为国歌的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确定)曲谱及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4)《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______(单选题,2分)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国歌的变迁?(15分)
60.(2024·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1)欧洲史(24分)
阅读以下6卷本历史丛书《现代欧洲史》的简介,回答问题。
(1)丛书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1460至1500年间满
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卷作者高度关注( )(单选,2分)
A.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革命理论对革命斗争的指导作用 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2)丛书第三卷称18世纪的欧洲是“最有活力的地区”,根据逻辑推断,相关分册的内容应当( )(双选,4分)
A.将当时欧洲社会状况与其他地区相较 B.说明此间欧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
C.指出“活力”的判断标准和相关依据 D.论证宗教改革主张与经院哲学的区别
(3)若丛书第四卷中的“双元革命”存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元”又有“根源”之意。据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