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1.5分,共60分)
1. 《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
A. 西亚的君主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 雅典的民主制度
2.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的时间段是
A. 公元前6-公元5世纪 B. 5-15世纪
C. 公元前6-公元15世纪 D. 14-17世纪
3.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间接民主
B. 轮番而治
C. 贵族执政
D. 直接民主
4. “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 封建农奴 B. 封建贵族 C. 城市市民 D. 基督教徒
5.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6.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古印度发明的数字由其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被称为
A. 腓尼基字母 B. 希腊字母
C. 罗马数字 D. 阿拉伯数字
7.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美洲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在南美洲建立的庞大帝国是( )
A. 玛雅城市国家 B. 阿兹特克文明 C. 马里帝国 D. 印加帝国
8.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9.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
A. 拜占庭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蒙古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0. 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横线处应填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11.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12. 如图中,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航海路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此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流动,史称“哥伦布大交换”。它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统治
C. 扩大了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传播 D. 将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14. 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16. 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A.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 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 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 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17.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谷价平均上涨了五倍多。这一现象
A. 被称为“商业革命”
B. 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
C. 反映出美洲作物对西班牙农业的冲击
D. 推动了西班牙开始走上海外殖民之路
18. 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A.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B. 反对宗教神学,倡导天赋人权
C. 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19.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依据如图可看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A. 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
B. 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 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 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20.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下列主张与此情境相符的是
A. 因信称义 B. 因行称义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21. 近代某位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科学家是
A. 哥白尼 B. 牛顿 C. 瓦特 D. 贝尔
22. 17—18世纪,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下列观点属于启蒙思想
A. 美德即知识
B. 君权神授
C. 天赋人权
D. 因信称义
23. 下边是一同学的课堂笔记,总结了西方某一国家的政体特点,该国是
*议会行使立法权 *首相对议会负责 *君主“统而不治”
A. 法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24.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
A. 1215年《大宪章》 B. 1689年《权利法案》
C. 1776年《独立宣言》 D. 1791年《人权宣言》
25. 2016年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 首相对国王负责 B. 首相掌握了行政权力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
26. 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27. 近代某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28.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称为“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沙子扭成的绳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的做法是
A. 确立联邦制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实行两党制 D. 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29. 为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建立邦联制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实行总统制
30. 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拥有
A. 立法权
B. 财政预算权
C. 司法权
D 行政权
31. 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 如图反映西方政治发展中重要法律文献出现的时序。图示所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
A. 西方政治民主化完成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D. 西方代议制扩展
33. 下图所示英国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原因是
A. “三角贸易”展开
B. 君主立宪政体建立
C. 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D. 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34. 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A.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发电厂广泛建立
D.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5. 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达3万种,有很多新技术首次露面,可能在这次展会上出现的新成果是
A. 珍妮纺纱机
B. 电话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36.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 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37. 一位同学在查阅纺织技术革新的材料时发现了以下两则事例。这两则事例能说明
事例一:1783年,苏格兰人托马斯·培尔发明滚筒印花机,革新布匹印花技术,提高工效100倍。 事例二:1792年,美国人E.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实现棉花脱籽工序的机械化,这项技术很快传人英国。一个人操作轧棉机每天能轧棉1000余磅。此前每人每天只能轧棉5磅到6磅。
A. 英国的工场手工业逐渐繁荣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C. 工业革命时期技术不断改进 D.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8.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在于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③直接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
④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9.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五月流血周”“无产阶级专政尝试”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空想社会主义
D. 十月革命
40.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材料中的第二部分实际是指( ),
A. 帝国主义国家 B.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C. 所有的亚非拉国家 D. 贫困、落后的国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个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居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种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朱寰《世界古代史》(上册)
(1)指出印度种姓制度形成的大体时间和区域。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两者的显现更加突出。但殖民者对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使命的完成都不彻底,一般都是进行一定阶段后半途止步。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而说到建设性使命,殖民者虽然不得不实行,却绝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现一个新社会。道理很明显:如果是那样那也就宣告了他们为所欲为的剥削时代的终结。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材料二中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在近代长期延续的原因。
42.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三角贸易。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分别提取图中三角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43.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 (千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 7390 1657 22%
1801 10755 3488 32%
1851 20879 11194 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44.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北京市八一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1.5分,共60分)
1. 《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
A. 西亚的君主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 雅典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根据材料“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与刹帝利等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C项正确;西亚的君主制度体现为君主专制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埃及的法老制度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雅典的民主制度结束于公元前3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的时间段是
A. 公元前6-公元5世纪 B. 5-15世纪
C. 公元前6-公元15世纪 D. 14-17世纪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3.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间接民主
B. 轮番而治
C. 贵族执政
D. 直接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的内容是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决定结果,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由公民投票决定而非选民代表投票决定,不属于间接民主,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雅典统治阶级除了贵族之外,还有工商业者和平民,漫画不能反映属于贵族执政,排除C项。
点睛: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施的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因此属于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
4. “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 封建农奴 B. 封建贵族 C. 城市市民 D. 基督教徒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可以得出的信息有“仆人”和自己是主仆关系,自己处于仆人的统治地位。但同时自己又是主人的仆人。自己拥有封地,有一定的经济特权。由此判断出是封建贵族。B正确。
【详解】
5.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正确;习惯法时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概念不清,A错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而不是最终形成,B错误;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罗马法体系,C错误。故选D。
6.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古印度发明的数字由其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被称为
A. 腓尼基字母 B. 希腊字母
C. 罗马数字 D. 阿拉伯数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阿拉伯人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7.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美洲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在南美洲建立的庞大帝国是( )
A. 玛雅城市国家 B. 阿兹特克文明 C. 马里帝国 D. 印加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印加帝国是在15世纪末建立在南美洲西部的帝国,D项正确;玛雅城市国家和阿兹特克文明都处于中美洲,排除A、B项;马里帝国是非洲的文明古国,排除C项。故选D项。
8.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马铃薯的原产地均在美洲,①④正确,C符合题意;水稻和小麦的原产地在亚洲,②③错误,ABD排除。故选C。
9.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
A. 拜占庭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蒙古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1500年左右,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传统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这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
10. 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横线处应填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引发了物种大交换,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史,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属于局部交流,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建立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C选项符合题意。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A选项排除。达伽马到达印度,B选项排除。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试题难度较易,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准确把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即可得出答案。
12. 如图中,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西班牙)。据材料可知,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回到西班牙。D项正确;①是迪亚士航行路线,排除A项;②是哥伦布航行路线,排除B项;③是达伽马航行路线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此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流动,史称“哥伦布大交换”。它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统治
C. 扩大了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传播 D. 将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2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此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流动,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逐渐连为一体,D项正确;哥伦布首次到美洲后,促进了东西半球之间的物种和文化交流,没有涉及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出哥伦布到美洲后建立殖民统治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此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流动,说明不单单是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向其他地区传播,也包含着其他地区向美洲传播着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通过贩卖黑奴换取大量金银和美洲原材料商品,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①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将黑人贩卖给美洲的白人土地主、工厂主做奴隶,给美洲带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故③项正确;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故④项正确,①③④项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处美洲,是购买黑奴的主要人群而不是贩卖人群,英国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贩卖者,故②项错误,ABD选项排除。
15. 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世界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相关影响。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题干图片内容核心信息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相关影响
16. 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A.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 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 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 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土著人的剧减导致缺乏劳动力,因此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花的出现导致大量美洲土著人的死亡,劳动力的剧减导致欧洲人贩卖黑奴,而不是屠杀印第安人,故A选项错误;欧洲人移民美洲的原因不是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的死亡,故C选项错误;由于天花而大量土著人的死亡,导致了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与中国人向美洲移民无关,故D选项错误。
17.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谷价平均上涨了五倍多。这一现象
A. 被称“商业革命”
B. 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
C. 反映出美洲作物对西班牙农业的冲击
D. 推动了西班牙开始走上海外殖民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飞涨涉及的是价格革命,有利于卖方,不利于买方。这削弱了贵族、官员和地主的经济实力,进而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B;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对西班牙农业起到冲击作用的是大量美洲贵重金属的输入,排除C项;应该是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本国出现物价暴涨,属于因果倒置,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掌握历史概念;其二,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主旨,并推理因果和合理解读。
18. 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A.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B. 反对宗教神学,倡导天赋人权
C. 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
【详解】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体现,故选A;天赋人权、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主张,故排除BCD。
19.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依据如图可看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A. 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
B. 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 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 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图片中的母亲怀抱婴儿,体现了温柔的母爱。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以宗教题材为主,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D正确;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与文艺复兴不符,A错误;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抨击教会腐败的创作主题,B错误;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错误。
20.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下列主张与此情境相符的是
A. 因信称义 B. 因行称义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圣梯”、“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可知,这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马丁 路德主张教徒只要对上帝虔诚信仰,对自身行为进行悔改就能使灵魂获救,即因信称义,反对繁缛的礼拜仪式及各种名目的“圣礼”实现自己的信仰,故A项正确;因行称义是天主教的教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D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中强调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不符,故排除CD项。
21. 近代某位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科学家是
A. 哥白尼 B. 牛顿 C. 瓦特 D. 贝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的成就,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2. 17—18世纪,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下列观点属于启蒙思想
A. 美德即知识
B. 君权神授
C. 天赋人权
D. 因信称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启蒙运动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C正确;A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主张;君权神授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启蒙思想家极力反对的主张,B错误;D是宗教改革者主张。
【点睛】启蒙运动特别强调人的理性(人的思考和独立判断),要求取得人的彻底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
23. 下边是一同学的课堂笔记,总结了西方某一国家的政体特点,该国是
*议会行使立法权 *首相对议会负责 *君主“统而不治”
A. 法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议会行使立法权”、“首相对议会负责”、“君主‘统而不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D项正确;法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没有君主,排除A项;德国君主掌握实权,排除B项;美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没有君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
A. 1215年《大宪章》 B. 1689年《权利法案》
C. 1776年《独立宣言》 D. 1791年《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B,排除A;C是美国文献,D是法国文献,排除。
25. 2016年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 首相对国王负责 B. 首相掌握了行政权力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首相组建新政府的信息可知英国政治体制中首先掌握的是行政权,故选B项;首相和内阁都对议会负责,排除AC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不是与议会集体统治,排除D项。故选B。
26. 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789~1875年间,法国政体反复不断,君主派与民主派的斗争异常激烈,说明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时期并未出现分裂状态,排除;法国大革命中一度出现专制独裁现象不能反映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法国政体走向完善,排除D项。
27. 近代某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法国从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内,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引起了政体的复杂多变,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所以法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D选项符合题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政治体制处于稳定发展状态,A选项排除。近代德国在统一之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统一后的德国政体较为稳定,B选项排除。美国在独立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C选项排除。
28.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称为“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沙子扭成的绳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的做法是
A. 确立联邦制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实行两党制 D. 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地方权力较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A正确;美国是民主共和制,B错误;C是两党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政府机构运作特点。
【点睛】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29. 为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建立邦联制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实行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美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政体,以此实现了把“统治者关进笼子的梦想”,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详解】
30. 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拥有
A. 立法权
B. 财政预算权
C. 司法权
D. 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故选D。排除了A和C。财政预算由总统准备和提交国会,由国会审核,故排除D。
【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增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
31. 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可以任命官吏,解散议会等,宪法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首相不对议会负责而对皇帝负责,所以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2. 如图反映西方政治发展中重要法律文献出现的时序。图示所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
A. 西方政治民主化完成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D. 西方代议制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代议制由英国扩展到美国、德国、法国,体现了代议制的扩展,D项正确。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创时期,19世纪~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定型,二战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了新的发展,故材料无法反映西方国家都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排除A项;《权利法案》使英国国王成为虚君;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故无法反映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3. 下图所示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三角贸易”展开
B. 君主立宪政体建立
C. 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D. 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图表可以看出,从1751年到1851年,英国人口基数增长,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对英国最大影响的事件是工业革命,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B选项发生在17世纪,故排除;D选项欧洲经济一体化化是二战之后的事件,故排除;A选项黑奴贸易是殖民扩张的连锁事件,故排除。
34. 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A.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发电厂的广泛建立
D.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说到的时间是1830年,这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作为燃料的煤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故A符合题意;内燃机和发电厂广泛应用或者建立是在1870年之后,故BC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城市人口增长不是煤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35. 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达3万种,有很多新技术首次露面,可能在这次展会上出现的新成果是
A. 珍妮纺纱机
B. 电话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故B项正确。珍妮纺纱机是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电视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产生,故C项错误。计算机是1964年产生,故D项错误。
36.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 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工业文明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故选C;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推广,水力已不是主要能源,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B、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37. 一位同学在查阅纺织技术革新的材料时发现了以下两则事例。这两则事例能说明
事例一:1783年,苏格兰人托马斯·培尔发明滚筒印花机,革新布匹印花技术,提高工效100倍。 事例二:1792年,美国人E.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实现棉花脱籽工序的机械化,这项技术很快传人英国。一个人操作轧棉机每天能轧棉1000余磅。此前每人每天只能轧棉5磅到6磅。
A. 英国工场手工业逐渐繁荣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C. 工业革命时期技术不断改进 D.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滚筒印花机,革新布匹印花技术,提高工效100倍”“一 个人操作轧棉机每天能轧棉1000余磅。此前每人每天只能轧棉5磅到6磅”说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故C正确;通过材料看出,已经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不再是工场手工业,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通过材料“1783年” “1792年” 可知,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故选: C。
38.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在于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③直接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
④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共产党宣言》虽早于巴黎公社起义,但没有直接指导巴黎公社起义,故②错误, ACD项排除。
39.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五月流血周”“无产阶级专政尝试”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空想社会主义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1871年3月18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巴黎公社革命爆发;5月下旬临时政府军攻入巴黎城区,公社战士浴血奋战一个星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关键词无关,排除A、C、D项。
40.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材料中的第二部分实际是指( ),
A. 帝国主义国家 B.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C. 所有的亚非拉国家 D. 贫困、落后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年(世界)。根据材料“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可知,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正在建立,广大亚非拉国家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第二部分实际是指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B项正确;帝国主义国家是第一部分,排除A项;日本不属于第二部分,排除C项;贫穷、落后国家并不具有依赖别国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个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居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种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朱寰《世界古代史》(上册)
(1)指出印度种姓制度形成的大体时间和区域。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两者的显现更加突出。但殖民者对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使命的完成都不彻底,一般都是进行一定阶段后半途止步。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而说到建设性使命,殖民者虽然不得不实行,却绝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现一个新社会。道理很明显:如果是那样那也就宣告了他们为所欲为的剥削时代的终结。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材料二中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在近代长期延续的原因。
【答案】(1)时空:公元前6世纪左右,恒河流域。
原因:婆罗门教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早期雅利安人社会分工的产物;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密切相关。
(2)内涵:是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侵略影响双重性的理论,即西方的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同时,客观上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
原因: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封建势力妥协,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印度的落后不愿意废除种姓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印度。第一小问时空:由材料“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个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居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及所学可得出印度种姓制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恒河流域。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个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居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及所学可得出早期雅利安人社会分工的产物;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密切相关;由材料“四种社会群体分别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种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及所学可得出婆罗门教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印度。第一小问内涵:由材料“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两者的显现更加突出。”“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及所学可得出是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侵略影响双重性的理论,即西方的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由材料“而说到建设性使命,殖民者虽然不得不实行,却绝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现一个新社会。”及所学可得出客观上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及所学可得出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封建势力妥协,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印度的落后不愿意废除种姓制度;结合所学可得出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42.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三角贸易。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分别提取图中三角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一: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故图一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
图二: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图二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主导的三角贸易。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根据图示中的关键信息判断历史时期。根据图一中“黑人奴隶”、“欧洲”、“美洲”、“非洲”等信息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黑人奴隶贸易。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英国”、“中国”、“印度”、“纺织品、鸦片”等信息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主导的三角贸易,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3.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 (千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 7390 1657 22%
1801 10755 3488 32%
1851 20879 11194 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答案】变化: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因素:英国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解析】
【详解】变化:由材料中“英国人口”由“7390”“10755”“20879”的变化可知,从1751-1851年英国总人口的变化在迅速增长;从材料的城市人口由“1657”“3488”“11194”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可知,城市人口比例在不断增长。因素: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751年”至“185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围绕工业革命对人口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组织答案即可。英国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44.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答案】(1)共同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法制等;思想来源: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
(2)说明:14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欧洲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推动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进一步突破封建束缚,推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到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为理性主义。反对封建王权,教权和等级制度,要求建立民主、自由、法制的社会。使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推动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到来,推动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而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解析】
【分析】
【详解】(1)共同点:根据“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得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根据“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得出法制等。思想来源:根据所学可知,其思想来源是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
(2)说明:根据所学,可从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为理性主义,反对封建王权,教权和等级制度,要求建立民主、自由、法制的社会,使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而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等分析说明。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