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2024年4月29日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规范答在答题卷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该现象发生在( )
A. 奴隶社会时期 B. 人类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时期
C. 农业革命时期 D. 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2. 下面两幅图为“古希腊陶瓶”和“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据此判断,图片( )
A. 体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差别 B. 反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C. 说明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 D. 说明了人类生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3. 如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汉书》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据此可知,秦朝驰道( )
A. 便利了秦王朝统一全国 B. 是山东六国道路的延伸
C. 保障政令通达全国各地 D. 贯通北方和南方各地
4. 《史记·大宛列传》记录:“(张骞)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这表明( )
A. 当时中国已经与南亚有了联系 B. 当时中国已经开通“西南丝绸之路”
C. 西南地区对外民间贸易的兴盛 D. 印度人从事中国与中亚的转口贸易
5. 唐朝时候,佛教宣传“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倡言念佛的人,现生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可以“行住坐卧,常得安稳;长命富乐,永无病痛”。材料说明( )
A. 佛教影响中国人生活态度 B. 佛教已经完成本土化
C. 佛教同儒、道家文化相融合 D. 佛教接收了中国文化
6. “第七世纪以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下列属于该时期中外交流的是( )
A. 草原丝路的开通 B. 开始引进西域的动植物
C. 造纸术传入中亚 D. 茶叶成为贸易主要商品
7. 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 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 B.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 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8. 如图“来了就是深圳人”广告牌,到2022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766.1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83.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0%;常住非户籍人口1182.71万人,占比重67.0%。这反映( )
A. 人口发展促成经济特区设立 B. 国家移民政策促进深圳发展
C. 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人口红利 D. 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9.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下列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已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B. 已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C. 我国的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D. 乡村医生在我国农村已经消失
10. 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征服希腊后,罗马官兵从希腊挑选并带回来的大批人质里面,包含贵族、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奴隶、杂技演员,甚至还有主厨。这种现象会导致
A. 希腊文化在罗马扩散 B. 希腊民主遭受致命摧残
C. 罗马法治迅速发展 D. 罗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11.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 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B. 全球海路全部开辟出来
C. 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 D. 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12. 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
A. 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B. 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 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 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13. 恩格斯说:“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下列不能体现该说法的是( )
A. 西方国家立法推行初等教育 B. 高等教育得到较快普及
C. 西方国家儿童入学率的提高 D. 中国出现大量中小学堂
14. 如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比”。表中情况反映(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 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
C.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 D.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15. 二十世纪以来,殖民国家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转变,该转变的实质( )
法国 《入籍法》 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
葡萄牙 《殖民地法规》 把非洲人分为“文明人”和“非文明人”,“文明人”可获葡国公民权。
比利时 “不是同化,而是协作”的政策 刚果人年满21岁、用良好行为和习惯表明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愿归化比利时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人,可获得良民证。
A. 对殖民地推行殖民同化政策 B. 应对殖民地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C. 吸引殖民地人才流入宗主国 D. 用宗主国文明排挤和代替非洲文明
16. 李光耀说“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马来西亚领导人也提出要以“亚洲文化和宗教价值观”为基础而非按西方标准治理国家。对此解读合理是( )
A. 希望摆脱西方的殖民压迫 B. 应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危机
C. 反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 D. 应对冷战而倒向东方阵营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4道大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等
材料二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查,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者1200余万人,病牛约120万头,钉螺分布面积达148亿m 。血吸虫病的肆虐给流行区广大群众带来深重苦难,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经过70余年的积极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操治国《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应对疫情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长期推行移民政策,他们秉持“中国为中心”“以农为本”的观念,鼓励甚至强制百姓安土重迁,鄙视并反对百姓移居外国成为异族。秦始皇将“罪人及六国故君、贵族大姓迁于西北”;汉高祖曾徙“诸侯子十万余口于关中”以充实统治中心;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魏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黄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仍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两宋时,少数民族移居宋境,亦有不少汉人被掳掠至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大批来自西域和东欧的人民随东归的蒙古大军迁居中国,内地汉人被大量迁往边疆。明朝时,南方人口日益密集,更多的人向山区迁移。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1607年,首批英裔移民来到弗吉尼亚。之后,荷兰移民建立纽约,法国人、德意志人亦纷纷涌入。1820—1860年大约有500万人移民美国,他们在新大陆定居、开垦、拓荒、建设,政府为招揽更多的移民大力宣传“在这里人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天天都有太阳照”。这一时期,美国西部农业发展迅速,大批移民西迁。1860—1920年美国迎来移民的第二次高潮,约有3000多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有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欧地区的人们,有来自深受沙俄、奥匈帝国压迫的中东欧移民。海量移民的迁入,促使一个真正统一的全国市场形成,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在人口移民上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几十年里,广交会会址几经迁移,展馆面积增加了几十倍,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自2007年春季第101届开始,为促进贸易平衡,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截至第123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237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5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近2.5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
广交会历经61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国形象和发展成就,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
——材料摘编自“搜狗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交会发展的意义。
(3)广交会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人原住在陇西(甘肃天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六国的人才,秦国由西部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那么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巫术文化,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国,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野驴等众多物产。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2024年4月29日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规范答在答题卷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该现象发生在( )
A. 奴隶社会时期 B. 人类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时期
C. 农业革命时期 D. 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后期(世界)。根据题干“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可知阶级的出现;“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可知国家的产生;“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私有制的出现;这是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国家也随之诞生,D项正确;奴隶社会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铁制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农业革命时期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面两幅图为“古希腊陶瓶”和“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据此判断,图片( )
A. 体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差别 B. 反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C. 说明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 D. 说明了人类生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时期,人们种植橄榄、普通等经济作物,东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B项正确;古希腊不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具体对比,不能得出生产力谁更发达,排除C项;人类的确受地理环境影响,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汉书》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据此可知,秦朝驰道( )
A. 便利了秦王朝统一全国 B. 是山东六国道路的延伸
C. 保障政令通达全国各地 D. 贯通北方和南方各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修建通往全国的驰道,加强了全国各地和首都咸阳的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政令通达全国各地,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修建驰道是在完成统一之后,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驰道不仅仅是在山东六国,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驰道贯通南北,排除D项。故选C项。
4. 《史记·大宛列传》记录:“(张骞)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这表明( )
A. 当时中国已经与南亚有了联系 B. 当时中国已经开通“西南丝绸之路”
C. 西南地区对外民间贸易的兴盛 D. 印度人从事中国与中亚的转口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沿途见闻说,在西亚大夏国见到当地商人贩卖四川地区的竹杖、布区,反映出汉朝与南亚印度地区之间存在经贸往来,A项正确;张骞听人介绍大夏与印度往来的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开通西南丝绸之路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夏国人与汉朝四川地区、印度等地的贸易往来,无法直接得出对外民间贸易兴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印度人从事中国与中亚转口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 唐朝时候,佛教宣传“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倡言念佛的人,现生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可以“行住坐卧,常得安稳;长命富乐,永无病痛”。材料说明( )
A. 佛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B. 佛教已经完成本土化
C. 佛教同儒、道家文化相融合 D. 佛教接收了中国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及其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通过提倡念佛可以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利益,如延长寿命、消除罪业等,佛教吸引了许多信众并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A项正确;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佛教已经完成本土化的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佛教同儒、道家文化相融合是“三教合一”趋势,与材料主旨“佛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不符,排除C项;“佛教接收了中国文化”体现为佛教的本土化与中国化,与主旨“佛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第七世纪以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下列属于该时期中外交流的是( )
A. 草原丝路的开通 B. 开始引进西域的动植物
C. 造纸术传入中亚 D. 茶叶成为贸易主要商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七世纪(中国)。根据材料“第七世纪以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结合所学可知,七世纪时,正值唐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属于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C项正确;草原丝路开通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排除A项;西域动植物引进是西汉时期,排除B项;茶叶成为贸易主要商品是明清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 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 B.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 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教会女校在宣传西方宗教和培养基督教徒的同时,还开设近代科学课程,助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说明的是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妇女的政治权利无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 如图“来了就是深圳人”广告牌,到2022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766.1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83.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0%;常住非户籍人口1182.71万人,占比重67.0%。这反映( )
A. 人口发展促成经济特区设立 B. 国家移民政策促进深圳发展
C. 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人口红利 D. 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广告牌可以看出,深圳对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都有一种包容和开放,D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人口增长,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深圳人口增长是由于国家移民政策导致的,且人口增长原因有很多,不只移民一种因素,排除B项;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积极作用,这和深圳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下列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已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B. 已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C. 我国的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D. 乡村医生在我国农村已经消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医生至今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没有消失,D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我国已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已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的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征服希腊后,罗马官兵从希腊挑选并带回来的大批人质里面,包含贵族、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奴隶、杂技演员,甚至还有主厨。这种现象会导致
A. 希腊文化在罗马扩散 B. 希腊民主遭受致命摧残
C. 罗马的法治迅速发展 D. 罗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马征服希腊并从希腊带回的人质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些人质到达罗马后对罗马社会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使希腊文化在罗马扩散,进而导致罗马文化发展变化,故选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先A项。
11.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 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B. 全球海路全部开辟出来
C. 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 D. 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这段描述体现了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特点,特别是商业和贸易的全球化以及工业的兴起。它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个经济领域的促进作用,以及这些领域的发展如何推动资产阶级的壮大和资本的积累。这一过程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概念相符合,即通过贸易、殖民、掠夺等手段积累起大量资本,为工业化铺平道路,A项正确;“全球海路全部开辟出来”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在18世纪后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表现为工业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
A. 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B. 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 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 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中国)。根据材料“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可知,西方近代科技兴起有很多有赖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进步,这说明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华文化并没有直接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也没有改变近代世界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恩格斯说:“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下列不能体现该说法的是( )
A. 西方国家立法推行初等教育 B. 高等教育得到较快普及
C. 西方国家儿童入学率的提高 D. 中国出现大量中小学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并得到较快普及,表述绝对化,B项正确;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对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提高,西方国家儿童入学率的提高,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近代以来,一系列改革促进中国出现大量中小学堂,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中情况反映(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 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
C.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 D.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1913年(欧美)。根据材料可知,1870年英国一家的贸易额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枝独秀,而到了1913年英国、美国和德国处于相近水平,这说明了世界形成了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A项正确;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没有涉及到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二十世纪以来,殖民国家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转变,该转变的实质( )
法国 《入籍法》 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
葡萄牙 《殖民地法规》 把非洲人分为“文明人”和“非文明人”,“文明人”可获葡国公民权。
比利时 “不是同化,而是协作”的政策 刚果人年满21岁、用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表明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愿归化比利时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人,可获得良民证。
A. 对殖民地推行殖民同化政策 B. 应对殖民地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C. 吸引殖民地人才流入宗主国 D. 用宗主国文明排挤和代替非洲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以来(欧洲)。根据材料“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刚果人年满21岁、用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表明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愿归化比利时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人,可获得良民证”和所学可知,殖民国家对非洲殖民政策由直接武力征服到文化殖民,体现的本质是用宗主国文明排挤和代替非洲文明,以便更好地统治,D项正确;对殖民地推行殖民同化政策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应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是直接原因,排除B项;吸引殖民地人才流入宗主国属于影响之一,非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李光耀说“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马来西亚领导人也提出要以“亚洲文化和宗教价值观”为基础而非按西方标准治理国家。对此解读合理是( )
A. 希望摆脱西方的殖民压迫 B. 应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危机
C. 反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 D. 应对冷战而倒向东方阵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亚洲)。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B项正确;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是部分亚洲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4道大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等
材料二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查,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者1200余万人,病牛约120万头,钉螺分布面积达148亿m 。血吸虫病的肆虐给流行区广大群众带来深重苦难,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经过70余年的积极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操治国《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应对疫情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主要措施: ①.政府减免税收 ②.赈济灾民。 ③.针对疫病施医送药。 ④.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⑤.斋戒祈祷,趋避疫病。 ⑥.发动民间医生与儒生等群体救助灾民。 (言之有理即可)
(2) 取得巨大成就原因: ①.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 ②.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地贯彻执行党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 ③.群众的积极参与。 ④.实行现代防疫措施。 ⑤.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主要措施:根据材料“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 ①.政府减免税收。 ②.赈济灾民。 ③.针对疫病施医送药。 ④.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⑤.斋戒祈祷,趋避疫病。 ⑥.发动民间医生与儒生等群体救助灾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原因: 根据材料“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①.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 ②.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地贯彻执行党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 ③.群众的积极参与。 ④.实行现代防疫措施。 ⑤.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长期推行移民政策,他们秉持“中国为中心”“以农为本”的观念,鼓励甚至强制百姓安土重迁,鄙视并反对百姓移居外国成为异族。秦始皇将“罪人及六国故君、贵族大姓迁于西北”;汉高祖曾徙“诸侯子十万余口于关中”以充实统治中心;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魏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黄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仍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两宋时,少数民族移居宋境,亦有不少汉人被掳掠至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大批来自西域和东欧的人民随东归的蒙古大军迁居中国,内地汉人被大量迁往边疆。明朝时,南方人口日益密集,更多的人向山区迁移。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1607年,首批英裔移民来到弗吉尼亚。之后,荷兰移民建立纽约,法国人、德意志人亦纷纷涌入。1820—1860年大约有500万人移民美国,他们在新大陆定居、开垦、拓荒、建设,政府为招揽更多的移民大力宣传“在这里人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天天都有太阳照”。这一时期,美国西部农业发展迅速,大批移民西迁。1860—1920年美国迎来移民的第二次高潮,约有3000多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有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欧地区的人们,有来自深受沙俄、奥匈帝国压迫的中东欧移民。海量移民的迁入,促使一个真正统一的全国市场形成,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在人口移民上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政府推动;规模较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不同点:古代中国移民大多具有强制性,近代美国以自发性为主;古代中国移民是国内移民,反对向国外移民,美国移民主要是外来移民;古代中国移民具有多向交叉性,美国主要是自东向西移民。(任答2点)
(2)关系:人口迁移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经济领先地区可吸引外来居民的移入,改变居民结构;人口迁移量过大、过于集中,会造成被移入区资源短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1)相同点:依据材料“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仍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得出政府推动;规模较大;依据材料“海量移民的迁入,促使一个真正统一的全国市场形成,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得出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不同点:依据材料“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首批英裔移民来到弗吉尼亚。之后,荷兰移民建立纽约,法国人、德意志人亦纷纷涌入”,得出古代中国移民大多具有强制性,近代美国以自发性为主;古代中国移民是国内移民,反对向国外移民,美国移民主要是外来移民;依据材料“这一时期,美国西部农业发展迅速,大批移民西迁”,得出古代中国移民具有多向交叉性,美国主要是自东向西移民。
(2)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经济领先地区可吸引外来居民的移入,改变居民结构;人口迁移量过大、过于集中,会造成被移入区资源短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几十年里,广交会会址几经迁移,展馆面积增加了几十倍,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自2007年春季第101届开始,为促进贸易平衡,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截至第123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237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5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近2.5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
广交会历经61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国形象和发展成就,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
——材料摘编自“搜狗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交会发展的意义。
(3)广交会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①国际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②国内因素:为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③地理因素:广州临近港澳。 ④历史因素:广州有着悠久对外贸易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任答三个要点即可)
(2)广交会发展的意义: ①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封锁与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重要窗口。 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 ③是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平台。 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 (任答三个要点即可)
(3)启示: ①国家发展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②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 ③政策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 (任答二个要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背景:可从国际和国内、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等四大方面回答。根据材料“1957年春季”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国际因素看: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根据“1957年春季”的时间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内因素看:为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从广东广州的地理因素看:广州临近港澳。 从古代历史因素:广州有着悠久对外贸易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任答三个要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根据背景可从冲破封锁、打开市场、加强联系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可得出 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封锁与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重要窗口。根据材料“广交会历经61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国形象和发展成就,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可得出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是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平台;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广交会发展历程和效果目的归纳启示,如从广交会的利用外资角度看,国家发展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从广交会目的看,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 从政策制定看政策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人原住在陇西(甘肃天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六国的人才,秦国由西部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那么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巫术文化,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国,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野驴等众多物产。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题目: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我们多种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秦汉帝国文明、隋唐帝国文明、宋元时期的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也把汉文化传播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也学习和吸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佛教、伊斯兰教,中亚西亚地区的音乐舞蹈、葡萄、棉花等物产。同样,古希腊罗马文明,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如古代中国、古印度、古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才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
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依据材料可得出“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秦汉帝国文明、隋唐帝国文明、宋元时期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和地区文明成果的吸收,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传播汉文化、古希腊文明学习和吸收古代中国等东方文化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等方面对所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