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统一测试(一)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24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图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①②区域分别对应稻作农业区和粟作农业区
B. ③处远古居民建造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C. ④处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典型
D. ③④遗址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源是技术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④处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典型,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格局是南稻北粟,①是北方遗址,②是南方遗址,故①②区域分别对应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排除A项;③处半坡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③④遗址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源是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2.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商郊牧野,乃誓。”这段描述可以与下列文物信息相互印证的是( )
A. 商刻辞卜骨 B. 利簋及铭文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汉并天下”瓦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商郊牧野,乃誓。”与利簋铭文上的信息相互验证,体现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相互验证,B项正确;商刻辞卜骨体现了商代内容,与武王伐纣信息不符,排除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行的钱币,排除C项;“汉并天下”瓦当体现的是汉朝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B. 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
C. 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D. 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D项正确;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无法从图片中体现出来,排除A项;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与题意不符,战国形势图中也已经存在长城,排除B项;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无法从图片体现出来,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中央无法牢牢控制地方。排除C项。故选D项。
4.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下列历史现象的共同因素是( )
A 人口迁徙 B. 江南开发 C. 外贸繁荣 D. 孝文帝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内迁,加强了民族融合,故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江南开发”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之一,并非因素,排除B项;“外贸繁荣”与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5.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独具特色。从下面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 唐宋都城在布局上都严格对称 B. 两宋都城的商业繁华地区分布广泛
C. 唐朝的东市西市可以通宵娱乐 D. 两宋都城都地处长江以南水运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北宋东晋城商业繁华地区和南宋临安城商业繁华地区分布广泛,B项正确;唐朝长安城布局上严格对称,但是南宋临安没有严格对称这一特点,排除A项;唐朝时期的东市西市执行宵禁政策,不可以通宵娱乐,排除C项;北宋东京城在长江以北的开封,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西方文明留下宝贵遗产
B. 我国科举选官制度扩大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
C.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D. 欧洲市民阶层逐渐成为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三种发明是指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C项正确;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西方文明留下宝贵遗产,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排除A项;“我国科举选官制度”与材料“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不符,排除B项;“欧洲市民阶层”不属于“发明”,排除D项。故选C项。
7. 2024央视龙年春晚视觉符号“鬣”(dá)字让古老的九叠篆书法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结合以下图文资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九叠篆,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巍”用于描述龙腾飞的样子。主标识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通过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
①“鬣”字属于象形造字法,指龙飞的样子
②九叠篆的形态独特,富有艺术感
③九叠篆的流行标志着书法成为艺术
④主标识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鬣的主要字义是指狮子等颈上的长毛、鱼颔旁小鳍,也指扫帚的末端,因此“‘鬣’字属于象形造字法,指龙飞的样子”说法错误,①不符题意;据材料可知,九叠篆,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形态独特,富有艺术感,②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书法成为一种艺术,③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 “巍”用于描述龙腾飞的样子。主标识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通过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主标识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选择D项。
8. 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B.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C. 经济重心正南移 D.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之多。”,体现了南方地区海外丝绸贸易发展,丝织业发达,体现出商品经济发达,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了南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与明清商品经济发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23年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我国南海考古重要成果。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明代民间贸易商船的沉船遗址。这些考古成果( )
①说明了珐华梅瓶仅作为明朝国礼传播到海外
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和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③佐证了朝廷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④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23年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我国南海考古重要成果。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明代民间贸易商船的沉船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实物史料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和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从现代而言也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说明了珐华梅瓶仅作为明朝国礼传播到海外无法直接从图片和材料信息中得出,①错误,排除A项;佐证了朝廷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属于清朝时期的措施,与题干中明朝无关,③错误,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0. 比较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其共同点是( )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A. 都扩大了宰相政治权力 B. 都削弱了中央集权
C. 都完善了中央监察机构 D. 都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可知,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朝代都没有“宰相”一职,排除A项;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不是中央监察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有学者认为: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对材料中“不同寻常”理解正确的是( )
A. 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完全消除了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全消除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还有残余。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某校开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他们应选择的最恰当的红色资源是( )
A.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 B. 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
C. 山西大同平型关战役遗址 D. 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通过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而“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反映的就是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之后通过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B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中共一大召开,排除A项;C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内流行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下列著作中驳斥了上述错误观点,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战战略总方针的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论持久战》,对全面抗战10个月来的战争经历和经验做个总结性的概括与解释,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B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系统地回答了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排除C项;《论十大关系》是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历史研究小组编写了一部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微话剧,下面四幕场景能够在话剧中看到的是( )
①同学甲一家听到广播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不由得欢呼雀跃 ②同学乙的父亲正在阅读《人民日报》的报道《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 ③同学丙和家人正在观看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电视直播,当国歌奏响,大家热泪盈眶 ④同学丁正在参观《逐梦寰宇问苍穹》载人航天工程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发生在1997年7月1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15. 下图是阅读小组制作的改革开放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接续阅读的内容可能是( )
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一)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先导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工作中心转移 (三)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四)
A. 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在1953-1957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B项;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提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图说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林肯在战场上 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
A 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 B.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有关,《林肯在战场上》与美国南北战争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与日本明治维新有关,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俄国、美国和日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主题应该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C项正确;“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与《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不符,排除A项;材料图片信息没有涉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指出:“全欧洲的灯光正在逐步熄灭。”他评价的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带来巨大破坏
C.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D. 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超越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结合所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因此导致欧洲灯光熄灭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评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带来巨大破坏,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与题干信息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开始,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与灯光熄灭信息不符,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在1917年,排除C项;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超越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苏联模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下表是1929-193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
年份 1929年 1933年 1935年 1938年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1039 560 728 854
失业率 3.2% 24.9% 20.1% 19.0%
A. 美国经济从遭受危机重创到开始复苏
B. 1929-1938年美国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C. 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波及到全世界
D.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192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039亿美元,到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560亿美元,是经济危机带来的重创。之后1935年和193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失业率下降体现了美国经济 开始复苏,A项正确;1929-1938年美国经济指标持续增长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B项;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波及到全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材料仅有美国的数据和信息,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力下降错误,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产能过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选项中,对于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 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年) B. 照片: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
C. 邮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1995年) D. 电影:《珍珠港》(2001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选项中“照片: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拍摄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照片,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B项正确;“《美国的悲剧》(1925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1945年)不符,排除A项;“邮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1995年)”“电影:《珍珠港》(2001年)”都属于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艺术加工,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历史,不属于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20. 下图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主题名称应是( )
A.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 社会主义的挫折
C.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D. 二战后世界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的联合、东欧剧变和万隆会议可知,材料中涉及到二战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体现的主题是二战后世界变化,D项正确;资本主义新变化不够全面,东欧剧变和万隆会议不是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排除A项;社会主义的挫折与欧洲的联合,万隆会议无关,排除B项;亚非拉国家新发展不够全面,欧洲联合和东欧局部与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 材料分析题
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很大的作用。有了铁犁铧(翻土农具),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人类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生产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 的进步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全 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已经形成。 ——摘编自黄光耀《三次科技革命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新华社北京2024年4月8日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以上三幅图片场景按出现时间先后正确排序,并选择其中一幅图片,结合史实说明图片场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答案】(1)表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影响: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2)排序:②①③
时代特征: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历史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②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手工工场的出现,促进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走向近代。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作用: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国际贸易规则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
原因:价值观正确,表述清晰。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很大的作用。有了铁犁铧(翻土农具),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影响: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小问2详解】
排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因而是三张图片中体现最早的时代,英国早期的纺织厂是第一次革命后的纺织工厂,排三张图中第二,福特汽车公司流水线生产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在19世纪中期,排第三,故排序为②①③ 。时代特征从其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历史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②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手工工场出现,促进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走向近代。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生产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 的进步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全 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已经形成。”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国际贸易规则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
原因:根据材料“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可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22. 通政·通商·通民
材料一:
宋代:十急递铺从宋初开始设置,是皇帝为了战争的需要专门设立的一个快递机构,起始的使命是专门传递军事公文
元代:急递铺逐渐从专送军事文件到日常公文,由兵部管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网,通过层层辐射,逐站接力,通往全国。据统计,政府在各地设置的急递铺达千余处
明代:急递铺的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铺与铺之间修建道路、铺桥,特别是边远地区,政府置铺,为商业提供了方便,而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通过1858年签定的《天津条约》攫取了合法掩护,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办邮 局,使洋务派看到了近代邮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他们致力于创办民 用工业时,主张逐渐仿行西方邮政等事业,借以增强清王朝支离破碎的经济和财力。1896年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赵乃基《北京记忆——中华近代邮政史话》等
材料三
快递业有效发挥民生保障作用,通过服务网络下沉农村,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政策推动下,快递员派费水平有所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社会稳定 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明三代急递铺的演变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邮政兴办的背景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图文资料,指出2010—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民生的影响。
【答案】(1)演变:从专送军事文件到日常公文,设置范围更加广泛。
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建设。
(2)背景: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把邮政作为侵华的工具;洋务运动兴起,受西方在中国争办邮政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了近代邮政。
目的: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
(3)趋势:我国快递业务持续增长。
影响:保障民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支撑经济发展,快递从业者权益得到保障,促进社会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演变:根据材料“宋代:十急递铺从宋初开始设置,是皇帝为了战争的需要专门设立的一个快递机构,起始的使命是专门传递军事公文;元代:急递铺逐渐从专送军事文件到日常公文,由兵部管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网,通过层层辐射,逐站接力,通往全国;明代:急递铺的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铺与铺之间修建道路、铺桥,特别是边远地区,政府置铺,为商业提供了方便,而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知,宋、元、明三代急递铺基本演变史:从专送军事文件到日常公文,设置范围更加广泛。
作用:根据材料“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网,通过层层辐射,逐站接力,通往全国,政府置铺,为商业提供了方便,而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信息可知,急递铺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建设。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通过1858年签定的《天津条约》攫取了合法掩护,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办邮 局,使洋务派看到了近代邮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把邮政作为侵华的工具;洋务运动兴起,受西方在中国争办邮政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了近代邮政。
目的:根据材料“当他们致力于创办民 用工业时,主张逐渐仿行西方邮政等事业,借以增强清王朝支离破碎的经济和财力。”可知,近代邮政兴办的目的是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三2010-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变动情况可知,这段时期我国快递业务持续增长。
影响:根据材料“在政策推动下,快递员派费水平有所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社会稳定 做出积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快递因为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民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支撑经济发展,快递从业者权益得到保障,促进社会稳定。
23. 一百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农民数量多、农业规模大、农村问题复杂的大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 国农民问题的朴素认知和深切关注。毛泽东同志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 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这是对中国历史最深刻的洞察,也是对 中国命运最精准的把握。
——摘编自魏燕妮《坚持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
材料二
时间 土地政策
1927—1949年 ①“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②实行 A 政策,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9—1978年 ④在全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私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逐步转为集体所有制
1978年以后 ⑥实行 B 制
材料三 从未来发展看,为什么说“三农”依然极端重要呢 道理就在于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而且越往后,乡村多元价值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重要。这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农”依然极端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大钊和毛泽东观点的共同之处。
(2)依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格中AB 空白处。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制定背景。
(3)综合以上所有材料,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答案】(1)两者都认识并洞察到了农民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年土地改革背景: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也是广大农民积极探索创新和参与带来了改革的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和“毛泽东同志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 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得出:两者都认识并洞察到了农民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小问2详解】
A:结合中共敌后抗战的史实可得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B:结合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革的史实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演变的相关史实可得出:1950—1952年土地改革背景: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小问3详解】
重要性:历史角度:结合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可得出: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得出:1978年改革开放,也是广大农民积极探索创新和参与带来了改革的活力;现实角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得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
24. 某校学生开展“诗画北京”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学习。
【活动1:画中北京·物华天宝】
第一小组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搜集到下列资料
①《北京八景图卷》(部分)纸本水墨(明)王线(fú)
“卢沟晓月” 描绘了卢沟桥在明月映照下的绝美景致 “居庸叠翠” 描绘了长城名关居庸关的秀美景致
②《皇都积胜图》(局部)绢本设色画(明)佚名
全图所画的内容描绘了明代京城各个阶层的人物 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
③《北京宫城图》(局部)绢本设色画(明)佚名
图的最下方为北京城墙和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往上依次为大明门(今已不存)、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和玄武门(今神武门),承天门是重点
(1)围绕图表中的内容,完成下表。
画作呈现的内容及特点 材料(填写序号)
交相辉映的自然与历史之美
皇家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生动的社会生活长卷
【活动2:诗词北京·物换星移】
第二小组开展关于北京的诗词赏析活动
辨诗明史 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帝京南面俯中原,王气千秋涌蓟门。渤解东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
赏诗说史 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多情最是芦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 ——老舍《七七纪念》(节选)
(2)依据“辨诗明史”栏目中古诗词,辨别描写北京的诗句是 (填写序号),并说明判断依据。阅读“赏诗说史”栏目中的诗词,写出与诗词相关的史事,并概括这一史事的历史影响。
【活动3:诗画北京·古都新貌】
第三小组规划北京中轴线的“City Walk”(城市漫步) 主题路线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3)观察上图,参考示例,围绕北京中轴线地标,设计一条“City Walk”主题路线。(要求:至少选择3个打卡点,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City Walk”路线主题:中轴线上的历史及商业之旅“City Walk”路线设计:
(起点)正阳门箭楼
(途经)鲜鱼口
(终点)大栅栏
【答案】(1)填空:①③②
(2)④依据:诗中出现帝京、中原、蓟门、太行即可断定是北京的地理形势。
史事:七七事变或者卢沟桥事变。
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参考答案示例:
“City Walk”路线主题:中轴线上的奥运之旅
“City Walk”路线设计:(起点)鸟巢→(途经)水立方→(终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解析】
【小问1详解】
完成表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八景图卷》中 “卢沟晓月” 描绘了卢沟桥在明月映照下的绝美景致 “居庸叠翠” 描绘了长城名关居庸关的秀美景致,体现了交相辉映的自然与历史之美,选择①;《北京宫城图》是皇家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选择③;《皇都积胜图》全图所画的内容描绘了明代京城各个阶层的人物 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选择②。
【小问2详解】
选择:根据材料“帝京南面俯中原,王气千秋涌蓟门。渤解东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可知,该诗句描写的是北京,选择④。
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中出现帝京、中原、蓟门、太行即可断定是北京的地理形势。
史事:根据材料“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多情最是芦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 ——老舍《七七纪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体现的是七七事变或者卢沟桥事变。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小问3详解】
路线设计:根据参考示例可知,这一条主题路线至少三个打卡点以上,而且要符合一定的主题。
参考答案示例: “City Walk”路线主题:中轴线上的奥运之旅 “City Walk”路线设计:(起点)鸟巢→(途经)水立方→(终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统一测试(一)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24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图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①②区域分别对应稻作农业区和粟作农业区
B. ③处远古居民建造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C. ④处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典型
D. ③④遗址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源是技术差异
2.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商郊牧野,乃誓。”这段描述可以与下列文物信息相互印证的是( )
A. 商刻辞卜骨 B. 利簋及铭文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汉并天下”瓦当
3.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B. 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袭扰
C. 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权力
D. 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
4.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下列历史现象的共同因素是( )
A. 人口迁徙 B. 江南开发 C. 外贸繁荣 D. 孝文帝改革
5.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独具特色。从下面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 唐宋都城在布局上都严格对称 B. 两宋都城的商业繁华地区分布广泛
C. 唐朝的东市西市可以通宵娱乐 D. 两宋都城都地处长江以南水运发达
6.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西方文明留下宝贵遗产
B. 我国科举选官制度扩大儒家文化国际影响
C.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D. 欧洲市民阶层逐渐成为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7. 2024央视龙年春晚视觉符号“鬣”(dá)字让古老的九叠篆书法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结合以下图文资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九叠篆,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巍”用于描述龙腾飞的样子。主标识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通过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
①“鬣”字属于象形造字法,指龙飞的样子
②九叠篆的形态独特,富有艺术感
③九叠篆的流行标志着书法成为艺术
④主标识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8. 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B.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C. 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D.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9. 2023年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我国南海考古重要成果。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明代民间贸易商船的沉船遗址。这些考古成果( )
①说明了珐华梅瓶仅作为明朝国礼传播到海外
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和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③佐证了朝廷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④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 比较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其共同点是( )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A. 都扩大了宰相政治权力 B. 都削弱了中央集权
C. 都完善了中央监察机构 D. 都强化了君主专制
11. 有学者认为: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对材料中“不同寻常”理解正确的是( )
A. 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完全消除了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
12. 某校开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他们应选择的最恰当的红色资源是( )
A.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 B. 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
C. 山西大同平型关战役遗址 D. 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
13.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内流行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下列著作中驳斥了上述错误观点,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战战略总方针的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14. 历史研究小组编写了一部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微话剧,下面四幕场景能够在话剧中看到的是( )
①同学甲一家听到广播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不由得欢呼雀跃 ②同学乙的父亲正在阅读《人民日报》的报道《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 ③同学丙和家人正在观看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电视直播,当国歌奏响,大家热泪盈眶 ④同学丁正在参观《逐梦寰宇问苍穹》载人航天工程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下图是阅读小组制作的改革开放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接续阅读的内容可能是( )
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一)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先导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三)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四)
A. 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6. 图说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林肯在战场上 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
A. 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 B.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7. 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指出:“全欧洲的灯光正在逐步熄灭。”他评价的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带来巨大破坏
C.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D. 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超越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
18. 下表是1929-193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
年份 1929年 1933年 1935年 1938年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1039 560 728 854
失业率 3.2% 24.9% 20.1% 19.0%
A. 美国经济从遭受危机重创到开始复苏
B. 1929-1938年美国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C. 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波及到全世界
D.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力下降
19. 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选项中,对于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 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年) B. 照片: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
C. 邮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1995年) D. 电影:《珍珠港》(2001年)
20. 下图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主题名称应是( )
A.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 社会主义的挫折
C.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D. 二战后世界变化
第二部分 材料分析题
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很大的作用。有了铁犁铧(翻土农具),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人类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生产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 的进步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全 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已经形成。 ——摘编自黄光耀《三次科技革命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新华社北京2024年4月8日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以上三幅图片场景按出现时间先后正确排序,并选择其中一幅图片,结合史实说明图片场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22 通政·通商·通民
材料一:
宋代:十急递铺从宋初开始设置,是皇帝为了战争的需要专门设立的一个快递机构,起始的使命是专门传递军事公文
元代:急递铺逐渐从专送军事文件到日常公文,由兵部管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网,通过层层辐射,逐站接力,通往全国。据统计,政府在各地设置的急递铺达千余处
明代:急递铺的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铺与铺之间修建道路、铺桥,特别是边远地区,政府置铺,为商业提供了方便,而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通过1858年签定的《天津条约》攫取了合法掩护,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办邮 局,使洋务派看到了近代邮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他们致力于创办民 用工业时,主张逐渐仿行西方邮政等事业,借以增强清王朝支离破碎的经济和财力。1896年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赵乃基《北京记忆——中华近代邮政史话》等
材料三
快递业有效发挥民生保障作用,通过服务网络下沉农村,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政策推动下,快递员派费水平有所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社会稳定 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明三代急递铺的演变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邮政兴办的背景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图文资料,指出2010—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民生的影响。
23. 一百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农民数量多、农业规模大、农村问题复杂的大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 国农民问题的朴素认知和深切关注。毛泽东同志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 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这是对中国历史最深刻的洞察,也是对 中国命运最精准的把握。
——摘编自魏燕妮《坚持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
材料二
时间 土地政策
1927—1949年 ①“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②实行 A 政策,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9—1978年 ④在全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私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逐步转为集体所有制
1978年以后 ⑥实行 B 制
材料三 从未来发展看,为什么说“三农”依然极端重要呢 道理就在于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而且越往后,乡村多元价值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重要。这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农”依然极端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大钊和毛泽东观点的共同之处。
(2)依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格中AB 空白处。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制定背景。
(3)综合以上所有材料,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24. 某校学生开展“诗画北京”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学习。
【活动1:画中北京·物华天宝】
第一小组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搜集到下列资料
①《北京八景图卷》(部分)纸本水墨(明)王线(fú)
“卢沟晓月” 描绘了卢沟桥在明月映照下的绝美景致 “居庸叠翠” 描绘了长城名关居庸关的秀美景致
②《皇都积胜图》(局部)绢本设色画(明)佚名
全图所画的内容描绘了明代京城各个阶层的人物 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
③《北京宫城图》(局部)绢本设色画(明)佚名
图的最下方为北京城墙和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往上依次为大明门(今已不存)、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和玄武门(今神武门),承天门是重点
(1)围绕图表中的内容,完成下表。
画作呈现的内容及特点 材料(填写序号)
交相辉映的自然与历史之美
皇家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生动的社会生活长卷
【活动2:诗词北京·物换星移】
第二小组开展关于北京的诗词赏析活动
辨诗明史 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帝京南面俯中原,王气千秋涌蓟门。渤解东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
赏诗说史 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多情最是芦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 ——老舍《七七纪念》(节选)
(2)依据“辨诗明史”栏目中古诗词,辨别描写北京的诗句是 (填写序号),并说明判断依据。阅读“赏诗说史”栏目中的诗词,写出与诗词相关的史事,并概括这一史事的历史影响。
【活动3:诗画北京·古都新貌】
第三小组规划北京中轴线的“City Walk”(城市漫步) 主题路线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3)观察上图,参考示例,围绕北京中轴线地标,设计一条“City Walk”主题路线。(要求:至少选择3个打卡点,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City Walk”路线主题:中轴线上的历史及商业之旅“City Walk”路线设计:
(起点)正阳门箭楼
(途经)鲜鱼口
(终点)大栅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