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会考调研监测卷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开卷考试,全卷共两道大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下图为西周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及其铭文。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早期人类的活动 B. 甲骨文的出现
C. 商周王朝的更替 D. 战国的社会变化
2. 以下是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壁上所留刻石的拓片,刻石采用汉字隶书。据此可知当时( )
A.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3. 唐朝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经济繁荣 B. 文学艺术发展
C. 对外交往频繁 D. 社会风气开放
4. 以下是李明同学学习时提炼的一些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 重文轻武 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重心南移 繁华的都市生活
A. 隋唐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辽宋夏金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5. “一个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师,科场失意,转以‘拜上帝会’之名于广西聚众起义,企图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小天堂’。”材料所述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6. “中朝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此后又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材料所述事件( )
A.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 涌现了黄继光、左权等战斗英雄
C. 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D.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7. 在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互不通婚、法律地位和宗教信仰都不平等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封君封臣制 D. 庄园制度
8. 以下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其扩张( )
A. 在2世纪横跨欧亚非三洲 B. 建立起拜占庭帝国
C.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9. 1492年8月,他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启航,横渡大西洋,探寻到达亚洲的新航路。他( )
A.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 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路
C.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D. 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10.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公约是指《凡尔赛条约》
B. 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C. 公约激发了战胜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
D. 中国是会议最大受害者
11. 以下能够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珍贵史料的是( )
A. 皿方罍 B. 里耶秦简 C. 素纱单衣 D. 走马楼吴简
12. 他是解放军战士,在1963年的一次野营训练中,他奋不顾身地将一匹受惊吓的军马推出铁轨,保住了列车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他是( )
A 罗盛教 B. 雷锋 C. 欧阳海 D. 欧阳予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每题14分,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秦王朝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展,又设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闽中5郡。于是,除了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二 清朝疆域图(1820年)
(1)材料一中,秦朝是如何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据材料指出秦汉边疆治理的相似之处?
(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监督地方政务?据材料分析清朝在我国疆域发展史上的地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娘,大哥他回来了!想当初是你拉着我的手,并肩踏上了北伐的战场。九一八的枪声,激起了你我兄弟的男儿血性。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政治上的歧见使你我渐行渐远,杀红了双眼的你我几近疯狂。几十年的相互敌视,亲者痛仇者快。五十六年后的今天,你终于回来了。大哥呀大哥,你早该回来了,咱俩早该摈弃前嫌。人们期待着,期待着你我共同匡扶社稷。期待着你我的第三次握手,再铸辉煌。
——钮保国《娘,大哥他回来了》
(注:2005年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之际,中国作协外联部的钮保国创作了这首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叔衡”、“润之”“往上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去上海“赴全国00000之招”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______影响国共关系”或“国共两党______”为题,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娜丽莎》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利的分割与制约。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展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工厂里机器在轰鸣,江河中轮船在航行,铁路上火车在奔驰……新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作品进行简要解读。(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超过100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一种新政治制度”是什么?指出材料中联邦宪法主要的原则?
(3)材料三中“工厂里机器在轰鸣”说明“科技革命”带来什么重大变化?综上,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女仆说他的兄弟在乡间耕地,今年春天收成或者还好,雨水若是不足那可没希望了。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得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致于尽收食粮,很可以多下些种了。
——摘自瞿秋白《赤都心史》
(注:1920年8月开始,瞿秋白作为《晨报》记者,在苏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该书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
材料二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陈晓光词《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我”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了”?这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相似之处。综上,谈谈你对经济改革实质的认识?2024年初中会考调研监测卷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开卷考试,全卷共两道大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下图为西周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及其铭文。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早期人类的活动 B. 甲骨文的出现
C. 商周王朝的更替 D. 战国的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西周青铜器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C项正确;西周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及其铭文可以用来研究商周王朝的更替,不能反映早期人类的活动、甲骨文的出现、战国的社会变化,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 以下是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壁上所留刻石的拓片,刻石采用汉字隶书。据此可知当时( )
A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壁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内容都用汉字书写,明显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壁上所留刻石的拓片,刻石采用汉字隶书”不符,排除A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排除C项;471年孝文帝成为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朝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经济繁荣 B. 文学艺术发展
C. 对外交往频繁 D. 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并结合所学,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D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文学艺术发展,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对外交往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4. 以下是李明同学学习时提炼的一些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 重文轻武 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重心南移 繁华的都市生活
A. 隋唐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辽宋夏金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宋朝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经济重心南移,都市生活繁华,故C正确;隋唐时期没有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重文轻武,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没有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一个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师,科场失意,转以‘拜上帝会’之名于广西聚众起义,企图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小天堂’。”材料所述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师,科场失意,转以‘拜上帝会’之名于广西聚众起义,企图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小天堂’。”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洪秀全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受挫的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利用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据“一个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师,科场失意,转以‘拜上帝会’之名于广西聚众起义,企图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小天堂’。”可知,材料所述事件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从英国进攻广东海面开始,与“一个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师,科场失意,转以‘拜上帝会’之名于广西聚众起义”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起于山东,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朝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此后又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材料所述事件( )
A.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 涌现了黄继光、左权等战斗英雄
C. 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D.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朝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可知,题干材料反映是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左权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排除C项;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D项。 故选A项。
7. 在印度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互不通婚、法律地位和宗教信仰都不平等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封君封臣制 D. 庄园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印度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互不通婚、法律地位和宗教信仰都不平等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项正确;我国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排除C项;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排除D项。故选B项。
8. 以下是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其扩张( )
A. 在2世纪横跨欧亚非三洲 B. 建立起拜占庭帝国
C.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亚历山大建立的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帝国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9. 1492年8月,他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启航,横渡大西洋,探寻到达亚洲的新航路。他( )
A.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 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路
C.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D. 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发现了“美洲大陆”。故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的航海成就,C项正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排除A项;达 伽马的航行,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路,排除B项;哥伦布的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在美洲殖民活动,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公约是指《凡尔赛条约》
B. 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C. 公约激发了战胜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
D. 中国是会议最大受害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和所学可知,为了解决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是会议最大受害者,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九国公约》,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排除B项;《凡尔赛条约》激发了战胜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以下能够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珍贵史料的是( )
A. 皿方罍 B. 里耶秦简 C. 素纱单衣 D. 走马楼吴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代简牍,共36000多枚,B项正确;皿方罍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排除A项;素纱单衣是西汉生产的丝织品,排除C项;走马楼吴简记载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他是解放军战士,在1963年的一次野营训练中,他奋不顾身地将一匹受惊吓的军马推出铁轨,保住了列车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他是( )
A. 罗盛教 B. 雷锋 C. 欧阳海 D. 欧阳予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阳海是解放军战士,1963年11月,他所在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却被轧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C项正确;罗盛教舍身救落水儿童,排除A项;雷锋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雷锋不幸因公殉职,排除B项;欧阳予倩是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每题14分,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秦王朝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展,又设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闽中5郡。于是,除了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二 清朝疆域图(1820年)
(1)材料一中,秦朝是如何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据材料指出秦汉边疆治理的相似之处?
(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监督地方政务?据材料分析清朝在我国疆域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案】(1)在边远地区设郡或者郡县制(错别字不给分)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或者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标志着西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都设置机构进行管理。
(2)驻藏大臣;(错别字不给分)清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秦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秦王朝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展,又设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闽中5郡。”可知,材料一中,秦朝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的措施是设置郡;
意义:根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相似之处: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治理边疆地区是设置郡,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故秦汉边疆治理的相似之处是设置机构
【小问2详解】
官职:根据“清朝疆域图”可知,材料二中,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地位: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娘,大哥他回来了!想当初是你拉着我的手,并肩踏上了北伐的战场。九一八的枪声,激起了你我兄弟的男儿血性。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政治上的歧见使你我渐行渐远,杀红了双眼的你我几近疯狂。几十年的相互敌视,亲者痛仇者快。五十六年后的今天,你终于回来了。大哥呀大哥,你早该回来了,咱俩早该摈弃前嫌。人们期待着,期待着你我共同匡扶社稷。期待着你我的第三次握手,再铸辉煌。
——钮保国《娘,大哥他回来了》
(注:2005年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之际,中国作协外联部的钮保国创作了这首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叔衡”、“润之”“往上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去上海“赴全国00000之招”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______影响国共关系”或“国共两党______”为题,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目的:参加中共一大/筹建中国共产党;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答案示例1: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国共关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放下成见,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党正式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分裂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于1946年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国共内战爆发。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祖国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综上所述,面对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能放下成见,合作对敌,但是又因为阶级利益最终走向对抗。(史实也可用“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共十年对峙”进行两方面的论述亦可)答案示例2:国共两党合则两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国共团结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组织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面对共同敌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叔衡”“润之”“往上海”的主要目的是出席中共一大,
基础: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去上海“赴全国OOOOO之招”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小问2详解】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内战爆发,可拟定观点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国共关系,论述如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放下成见,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党正式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分裂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于1946年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国共内战爆发。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祖国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综上所述,面对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能放下成见,合作对敌,但是又因为阶级利益最终走向对抗;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伐战争为基本上推翻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并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可拟定观点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论述如下: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国共两党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在此基础上,为了推翻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统一全国,发动了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并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结论:合作才会共赢,团结合作有利于应对共同的危机,促进共同发展。
15.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娜丽莎》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利的分割与制约。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展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工厂里机器在轰鸣,江河中轮船在航行,铁路上火车在奔驰……新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作品进行简要解读。(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超过100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指出材料中联邦宪法主要的原则?
(3)材料三中“工厂里机器在轰鸣”说明“科技革命”带来什么重大变化?综上,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答案】(1)《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随着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兴起的;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君主立宪制;分权制衡的原则。(答“三权分立”也可)
(3)生产方式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或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由工场到工厂。)
认识: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列奥纳多 达 芬奇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中,女性模特的神秘微笑和微妙的表情变化吸引了无数观众。该画作展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表达了对人和人性的生动刻画,展示了对人性的歌颂和赞美,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情怀,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随着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兴起的;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小问2详解】
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及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原则:根据材料“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利的分割与制约”可知,联邦宪法的主要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小问3详解】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工厂里机器在轰鸣”说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不断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女仆说他的兄弟在乡间耕地,今年春天收成或者还好,雨水若是不足那可没希望了。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得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致于尽收食粮,很可以多下些种了。
——摘自瞿秋白《赤都心史》
(注:1920年8月开始,瞿秋白作为《晨报》记者,在苏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该书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
材料二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陈晓光词《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我”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了”?这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综上,谈谈你对经济改革实质的认识?
【答案】(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到“粮食税”“新经济政策”“实行课税法”)。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
(2)以工代赈;或: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都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改革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致于尽收食粮,很可以多下些种了”“1920年8月开始,瞿秋白作为《晨报》记者,在苏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及所学知识,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是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税率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而余粮收集制则是强制农民将剩余的粮食交给国家。
说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收取固定的粮食税,降低了农民负担,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及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为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于改革开放后,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小问3详解】
相似之处:根据材料“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可得出,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都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认识:综合苏俄、美国、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可知,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变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