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单元测试--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有、民治、民享
2.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点。表中空白处的主张应是
序号 主张
1 民主共和
2 提倡国货
3
4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3.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完全照搬了法国的共和体制 B.彰显了变革政治体制的意图
C.获得了内阁全体成员的认可 D.有效遏制了袁世凯专制野心
5.19世纪70年代末,黄遵宪提出中国必须走“语言与文字合”的道路及行文必须“适合于今、通行于俗”。民国初年,国语运动倡导者也主张将“国语”作为“国文”的对立面。这些主张( )
A.有利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B.深受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影响
C.破除了“文言”书写语言的体制 D.推动文学开始向世俗化发展
6.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使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观念、思想极大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7.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8.1910年11月,御史温肃上书要求严定报律,认为报纸“怀诈挟私,生心害政 ……为逆党之喉舌……近年以来人心浮动,如饮狂药,谁实使然?半由报纸煽之也。”这表明近代报业( )
A.鸦片战争后由国人拉开序幕 B.为政府所控制,是政府的“喉舌”
C.对普通民众的影响非常有限 D.是先进国人宣传民主思想的有力武器
9.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10.为下表确定标题,最恰当的是
时间 事件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探索
C.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 D.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
11.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政治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国务员的职责体现了( )
A.民主共和 B.主权在民 C.三民主义 D.权力制约
13.19世纪末,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以“翻译各国报章,发明政学要理”为宗旨,积极宣传学西方、兴议院、废科举、办学校的益处。1920年,他又在《欧游心影录》中向国人宣告了"科学万能之梦"的破碎,还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宣扬走"求理想与实用一致"的道路。梁启超的这一转变( )
A.表明救亡新路的出现 B.与其对时事观察与认识相关
C.意在反击新文化运动 D.体现了西方文明的日益衰落
14.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要意在
A.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B.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C.要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15.1894年,我国民营资本为723万元,占国内资本总额的8%,同期外国资本为5434万元,占61%,国营资本为2797万元,占31%。到1913年,民营资本为15499万元,增长21倍,占国内资本总额的10%,同期国营资本为14888万元,占资本总额的1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奖励和保护实业发展 B.民间实业救国爱国热潮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
16.孙中山曾回忆,“当初次之失败也(广州起义失败),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说明( )
A.形势的变化改善了革命环境 B.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
C.立宪派对新政由希望到绝望 D.革命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支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并由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的现代民族。中华帝国体系的基础是以皇权和官僚统治为主体的中央专制集权、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是以家族单位为主体的宗法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套帝国体系保持着以汉文化为核心、聚合多元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格局,但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付春《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辛亥革命目标是推翻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政体。它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变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筑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辛亥革命通过制度及法律的变革,建构了新的近代国家与民族的构架,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为党的事业胜利的基本保障,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上更加成熟。
——材料二、材料三均摘编自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帝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构建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特征,并简述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上更加成熟”的积极作用。
18.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的“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19.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为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就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此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各种批文中不断阐明这一观点,指出发展实业是民国肇建后的当务之急。为了加强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实业部,还设立了与发展实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部、财政部和内政部。实业部成立后,又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并发咨文,令各省都督饬实业司详细呈报筹办实业情况。实业部还拟订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原由清政府规定的注册费,确定官产范围,交还被强行没收的商产。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临时政府无不一一批准立案,积极给予支持。对于海外侨商回国投资,临时政府更是创造条件,大力支持。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改革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参考答案:
1.A
【详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A项正确;民主不属于“三民主义”,排除BC项;民有、民治、民享不属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B
【详解】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思潮都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故这一思潮出现的时间是1912-1919年。A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D都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是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中规定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模式,B项正确;A、C、D项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故选B项。
4.B
【详解】题干显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推行责任内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规定,借鉴了法国的共和体制,但不是照搬,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这一规定获得内阁成员认可的信息,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规定意在限制袁世凯独裁,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袁世凯专制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所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不能有效遏制袁世凯的专制野心,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题意反映了黄遵宪提倡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国语运动倡导者提倡普通话,这些提法有利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故A正确;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开始,与“19世纪70年代末”的时间不符,故B排除;这些提法没有破除“文言”书写语言的体制,故C排除;题意在强调文字,而不是文学的世俗化,故D排除。
6.C
【详解】据题干信息“社会风俗人心……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改变了旧的观念、陋习,提高了民众的体格、品格,故C选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众在观念和思想上的转变和解放,未涉及国民生活水平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彻底地改变”说法绝对,与题干“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不符,D选项错误。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中华民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D项正确;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属于实业救国,不属于文化方面,排除A项;《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而维新派主张变法,排除B项;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属于制度方面的学习,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化。1910年御史温肃批评报纸为逆党之喉舌,说明先进的中国人把报纸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D项正确;1815年,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编辑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排除A项;据材料“为逆党之喉舌”可知,近代报业有的没被政府所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近年以来人心浮动………半由报纸煽之也”可知,近代报业对普通群众影响不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甲午战争后,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A错;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纺织和面粉业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B正确;1914-1918年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错误;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D时间不符合题意。
10.D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洋务运动一场由封建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可见,上述历史事件反映了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故D符合题意;只有洋务运动才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只有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探索,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义和团运动才是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和所学可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最终必须解决伦理问题,B项正确。据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和所学可知,中国人最先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排除A项;据材料“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和所学可知,中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成功,排除C项;1916年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提出的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此时还没有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可知,国务员的职责对总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所以体现了权力制约的特点,D项正确;民主共和是指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材料没有提及元首的产生方式,排除A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才是主权在民,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他又在《欧游心影录》中向国人宣告了"科学万能之梦"的破碎,还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宣扬走"求理想与实用一致"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通过一战发现了西方现代文明中存在的利已主义等问题,盲目学习西方是无法实现救亡图存的,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价值,并欲寻找一条中西互补的新的道路,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最终领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梁启超的时代还未找到新的救亡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梁启超意在反击新文化运动,材料中梁启超的转变说明他一直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排除C项;当时西方文明依旧先进,并且至今仍处于国际社会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孙中山认为共和制是中国的传统,说明他是在中国的历史中为共和制的史实寻找依据,故选A;共和制并不是儒家的传统文化,排除B;孙中山是在为共和制的实行寻找历史依据,C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15.B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我国民营资本占国内资本总额由1894年的8%上升到10%,国营资本则从31%下降至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间实业救国爱国热潮的推动,B项正确;国民政府奖励和保护实业发展与国营资本的减少不符,A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1914年一战爆发以后,C项错误;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发生在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之后,D项错误。
16.A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孙中山的这段话说明革命党人最初起义时,社会舆论将革命党人视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而庚子失败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社会舆论则倾向同情、支持革命党人的革命事业,由此说明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国人对清政府普遍感到失望,转而同情革命,因此形势的变化改善了革命环境,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人们所接受,排除B项;孙中山等人代表的是革命派而非立宪派,而且题干也没有涉及晚清新政,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体现农民对革命的普遍支持,而且事实上革命党人当时也没有大力发动农民,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理由:政治上以中央专制集权为基础;经济上以农耕经济为主体;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宗法观念浓厚;法律上尊崇人治。
(2)特征:主权国家;民族平等。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促进民主法治化进程;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3)积极作用:维护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促进了民主化与工业化建设的创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了民族尊严;彰显了大国责任,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详解】(1)理由:根据“以皇权和官僚统治为主体的中央专制集权”得出政治上以中央专制集权为基础;根据“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得出经济上以农耕经济为主体;根据“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得出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根据“是以家族单位为主体的宗法社会”得出宗法观念浓厚;根据所学可知,法律上尊崇人治。
(2)特征:根据“现代主权国家”得出主权国家;根据“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筑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出民族平等。条件: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促进民主法治化进程、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等角度分析回答。
(3)积极作用:可从维护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促进民主化与工业化建设、维护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总结。
18.(1)态度: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2)事件:洋务运动。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主要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实践:戊戌变法
(4)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特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技术;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信息“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概括得出: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等。
(2)“哪一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洋务运动。“态度”,依据材料二信息“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等角度分析。“实践”,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戊戌变法。
(4)“态度”,依据材料四信息“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阶段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甲午战争前学习西方的技术、甲午战争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
19.(1)措施:成立实业部;制定法令规章;鼓励创办各类实业。
特点:运用政权的力量支持和指导实业发展。
(2)影响:提高了人民创办实业的热情,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了条件;为后世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详解】(1)措施:根据“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实业部,还设立了与发展实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部、财政部和内政部”可知成立实业部;根据“实业部还拟订了《商业注册章程》”可知制定法令规章;根据“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临时政府无不一一批准立案,积极给予支持”可知鼓励创办各类实业。
特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为发展实业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政权力量支持和指导实业发展。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提高人民创办实业的热情、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和为后世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影响。
20.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目,依据材料中信息先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等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