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图所示残卷抄写于150年前后,据此可以说明( )
A.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出口物资 B.莎草纸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载体
C.希腊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至埃及一带 D.促使新一代印刷书诞生的条件已成熟
3.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书局出版发行汉英词典——马礼逊《五车韵府》,开本再缩小,两册合并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到20世纪初,《五车韵府》一版再版,还将旧版按汉字的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排序改为按汉字部首排列。《五车韵府》在中国的流行主要缘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增强 B.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社会中出现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 D.向西方学习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4.17世纪末,英国的皇家图书馆是为国王提供寻求启迪的古典著作、教会文件以及神学政治等资料的大杂烩。18世纪,英格兰学术界的面貌发生变化,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 )
A.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B.推动启蒙运动走向高潮
C.促进英国学术面貌的变化 D.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5.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6.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关于世界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明清故宫、秦始皇陵、泰山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B.端午节、长城、北京周口店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C.明清故宫、长城、莫高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D.端午节、长城、布达拉宫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7.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方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
A.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
B.结构合理的文化理念
C.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
D.轴线分明的政治氛围
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制浆造纸专业高等教育的机构有26家,其中本科大学20所、大专4所、研究院2所。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 )
A.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B.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C.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D.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9.某位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写前言时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该作品应该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百年孤独》
10.1986年,宁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4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提请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确立每年的12月8日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是( )
A.《古物保存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C.《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D.《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11.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1088年,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哥白尼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据此可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 )
①文化传承 ②服务公众 ③培养人才 ④保存古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把“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都归纳到长城概念中。对长城概念的全面认识( )
A.极大地拓展了多民族国家的边界 B.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
C.有助于持续发挥长城的军事职能 D.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
13.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与商代相比,虽有较大发展,但教师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导之责任,而非专门意义上的教师职责。这反映了西周( )
A.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B.“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
C.封建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 D.教师职责专一地位较高
14.古代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罗马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以下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
A.图拉真广场——中轴对称,功能齐全 B.万神殿——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
C.《创世纪》——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 D.但丁——率先揭露教会的贪腐
15.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下列会徽体现了( )
1932年美国洛杉矶 第十届奥运会会徽 (主体是美国国旗) 1960年意大利罗马 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主体是罗马城徽) 2008年中国北京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主体是中国印章)
A.体育文化的多源性 B.不同制度的包容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D.人文精神的互鉴性
16.民国建立后,教科书“把忠君崇满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材料革去,加入了关于民主政治的自由思想”,而1915年前后,“各书店也有所谓实用教科书等出版,避去了民国共和等的字样。”这种转变缘于( )
A.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 B.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C.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D.马克思主义的大规模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博洛尼亚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法学研究中心,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并以学生主导大学的特色别具一格。大学所处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端、雷诺河畔,是欧、非、亚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自由城市,博洛尼亚在十一世纪繁荣起来,各路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比比皆是。l088年,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的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创办了法律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之一),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大多出身尊贵,地位显赫,反而获得了大学的掌控权,教师仅保留对学生进行考试、发放教学资格证书或制定公共试用期的权力。
——摘编自李飞《大学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博洛尼亚大学创立的条件及其办学特点。
材料二15世纪末,欧洲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
——摘编自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克·韦尔热所述现象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析二者课程设置不同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电影萌芽。在照搬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正秋开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中,周剑云和汪煦昌明确提出“影戏之使命”有以下几点:“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一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俗……”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惧外”“媚外”,是因为所看到的电影尽是表现外国生活的美好,而表现中国人的则尽是些野蛮、腐败、卑鄙、龌龊内容。他们从电影人自身的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引进外国影片857部,其中苏联电影独占49%。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雏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尹红《新中国电影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电影理论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的发展不同于近代电影之处。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现在进行的改革则属于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正道,首先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灵活独立的“人”,然后是要培养各行业专才和行业领袖的“才”。
——摘编自彭笑刚《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信息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遗产,考古发现的《伊利亚特》莎草纸残卷说明,莎草纸作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对传承古希腊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莎草纸是古埃及的特产,材料能够说明古埃及出口莎草纸,但不能说明莎草纸是“最重要的”出口物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该莎草纸残卷出土的位置,不能得知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且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残卷为抄写,并非印刷,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1879年之后的晚清时期汉英词典流行现象,这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密切相关,是为了满足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与国际接轨,救亡图存的需要,D项正确;汉英词典流行与列强对华文化渗透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突破天朝上国观念,但是天朝上国观念被摒弃不能解释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且摒弃表述错误,排除B项;学习英语并非等于崇洋媚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可知,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受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18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已完成,排除A项;题干中看不出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从本题材料看“学术面貌的变化”只是引起“科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可知,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在1910年颁布图书馆章程,说明国家自觉对公共资源进行建设,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政兴起信息,排除A项;社会读书风气浓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学东渐影响深刻,材料未提及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所学,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C项正确;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排除A项;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材料中的“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体现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封建政权内部的森严等级,因此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故答案为C项。建筑理念、文化理念并不是故宫宫殿本身设计的用意,排除A、B;轴线分明与政治氛围无关,排除D。
8.C
【详解】材料“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的是我国教育发展为制浆造纸培养了完整的人才体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非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排除B项;中国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这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而《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故选B;A属于浪漫主义,CD属于现代主义,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1986年,宁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B项正确;《古物保存法》在1930年6月7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排除A项;1906年,清政府拟定了《保存古物推广办法》,排除C项;2018年10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哥白尼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在学校学习了天文知识,学校起到了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的作用,①③正确,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学校服务公众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学校保存古籍,②④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长城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修筑而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承与深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现代中国对长城概念的解读,没有涉及多民族国家的边界,排除A项;长城已不承担军事职能,排除C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已久,萌发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材料中指西周时期,而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可知当时仍是由政府垄断教育,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仍处于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当时的教师都是政府官吏兼任,并不是专职教师,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信息是“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但是并非是最宏伟的建筑,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D搭配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美国国旗”与“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罗马城徽)”结合所学知识,历届的奥运会会徽都反映各个主办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述各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不是单一的体育文化,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不同制度的包容性”主旨不符,排除B项;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的历史,不是人文精神的互鉴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5年前后......所谓实用教科书避去了民国共和等的字样”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前后,袁世凯正在加紧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要求教科书删除民国共和等字样,影响了教科书的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民族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与民国共和并不矛盾,故AB项不是教科书避去民国共和字样的原因,排除AB项;1915年时,马克思主义尚未在中国大规模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条件:城市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自治权;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流频繁;人才聚集。
特点:专业性,自治性(独立性),民主性,开放性。
(2)雅克·韦尔热认为中世纪后期大学自治性、独立性削弱,国家控制性增强。
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导致大学失去了学术自由和自治,成为专制统治的一个机构。
【详解】(1)条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大学所处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端、雷诺河畔,是欧、非、亚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自由城市,博洛尼亚在十一世纪繁荣起来,各路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比比皆是”可知,城市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自治权;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流频繁;根据材料“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可知,人才聚集。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l088年,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的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创办了法律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之一),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可知,专业性,根据材料“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大多出身尊贵,地位显赫,反而获得了大学的掌控权,教师仅保留对学生进行考试、发放教学资格证书或制定公共试用期的权力”可知,自治性(独立性),民主性,开放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末(欧洲)。根据材料“15世纪末,欧洲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可知,雅克·韦尔热认为中世纪后期大学自治性、独立性削弱,国家控制性增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导致大学失去了学术自由和自治,成为专制统治的一个机构。
18.(1)课程设置
宋代书院:儒家经典(伦理道德)与实用技能并重,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
中世纪欧洲大学: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
成因:中国: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程朱理学兴起);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任答1点)
中世纪欧洲:早期:基督教(教会)垄断;
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自治;城市兴起。
(2)借鉴意义:
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多方筹集办学经费。(任答3)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课程设置: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可知,宋代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成因: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根据材料“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可知,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儒学的困境,儒学受到冲击)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中世纪欧洲:早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早期,欧洲基督教垄断一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期:根据材料“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可知,10—11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城市自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意义:根据材料“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可知,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可知,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可知,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根据材料“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可知,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可知,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根据材料“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可知,多方筹集办学经费。
19.(1)特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体现爱国担当精神;多元价值并存;深受传统思想熏陶。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
(2)不同之处: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量引进苏联电影;积极探索民族电影形式;歌颂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有文化担当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可得出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根据材料“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一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俗”可得出深受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熏陶;根据材料“电影人自身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可得出体现爱国担当意识;多元价值并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清末民初”“在照搬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等方面说明。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引进外国影片857部,其中苏联电影独占49%。”及所学可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量引进苏联电影;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雏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及所学可得出积极探索民族电影形式;歌颂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20.示例一
论题: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以及封建统治衰败的局面,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冲击下,逐步进入改革与转型时期。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趋向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书院和官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洋务派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这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清末新政期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推行,使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更为重视西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基本建立。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典范。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和政权更迭的复杂环境中萌发、演进并逐步体系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学校,于1949年年底确定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鉴于此时中国工业化基础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匮乏,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及“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从优先考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专院校的调整与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工科院校,以便快速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苏联模式影响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专业教育,建立了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工业化起步及持续发展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应审读设问,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与设问的主题与核心: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明确设问关键词“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阐述”等;而后,从材料中任选一次教育改革,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可拟定论题为: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根据材料“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可拟定论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等时间角度的教育机构的变化说明观点“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如: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以及封建统治衰败的局面,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冲击下,逐步进入改革与转型时期。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趋向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书院和官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洋务派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这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清末新政期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推行,使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更为重视西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基本建立。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典范。
也可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机构的变化情况说明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学校,于1949年年底确定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鉴于此时中国工业化基础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匮乏,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及“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从优先考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专院校的调整与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工科院校,以便快速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苏联模式影响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专业教育,建立了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工业化起步及持续发展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和政权更迭的复杂环境中萌发、演进并逐步体系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或者,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