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
A. 元朝的行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清朝的理藩院
2. 在公民大会上,雅典每位公民都有权听取负责人的报告;在十将军委员会中每位将军都要向公民大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公民大会还需审查陪审法庭的讼事;等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关注程序民主 B. 民众有权监督政府 C. 实行直接民主 D. 注重培养合格公民
3.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
A. 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 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C. 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D. 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4. 明朝初期,藩王朱权、朱有燉,重臣邱濬等封建文人学士先后投入到戏曲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渗透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宣扬理学——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 B. 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的尊卑有序
C. 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礼法并重 D. 旨在促进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5. 如表所示是1975年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部分考古调查结论。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从舍根墓群的考古结果看,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陶罐、陶壶、马具和海螺等饰物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辽代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及墓地等考古遗存,说明古代通辽地区作为东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传播、扩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通道
进入清朝以后,通辽地区进入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社会发展状态
A.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经济发达 B. 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
C. 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遭到废弃 D. 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
6. 有学者对近代某国际体系描述道:欧洲大陆各国通过战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进行了重新“洗牌”,导致了欧洲各国实力的调整,并开创谈判方式使之趋于平衡,让欧洲各“组织起来的独立政治实体”形成的一个“国际社会”。该体系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7.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
A.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 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 D. 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8. 如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
A. 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 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艰难
C. 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 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9.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按亩征税,根据土地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赋税。据此可推知,春秋时期( )
A. 土地私有制走向合法 B. 人头税开始被废除
C.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D. 民众赋税负担较重
10. 唐代规定,如果家庭成员不上户口,家长要被判服劳役三年;如果户口没有按要求登记清楚,或者少登记了人口,少登记一人徒一年,两个人罪加一等(一年半);如果逃亡一人,责打三十楠竹板子。明代、清代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更加严厉。这些规定意在( )
A. 加强社会控制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改革户籍制度 D. 完善基层治理
11. 如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
A 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B. 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C. 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D. 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12. 如表所示为1860年和191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情况。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小麦/万吨 玉米/万吨 棉花/万吨
1860 471 2131 83
1913 2043 5772 307
A. 物种交流的深入 B. 工业文明的反哺 C. 政府补贴的增加 D. 黑人奴隶的解放
13. 在英国,机器的使用“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变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扩大了劳动者的队伍 D. 消灭了小私有者
14. 古埃及的商业契约在签订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祈祷、祭祀和对神灵的宣誓等,以祈求在神灵的保佑下契约能顺利履行。这说明古埃及( )
A. 神权主导社会经济生活 B. 积极推行商业契约的普及
C. 重视商业契约的庄重性 D. 民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15. 1872年10月,李鸿章命朱其昂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公局。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旨在实现清廷“自强” B. 与西方近代工业性质相同
C. 经营方式具有近代性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的国有企业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欧国家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浪潮( )
A. 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如出一辙 B. 随美苏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相向而行 D. 是国家强化对经济干预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并予以评价。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
A. 元朝的行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清朝的理藩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民族”“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它”指的是行省制,它是元朝创立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A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特征,排除BC项;理藩院没有体现地方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公民大会上,雅典每位公民都有权听取负责人的报告;在十将军委员会中每位将军都要向公民大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公民大会还需审查陪审法庭的讼事;等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关注程序民主 B. 民众有权监督政府 C. 实行直接民主 D. 注重培养合格公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每位公民都可以通过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反映了直接民主制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治程序遵循民主原则,排除A项;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权通过公民大会监督政府,并不是所有民众都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公民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C项。
3.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
A. 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 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C. 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D. 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材料“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突出强调了对文官的政党、职业化等方面的要求,凸显了政治中立原则,D项正确;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分权制衡机制未被打破,排除A项;当时美国文官制度属于初创期,提高文官地位与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官常任原则,无法体现保障国家政策连续,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朝初期,藩王朱权、朱有燉,重臣邱濬等封建文人学士先后投入到戏曲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渗透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宣扬理学——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 B. 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的尊卑有序
C. 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礼法并重 D. 旨在促进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宗室、重臣和文化名人参与宣扬伦理道德的文艺创作,这有助于推动社会教化,A项正确;戏曲本为“低贱”的市民艺术,宗室、重臣参与其创作,打破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排除B项;这些做法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材料体现不出基层治理中“法”的地位,排除C项;促进儒学的世俗化并非不同阶层参与戏曲创作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 如表所示是1975年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部分考古调查结论。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从舍根墓群的考古结果看,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陶罐、陶壶、马具和海螺等饰物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辽代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及墓地等考古遗存,说明古代通辽地区作为东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传播、扩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通道
进入清朝以后,通辽地区进入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社会发展状态
A.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经济发达 B. 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
C. 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遭到废弃 D. 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时期机已经存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加绒,反映了我国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间的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封建经济并未达到发达的程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依旧还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排除C项;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有学者对近代某国际体系描述道:欧洲大陆各国通过战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进行了重新“洗牌”,导致了欧洲各国实力的调整,并开创谈判方式使之趋于平衡,让欧洲各“组织起来的独立政治实体”形成的一个“国际社会”。该体系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欧洲大陆各国通过战争”“并开创谈判方式使之趋于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D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之后形成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在时间上属于世界现代史,不符合材料“近代”的时间,排除A、C项;维也纳体系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其并非“开创”谈判方式结束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排除B项。故选D项。
7.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
A.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 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 D. 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非洲独立浪潮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出现了猛增,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A项正确;“一五”计划成就并不是各国与中国建交的原因,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 如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
A. 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 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C. 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 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苏区设立了国家银行,且纸币可以兑换银币,这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D项正确;该纸币的发行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但材料未涉及苏联,排除A项;纸币可以稳定兑换银币,说明边区经济较为稳定,排除B项;苏区大多位于各省边远农村,并没有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按亩征税,根据土地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赋税。据此可推知,春秋时期( )
A. 土地私有制走向合法 B. 人头税开始被废除
C.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D. 民众赋税负担较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晚期(中国)。春秋时期,一方面旧的土地占有关系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这些现存的土地占有关系又在迅速破坏之中。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就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鲁国实行“初税亩”就是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从上述赋税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A项正确;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标志着人头税彻底废除,排除B项;春秋时期井田制彻底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国家的税率,无法得知民众的税负较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唐代规定,如果家庭成员不上户口,家长要被判服劳役三年;如果户口没有按要求登记清楚,或者少登记了人口,少登记一人徒一年,两个人罪加一等(一年半);如果逃亡一人,责打三十楠竹板子。明代、清代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更加严厉。这些规定意在( )
A. 加强社会控制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改革户籍制度 D. 完善基层治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提到唐代规定,如果家庭成员不上户口、户口没有按要求登记清楚、少登记了人口、出现逃亡等情况下,都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意在加强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防止人口流动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A项正确;清朝时期取消了人头税,户口的控制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改革户籍制度是加强社会控制的方式,C项并非目的,排除C项;完善基层治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D项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
A. 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B. 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C. 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D. 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驯化型77.7%、8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栽培驯化型的水稻,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项正确;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贾湖遗址的先民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氏族规模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如表所示为1860年和191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情况。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小麦/万吨 玉米/万吨 棉花/万吨
1860 471 2131 83
1913 2043 5772 307
A. 物种交流的深入 B. 工业文明的反哺 C. 政府补贴的增加 D. 黑人奴隶的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860年相比,1913年,美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美国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上的成就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反哺和促进作用,因此出现了表格中的情况,B项正确;物种交流早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就已经出现,仅仅依赖物种的交流不能导致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排除A项;政府补贴和黑人奴隶的解放都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无法出现如此大幅的增长,所以政府补贴和黑人奴隶的解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在英国,机器的使用“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变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扩大了劳动者的队伍 D. 消灭了小私有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可知,机器的使用促使社会转变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据此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变,A项正确;工业革命加剧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而非缓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比信息,无法判断劳动者队伍是否扩大,排除C项;消灭了小私有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古埃及商业契约在签订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祈祷、祭祀和对神灵的宣誓等,以祈求在神灵的保佑下契约能顺利履行。这说明古埃及( )
A. 神权主导社会经济生活 B. 积极推行商业契约的普及
C. 重视商业契约的庄重性 D. 民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埃及)。古埃及的商业契约在签订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些宗教性质的仪式,这说明古埃及重视商业契约的庄重性,C项正确;神权主导社会生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述及的是商业契约的签订,与商业契约的普及无关,排除B项;注重商业契约的庄重性与民众教育程度高低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872年10月,李鸿章命朱其昂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公局。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旨在实现清廷“自强” B. 与西方近代工业性质相同
C. 经营方式具有近代性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设立采用了股份制,受到了西方近代经营方式的影响,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是为了“求富”,并非为了“自强”,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本质上仍是封建国家的官督商办企业,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存在本质不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国有企业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欧国家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浪潮( )
A. 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如出一辙 B. 随美苏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相向而行 D. 是国家强化对经济干预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基础行业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可以充当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利器,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期间并未大规模建立国有企业,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主要随着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与苏联改革相向而行,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角度: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说明:清朝前中期历代清朝帝王,接受了“守中治边”的传统思想,但在边疆治理上注重制度创新。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并且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增强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设理灌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创新,清朝巩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类。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本题要求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 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可知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不同于元明时期,是对元明时期民族管理制度的创新,因此考生可以拟定论题为“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二步,考生要进行论述说明,考生在进行论述说明时的思路是列举清朝民族政策创新的表现即可。考生可以列举“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并且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设理灌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颁布一系列法律等,改变了元明时期松散的管理模式(分封诸王管理、土司制度),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第三步,考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思路是清朝民族政策创新的意义,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通过建设一系列制度,巩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并予以评价。
【答案】措施: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数量;提倡减少浪费,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评价: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推动了阶级矛盾的缓和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知,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可知,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产量;根据材料“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提倡减少浪费粮食,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材料“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1)措施:增加农业科研资金;肯定农业专家价值;增建农业高等院校;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
(2)不同之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农业科技经验;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启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措施:根据材料一“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得出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根据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得出;肯定农业专家价值。根据材料一“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得出增建农业高等院校。根据材料一“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得出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意义:根据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得出提高了农业产量,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二“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根据材料二“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得出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等方面可归纳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认识:考生在回答启示时从农业发展的方法,如何处理农业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看法: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
阐述: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为了保障人民行使平等、自由的权利,必须选出有才、有德的人。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经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蕴含了民主、公平、择优的精神,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总之,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
示例二
看法: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阐述: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总之,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阐述围绕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经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
示例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阐述围绕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