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1951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国家财政第一次出现10.9亿元的结余。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提前完成。这表明抗美援朝运动( )
A. 极大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 B. 客观上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 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D. 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可得出抗美援朝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生产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AD项不全面,排除AD项;材料中没涉及到财政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
2.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制定五年计一划,如一五计划1953—1957,二五计划1958—1962年,三五计划1966—1970年。如图是我国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结合所学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D. “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数据可知,前三年工业发展比较快,后两年工业发展慢慢下降,农业发展有所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应是1958—1960年由于左倾错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的困难,从1961到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以后,工业指标有所下降,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二五计划期间的特征,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故A选项错误;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应该是在文革时期,故B选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故C选项错误。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9%下降到1990年的不足109%;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 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 B. 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C.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D. 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浙江省国企改革并未获得明显成效,而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充分说明在改革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改革举步维艰,B正确;题干中“成效不大”意味着有一定成效,而且政府在不断的推进改革,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现象强调了市场作用而非政府作用,排除D。
4.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C. 社会主义建设艰苦探索的起航 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和当代中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D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1919-1949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1956-1976年,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5.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A. 封君封臣身份划分明显 B.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可以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割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不利于王权的加强,C正确,排除D;材料没有封君封臣的身份,排除A;材料与教会势力无关,排除B。
6. 统治集团的形成是和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及庄园制的发展分不开的,他们在封建采邑的基础上,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这一现象描述的是13世纪的
A. 印度 B. 越南 C. 朝鲜 D. 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庄园制”、“封建采邑”、“13世纪”、“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日本,当时日本形成了幕府统治,幕府的将军成为世纪的统治者,而天皇成为傀儡,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故选D;ABC都与”13世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描述不符,排除。故选D。
7.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对于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对助推欧洲社会转型发挥了巨大作用,C项正确: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决定”,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不是直接,排除B项;材料与沟通东西方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B. 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C. 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D. 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图中时间15-16世纪,以及伊斯坦布尔等重要时空信息,可以判断本题所示地图应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控制了 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 易受到一定影响,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 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 律体系,排除B项;罗马帝国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 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 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 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 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开展环球航行活动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 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
【点睛】
10. 下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 美洲白银严重匮乏
C. 中国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期(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还未进行工业革命而生产力水平不高,中国农耕经济繁荣。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世界贸易中白银很大部分最终流向中国,C项正确;“黑奴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之间形成三角贸易,A项“遍布世界各地”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严重匮乏”不符合史实,美洲盛产白银,且与材料秘鲁、墨西哥白银流向马尼拉、中国相悖,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理大发现仅仅看作地理的发现,只是找到几条海上通道,或者一块新的大陆。”作者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 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B. 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开启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 促使西方优势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地理大发现时代(世界)。作者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变化影响大,据所学可知,地理大发现时代,世界格局是东方领先,因此这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实际上是要表达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优势的形成,D项正确;地理大发现虽然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是肯定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地理大发现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地理大发现时期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主要是亚非欧三大洲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B. 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D. 海上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据题干可知,1636、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作为一种花,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显然是人为炒作的,是一种虚假的泡沫经济。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带来了商业革命,特别是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正是这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为荷兰的泡沫经济,没有体现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价格革命体现为金银流入欧洲,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排除B项;材料主旨“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而“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己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A. 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 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 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 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观点认为近代落后地区由于被强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而在这一体系中,落后地区处于低端,因此遭遇了低开发,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说明近代欧洲殖民者将亚非拉地区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D正确;A不符合史实,近代西方输出到落后地区的生产方式并不一定是落后的,排除A;材料强调的主旨并不是欧洲殖民活动对被殖民地起的建设性作用,排除B;C不符合史实,近代欧洲殖民活动更多的是将被殖民地区作为商品倾销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排除。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以上政策的实质
A. 有助于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
B. 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说明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可得出该政策是在原来的家庭隧道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延长承包年限,是进一步改革的体现,B项正确;A项是表象,排除A项;C项也只是表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产业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列图片是有关不同地区古文字的考古资料,对这些资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它们都没有演变成现代文字 B. 古代文明提供了实物佐证
C. 文字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 D. 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西亚地区、墨西哥、埃及、中国等地区古文字的考古资料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化的特征,D项正确;部分传统古文字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文字,如甲骨文,排除A项;材料中泥板、门楣、壁画、牛骨的考古发现,为古代文明提供了实物佐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文字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的印记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当初发行粮票和股票的时代背景。
(2)任选其中一个票证说明其史料价值。
【答案】(1)粮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生产力相对落后),需要定量供应;全国探索推进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股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增强企业活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更加深入。
(2)1955年发行的粮票: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建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飞乐股票: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粮票,根据材料“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当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票证”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生产力相对落后),需要定量供应;根据材料“将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可概括出全国探索推进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第二小问股票,根据材料“1984年”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根据材料“提出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增强企业活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更加深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提出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的设想”与“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当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票证”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发行的粮票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建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飞乐股票也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城市形成之初,城市所在领地的领主往往在城市中享有一系列经济特权,但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也开始对封建领主进行斗争,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变领主课税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西欧的国家中,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权反对封建割据的天然同盟军,为王权战胜封建领主、建立统一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来自于行会。在很多城市,当行会力量强大起来之后,就进入政府,由行会成员担任政府要职,参与城市决策和管理。最有名的当属佛罗伦萨,其行会政府使城市实现了自治。然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在行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商业贵族和大商人、大金融家,他们逐渐控制了行会政府,并且使自治政府变为其个人或小集团的工具,成为新的领主对城市进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民对抗领主的斗争;得到王权的支持;行会力量的推动。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也开始对封建领主进行斗争”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民对抗领主的斗争;根据“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权反对封建割据的天然同盟军”可知得到王权的支持;根据“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来自于行会。在很多城市,当行会力量强大起来之后,就进入政府,由行会成员担任政府要职”可知行会力量的推动。
【小问2详解】
内容:根据“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可知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根据“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可知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
积极作用:根据“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可知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可知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在支持王权的过程中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在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眼中,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新世界的某些现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他们发现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
——摘编自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对“美洲形象”的建构。
【答案】(1)形象:欧洲人认为:美洲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新世界”;美洲文明原始、落后;印第安人野蛮、奸诈;是劣等种族,注定会被欧洲征服。
(2)评析:用欧洲文明作为评判美洲文明的标准,体现了欧洲中心论;对美洲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文明的多样性;一再强调美洲的野蛮和落后,实质是为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征服制造舆论;最终给美洲带来灾难。
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6世纪左右的美洲与欧洲的发展差距;体现了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碰撞;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反思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世界。形象:欧洲人认为:根据材料“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可知美洲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新世界”;根据材料“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可知美洲文明原始、落后;根据材料“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可知印第安人野蛮、奸诈;根据材料“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可知是劣等种族,注定会被欧洲征服。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世界。评析:结合欧洲文明对美洲形象建构的实质和目的可知用欧洲文明作为评判美洲文明的标准,体现了欧洲中心论;对美洲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文明的多样性;一再强调美洲的野蛮和落后,实质是为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征服制造舆论;最终给美洲带来灾难。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6世纪左右的美洲与欧洲的发展差距;体现了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碰撞;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反思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
阐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
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
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巨大影响。
阐述: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如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
科学文化上,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及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和传播。
总之,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影响是最大的,全面促进欧洲进步,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当然,欧洲的殖民掠夺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他们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示例三
论题:早期全球化下的晚明大变局。
阐述:经济层面:在全球化的贸易浪潮中,中国凭借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大量白银流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改变中国传统的衣食结构,刺激人口的增长。
制度层面,故步自封、墨守封闭的海禁——朝贡体制已然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开放海禁,最终突破海禁——朝贡体制;白银的大量流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一定程度上又推动赋役制度改革。
文化层面:根植于商品经济的进步思潮产生;同时西学东渐出现,传播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科学文化,使中国在文化上逐步与世界接轨,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制度及文化等领域发生大变局。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18世纪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得出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史实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如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最后总结,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1951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国家财政第一次出现10.9亿元的结余。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提前完成。这表明抗美援朝运动( )
A 极大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 B. 客观上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 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D. 调动了人民革命积极性
2.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制定五年计一划,如一五计划1953—1957,二五计划1958—1962年,三五计划1966—1970年。如图是我国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结合所学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D. “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9%下降到1990年的不足109%;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 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 B. 市场机制促进作用
C.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D. 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4.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C. 社会主义建设艰苦探索的起航 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
5.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A.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6. 统治集团的形成是和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及庄园制的发展分不开的,他们在封建采邑的基础上,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这一现象描述的是13世纪的
A. 印度 B. 越南 C. 朝鲜 D. 日本
7.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 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B. 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C. 把地中海变成自己内海 D. 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9. 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开展环球航行活动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 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10. 下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 美洲白银严重匮乏
C. 中国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 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理大发现仅仅看作地理的发现,只是找到几条海上通道,或者一块新的大陆。”作者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 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B. 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开启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 促使西方优势的形成
12. 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B. 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D. 海上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13. 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己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A. 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 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 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 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以上政策的实质
A. 有助于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
B. 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说明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15. 下列图片是有关不同地区古文字的考古资料,对这些资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它们都没有演变成现代文字 B. 为古代文明提供了实物佐证
C. 文字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 D. 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的印记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当初发行粮票和股票的时代背景。
(2)任选其中一个票证说明其史料价值。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城市形成之初,城市所在领地的领主往往在城市中享有一系列经济特权,但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也开始对封建领主进行斗争,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变领主课税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西欧的国家中,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权反对封建割据的天然同盟军,为王权战胜封建领主、建立统一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来自于行会。在很多城市,当行会力量强大起来之后,就进入政府,由行会成员担任政府要职,参与城市决策和管理。最有名的当属佛罗伦萨,其行会政府使城市实现了自治。然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在行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商业贵族和大商人、大金融家,他们逐渐控制了行会政府,并且使自治政府变为其个人或小集团的工具,成为新的领主对城市进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在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眼中,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新世界的某些现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他们发现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
——摘编自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对“美洲形象”建构。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