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6页;答题卷1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肩水金关遗址曾出土汉宣帝甘露二年针对逃亡奴婢丽戎的通缉令。整个通缉从朝廷到郡、都尉府,到县,到乡里基层实现逐捕。此后,再反馈信息,由乡里,到县,到都尉府、郡,到朝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书行政闭环。这反映了文书行政( )
A. 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B. 加强了国家实时控制力
C. 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D. 提升了地方官员的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缉令从朝廷到郡、都尉府,到县,到乡里基层实现逐捕,并通过文书由乡里,到县,到都尉府、郡,到朝廷逐级反馈,有利于加强国家实时控制力,B项正确;文书行政系统由乡里到县,到都尉府、郡,到朝廷,不局限于基层,“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文书行政有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文书行政加强了国家实时控制力,文书行政与提升地方官员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 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 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所以出现户籍激增的现象;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户无主客,这就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副业,B项正确;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是宋朝的社会变化,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两税法,与“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与户籍制度作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国家 年份 瓜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 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 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 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 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400年至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朝贡的国家数量减少,反映了明朝朝贡贸易的收缩,体现了明朝外交关系趋于保守,A项正确;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属于私人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东南亚国家仍然向明朝进贡,宗藩关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仍旧是东方大国,这种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D项。故选A项。
4. 1965年,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中日友协(简称“三团体”)邀请5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受邀的日本青年团体冲破阻力来到中国,并赴各地进行了参观。8月26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会见了日本青年。这次活动( )
A. 得益于中日两国的正式建交 B. 开创了中日民间交往新局面
C. 标志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 D. 体现“亲、诚、惠、容”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1965年”“受邀的日本青年团体冲破阻力来到中国,并赴各地进行了参观。8月26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会见了日本青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日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民间交往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反映了中日民间交往新局面的开创,B项正确;1965年,中日尚未正式建交,也没有结束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排除AC项;“亲、诚、惠、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约翰尼斯~埃克哈特(约1260年—1327年)是德意志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和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摒弃外功与繁文缛节,人通过沉思达到人与上帝的合一。据此可知,他的思想(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B. 摆脱了基督教教义束缚
C. 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D. 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摒弃外功与繁文缛节,人通过沉思达到人与上帝的合一”可知,埃克哈特认为人通过沉思就可以与上帝交流,而不必借助教会,这与后来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说明他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D项正确;埃克哈特的思想与后来宗教改革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和文艺复兴无关,排除A项;他的思想主要是反对教会,而不是要摆脱基督教教义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自然科学对埃克哈特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自由行使领土权,他们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该和约( )
A. 竭力维持欧洲均势局面 B. 消除了欧洲各国的争端
C. 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D. 建立起大国协调的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4年(西方)。根据材料“各邦国有行使领土的权力,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各缔约国的国家主权,C项正确;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标志是拿破仑战争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协调为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反映了( )
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情况(部分)
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独占权,任何英商可自由进入印度市场。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 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 1900年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
A. 工业化推动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C. 技术进步改善了工人生活水平 D. 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情况,废除《谷物法》,通过《公共卫生法》,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的社会生产方式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在立法方面更加多元化,照顾到社会的各个阶层,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特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但材料内容不涉及此类,排除B项;《工人阶级住房法》是对当时工人权利的维护,但材料中还有其他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8. 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
A.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 B. 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
C. 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 D. 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商品交易中要求有契约,而且对契约的内容也做了较为规范的规定,说明汉代的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B项正确;材料是说明汉代商品交易较为规范,这是加强对商业限制的体现,而不是放松,排除A项;市场秩序不仅仅包括商品交易,而材料仅涉及商品交易的规范,C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契约的问题,和商业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图是中国古代地图(局部),图中路线所展示的是( )
A. 西汉的丝绸之路 B. 隋朝的运河交通 C. 唐朝的陆上道路 D. 元朝的贸易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示内容可知,该朝代的都城是长安(今西安),以长安为中心,有四条方向的道路:第一是前往新疆西北的路线;第二是前往中亚的路线,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第三是西南方向前往印度的路线,经西川到吐蕃,该路线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第四是东北方向前往朝鲜的路线,从营州入安东道,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同时图示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民族,东北有秣褐民族,由此可知应该是唐代,C项正确;汉代的丝绸之路还没有如此发达广阔,排除A项;材料图示反映的是陆地道路交通,排除B项;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今北京),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意大利各地纷纷出台城市的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保护公众健康。到了16世纪,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重视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发生( )
A. 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B. 客观上促进公共卫生进步
C. 导致了政治秩序的混乱 D. 健全了欧洲城市行政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意大利各地纷纷出台城市的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重视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黑死病的发生提高了人们的卫生意识,提升了公共卫生建设水平,B项正确;黑死病发生与社会转型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政治秩序混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黑死病后欧洲城市重视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健全了城市行政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图1、图2为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的经典名作,描绘了当时荷兰代尔夫特城镇的日常生活。图1中女子正抓住一个被安置在印度织锦台布上的玻利维亚银制水罐。图2中的女子在窗边读信,在土耳其风格的毯子上,一个青花瓷盘与各类水果清晰可见。这可以反映( )
A. 荷兰控制了全球海陆通道
B. 女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C. 浪漫主义成为了艺术潮流
D. 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女子正抓住一个被安置在印度织锦台布上的玻利维亚银制水罐”、“女子在窗边读信,在土耳其风格的毯子上,一个青花瓷盘与各类水果清晰可见”及所学知识可得,此时世界市场连接成一起,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D项正确;这幅作品的内容与荷兰相关,但是不能说“荷兰控制了全球海陆通道”,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女性地位的变化 ,排除B项;材料只是两幅图片,不能的出结论,浪漫主义成为了艺术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A. 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 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
C.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 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动信息,以及“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可见尽管美元地位下降,但仍保持在储备货币中的优势地位,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是其他货币的锚定物,这就使得美元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且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融资、国际投资中广泛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和互补性,C项正确;发达国家掌握国际金融主导权,排除A项;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并非再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排除B项;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放弃“双挂钩”责任,即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的义务,也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 )
A. 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 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 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 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崇祯历书》引入了大量西方元素,也就是说,《崇祯历书》的编著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崇祯历书》的编著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没有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崇祯历书》服务于农业生产,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14. 城邦时期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如科林斯使用的双翅飞马便是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的门德城邦,其钱币图案则挂着葡萄的酒罐。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 )
A. 商品经济地位突出 B. 文化多元特征显著
C. 帝王伟业世代传颂 D.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城邦时期(希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希腊城邦时期,不同城邦在钱币上镌刻不同的图案,反映了希腊城邦时代文化多元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城邦钱币镌以不同的图案,反映了文化的多元特征,未体现商品经济地位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帝王伟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 凸显文化包容 B. 鼓励社会互助 C. 注重家庭和谐 D. 强化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年(新加坡)。根据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可知,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意识,D项正确;虽然材料“求同存异”体现了包容性,但文化包容并不是新加坡政府此举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共同价值观的倡导,并非为了鼓励社会互助,排除B项;“注重家庭和谐”与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可知,这种作法不仅有助于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也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项正确;被压迫民族这种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的行为,不一定完全铲除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被压迫民族这种作法,只是在文化上保持传统,却没有排斥近代化事物,所以这种作法不能阻碍新兴国家近代化,排除C项;仅仅是这样的作法无法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一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一一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
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
(2)作用: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明初以来,里甲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里甲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可知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可知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根据材料得出成因,乡村治理中以宗族为中心,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乡村治理中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体现了法律和儒家思想的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共同作用,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通过用法律规范乡村,同时充分发挥儒家思想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功能,通过道德教化管理地方;同时据材料一“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影响乡村治理特点的重要因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一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可知土地改革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清)严如熤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建始县志》
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或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薯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地得以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过度的垦荒等导致茂密的森林被滥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道光年间”“明”“种番薯、包芦(玉米)”“番薯……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可得出,材料所述“粮食革命”指的是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入和广泛种植。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所学知识,以“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为论题,论述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等,并就如何正确开展物种交流作总结。具体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于明朝时期传入中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农业上,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商业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消极方面,造成了生态破坏。最后作总结: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论点(论题)论据(或论述)论证(认识、启示)三个维度表述成文,逻辑严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一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锭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I移民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追返回国;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1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倒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并对该时期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答案】(1)影响:丰富劳动力资源,加快北美地区的开发;推动美国工业、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美国社会存在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
(2)示例一选择50年代和60年代说明:
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50年代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示例二 选择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
8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大量涌向西欧和北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锭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得出丰富劳动力资源,加快北美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得出推动美国工业、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移民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得出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美国社会存在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可选择80和90年代。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吸引大量的移民。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各国劳动力涌入西欧和北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q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
(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得出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根据材料“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得出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材料“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得出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得出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得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得出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6页;答题卷1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肩水金关遗址曾出土汉宣帝甘露二年针对逃亡奴婢丽戎的通缉令。整个通缉从朝廷到郡、都尉府,到县,到乡里基层实现逐捕。此后,再反馈信息,由乡里,到县,到都尉府、郡,到朝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书行政闭环。这反映了文书行政( )
A. 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B. 加强了国家实时控制力
C. 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D. 提升了地方官员的素质
2.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 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 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3. 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国家 年份 瓜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 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 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 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 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4. 1965年,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中日友协(简称“三团体”)邀请5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受邀的日本青年团体冲破阻力来到中国,并赴各地进行了参观。8月26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会见了日本青年。这次活动( )
A. 得益于中日两国的正式建交 B. 开创了中日民间交往新局面
C. 标志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 D. 体现“亲、诚、惠、容”理念
5. 约翰尼斯~埃克哈特(约1260年—1327年)是德意志神秘主义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和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摒弃外功与繁文缛节,人通过沉思达到人与上帝的合一。据此可知,他的思想(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B. 摆脱了基督教教义束缚
C. 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D. 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6.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自由行使领土权,他们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该和约( )
A. 竭力维持欧洲均势局面 B. 消除了欧洲各国的争端
C. 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D. 建立起大国协调的体系
7. 下表反映了( )
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情况(部分)
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独占权,任何英商可自由进入印度市场。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 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 1900年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
A. 工业化推动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C. 技术进步改善了工人生活水平 D. 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变革
8. 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
A.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 B. 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
C. 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 D. 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
9. 下图是中国古代地图(局部),图中路线所展示的是( )
A. 西汉的丝绸之路 B. 隋朝的运河交通 C. 唐朝的陆上道路 D. 元朝的贸易路线
10. 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意大利各地纷纷出台城市的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保护公众健康。到了16世纪,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重视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发生( )
A. 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 客观上促进公共卫生进步
C. 导致了政治秩序的混乱 D. 健全了欧洲城市行政体制
11. 图1、图2为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的经典名作,描绘了当时荷兰代尔夫特城镇的日常生活。图1中女子正抓住一个被安置在印度织锦台布上的玻利维亚银制水罐。图2中的女子在窗边读信,在土耳其风格的毯子上,一个青花瓷盘与各类水果清晰可见。这可以反映( )
A. 荷兰控制了全球海陆通道
B. 女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C. 浪漫主义成为了艺术潮流
D. 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12. 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A. 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 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
C.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 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
13. 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 )
A. 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 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 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 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14. 城邦时期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如科林斯使用的双翅飞马便是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的门德城邦,其钱币图案则挂着葡萄的酒罐。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 )
A. 商品经济地位突出 B. 文化多元特征显著
C. 帝王伟业世代传颂 D.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15.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 凸显文化包容 B. 鼓励社会互助 C. 注重家庭和谐 D. 强化国家认同
16.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一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一一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清)严如熤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建始县志》
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一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锭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I移民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追返回国;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1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倒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并对该时期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q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