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6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0小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共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列对文明和财富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是波斯帝国,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
B. ②是亚历山大帝国,耶莫遗址是其早期村落代表
C. ③是古罗马帝国,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
D. ④是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图例可知,④是阿拉伯帝国,由于其地处欧亚中部,因此阿拉伯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D项正确;①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最东边抵达印度,与图②不符,排除B项;③是古罗马帝国,但是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是在东罗马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 苏美尔人十分注意对天文的观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以月的盈亏把两次新月出现的间隔时间作为一月,每月29天或30天,一年为12个月,其中6个月各为29天,另6个月各为30天,一年共354天。据此可知苏美尔人的历法( )
A. 受尼罗河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 顺应西亚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C. 是印度河流域辉煌的文化成就 D. 体现苏美尔人与尼罗河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其重视对天文的观察,其历法顺应西亚地区农业发展需要,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是生活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地区,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的诞生地在下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诞生于今天的尼泊尔地区,属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在图中的C处,故选C;A出是尼罗河流域,B处是两河流域,D处是黄河流域,排除。故选C。
4.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 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俄国)。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和文化上,基辅罗斯(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1240年,攻陷基辅罗斯是蒙古远征军而不是奥斯曼土耳其,排除A项;俄罗斯只是地跨欧亚两洲,排除B项;俄罗斯信奉的宗教最主要的是东正教而不是伊斯兰教,排除D项。故选C项。
5. 暴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宗教神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握拉丁语的主要群体,以至于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也走向衰落。这使欧洲( )
A. 进入漫长黑暗时期 B. 宗教的权威不复存在
C. 民族语言开始推广 D. 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导致欧洲教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逐渐衰落,在这种背景下,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提倡现世幸福,欧洲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D项正确;14世纪是中世纪末期,并不是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时期,排除A项;虽然黑死病导致欧洲教职人员大量死亡,但宗教生活仍然对民众生活有重大影响,排除B项;早在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排除C项。故选D项。
6.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3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市民多为商人及手工业者。 欧洲中世纪中期最富特征性的现象是行会组织,它是由同一手工业或商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以由此可见,神迹剧的演出内容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此时欧洲的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迹剧与维护基督教会封建统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A. 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 B. 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
C. 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 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1459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可知,《马可·波罗行纪》提供和丰富了新的地理知识,为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地圆说奠定了大航海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描述的真实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 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
A. 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 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 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 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发了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如白银的货币化,赋税制度的变革等,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是欧洲,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未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时期,排除C项;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只是欧洲世界贸易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9.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先后有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这些殖民公司( )
A. 名称都是源于各国把所发现地区当做印度
B. 都反映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 对于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的作用
D. 都是在19世纪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解散
【答案】C
【解析】
【详解】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这些国家建立殖民公司是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有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正确;建立东印度公司都是这些国家殖民扩张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因为把所发现地区当做印度,排除A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产生于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排除B项;D项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观察如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 1521~1544 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 年每年平均
黄金 2900 公斤 5500 公斤
白银 30700 公斤 246000 公斤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近代化角度看,西班牙、葡萄牙抢掠美洲大量黄金和白银,会造成本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冲击本国封建生产关系,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证明西班牙、葡萄牙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排除A项;16世纪世界市场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西班牙、葡萄牙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近代科学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该著作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这主要是因为《天体运行论》( )
A. 形成了重视实验的理性思维方式 B. 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C. 直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D项正确;近代科学革命形成的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A项说法有误,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不是因为《天体运行论》,排除B项;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天体运行论》仅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就之一,并不能直接促进启蒙运动迅速兴起,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国孤儿》是1775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
A. 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 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 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 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可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主张国家要由开明的君主进行管理,推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借《中国孤儿》中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来讽刺当时法国的专制王权,D项正确;《中国孤儿》是伏尔泰的著作,其目的是宣扬启蒙思想主张,而非推崇中国文化,排除A项;伏尔泰主张国家要由开明的君主进行管理,推行君主立宪,其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法国割据势力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 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 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 美国黑人获得公平对待促进南北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材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的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因此可知,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农奴获得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或干涉他们的自由,但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宣布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解放,而不是美国境内的所有黑奴,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6世纪,继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后,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都出现了自己语言的《圣经》译本。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 反映了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王权
C.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D. 打破了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后,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都出现了自己语言的《圣经》译本”可知,利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宗教改革实现信仰事务上的自主而非摆脱专制王权,排除B项;宗教改革不是要否定教会,而是要改革教会组织,排除C项;宗教改革并不否定宗教,依然信仰基督教,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随着在半岛的领袖地位日渐稳固,这里的人民重新发现并赞美着古典时代的知识。这里的诗歌、散文和绘画在颂扬古代世界的同时,强调人类个体之高贵,赋予人上帝的形象。“这里”指的是( )
A. 由多数公民掌权的雅典城邦 B. 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C. 连接起东西方的阿拉伯帝国 D. 15世纪经济繁荣的佛罗伦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关键语句为“在半岛的领袖地位日渐稳固”“诗歌、散文和绘画”“强调人类个体之高贵”。根据所学知识,半岛应为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当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得到传播,繁荣的经济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让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D项正确;雅典虽也在希腊半岛,但不符合重新发现古典时代的信息,也不是多数公民掌权,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横跨欧亚非,不是在一个半岛,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不是基督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在美国两院制立法机构体制下,存在所谓的登记在案的合法游说团体。他们直接到国会表达意见,从而影响议员的投票行为。据统计,1998~2010年,美国最大的前二十名游说团体一共花费了近38亿美元对美国国会进行游说。美国游说团体的行为( )
A. 是分权制衡精神的体现 B. 易造成立法公信力下降
C.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D.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游说团体。他们直接到国会表达意见,从而影响议员的投票行为”“美国最大的前二十名游说团体一共花费了近38亿美元对美国国会进行游说”可知,社会层面的游说团体通过巨额资金支持影响议员投票行为,进而影响立法,所以美国游说团体的行为容易造成立法公信力下降,B项正确;三权分立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并相互制衡,题干不能体现,排除A项;游说团体不能代表公民利益,排除C项;游说团体通过游说影响立法,题干并未体现其影响的方面和内容,不能体现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表是1701—1831年英国人口的分布情况(单位:万人)。表中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 )
1701年 1801年 1831年
农业区 194.9 260.5 369
工商业区 195.4 376 631.8
A. 人口变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 自由贸易增强了区域经济联系
C. 技术进步加速了城乡贫富差距 D. 自然地理格局决定着人口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701—1831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农业区与工商业区的人口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工商业区即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区即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可见这一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推动了人口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人口变动,体现不出城乡贫富差距,排除C项;自然地理格局影响人口结构,“决定“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8. 《谷物法》是英国于1815年实施的高额谷物进口关税的法案,该法案的实施导致英国国内谷物价格迅速飙升,工厂主的人工成本大大上升,遭到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并最终于1846年被废除。此后,英国开始逐步削减各项进口关税,并与外国进行谈判,试图降低英国商品出口到外国面临的关税水平。这主要体现了( )
A. 重商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而成为经济思想主流
B. 贸易保护主义因违背全球化潮流而被彻底废除
C.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议会改革获得更多政治权益
D. 工业革命紧密了英国工商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英国开始逐步削减各项进口关税,并与外国进行谈判,试图降低英国商品出口到外国面临的关税水平”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削减关税以及其推动的其他国家关税的削减,推动了英国的商品更多的运往世界,反映了工业革命紧密了英国工商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D项正确;重商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15—17世纪西欧的经济思想,以国家富强、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目的,以工商业为本位,发挥国家在工业生产、贸易出口等方面的作用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自由主义是流行于工业革命后到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思想,以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谷物法》的废除体现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排除A项;《谷物法》的颁布是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体现,但《谷物法》的废除并非代表英国或者西欧国家彻底废除贸易保护主义,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占据优势,排除B项;题干从经济层面论述经济政策的变化,而非从政治层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而法国一些学者则借助德国主流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著作,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保护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并获得了政界的认可。这反映了( )
A. 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 B. 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欧洲垄断资本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D. 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法德两国都主张保护本国产业,反对自由贸易,这主要是工业革命扩大了法德两国与英国的生产力差距,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不强,A项正确;当时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确实有所壮大,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垄断资本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关于各项发明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成果 意义
A 18世纪30年代飞梭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 1771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 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C 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 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
D 内燃机创制和应用 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B项正确;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复动式蒸汽机”的出现,为工业革命提供动力装置,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排除C项;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属于蒸汽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824年欧文成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B. 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C. 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 D. 未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4年(英国)。根据材料“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可知,新和谐公社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真正可行的实践模式,A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
A. 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C. 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D. 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马克思认为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旨在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D项正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表述过于绝对,不是这段话强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后人与当事人对历史的认识,排除B项;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但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不能超越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3. 《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如在其现有属地以外,今后再占领非洲大陆沿海的一块领地……均应在新的占领时,分别通知本议定书之其他缔约国方为有效。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 ②是宰割非洲的强盗协议
③加速了欧洲瓜分非洲进程 ④有利于调节列强间矛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这次会议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使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初步确认,为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加速了欧洲瓜分非洲进程,同时也有利于调节列强间矛盾,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全,排除。故选A项。
24. 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 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但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5. 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 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 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晚期,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的主张,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已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6. 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公里,4年后却升至180~220公里。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扩大到400多公里;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 一战进程的推进 B. 技术革命的进行 C. 军备竞赛的加剧 D. 飞机性能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1918年(欧洲)。根据材料“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对于武器以及飞机等要求不断提高,飞机时速和飞行高度大大提升,机枪性能也有所提升,A项正确;B项并不是一战时期飞机和机枪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要与战争有关,不涉及军备竞赛,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7. 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它已制止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等地的战争,但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说明联合国( )
A. 仍需加强内部协调机制 B. 否定了集体安全机制
C. 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 D. 促使强权政治合法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可知,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内部协调比较困难,A项正确,为最佳选项;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国际和平,这在于其否定了集体安全原则,但这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B项为次佳选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它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但材料重点在于阐明联合国作用的局限性,C不是材料的主旨,为次佳选项;联合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强权政治,排除D项。故答案为:A(3分);B(1分);C(1分);D(0分)。
28. 读如表,表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表明( )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A. 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B. 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反映了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到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这一过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开始,并非是局部反法西斯,美国卷入战争等事件也不是局面反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法西斯的进展,而不是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但材料中其它信息与此关系不大,此结论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
29. 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次战争”指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 B. 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C. “首先站起来”战斗是指平型关大捷 D. 美国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美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这次战争”指的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是1931年开始的,不是1941年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排除A项;“首先站起来”的战斗发生在1931年,而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发生在日军全面侵华后,排除C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美国已不是旁观者,排除D项。故选B项。
30. 有学者指出,严格来说,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可见,该学者( )
A. 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B. 全面客观地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否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 D. 认为甘地实际上为英国殖民者服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该学者认为甘地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其主张无法有效抵制英国殖民通知,所以甘地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可见他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A项正确;该学者并未全面客观地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该学者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但其没有否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排除C项;由材料“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可知,D选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士气。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新文化运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材料二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肉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说明“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答案】(1)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中国维新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巴西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工人运动与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说明:根据材料“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新文化运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中国维新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巴西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创新:根据材料“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肉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可知,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根据材料“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肉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材料“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可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工人运动与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与此同时,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韩冰《斯大林》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一政策中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粮食税
(2)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3)表现形式: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对比、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1年(苏俄)。变化:根据材料“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并结合新经济政策可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措施: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7、1928年(苏联)。根据材料“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可知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根据材料“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可知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根据材料“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可知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小问3详解】
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表现形式: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的特点可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6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0小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共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列对文明和财富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是波斯帝国,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
B. ②是亚历山大帝国,耶莫遗址是其早期村落代表
C. ③是古罗马帝国,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
D. ④是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
2. 苏美尔人十分注意对天文的观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以月的盈亏把两次新月出现的间隔时间作为一月,每月29天或30天,一年为12个月,其中6个月各为29天,另6个月各为30天,一年共354天。据此可知苏美尔人的历法( )
A. 受尼罗河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 顺应西亚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C. 是印度河流域辉煌的文化成就 D. 体现苏美尔人与尼罗河的斗争
3.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的诞生地在下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4.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 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5. 暴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宗教神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握拉丁语的主要群体,以至于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也走向衰落。这使欧洲( )
A. 进入漫长黑暗时期 B. 宗教的权威不复存在
C. 民族语言开始推广 D. 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
6.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7.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A. 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 B. 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
C. 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 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8. 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
A. 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 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 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 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9.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先后有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这些殖民公司( )
A. 名称都是源于各国把所发现地区当做印度
B. 都反映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 对于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的作用
D. 都是在19世纪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解散
10. 观察如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 1521~1544 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 年每年平均
黄金 2900 公斤 5500 公斤
白银 30700 公斤 246000 公斤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11. 近代科学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该著作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这主要是因为《天体运行论》( )
A. 形成了重视实验的理性思维方式 B. 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C. 直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12. 《中国孤儿》是1775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
A. 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 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 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 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13.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 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 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 美国黑人获得公平对待促进南北统一
14. 16世纪,继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后,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都出现了自己语言的《圣经》译本。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 反映了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王权
C.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D. 打破了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束缚
15. 随着在半岛领袖地位日渐稳固,这里的人民重新发现并赞美着古典时代的知识。这里的诗歌、散文和绘画在颂扬古代世界的同时,强调人类个体之高贵,赋予人上帝的形象。“这里”指的是( )
A. 由多数公民掌权的雅典城邦 B. 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C. 连接起东西方的阿拉伯帝国 D. 15世纪经济繁荣的佛罗伦萨
16. 在美国两院制立法机构体制下,存在所谓的登记在案的合法游说团体。他们直接到国会表达意见,从而影响议员的投票行为。据统计,1998~2010年,美国最大的前二十名游说团体一共花费了近38亿美元对美国国会进行游说。美国游说团体的行为( )
A. 是分权制衡精神的体现 B. 易造成立法公信力下降
C.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D.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17. 下表是1701—1831年英国人口的分布情况(单位:万人)。表中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 )
1701年 1801年 1831年
农业区 194.9 260.5 369
工商业区 195.4 376 631.8
A. 人口变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 自由贸易增强了区域经济联系
C. 技术进步加速了城乡贫富差距 D. 自然地理格局决定着人口结构
18. 《谷物法》是英国于1815年实施的高额谷物进口关税的法案,该法案的实施导致英国国内谷物价格迅速飙升,工厂主的人工成本大大上升,遭到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并最终于1846年被废除。此后,英国开始逐步削减各项进口关税,并与外国进行谈判,试图降低英国商品出口到外国面临的关税水平。这主要体现了( )
A. 重商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而成为经济思想主流
B. 贸易保护主义因违背全球化潮流而被彻底废除
C.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议会改革获得更多政治权益
D. 工业革命紧密了英国工商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19. 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而法国一些学者则借助德国主流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著作,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保护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并获得了政界的认可。这反映了( )
A. 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 B. 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欧洲垄断资本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D. 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20. 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关于各项发明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成果 意义
A 18世纪30年代飞梭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 1771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 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C 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 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
D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A. A B. B C. C D. D
21. 1824年欧文成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B. 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C. 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 D. 未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2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
A. 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C. 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D. 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23. 《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如在其现有属地以外,今后再占领非洲大陆沿海的一块领地……均应在新的占领时,分别通知本议定书之其他缔约国方为有效。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 ②是宰割非洲的强盗协议
③加速了欧洲瓜分非洲进程 ④有利于调节列强间矛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 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 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25. 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 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 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26. 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公里,4年后却升至180~220公里。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扩大到400多公里;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 一战进程的推进 B. 技术革命的进行 C. 军备竞赛的加剧 D. 飞机性能的提升
27. 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它已制止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等地的战争,但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说明联合国( )
A. 仍需加强内部协调机制 B. 否定了集体安全机制
C. 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 D. 促使强权政治合法化
28. 读如表,表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 )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A. 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B. 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9. 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次战争”指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 B. 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C. “首先站起来”的战斗是指平型关大捷 D. 美国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该战争
30. 有学者指出,严格来说,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可见,该学者( )
A. 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B. 全面客观地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否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 D. 认为甘地实际上为英国殖民者服务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士气。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新文化运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材料二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肉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说明“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与此同时,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韩冰《斯大林》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一政策中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