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陶寺遗址位于今山西襄汾县,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还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当时
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B.制陶工业分工严密
C.墓葬文化已经体现儒家礼制D.“家天下”观念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出现“教以骑射挽强之术”,而少数民族也引进汉族的角抵、缘檀、跳丸等体育活动。材料描述的现象可以印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不断开发B.对外交流繁荣兴盛C.政权更替异常频繁D.民族文化多元交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许多名篇名作碰撞出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现着作者的不朽风骨。从下列宋词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是
A.一览盛世繁华B.歌颂传统文化C.渴望收复失地D.批判封建社会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朝察举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5.《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风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这说明《红楼梦》
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B.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黑暗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D.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风格
6.“地球上的四个文明古国中,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唯有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华文化却是面临断绝之忧。”这是因为该条约
A.是中国赔款数额最大的B.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造成中国主权丧失最多D.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版图的狂潮
7.报纸是了解某个时期社会时事的重要资料来源,民国三十七年,国民党《中央日报》报道某次战役的新闻标题为《辽西国军完成部署,大歼灭战即将展开》,副标题是《长春国军坚守中央大楼》。据此判断,新闻报道中提及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8.在历史学习中,折线图用数据变化反映出某一历史史实。根据下面折线图中民族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判断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是
①处民族工业的起步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②处后民族工业总数增加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鼓励
③处民族工业平均设厂数稳步增长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
④处民族工业总数激增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交通的发展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变迁。推动以下两幅图片所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科学技术的进步B.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交通设施的改善D.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
在雅典担任陪审员的公民,有不少是年老的退伍公民。伯里克利时期规定,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送给每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售两个欧布尔的津贴。材料反映了
津贴制度只针对年老退伍的雅典公民B.每一个雅典人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
津贴制度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热情D.担任陪审员是每一个雅典公民的义务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下面选项对材料所述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英国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封建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D.英国实现现代化走了和平崛起之路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材料反映出19世纪中期俄、中两国都
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B.面临统治危机C.暴露出农奴制的腐朽D.被迫开放国门
《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2年)》中指出.2020年以来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威胁到粮食安全、加剧贫困与不平等。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将难以承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这表明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不断加强B.人类活动导致的负面效应难以根除
C.应深化国际合作以应对危机D.国家间的竞争集中于气候治理方面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请完成第14、15小题。
一组同学参观了山西青铜博物馆,拍摄了下面的商周青铜文物照片,准备进行一场研究性学习。根据这些文物的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礼乐制度完善的古山西B.制作技艺高超的青铜器
农耕文明发展的古山西D.功能范围众多的青铜器
二组同学聚焦山西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开展实践调研。下面是他们整理的老字号“六味斋”在太原的发展,由此可知这一老字号
1938年北京“天福号”盛荣广师傅在太原开店。 1956年“六味斋”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 1997年在太原六味斋酱肉店和六味斋肉制品厂基础上改制成立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六味斋从此跨上了快速发展的企业之路,在太原市民中树立了六味斋的良好形象。 2011年“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见证了传统制作工艺的进步B.经历了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的变革
C.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D.体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国饮食文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伴而行。下面是李华同学以"中外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为主题设计的学习板块。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板块一【文物展品中感受文明多样】
珍贵文物展品蕴含不同的文明。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分别简述两件文物中蕴含的文明成就。(4分)
板块二【科技发明中见证文明进步】
重大科技发明见证文明进步。分别简述下面科技发明用于航海事业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2分)
板块三【历史现象中见证文明交往】
真实场景中再现文明交往。分析场景一中,中国获得欧洲各国支持的原因,简述场景二现象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国家政策直接反映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在黄老思想的支配下,国家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思想在财政政策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无为而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封建社会,社会财富的增长较为缓慢,富商巨贾的社会财富及其垄断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中央经济权力。——摘编自《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面临的问题。并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国家治理中出现的此类问题的。(4分)
材料二据估计,当时农民耕种的土地少于1914年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耕地减少,加上严重的旱灾和运输瘫痪,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上百万人饿死。世界大战、革命、国内战争和恐怖饥荒等连续八年的破坏,使国家濒于崩溃。它的生产设施同1914年达到的指标相比,倒退了几十年。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暴露了革命队伍本身存在深刻的幻灭感。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使苏俄“国家濒于崩溃”的具体史实及列宁解决危机的应对之举。(3分)
材料三“一国两制”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好制度。港澳回归祖国,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香港、澳门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港澳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香港新选举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道路越走越宽广。——摘自《人民日报》(夏宝龙:“一国两制”这一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2022.11)
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这一好制度“好”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3分)
历史上不同国家近代化的历程推动着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大革命不仅开创了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而且大革命本身就具有政治现代化的典型意义。正是由于这场革命,法国大踏步地走上依法治国的历程,并始终坚守着人民主权和法治的阵地。大革命不仅提出了建立现代国家的理论框架,而且也提供了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践模式,正是这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实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摘编自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试点的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成绩引人瞩目的同时,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工业化建设历程》
根据材料一,结合具体史实说明法国政治现代化的具体实践。(2分)
材料二中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的“政治演出”分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变化的特点。(2分)
综上所述,归纳国家发展过程中推动近代化发展的共同因素。(2分)
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9.世界现代史是一部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李老师以“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为主题设计了大单元复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绘制导图——构建单元知识结构】(4分)
根据以下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并简述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任务二【释读图片——寻找中外史事联系】(4分)
图一、图二史事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它们分别与上面图示中①②处史事有何内在联系
任务三【梳理年表——培育多元历史思维】(7分)
请从下面的大事年表中选择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历史答案
1-15.ADCDB BADBC CBCBA
简答题(共10分)
图一:法典的颁布,见证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楔形文字记录历史,体现国家治理,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等。图二:青铜器精美的花纹反映出我国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历史;鼎用于祭祀体现权力大小和等级高低等。评分说明:分别答出上述任意一点各得2分,共4分。
图三: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远洋航行,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1分)图四:蒸汽轮船用于航海事业,加强了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1分)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欧洲试图摆脱对美国、苏联的依赖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影响:促进了中国和欧洲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进了中欧人民的友谊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考查主线】中外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一“汉谟拉比王”“下端为《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法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制和楔形文字等角度简述《汉谟拉比法典》蕴含的文明成就即可。根据图二“后母戊鼎”“‘后母戊’三字”“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饕餮纹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青铜器上的文字、花纹等角度出发概括其蕴含的文明成就即可。第(2)题,根据图中“出现在航海地图上的指南针”“蒸汽轮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指南针与蒸汽轮船在航海上得到应用对世界的影响即可。第(3)题,第一小问,根据场景一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71年”“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议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根据场景二中“2013年:去程80列;归程0列……2018年:去程3696列;归程2667列”“涉及城市包括从沿海到内地的大部分城市,商品包括电子、汽车、农产品、机械、玩具等”可知,中欧班列双向贸易持续增长,参与贸易的城市和商品覆盖面大,据此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对中欧双方和经济全球化两方面简述影响即可。
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问题:财政政策受黄老思想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缓慢;富商巨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经济权力。(2分)做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等措施,使中央政府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答出任意一点措施得1分,共2分)
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的国内三年战争;严重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应对之举: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
“好”在哪里:“一国两制”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好制度;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1分)
【考查主线】中外国家治理政策。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西汉建立后,在黄老思想的支配下,国家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财富的增长较为缓慢“富商巨贾的社会财富及其垄断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中央经济权力”总结答案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关于经济方面的描施并写出其影响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世界大战、革命、国内战争和恐怖饥荒等连续八年的破坏,使国家濒于崩溃”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农民”“饥荒”“1921年”“列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颁布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据此总结答案即可。第(3)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一国两制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好制度”“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道路越走越宽广”总结答案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即可。
(1)在法国大革命中,随着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先后通过了《人权宣言》以及1791年宪法等;(1分)这些法律文件,不但否定了封建的王权和等级制度,而且还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如人权和法治,并加以实践。(1分)
历史事件:日本明治维新;(1分)中国戊戌变法。(1分)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掀起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1分)
(3)由模仿苏联到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战略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革命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国家政策支持;科技的推动等。评分说明: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考查主线】中外近代化探索。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法国大革命不仅开创了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而且大革命本身就具有政治现代化的典型意义"“大革命不仅提出了建立现代国家的理论框架,而且也提供了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践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制定1791年宪法等史实及其影响的角度来作答。第(2)题,第一小间,根据材料信息“日本”“脱亚入欧”“并没有完全西化”“穿上了西服”“握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日本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信息“维新思想家”“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者的联系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得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变化的特点是由模仿苏联到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由材料信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得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变化的特点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战略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第(4)题,根据材料中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事,归纳国家发展过程中推动近代化发展的因索即可。
探究题(共15分)
(1)变化: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出现。(1分)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成立后,欧洲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中发挥着目益重要的作用;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俄罗斯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广大发属中国家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等,都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2)影响:图一: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图二: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等。(答出任意点得1分)联系:图一与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同时也使用战争手段试图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并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分)图二与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团结合作、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精神。(1分)
示例一: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途径。选择的史事:联合国成立;欧洲共同体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它是人类建构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促进欧洲国家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具有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职能,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示例二:大国实力消长是影响国际格局的决定因素。(要点提示: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成立、欧洲共同体建立、苏联解体等)
示例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点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评分说明:给出恰当的观点得1分,论述过程中围绕基本史事有理有据,任意一点得2分,共6分。
【考查主线】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知识结构导图中“二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可知,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二小问,根据“美国”“苏联”“冷战”“苏联解体”“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亚非拉国家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冷战开始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随着欧盟成立,欧洲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都冲击了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走向瓦解等,据此史实作答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图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反映的史事是抗美援朝战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即可:图二“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反映的史事是万降会议的召开,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知识结构导图可知,①处史事是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同时也使用战争手段试图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并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②处史事是亚非拉国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团结合作、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精神,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第(3)题,根据题干设问要求,选取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选取的事件提炼观点,可从事件的共同影响等角度提炼,再结合选取的关联事件阐述说明观点,注意观点与史事、论述之间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两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