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常考概念和运用(专项训练)(解析版)

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常考概念和运用(专项训练)
1.【分封制】(2024·山东日照·二模)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统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贵族的后裔,主要是为了体现周王室是这些先代贵族的共主,从而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周王室和这些先代贵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并不是强化血缘等级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为了建立贵族的联合统治以及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
2.【敬天保民】(2024·清华大学3月高三诊断测试·24)商朝时“王权神佑”的思想观念盛行,商贵族标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对天命观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释。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植根久远的历史传统 B.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
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国家治理强调政权合法性
【答案】B
【解析】商朝时“王权神佑”的思想观念盛行,但是商朝被周朝所取代,所以周朝统治的时候,就需要有适合自己统治的天命观,所以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对天命观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释,据此可以得出统治需要影响了思想观念的嬗变,故选B项;题干所述西周的天命观,确实有人文精神的色彩,但题干并未涉及到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人文精神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商朝的思想观念,并未提到夏
朝的,所以C项有关“反思夏商文化”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述天命观是为了证明统治的合法性,而与国家治理无关,排除D项。
3.【华夏认同】(2024·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 (下表)。
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 出现次数 示例
指京师 9 “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 17 “咨女殷商, 女穀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 145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 6 “以负海攻负海, 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 1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京师、国境之内、诸夏之领域、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夏之领域”,说明先秦文献中“中国”强调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的含义,折射出了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王朝疆域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一词的不同含义,并不能得出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4.【大一统】(2024·全国·模拟预测)相较于《史记》,班固将《汉书》中的《匈奴列传》增为上、下两卷,除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旧文之外,还增加了从李广利投降
匈奴到淮南王刘玄更始末年的史事,从而使匈奴历史有了完整的记载。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民族关系稳定 B.大一统进一步发展
C.边疆治理有效 D.华夷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朝政府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汉书》相较于《史记》增加了有关匈奴的内容篇幅,使匈奴历史有了完整的记载,说明东汉时期汉朝政府对汉匈关系更加重视,反映出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东汉时期汉匈关系有战有和,“民族关系稳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边疆治理的情况,无法得出东汉时期边疆治理有效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匈关系,而非华夷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大一统】(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中司马迁“(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可知,正是汉代疆域的扩张和时代的大一统风貌,使得司马迁的历史考察畅通无阻,有了亲身接触历史的机会,这说明《史记》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A项正确;“天人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否“重视”历史现场调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条件,没有体现文化遗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社会转型】(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任士之风渐起,与此相适应的酬劳俸禄正式产生。战国时期,燕昭王“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魏国李悝变
法强调“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士人群体主导各国的发展 B.社会转型趋势不断加强
C.世卿世禄制退出历史舞台 D.流行“无功不受禄”观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与士人群体兴起相适应的酬劳俸禄产生并不断发展,强调论功定禄、无功不受禄,反映出官僚政治不断发展,社会转型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士人群体主导各国的发展,叙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此时的历史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流行“无功不受禄”观念,不能士群体代替整个社会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7.【天人感应、大一统】(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后,“天子(汉武帝)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易王在一次谈话中,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董仲舒明白其意图,并进行了中肯的规劝。这反映出( )
A.汉武帝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B.汉武帝不重视董仲舒思想
C.董仲舒坚持“春秋大一统” D.察举制已经背离设计初衷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易王在一次谈话中,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董仲舒明白其意图,并进行了中肯的规劝“可得出董仲舒规劝易王不要谋反可知,董仲舒坚持“春秋大一统”,C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汉武帝是否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察举,排除D项。故选C项。
8.【门阀政治】(2024·湖南名校联考一·3)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年)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4人次中,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  )
A.阻碍了历史进步 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
C.改变了皇权专制 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占总数的19%”可知,士族门阀势力担任诸多核心官职,在刘宋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刘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色彩,是官僚政治的异化,故选D项;刘宋时期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士族势力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贵族政治的回归,排除B项;门阀政治是皇权专制下的特殊产物,排除C项。
9.【礼法结合】(2024·湖南长沙3月高三调研·4)《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描述武松手刃仇人,为兄报仇的情形。按照《宋刑统·斗讼》“斗殴杀人”条载:“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斗殴杀人者,绞。”然而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一法律案例侧面上反映出宋代(  )
A.法律判决缺乏严格执行 B.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 D.开启礼法结合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松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手刃仇人,按照法律应被判死刑,因在儒家伦理中这被视为正义之举,最终的判决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说明在宋代的法律判决中,伦理道德观念对判决结果产生了影响,即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故选C项;中国的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的判决不仅仅依据法律条文,还会考虑到道德、伦理等因素,材料中的做法正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判决表现,是严格执行中国法律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判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人为的影响,并且宋代是人治也不是法治,排除B项;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在汉代已经出现,排除D项。
10.【侨置】(2024·新高考七省联考·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谈到:“然人士流移,非一朝可复;而吴(东吴)平未几,五胡之乱复起,南北隔越,侨置之州郡县遂多,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此则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
A.表明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B.旨在预防地方割据重演
C.深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 D.推动官吏群体的儒家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并结合纲要上册第7课所学九品中正制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相对于其他阶层,士族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九品中正制利于选拔相对优秀的统治人才,故选C项;“士族门阀势力强大”不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地方割据下的产物,九品中正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后来发展到仅以家世为主,“推动官吏群体的儒家化”不合逻辑,排除D项。
11.【均田制】(2024·江西高三3月联考·3)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户主邯寿寿年五十六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十三岁 小女 亡弟妻孙年三十六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四十四亩已受 二十亩永业 二十三亩口分 一亩居住园宅 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 八十七亩未受
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C.国家严控着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
【答案】B
【解析】由乡籍记录中的“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八十七亩未受”可得,当时由于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土地兼并现象继续发展,导致均田制下的农民受田不足,故选B项;由“二十亩永业”、“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可知,这是指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属于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而不是自耕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的结
论,排除A项;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国家严控土地的结论,反而因为应受田农民却受田不足,说明当时国家并未能严格控制住土地交易,排除C项;题干所述时间为701年,当时处于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是比较大的,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租庸调制】(2024·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3)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很多破产的自耕农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选D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的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而不是“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赋税制度征税依据的变化,材料不涉及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百姓的赋税负担实际上有所减轻,排除C项。
13.【台谏合一】(024·北京丰台区二模·4)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  )
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 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
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宋朝以后,台官和谏官的任命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由皇帝转变为百官。这表明宋朝出现了“台谏合一”的现象,意味着皇帝通过台官和谏官对百官的监督更加严格,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台官、谏官虽然职责发生了变化,但职责依旧分明,“混乱不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宰相权重的局面在宋朝之前就已经逐渐改变,排除B项;
材料内容只是台官和谏官职责的变化,官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14.【主户、客户】(2024·江苏如皋二模·4)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  )
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
C.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宋朝时期,如果佃户想要与地主解除土地契约,“更不取主人凭由”,只需要“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可,并且,如果地主不同意,佃户还可以向官府申诉,“许经县论详”,据此可知,佃户在社会身份上与地主是平等的,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起移”意思是说和雇主解除契约,而不是“迁往别处”,即题干之意与“人口流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有关“土地买卖”,排除D项。
15.【宋明理学】(2024·河北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检测·4)南宋学者张栻执掌岳麓书院时提出“传道济民”的主张,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一旦为民众所遵从,可以“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这样便可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张栻的观点(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窠臼
C.根源于南宋的外部环境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1课所学宋代理学可知,张栻提出“传道济民”,希望充分发挥儒家纲常伦理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引导民众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反映了张栻等理学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张栻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排除B项;“外部环境”不合史实,应为“内部需求”,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不合史实,应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排除D项。
16.【小农经济】(2024·广东深圳二模·6)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 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堰坝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在该地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东南山区的农林产品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商品化趋势。大量商贩利用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需要堰坝蓄水灌溉以保证农业生产,而商贩需要畅通的水路来运输商品以追求商业利润。这种纠纷反映了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故选D项;材料中不涉及外来引进的高产作物,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区域性商帮兴起于宋代,明清走向兴盛,且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商帮,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国内的商业活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
17.【改土归流】(2024·湖北武汉四月调研·5)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借助本土力量”等信息可知清朝地方政府注重民间救济,改土归流后借助本土力量进一步发展社仓,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势力并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故选D项;材料主要介绍云南地区推行备荒救济的社仓,不能得出奠定现代国家版图基础的结论,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奠定现代国家版图,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没有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材料仅仅介绍云南地区的社仓制度,尚未形成社会的保障体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
18.【摊丁入亩】(2024·广东一模·6)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 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
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 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中期以后”及所学,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材料中对丁的统计出现了小数或者采取了粮食计量单位的统计方式,体现了赋役制度变革的影响,故选D项;丁的数量出现小数并非因为管理松弛散乱出现的失误,而是因为赋役制度的变革,且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排除A项;据材料“对‘丁’的统计使用……等粮食计量单位”可知,材料主要是丁数量的统计变化,没有涉及将实物折算成银两等赋税征收方式,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丁数量的统计发生变化,主要是国家赋税的征收,没有涉及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19.【经世致用】(2024·安徽皖北高三3月联考·5)清初大儒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在“习讲堂”所题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反映出其(  )
A.致力儒学复兴 B.适应经济需要 C.追求崇实黜虚 D.摆脱传统儒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可知,颜元认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必须去掉诸多的弊端,靠习行教育加以纠正,告诫学子要认真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把握人才、政事、道统和命运的关键,即追求崇实黜虚,故选C项;宋朝儒学已经复兴,排除A项;“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强调培养经世实用人才,而非适应经济需要,排除B项;清初大儒颜元并未摆脱传统儒学,D项说错误,排除D项。
20.【工商皆本】(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4)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材料表明(  )
A.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B.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陆楫认为,一个地方如果奢侈,那么那里的民众生活会相对容
易;如果节俭,则生活会较为困难。顾公燮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奢华的消费会促进经济活动和民众的生活,两位作者都强调了消费和经济活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看到了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表明对商业的认识更为深刻,故选B项;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影响,当时的传统义利观并未遭到颠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不占主流地位,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材料观点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不能表明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排除D项。
21.【西学东渐】(2024·山西高三1月调研·27)明清之际,徐光启把西方科技纳入理学“格物致知”的框架;以著录儒家经典以及儒家学者的著作为主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西方科学著作。这体现了(  )
A.西学中源说的确立 B.西学冲击下程朱理学地位动摇
C.国人观念根本改变 D.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意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之际,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中国,被中国儒家思想所吸收,将其纳入到儒家体系的框架之中,即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故选D项;材料并未探讨西学的渊源,不能得出西学中源说确立的结论,排除A项;明清之际,程朱理学地位并未动摇,排除B项;明清之际,国人用儒家思想吸纳西方科学,“根本”一词有误,排除C项。
2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调研·7)以下漫画《光绪和瓦德西过圣诞》由外国人所画,于1902年1月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双月刊THE RATTLE(《喋喋不休》)上,该漫画(  )
A.侧面反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再现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议和
C.旨在讽刺帝后间的激烈斗争 D.体现西方对清朝实施新政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光绪帝和慈禧逃跑到西安。慈禧太后话中的“野蛮人”指的是占领北京的八国联军统帅一瓦德西,漫画表面上描述的是是否穿“洋装”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清政府对帝国主义侵略采取的妥协投降态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A项;议和指的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材料中并没有议和场景,排除B项;从漫画中只能看出慈禧太后单方面对于光绪皇帝的训斥,得不出来“激烈斗争”这一表述,排除C项;虽然此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但从场景本身和慈禧太后的态度无法得出清廷正在寻求西方的支持,排除D项。
23.【民族工业】(2024·山东日照二模·7)下表为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其中②代表的是(  )
年份 ① ② ③ ④ 美国 中国 其他
1912 54.8 19.4 8.1 2.8 0.8 9.1 5.0
1913 54.1 19.2 8.7 2.8 0.5 9.5 5.2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1913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激烈,为应对即将来临的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同时日本却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②是日本,故选B项;鸦片战争以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关税额占比应该是最高的,故①是英国,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日益强大,故③应该是德国,排除C项;第二交工业革命时期,法国工业产值下降,已经落后于美国、德国,故④应是法国,排除D项。
24.【官督商办】(2024·广东惠州一模·7)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久,以中小型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多家官督商办企业,以及造纸公司、玻璃公司之类的民办企业,纷纷在上海发行股票招集资本,大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这表明上海地区(  )
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B.创新商业经营形式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上海地区的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股票招募资金,采取股份制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这体现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故选B。材料不止是洋务企业,且材料未体现新经营方式的成效,无法说明洋务运动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解体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D项。
25.【农业结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7)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A.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 D.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936年相比1920年,外国资本产值占比下降,中国资本产值占比上升,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结合所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故选A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但这一时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并未能完全避免动荡,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产值总量,看不出不同产业的产值比例,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优化,排除D项。
26.【现(进)代化】(2024·河南开封三模·29)下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据材料可知(  )
研究史实 人物 研究视角 结论
洋务运动 萧一山 民族自觉 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
蒋廷 近代化 开启“全盘西化”步伐
钱穆 民族文化 “中体西用”再好不过
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
C.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D.政治立场制约历史研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学家的各自选取的研究视角和得出的相应结论可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结论是受研究视角影响的,故选C项;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中“决定”一词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事件是能够形成定论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三位历史学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排除D项。
27.【厘金制度】(2024·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28)图5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19世纪五十年代财政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图5
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
A.社会局势动荡 B.民族工业发展 C.半殖民地深化 D.封建剥削加重
【答案】A
【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世纪50年代,晚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厘金占比急剧上升,田赋和关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田赋占比下降。据材料“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
立关卡……称为‘厘金’”可知,厘金是一种临时加征的税,厘金占比急剧上升体现清政府临时征税的税率和数额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军费支出等急剧上升,征收厘金有助于解决军费开支等问题,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中国的民族工业起步是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深化,但厘金从1853年就开始急剧上涨,半殖民地深化并不能解释整个19世纪50年代的情况,排除C项;19世纪50年代,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田赋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下降,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征税数额等的变化,无从得出“封建剥削加重”的结论,排除D项。
28.【中体西用】(2024·广东佛山燕博园高三能力测试(CAT)·6)图1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
具结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图1
A.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B.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
C.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 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72年”“学习机艺”“听从中国派遣”可知詹天佑出国留学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制造技艺,最终目的是服从清政府的需要,用于维护清朝统治,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华夷观念依然比较浓厚,民众对留学依然心存疑虑,所以需要通过签订保证书达成协议,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是科举制,排除C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表现为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留学生,詹天佑出国留学只是个体行为,无法作为教育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
29.【实业救国】(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二·6)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
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核心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 C.编练新军 D.实业救国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可知,张之洞在洋务运动破产后,主张通过加强商务和工政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新方向,即实业救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张之洞主张“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并没有关于推行新政的描述,排除B项;张之洞虽然提及要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但并未明确提出编练新军,排除C项。
30.【预备立宪】(2024·福建高三4月检测·7)1902年,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写道:“当此形势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康有为的观点折射出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丧失群众基础 B.立宪派的实力大大削弱
C.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 D.反对封建专制成为共识
【答案】D
【解析】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在1902年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这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主张“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说明他对当时兴起的革命持反对态度,这就意味着即使社会上对立宪和革命有不同意见,但反对封建专制则是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共识,故选D项;康有为的文章是《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所以这并能折射出改良主张仍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不是丧失群众基础,排除A项;1902年立宪派实力并未大大削弱,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只是康有为的主张,不能反映出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排除C项。
3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024·湖北武汉四月调研·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  )
A.是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可知,该宣言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政策,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故选B项;材料“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不体现俄国道路,更没有体现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发表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排除C项;该宣言主要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作用有限,排除D项。
32.【三三制】(2024·广东揭阳二模·9)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改选县政府。普遍实行民选”可知,这些举措注重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这会促进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治理,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得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D项。
33.【新民主主义社会】(2024·广东深圳二模·10)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营企业与合作社……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可知,1952年处于过渡时期,我国不仅出现了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等,还保留了私营商户,两者并存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而国营企业等不抢购热门畅销货也体现了对私营商户的
照顾,反映了其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项;1953年三大改造才开始,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的物资以农产品为主,如豆类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产业结构强调农轻重的发展情况,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等的发展情况,该说法也夸大了交流会的作用,排除D项。
3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24·安徽安庆三模·9)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争端中倡导和平解决的一贯立场;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以及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亚非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是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体现。综上,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C项;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特点,与建国初期不符,排除D项。
35.【八字方针(1960)】(2024·河北衡水一模·9)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答案】A
【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26课所学国民经济调整可知,为了克服困难,国家对国民经
济进行调整,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材料中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都有增长相合,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不合时空、史实,1963年至1965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且没有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B项;“出现变化”不合史实,应为“没有变化”,排除C项;“三线地区”偷换空间,与材料提及的是全国的投资建设相悖,排除D项。
36.【三线建设】(2024·天津十二区县二模·8)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80年代攀枝花的人口显著增长,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三线建设,攀枝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发展是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反映,故选A项;国民经济于1965年调整完成,材料中攀枝花人口的变化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与国民经济调整无关,排除B项;东西部地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史实错误,排除C项;改革开放初期人口主要从内地向沿海开放城市流动,排除D项。
37.【封君封臣制度】(2024·广东广州二模·12)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圈地运动的兴起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答案】D
【解析】城堡建设本身是封建领主的实力体现,而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也是领主权力的象征,15至16世纪英国掀起摧毁城堡的运动,意味着封建领主势力的衰落,代表其背后的封君封臣制度走向衰落,故选D项;圈地运动是贵族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而圈地养羊的过程,与题意不
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是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发生在16世纪,与题干时间和题目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民族国家形成是英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增强的结果,而与城堡的兴衰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38.【西欧封建庄园】(2024·河北十堰高三4月调研·10)在中世纪西欧,各庄园领主和佃农们共同组成村民会议,商讨公共事宜。例如,1425年,在莱斯特郡的一个包含3个庄园的村庄,村民会议规定:“共用地使用须协商一致,要经过3位领主和整个村庄的一致同意。”这种做法(  )
A.深受古代雅典政治的影响 B.保证了村民获得广泛权利
C.体现了庄园自给自足特点 D.有利于增强决策的权威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组成村民会议......商讨公共事宜”可知,体现了领主和佃农组成的村民会议对庄园事务通过商讨共同决定并实施,这有利于增强决策的权威性,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西欧庄园通过共同协商解决村庄事务的方法,未提及这一管理方式的渊源,深受古代雅典政治影响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的西欧也具有等级社会的特征,村民是被统治阶级,不可能获得广泛的权利,“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村民会议规定......‘共用地使用须协商一致’”可知,体现了对公共用地的规范使用,庄园自给自足是其经济结构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9.【西欧农奴制】(2024·山东高三3月联考·11)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 D.得益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首先,农奴通过赎买人身自由,获得了更多的人身权利和自由,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其次,农民阶层的崛起和参与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最后,庄园经济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近代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13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变革,孕育着近代化的诸多因素,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从材料“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
以赎买人身自由”,可以看出封建领主的收入并没有减少,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业资本的发展、货币地租的出现、农业技术的改进、国内外市场的形成以及封建制度的阻碍等,“导致”过于单一,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揭示的是庄园领主对农奴的管理有所松动,而城市自治运动与市民阶层紧密相关,自由的身份是市民阶层的普遍属性,应该是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40.【新航路】(2024·河南开封三模·33)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人欧洲 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力量,利用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大量采购并销售中国瓷器等商品,从而在全球陶瓷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表明全球性贸易网络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显著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商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故选D项;荷兰在17世纪世界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仅通过荷兰从中国采购商品,在欧洲销售,不足以证明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排除A项;“瓷器、砂糖”与奢靡之风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在新航路开辟前,东方奢侈品已进入欧洲,“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
41.【文艺复兴(14~17世纪)】(2024·江西鹰潭二模·13)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时代的人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格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尽管亨利是水手和地图绘制者慷慨的资助者,但他对学术和艺术并不感兴趣。这说明文艺复兴(  )
A.对海外扩张的影响不能夸大 B.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C.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对海外扩张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海外扩张的人都是文艺复兴人,以航海家亨利王子为例,他被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格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这说明文艺复兴对海外
扩张的影响不能夸大,并不是所有参与海外扩张的人都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故选A项;人文主义的内涵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C项;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解放,变革了思维方式,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42.【三角贸易】(2024·广东汕头二模·13)16世纪20年代,一位西班牙人在西非的加奥写道:“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用来购买来自欧洲和柏柏尔地区(北非)的商品……但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商品将身上的钱花光……”西非的这种状况(  )
A.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需要 B.推动欧洲向东方寻找新航路
C.导致了黑人奴隶贸易兴起 D.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北非)的商品”可知,非洲的黄金大量流入欧洲,这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的需要,故选A项;西班牙人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排除B项;黑奴贸易的兴起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人民掠夺的结果,排除C项;西班牙的殖民活动主要在美洲,排除D项。
43.【圈地运动】(2024·;江西赣抚吉高三4月监测·14)工业革命的背后是大多数农民变得一无所有,他们成了城市里的流浪者。庄园主们为了赚钱,加大了圈地力度,强行收回了一些雇农的土地,并把他们赶到了城市里(如下图《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主要是因为(  )
A.羊毛需求量增加 B.劳动力需求增加
C.粮食需求量增加 D.城市化发展要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更多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增加推动粮食需求量增加,庄园主们圈地是为种植更多的粮食以牟取利润,故选C项;因为羊毛需求量增加而出现的圈地运动是基于工业革命前呢绒业的发展,呢绒生产部门是工业革命前英国主要纺织部门,排除A项;劳动力需求增加与城市化发展要求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客观情况,但不构成庄园主圈地的主观动机,排除B、D两项。
44.【重商主义】(2024·广西贵百河高二下4月联考·12)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涨到每夸特80先令时方可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该法维持并保护了英国国内高昂的谷价;还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纷纷对英国采取报复性制裁。《谷物法》的颁布(  )
A.表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B.顺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C.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D.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谷物法》"小麦价格涨,提高进口税率。保护高昂的谷价”说明该法令利用国家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这符合重商主义特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进而从他国获取金银,积累财富,本质上是贸易保护,故选D项;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排除A项; 该法令不利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不利于工业生产,排除B项; 该法令不是为了维护百姓利益的,而是为了国家积累财富的,排除C项。
45.【自由主义】(2024·新疆二模·34)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坚决反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他认为,让弱小落后的民族去同强大先进的工业国进行经济上的自由竞争,这无异于让一个孩子去同身强力壮的成人在拳击场上角逐。李斯特意在强调(  )
A.弱小民族应尽力避免参与国际竞争 B.德意志帝国需要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扩大垄断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 D.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答案】D
【解析】李斯特坚决反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一个弱小落后的民族根本无法同强大先进的工业国自由竞争,因为当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应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保护本国贸易,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当国家实力
弱小到时候,应该提高国家的实力,再去参与竞争,而不是避免国际竞争,排除A项;李斯特去世的时间是1846年,此时尚未建立德意志帝国,排除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李斯特去世的时间是1846年,此时期尚未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46.【民族国家】(2024·山东潍坊二模·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表2)。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表2
否定性 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
生成性 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
排他性 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
A.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答案】B
【解析】根据表2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的三个历史性特质:否定性: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寻求独立性和自主性,与古典时期的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以及东正教区分开来。
生成性: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这意味着中世纪西欧开始形成基于地域和族群的身份认同,这是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
排他性: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在语言和文化上也开始出现分化,方言的使用加强了地方认同,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综合这三个特质可知,中世纪西欧蕴含着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民族和文化三个方面,“集权程度相对有限”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欧在语言方面发生了分化,但“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从政治、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性特质,并未提及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排除D项。
47.【手工工场】(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22)下面是英国兰开郡1841—1856
年纺织厂数量的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1841—1856年英国兰开郡纺织厂数量
年代 合计
1841 974
1850 1149
1856 1451
A.工厂制度迅速发展 B.手工工场已完全消失
C.垄断组织已经形成 D.轻工业生产最为发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41—1856年纺织厂数量的变化情况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显示1841—1856年纺织厂数量猛增,表明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方式及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迅速发展,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故选A项;表格中只能看到纺织工厂的数量变化,没有手工工场的发展状况,另外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完成不久,手工工场不可能完全消失,排除B项;垄断组织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没有重工业发展状况作比较,并且也没有除纺织以外的其他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判断轻工业是否最为发达,排除D项。
48.【垄断组织】(2024·河南新乡三模·34)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国制造的。1910年,德国拥有195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达12亿马克。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5.7%,仅次于美国。1900—1913年,德国的医药、照相器材、应用化学品也都驰名世界。由此可见,此时德国(  )
A.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B.重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军国主义政策导致生产集中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的信息,德国在多个工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电气、医药和照相器材等,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关键领域。此外,德国在工业产值上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仅次于美国。因此,这段信息确实支持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重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排除B项;仅凭电气公司数量不能得出德国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军国主义政策或其与生产集中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49.【殖产兴业】(2024·天津河北区一模·12)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日本(  )
A.“殖产兴业” 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明开化” D.成为军事强国
【答案】A
【解析】“殖产兴业”,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为了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广为聘请外国人才和派遣留学生,并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日本的“殖产兴业”,故选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政治方面,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的举措,并未涉及军事方面,排除D项。
50.【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24·河南五市二模·34)根据下表关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史实,可推知该运动(  )
时间 不合作运动 主要内容
1920—1922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1930—1934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A.斗争方式是印度国情的产物 B.意在推动印度经济的近代化
C.使印度完成了民族解放任务 D.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放弃、罢课、离职、取海水制盐"等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这符合印度社会宗教盛行,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特征,故选A项;根据材料"恢复手纺车"可知,这一运动在经济上的落后性,也无从发展无产阶级,排除BD项;这一运动也并未使得印度完成民族独立,排除C项。
51.【马歇尔计划】(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15)二战后,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大大缩减了同苏联的正常贸易额。同时,瑞士积极开展广泛公共外交,努力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瑞士的做法(  )
A.积极迎合美国全球战略 B.加速了西方阵营分化
C.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D.缘于冷战局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沟通桥梁”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受冷战局势的影响,永久中立国瑞士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故选D项;瑞士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是为了迎合美国的全球战略,排除A项;据材料“加入马歇尔计划……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可知,瑞士的做法壮大了西方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瑞士并不属于第三世界,该国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并不能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C项。
52.【“和平演变”】(2024·山东济南摸底考·15)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
A.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B.冷战策略做出战略调整
C.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其目的都是扩张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以构筑以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的扩张,并没有述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9年美国政府所推出的“新干涉主义”已不再不属于“冷战策略”,排除B项;据题干“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可知题干所述反映出美国对拉美地区影
响的扩张,而不是“制造”其统治拉美地区的“合法性”,排除D项。
53.【福利国家】(2024·江西南昌二模·16)图3为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图3 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
A.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B.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
C.居民财富总量萎缩 D.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据图3可知,国内储蓄总额与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两者都以占GDP的比例表示)之和的曲线在1965年后走势不明。政府福利总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的稳步上升,与国内储蓄总额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总体下降相对应。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激增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通过税收抢占私人储蓄进行资助,该储蓄本可为国内资本投资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资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滞胀”后,政府缩减了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图3只能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国内贮蓄总额占GDP的比例下降,不等于居民财富总量萎缩,排除C项;美国为了缓解“滞胀”危机,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54.【多极化】(2024·河南新未来高三4月联考·35)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在战争问题上,被称为“新欧洲”的国家,倾向于支持美国的立场;而被称为“老欧洲”的国家则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表示担忧,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欧洲走向分裂的必然性 B.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
C.美元霸权地位得到巩固 D.恐怖主义导致了地区动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关于伊拉克战争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利益诉求,这表明国际政治力量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单一和集中,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多极化趋势,故选B项;冷战后随着欧洲联盟的进一步扩大,欧洲进一步联合,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国际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排除C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5.【羁縻政策】(2024·辽宁鞍山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
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4分)
(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任答4点4分)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2分)(变化前后各1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8分,一点2分注意多角度答题)
【解析】
(1)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可知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一“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一“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据材料一“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与因俗而治;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恩威并施。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可知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与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推动民族交融。
56.【一条鞭法】(2024·湖南天壹名校高三4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的土地及田赋统计
地区 田地(亩) 税银(两) 税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843001 24449724 4331131
江南 44800647 4137854 3327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摘编自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田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10分)
【答案】(18分)
(1)主要问题:江南税负过重(南北税负不均衡)。(2分)
影响:江南农民贫困(影响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江南工商业发展(影响新经济因素成长);经济转型潜力不足。(6分)
(2)看法:黄宗羲认为一条鞭法利小弊大。(2分)
评析:黄宗羲认识到一条鞭法并税后不断增加税种以及赋税征银会加重农民负担(进而认识到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2分)体现了黄宗羲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民本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1
分) 但黄宗羲没有认识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和统治危机并存的背景下实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2分)没有认识到一条鞭法放松人身控制,顺应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和社会转型趋势。(2分)体现了黄宗羲的阶级和时代局限。(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问题,据材料一中江南地区“田地(亩)”只占全国土地的“7.37%”,但田赋“税米麦(石)”占全国比例达到“76.84%”,可得江南税负过重(南北税负不均衡)。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影响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新经济因素成长以及经济转型潜力不足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首先,据材料二“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归纳、概括,得出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即“黄宗羲认为一条鞭法利小弊大”。其次,据材料二“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黄宗羲看法体现出他的民本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值得肯定;但更要指出其看法没有认识到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以及没有认识到一条鞭法的积极作用——放松人身控制,适应社会转型趋势。最后,从整体上对黄宗羲的看法进行总结与升华,如体现了黄宗羲的阶级和时代局限等。
57.【清末新政】(2024·山东潍坊二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劝学歌
图5为1909年,山东省滨州学务公所编写的《劝学歌》。
当今停止科举,遍立各项学堂。初等实为基础,学科部有定章。 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亦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身躯坚强。 五年照章毕业,学问书算优长。纵然不愿仕进,仅足持家营商。 若是求取功名,宜入高等学房。资格不求甚高,但能作文数行。 愿入即速来入,无须观望彷徨。监督教员学董,翘起学务改良。 平日谆谆告诫,煞费无限周章。谕令努力为学,不必修饰服装。
休染下流恶习,举动有乖义方。书物均须爱惜,切勿任意毁伤。 堂长教习勤谨,常戒请假抛荒。四年学成毕业,得奖声显名扬。 我今还有数语,奉告五路四乡。但愿学生父兄,临行谆嘱勿忘。 务令循规蹈矩,莫教习气嚣张。学校家庭兼育,行看材储栋梁。 凡我州人子弟,勿负劝勉周详。
图5
——据《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20期)
结合所学知识,以“《劝学歌》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5分)
示例:
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挽救危机。(3分)
劝学歌反映了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中西结合;学堂规章健全,注重家校共育,重视行为规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劝学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传播。(6分)
劝学歌的传播利于劝导及鼓励乡民入学,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4分)
劝学歌为研究晚清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同时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2分)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所给的《劝学歌》,明确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设问“《劝学歌》赏析”来分析答题思路。由于以“赏析”为题,所以要从《劝学歌》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来思考作答,需要从其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和特点、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的重要价值等角度依次分析。从背景上看,由于材料的出处是“1909年”的“《直隶教育官报》”,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当时正值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挽救危机。从其内容上看,《劝学歌》涉及到了课程设置、学堂章程和规范、培养目标以及将来学成的去向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且其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琅
琅上口,方便传播。从其作用和意义讲,其传播利于劝导及鼓励乡民入学,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从其价值看,《劝学歌》为研究晚清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同时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根据所设想的思路,组织语言,逐一将各项内容表述出来,要注意做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8.【旧航路、新航路】(2014·山东青岛一模质检·38)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图表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例: )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 新航路
图表四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据图表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4分)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2分)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6分)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答案】
(1)趋势:中国和欧洲的人口都呈增长趋势;中国从清朝前期开始,人口增长迅速,增速超过欧洲;欧洲从16世纪开始,人口较快增长。(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衣:广泛植棉,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食: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提高;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4分)(注:答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满足了人口增长需要等,可得2分)
(2)信息:旧商路的主导国是中国,以亚洲为核心;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的主导国是欧洲国家,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商路是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往来;新航路开
辟后商贸往来扩展至全球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说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3)原因:中国在1820年以前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6分)
(4)关系: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人口过度膨胀也会制约经济发展。(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注意曲线图中总体增长趋势、变化速度、重要拐点,如中国总体而言呈增长态势,康熙到嘉庆年间人口迅速膨胀达到3.5亿;第二小问根据设问提示,从衣食角度分别联系相关知识。衣方面,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的发展为人口增加提供了衣服保障;而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传入提供了食物保障。
(2)第一小问从新旧航路的范围、中心进行比较,新航路联系全球、旧航路联系亚欧非三洲;从中心来讲,旧航路以中国为中心,新航路以西欧为中心;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来看,说明世界联系加强。
(3)首先依据表格数据比较得出变化趋向,中国所占比重由高到低,西方由低到高;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所占比重高的原因,传统农耕经济发达;西方经济崛起的原因,工业革命;再将两者联系起来关联分析,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从而对这种变化作出进一步解释。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态度,既要说明人口增加对经济社会积极的方面,又要指出人口增加可能对经济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59.【考迪罗主义】(2024·重庆一中高三2月月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16年阿根廷宣告独立,然而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小撮特权阶层占据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英美等国与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大肆侵略和掠夺,“在这个国家将近一半的商人是外国人”。地方封建割据严重,国家处于动荡和纷争之中,权力被众多“考迪罗”瓜分。直到1861年,阿根廷才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摘编自林华《拉美国家独立后50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模式开始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转变。1946年,阿根廷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外资铁路国有化,并新建一系列基础设施。汽车、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烟草、服装等轻工业也得到继续发展。至1949年,阿根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了25%。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占商品出口比重过低,政府积累下大量外债等。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日益不满,并通过选举政治表达出来。新政府陆续出台贸易保护、高工资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进一步陷入困境。
——摘编自董国辉《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根廷独立后迟迟没有实现统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及效果。(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为阿根廷现代化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答案】(18分)
(1)(6分)
原因:“考迪罗”发展,统治阶级对权力激烈争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渗透。(每点2分)
(2)(8分)
特点: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每点2分,4分)
效果:一定时间内提高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分)效果有限,无法保障经济的长远发展,致使经济陷入低迷混乱。(2分)
(3)(4分)
建议: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历史遗留因素、民众与国家的关系;要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根据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国家经济政策等。(每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地方封建割据严重……权力被众多‘考迪罗’瓜分”,可得“考迪罗”发展,统治阶级对权力激烈争夺;据材料一“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小撮特权阶层占据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可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据材料一“英美等国与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大肆侵略和掠夺”,可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渗透。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可得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据材料二“阿根廷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政府陆续出台贸易保护、高工资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可得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第二小问效果,据材料二“至1949年,阿根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了25%”,可得一定时间内提高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暴露出诸多问题”、“‘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进一步陷入困境”,可得效果有限,无法保障经济的长远发展,致使经济陷入低迷混乱。
(3)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如可以从要处理好历史遗留因素、民众与国家的关系;要根据现实国情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国家经济政策等,言之成理即可。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常考概念和运用(专项训练)
1.【分封制】(2024·山东日照·二模)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2.【敬天保民】(2024·清华大学3月高三诊断测试·24)商朝时“王权神佑”的思想观念盛行,商贵族标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对天命观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释。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植根久远的历史传统 B.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
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国家治理强调政权合法性
3.【华夏认同】(2024·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 (下表)。
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 出现次数 示例
指京师 9 “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 17 “咨女殷商, 女穀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 145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 6 “以负海攻负海, 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 1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4.【大一统】(2024·全国·模拟预测)相较于《史记》,班固将《汉书》中的《匈奴列传》增为上、下两卷,除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旧文之外,还增加了从李广利投降匈奴到淮南王刘玄更始末年的史事,从而使匈奴历史有了完整的记载。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民族关系稳定 B.大一统进一步发展
C.边疆治理有效 D.华夷观念逐渐淡化
5.【大一统】(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6.【社会转型】(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任士之风渐起,与此相适应的酬劳俸禄正式产生。战国时期,燕昭王“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魏国李悝变法强调“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士人群体主导各国的发展 B.社会转型趋势不断加强
C.世卿世禄制退出历史舞台 D.流行“无功不受禄”观念
7.【天人感应、大一统】(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后,“天子(汉武帝)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易王在一次谈话中,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董仲舒明白其意图,并进行了中肯的规劝。这反映出( )
A.汉武帝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B.汉武帝不重视董仲舒思想
C.董仲舒坚持“春秋大一统” D.察举制已经背离设计初衷
8.【门阀政治】(2024·湖南名校联考一·3)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年)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4人次中,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
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  )
A.阻碍了历史进步 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
C.改变了皇权专制 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
9.【礼法结合】(2024·湖南长沙3月高三调研·4)《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描述武松手刃仇人,为兄报仇的情形。按照《宋刑统·斗讼》“斗殴杀人”条载:“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斗殴杀人者,绞。”然而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一法律案例侧面上反映出宋代(  )
A.法律判决缺乏严格执行 B.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 D.开启礼法结合治国理念
10.【侨置】(2024·新高考七省联考·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谈到:“然人士流移,非一朝可复;而吴(东吴)平未几,五胡之乱复起,南北隔越,侨置之州郡县遂多,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此则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
A.表明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B.旨在预防地方割据重演
C.深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 D.推动官吏群体的儒家化
11.【均田制】(2024·江西高三3月联考·3)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户主邯寿寿年五十六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十三岁 小女 亡弟妻孙年三十六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四十四亩已受 二十亩永业 二十三亩口分 一亩居住园宅 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 八十七亩未受
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C.国家严控着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
12.【租庸调制】(2024·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3)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3.【台谏合一】(024·北京丰台区二模·4)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  )
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 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
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4.【主户、客户】(2024·江苏如皋二模·4)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  )
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
C.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
15.【宋明理学】(2024·河北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检测·4)南宋学者张栻执掌岳麓书院时提出“传道济民”的主张,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一旦为民众所遵从,可以“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这样便可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张栻的观点(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窠臼
C.根源于南宋的外部环境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16.【小农经济】(2024·广东深圳二模·6)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 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17.【改土归流】(2024·湖北武汉四月调研·5)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
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18.【摊丁入亩】(2024·广东一模·6)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 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
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 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19.【经世致用】(2024·安徽皖北高三3月联考·5)清初大儒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在“习讲堂”所题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反映出其(  )
A.致力儒学复兴 B.适应经济需要 C.追求崇实黜虚 D.摆脱传统儒学
20.【工商皆本】(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4)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材料表明(  )
A.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B.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21.【西学东渐】(2024·山西高三1月调研·27)明清之际,徐光启把西方科技纳入理学“格物致知”的框架;以著录儒家经典以及儒家学者的著作为主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西方科学著作。这体现了(  )
A.西学中源说的确立 B.西学冲击下程朱理学地位动摇
C.国人观念根本改变 D.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意图
2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调研·7)以下漫画《光绪和瓦德西过圣诞》由外国人所画,于1902年1月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双月刊THE RATTLE(《喋喋不休》)上,该漫画(  )
A.侧面反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再现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议和
C.旨在讽刺帝后间的激烈斗争 D.体现西方对清朝实施新政的支持
23.【民族工业】(2024·山东日照二模·7)下表为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其中②代表的是(  )
年份 ① ② ③ ④ 美国 中国 其他
1912 54.8 19.4 8.1 2.8 0.8 9.1 5.0
1913 54.1 19.2 8.7 2.8 0.5 9.5 5.2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24.【官督商办】(2024·广东惠州一模·7)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久,以中小型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多家官督商办企业,以及造纸公司、玻璃公司之类的民办企业,纷纷在上海发行股票招集资本,大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这表明上海地区(  )
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B.创新商业经营形式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25.【农业结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7)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A.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 D.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6.【现(进)代化】(2024·河南开封三模·29)下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据材料可知(  )
研究史实 人物 研究视角 结论
洋务运动 萧一山 民族自觉 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
蒋廷 近代化 开启“全盘西化”步伐
钱穆 民族文化 “中体西用”再好不过
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
C.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D.政治立场制约历史研究
27.【厘金制度】(2024·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28)图5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19世纪五十年代财政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图5
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
A.社会局势动荡 B.民族工业发展 C.半殖民地深化 D.封建剥削加重
28.【中体西用】(2024·广东佛山燕博园高三能力测试(CAT)·6)图1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
具结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
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图1
A.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B.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
C.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 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29.【实业救国】(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二·6)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核心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 C.编练新军 D.实业救国
30.【预备立宪】(2024·福建高三4月检测·7)1902年,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写道:“当此形势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康有为的观点折射出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丧失群众基础 B.立宪派的实力大大削弱
C.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 D.反对封建专制成为共识
3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024·湖北武汉四月调研·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  )
A.是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32.【三三制】(2024·广东揭阳二模·9)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3.【新民主主义社会】(2024·广东深圳二模·10)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
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3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24·安徽安庆三模·9)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35.【八字方针(1960)】(2024·河北衡水一模·9)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36.【三线建设】(2024·天津十二区县二模·8)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37.【封君封臣制度】(2024·广东广州二模·12)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圈地运动的兴起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38.【西欧封建庄园】(2024·河北十堰高三4月调研·10)在中世纪西欧,各庄园领主和佃农们共同组成村民会议,商讨公共事宜。例如,1425年,在莱斯特郡的一个包含3个庄园的村庄,村民会议规定:“共用地使用须协商一致,要经过3位领主和整个村庄的一致同意。”这种做法(  )
A.深受古代雅典政治的影响 B.保证了村民获得广泛权利
C.体现了庄园自给自足特点 D.有利于增强决策的权威性
39.【西欧农奴制】(2024·山东高三3月联考·11)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 D.得益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40.【新航路】(2024·河南开封三模·33)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人欧洲 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
41.【文艺复兴(14~17世纪)】(2024·江西鹰潭二模·13)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时代的人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格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尽管亨利是水手和地图绘制者慷慨的资助者,但他对学术和艺术并不感兴趣。这说明文艺复兴(  )
A.对海外扩张的影响不能夸大 B.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C.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42.【三角贸易】(2024·广东汕头二模·13)16世纪20年代,一位西班牙人在西非的加奥写道:“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用来购买来自欧洲和柏柏尔地区(北非)的商品……但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商品将身上的钱花光……”西非的这种状况(  )
A.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需要 B.推动欧洲向东方寻找新航路
C.导致了黑人奴隶贸易兴起 D.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业发展
43.【圈地运动】(2024·;江西赣抚吉高三4月监测·14)工业革命的背后是大多数农民
变得一无所有,他们成了城市里的流浪者。庄园主们为了赚钱,加大了圈地力度,强行收回了一些雇农的土地,并把他们赶到了城市里(如下图《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主要是因为(  )
A.羊毛需求量增加 B.劳动力需求增加
C.粮食需求量增加 D.城市化发展要求
44.【重商主义】(2024·广西贵百河高二下4月联考·12)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涨到每夸特80先令时方可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该法维持并保护了英国国内高昂的谷价;还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纷纷对英国采取报复性制裁。《谷物法》的颁布(  )
A.表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B.顺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C.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D.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特点
45.【自由主义】(2024·新疆二模·34)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坚决反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他认为,让弱小落后的民族去同强大先进的工业国进行经济上的自由竞争,这无异于让一个孩子去同身强力壮的成人在拳击场上角逐。李斯特意在强调(  )
A.弱小民族应尽力避免参与国际竞争 B.德意志帝国需要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扩大垄断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 D.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46.【民族国家】(2024·山东潍坊二模·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表2)。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表2
否定性 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
生成性 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
排他性 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
A.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生成性: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这意味着中世纪西欧开始形成基于地域和族群的身份认同,这是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
排他性: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在语言和文化上也开始出现分化,方言的使用加强了地方认同,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综合这三个特质可知,中世纪西欧蕴含着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民族和文化三个方面,“集权程度相对有限”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欧在语言方面发生了分化,但“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从政治、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性特质,并未提及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排除D项。
47.【手工工场】(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22)下面是英国兰开郡1841—1856年纺织厂数量的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1841—1856年英国兰开郡纺织厂数量
年代 合计
1841 974
1850 1149
1856 1451
A.工厂制度迅速发展 B.手工工场已完全消失
C.垄断组织已经形成 D.轻工业生产最为发达
48.【垄断组织】(2024·河南新乡三模·34)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国制造的。1910年,德国拥有195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达12亿马克。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5.7%,仅次于美国。1900—1913年,德国的医药、照相器材、应用化学品也都驰名世界。由此可见,此时德国(  )
A.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B.重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军国主义政策导致生产集中
49.【殖产兴业】(2024·天津河北区一模·12)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日本(  )
A.“殖产兴业” 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明开化” D.成为军事强国
50.【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24·河南五市二模·34)根据下表关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史实,可推知该运动(  )
时间 不合作运动 主要内容
1920—1922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1930—1934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A.斗争方式是印度国情的产物 B.意在推动印度经济的近代化
C.使印度完成了民族解放任务 D.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51.【马歇尔计划】(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15)二战后,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大大缩减了同苏联的正常贸易额。同时,瑞士积极开展广泛公共外交,努力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瑞士的做法(  )
A.积极迎合美国全球战略 B.加速了西方阵营分化
C.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D.缘于冷战局势的影响
52.【“和平演变”】(2024·山东济南摸底考·15)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
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
A.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B.冷战策略做出战略调整
C.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53.【福利国家】(2024·江西南昌二模·16)图3为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图3 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
A.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B.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
C.居民财富总量萎缩 D.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4.【多极化】(2024·河南新未来高三4月联考·35)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在战争问题上,被称为“新欧洲”的国家,倾向于支持美国的立场;而被称为“老欧洲”的国家则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表示担忧,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欧洲走向分裂的必然性 B.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
C.美元霸权地位得到巩固 D.恐怖主义导致了地区动荡
二、非选择题
55.【羁縻政策】(2024·辽宁鞍山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
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56.【一条鞭法】(2024·湖南天壹名校高三4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的土地及田赋统计
地区 田地(亩) 税银(两) 税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843001 24449724 4331131
江南 44800647 4137854 3327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摘编自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田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10分)
57.【清末新政】(2024·山东潍坊二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劝学歌
图5为1909年,山东省滨州学务公所编写的《劝学歌》。
当今停止科举,遍立各项学堂。初等实为基础,学科部有定章。 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亦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身躯坚强。 五年照章毕业,学问书算优长。纵然不愿仕进,仅足持家营商。 若是求取功名,宜入高等学房。资格不求甚高,但能作文数行。 愿入即速来入,无须观望彷徨。监督教员学董,翘起学务改良。 平日谆谆告诫,煞费无限周章。谕令努力为学,不必修饰服装。 休染下流恶习,举动有乖义方。书物均须爱惜,切勿任意毁伤。 堂长教习勤谨,常戒请假抛荒。四年学成毕业,得奖声显名扬。 我今还有数语,奉告五路四乡。但愿学生父兄,临行谆嘱勿忘。 务令循规蹈矩,莫教习气嚣张。学校家庭兼育,行看材储栋梁。 凡我州人子弟,勿负劝勉周详。
图5
——据《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20期)
结合所学知识,以“《劝学歌》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8.【旧航路、新航路】(2014·山东青岛一模质检·38)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图表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例: )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 新航路
图表四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据图表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4分)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2分)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6分)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59.【考迪罗主义】(2024·重庆一中高三2月月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16年阿根廷宣告独立,然而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小撮特权阶层占据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英美等国与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大肆侵略和掠夺,“在这个国家将近一半的商人是外国人”。地方封建割据严重,国家处于动荡和纷争之中,权力被众多“考迪罗”瓜分。直到1861年,阿根廷才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摘编自林华《拉美国家独立后50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模式开始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转变。1946年,阿根廷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外资铁路国有化,并新建一系列基础设施。汽车、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烟草、服装等轻工业也得到继续发展。至1949年,阿根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了25%。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占商品出口比重过低,政府积累下大量外债等。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日益不满,并通过选举政治表达出来。新政府陆续出台贸易保护、高工资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进一步陷入困境。
——摘编自董国辉《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根廷独立后迟迟没有实现统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及效果。(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为阿根廷现代化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常考概念和运用(专项训练)(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