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东明县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试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各题的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经典古籍《韩非子》的描述 B. 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C. 龙骨山发掘出的烧骨和灰烬堆 D. 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的推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C项是考古发掘的遗物,是研究北京人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对于研究北京人来说是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神话传说具有虚构成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推测具有主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教”和“中国之政”分别指的是( )
A. 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 B. 佛教和郡县制
C. 儒家思想和分封制 D. 道家思想和皇帝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之教”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中国之政”是指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依据以上所述,A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际的印度,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3. 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 民族大交融 B. 从分裂到统一
C. 分封制盛行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581年到907年,是隋唐时期,当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 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科学技术领先 B. 城市商业繁荣 C. 民族关系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可知,北宋时期城市繁荣,商业出现夜市,商业买卖往来不断,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城市商业繁荣,没有体现科学技术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映城市商业繁荣,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反映城市商业繁荣,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
A.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 清朝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军机大臣拥有最高决策权 D. 清朝重视民族宗教事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大意是说军机大臣只负责起草文稿传达命令,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上表明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A正确,C排除;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非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排除;题干没有反映军机大臣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无从得出清朝重视民族宗教事务,D排除。故选A。
7.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B项;增开天津商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 黄镇将军在亲历某历史事件过程中创作了由二十四幅漫画组成的画集,被誉为“真实的革命史料”,下图所示为其代表作。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泸定桥”“草地行军”,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经历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铸造了长征精神,因此图片反映是红军长征,D项正确;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广东革命政权得到统一和巩固,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排除A项;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B项;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9.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淞沪会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台儿庄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D. 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期间,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 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可知,重工业的占比达到51%,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图片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显然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A项;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与图片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不出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
A.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所以说这次会议是“里程碑”,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土地改革时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排除A项;B项提出于1953年,属于外交方面,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铁人’虽逝,但精神长存”,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的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袁隆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艰苦奋斗,被誉为“铁人”,所以“他”是王进喜,C项正确;雷锋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A项;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人的内容是( )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 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因此,①是设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在1988年,排除B项;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在1992年,排除C项;开放众多内陆城市在1992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22年提出以中国史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图中所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征服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刺激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 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突破了地域的阻隔,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C项正确;伴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与“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 )
A. “忍耐顺从” B. 独尊安拉 C. 人文主义 D. “神权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知,这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他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C项正确;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排除A项;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日本的历史进程由两次重要的改革推进。一次让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而另一次让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于日本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是( )
A. 用“武士道”精神武装军队 B. 全面向西方学习,弱化本土文化
C. 重视教育及人才的培养 D. 外来入侵,统治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646年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在国内开始大化改新,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向西方学习先进教育模式,C项正确;用“武士道”精神武装军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排除A项;全面向西方学习,弱化本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B项;外来入侵,统治危机属于改革的背景不是我值得借鉴的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精神武器,其诞生的标志是( )
A. 《资本论》的完成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人民宪章》的发表 D. 《国际歌》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正确;《资本论》的完成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排除A项;《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排除C项;《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谱曲而成的歌曲,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罗斯福所说的“行动”的特点是( )
A. 建立健全社会立法公正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恢复对国家制度的信心 D. 扩大联邦政府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的八年前是1933年,1929年美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而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建立健全社会立法公正,排除A项;恢复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而非主要特点,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而非扩大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某同学复习世界历史时,制作了如下时序图。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A. 经济全球化新发展 B. 科学技术新发展
C.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D.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序图上的信息“利比亚独立”“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可见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瓦解,因此其主题是亚非拉国家新发展,D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不符合题意,A排除;题干的主旨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B排除;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很多并未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21、22、23题均为10分,共30分)
21. 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扼居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前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至少列出三个)及管辖西域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少数民族名称:突厥、回纥、靺鞨。机构名称:安西都护府。
(2)特点: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打破自然区域的划分,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历史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响。
(3)变化:行省制变为了设三司。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靺鞨、吐蕃等;唐朝时期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打破自然区域的划分,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根据材料“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可知,明朝将行省制变为了设三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君权,有利于中央集权。
2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件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A 使中国逐步沦为B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材料二 1840年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主张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也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请写出材料一表中AB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120字以上)
【答案】(1)《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观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伟大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一系列抗争,有来自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关天培虎门抗英、陈化成吴淞抗英、邓世昌黄海海战等。这些都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还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这些救国方案都先后失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真正独立。
【解析】
【详解】(1)据题干思维导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在南京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故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材料二表明,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为挽救中国的命运都做了努力,但都没有挽救中国衰弱和被列强侵略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可提出的观点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伟大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一系列抗争,有来自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关天培虎门抗英、陈化成吴淞抗英、邓世昌黄海海战等。这些都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还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这些救国方案都先后失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真正独立。
23. 如今,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战争给俄乌两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市某班同学要召开一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班会。以下是各小组同学查找的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是指哪场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哪次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抗。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
(3)材料三中“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什么?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20世纪末,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
(4)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有哪些?
【答案】(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3)冷战;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多极化趋势发展。
(5)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是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是指斯大林格勒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抗”和所学可知,材料三中“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冷战;其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20世纪末,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小问5详解】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结合战争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分析概括可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主要是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东明县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试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各题的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经典古籍《韩非子》的描述 B. 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C. 龙骨山发掘出的烧骨和灰烬堆 D. 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的推测
2.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教”和“中国之政”分别指的是( )
A. 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 B. 佛教和郡县制
C. 儒家思想和分封制 D. 道家思想和皇帝制
3. 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 民族大交融 B. 从分裂到统一
C 分封制盛行 D. 经济重心南移
4.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 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科学技术领先 B. 城市商业繁荣 C. 民族关系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6.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
A.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 清朝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军机大臣拥有最高决策权 D. 清朝重视民族宗教事务
7.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8. 黄镇将军在亲历某历史事件过程中创作了由二十四幅漫画组成的画集,被誉为“真实的革命史料”,下图所示为其代表作。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征
9.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淞沪会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台儿庄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0. 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 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1.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
A.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2. “‘铁人’虽逝,但精神长存”,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的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袁隆平
13. 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人的内容是( )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 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5. 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征服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刺激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 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16. 《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 )
A. “忍耐顺从” B. 独尊安拉 C. 人文主义 D. “神权至上”
17. 日本的历史进程由两次重要的改革推进。一次让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而另一次让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于日本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是( )
A. 用“武士道”精神武装军队 B. 全面向西方学习,弱化本土文化
C. 重视教育及人才的培养 D. 外来入侵,统治危机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精神武器,其诞生的标志是( )
A. 《资本论》的完成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人民宪章》的发表 D. 《国际歌》的完成
19. 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罗斯福所说的“行动”的特点是( )
A. 建立健全社会立法公正 B.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C. 恢复对国家制度的信心 D. 扩大联邦政府行政权力
20. 某同学复习世界历史时,制作了如下时序图。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A. 经济全球化新发展 B. 科学技术新发展
C.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D.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21、22、23题均为10分,共30分)
21. 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扼居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前期边疆少数民族名称(至少列出三个)及管辖西域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件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A 使中国逐步沦为B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材料二 1840年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主张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也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请写出材料一表中AB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120字以上)
23. 如今,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战争给俄乌两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市某班同学要召开一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班会。以下是各小组同学查找的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是指哪场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哪次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抗。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
(3)材料三中“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什么?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20世纪末,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
(4)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