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地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西辽河流域房屋成排分布,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B. 阶级分化现象日趋凸显
C. 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D. 中原地区文明优势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地区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西辽河流域房屋成排分布,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陶器、房屋、墓葬存在区域差异,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后期,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能体现阶级分化,材料并未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反映中原文明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 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广东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达。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获得开发,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安史之乱的爆发
C. 中原人口的迁入 D. 税收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高宗到唐代宗时期,均田户和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这说明的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这主要和土地兼并有关,A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对均田户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主要原因仍然是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均田、分田的范围,与中原人口的迁入无关,排除C项;税收政策调整是在唐中宗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C. 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武将领兵收复失地的荣耀比不过状元及第,由此可见朝廷重视文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在宋朝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武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职,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科举考试受到推崇,但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5. 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则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国家派官治理,落实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权。这一变化表明( )
A. 朝廷因俗而治的策略 B. 朝贡体系退出历史舞台
C. 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 D. 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清代在边疆地区不再推行朝贡制,而用内地的郡县制取而代之,中央派官员到边疆任职,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奠定现代中国版图,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而是统一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这时期朝贡体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在边疆推行内地的郡县制,不是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而是边疆治理模式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 资料显示, 1912年上海仅有7家纱厂, 此后数年一直维持在6—7家的水准。1919年上海纱厂有 11家,1924年则达到24家。棉纱业之外, 上海机器缫丝业也发展迅速,1912年丝厂数为48家,1927年增长到93家。以下有关解读,合理的是( )
A. 北洋时期经济有所发展 B. 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明,1912-1927年间,上海纺织业在持续发展,丝织业工厂的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洋时期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20年冬,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
A. 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 B.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及所学可知,李大钊重视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通过筹办劳动补习学校的方式宣传“劳工神圣”思想,这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升工人劳动技能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920年中国并未进行工业革命,该学校的创办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
A. 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 B. 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
C. 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D. 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期间,武汉、九江等地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最终收回英租界,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工人阶级不是运动的主导,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导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分化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运动的发展,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
9.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共产国际的指导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 八七会议的推动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为此后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安徽的农民运动得以恢复发展,C项正确;共产国际强调中共在城市发展,而非乡村,排除A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是1928年10月,不能解释农民运动的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这一报告中指出“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这体现出当时根据地( )
A. 努力为战略转移做准备 B. 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C.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 D. 具有新民主主义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等信息可知,这里面的经济成分多样,即保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又保存了其他类型的经济,具有新民主主义特征,D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战略重心依然在农村,并没有转移,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当时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特征,这些并不是为战略转移做准备,排除A项;这一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依然是革命,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中共中央在1935年12月6日作出了《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一改以往反对富农的策略,提出对富农采取同情甚至中立的态度,指出排斥富农(甚至一部分小地主)参加革命斗争是错误的,中共中央对富农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共强调现阶段的革命任务 B. 农村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悄然变化 D. 中共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国人一致抗日,中共适时调整政策,改变了对待富农的策略,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项正确;根据所学,1935年中共的革命任务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改变对待富农策略是抗日的需要,并非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缓解,排除B项;中共的阶级基础是工农阶级,题干没有涉及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 C项。
12. 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利用中央(国民政府)拨款整修了武威至玉门间的水利设施,恢复灌溉面积100万亩,还修建了鸳鸯池水库等水利工程。四川则主要整修都江堰工程,并对郑泽渠、龙西渠、天星渠、醴泉渠等进行了整修,扩大灌溉面积500万亩。整修这些水利工程意在( )
A. 形成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包围 B. 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C. 充实后方经济以取得抗战胜利 D. 振兴西部地区的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利用中央(国民政府)拨款整修了武威至玉门间的水利设施”和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侵略者占据我国东部大片国土,国民政府向甘肃、四川拨款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发展大后方的经济,以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C项正确;全面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合作抗日,排除A项;从材料“中央(国民政府)拨款”可以看出整修水利工程并未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排除B项;这些工程客观上振兴西部地区的经济,但不是主观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台儿庄战役后不久创作的漫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该漫画旨在说明( )
A.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B. 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
C. 国共合作必将促成抗战的胜利 D.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幅漫画创作于台儿庄战役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树大根深、虽受暂时的斫伤但新生力量仍然不可摧折和抗战必胜的深刻寓意,D项正确;“大树被斩伐”体现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B项理解片面,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未涉及国共合作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 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C. 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 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年8月”“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和平建国的主张,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庆谈判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排除B项;材料与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上海、南京、开封、重庆、昆明、武汉、广州、杭州、苏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群众举行示威,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停止内战。这些行动( )
A. 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交相呼应 B.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反映阶级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行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学生群众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D项正确;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后才大规模进行土地改革,排除A项;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才逐渐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无法说明阶级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50年冬,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结合土改运动,在变工组的基础上,在邢家沟、鲁家庄、渠头等3个自然村建立了邢家沟邢克广、鲁家庄王琪、渠头王得本等3个常年互助组,并把邢克广互助组树立为一面旗帜向全县推广,使互助组迅速普及。这反映了( )
A.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主流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陕西省岐山县推广互助组,是一种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举措,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尝试,D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于1952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主流”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下表是新中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A.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 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可知,1949—1952年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此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的变化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C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至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950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的指示》,同时公布了五项优抚条例。各级政府及厂矿、学校、商行和农业社、互助组等,都把拥军优属列入“爱国公约”。该活动( )
A. 传播了新的社会价值观 B. 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 旨在清除列强在华势力 D. 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这期间开展拥军优属运动,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B项正确;爱国不是新的社会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显然与清除列强在华势力无关,排除C项;拥军优属显然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准则,强调“如这些原则为一切国家所尊重,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 解决了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纠纷 B. 推动了两极格局下国际体系的变革
C. 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D. 体现了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材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亚洲国家对于超越意识形态、共建和平共处国际关系的期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解决而非“解决了”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纠纷,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未改变两极格局,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同国家的和平共处,而非强调国际经济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0.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我国且实际施工的150项工程的空间分布如表。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地 区 辽 宁 黑龙 江 吉 林 北 京 河 南 河 北 内蒙 古 山 西 江 西 湖 南 湖 北 安 徽 陕 西 甘 肃 四 川 云 南 新 疆
数量 24 22 10 4 10 5 5 15 4 4 3 1 24 8 6 4 1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近代工业的畸形布局得到改善
C. 城市区域分布均衡合理 D.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得以落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陕西、黑龙江、辽宁、山西、吉林等内地城市实际施工的150项工程之多,说明改善近代以来工业布局东南沿海分布多内地分不少的局面,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苏联援建工程的空间分布,不是城市区域分布,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工程的分布空间,没有涉及中国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976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率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整理1949至 197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如下:
阶段 时间 城市化率
一 1949年至 1952年 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
二 1953年至1960年 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
三 1961年至1964年 由 18.85%降至 16.56%
四 1965年至1975年 停滞不前,十年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的主因是经济的恢复 B. 第二阶段的主因是大跃进运动
C. 第三阶段因国家进行政策调整 D. 第四阶段因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75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三阶段1961年至1964年,此时国家经济遭遇严重困难,据所学可知,国家为克服困难,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镇人口,因此这一时期城市化率下降,C项正确;第一阶段经济的恢复不能解释城市化率下降,排除A项;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大跃进等有关,但1958年大跃进运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第四阶段国民经济不是持续下滑,文革时期伴随着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的调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排除D项。故选C项。
22. 20世纪70年代,四川简阳人民在政府领导带领下兴建了东灌工程,靠双手打通岷山6000多米隧道,引岷江水人简阳,解决了当地千百年来的干旱问题,至今该工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水利工程的兴修( )
A. 践行了三线建设的具体要求 B. 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
C. 体现了八字方针的实践价值 D. 展现了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特殊年代中国人民响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使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和谱写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三线建设主要是在大西南、大西北建设重工业,应对美国和苏联的威胁,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与八字方针的时间不符合,且八字方针主要是调整农业发展速度和轻重工业比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意在强调人民群众在艰苦条件下改造自然的魄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0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均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外开放,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24.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安排了“五五”计划。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上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 B.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C. 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D. 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制定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发展作出规划,这有利于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的资源配置、经济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的作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这就向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领导国家法制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巩固和建设新政权为中心,以建设新社会和实现国家法制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对于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有一定的认识,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是对法制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剧烈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摘编自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起草民法典,但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至2002年12月,法制工作委员会又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法制建设目的评析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的意义
【答案】(1)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影响:奠定了后期法制建设的基础;描绘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过度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不利于法制建设。
(2)特点:国家重视民法典的编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的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法典的内容日趋完善;广聚民智科学立法。意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56年的新中国。目的: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可得出,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据“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可得出,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据“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可得出,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影响: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制建设的努力为后来的法制体系奠定了基础,描绘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初步蓝图;据材料“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可得出由于过度依赖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法制建设受到了不利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至2021年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起草民法典”、“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可得出,国家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编撰工作,民法典的编撰具有连续性和时代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需求;据“法制工作委员会又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可得出,民法典的内容日趋完善,立法过程广聚民智,科学严谨。意义: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首先,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体现;其次,民法典的出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法律依据;再次,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后,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
【答案】(1)特点: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实行承包制;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或循序渐进)利益激励与国家监管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发挥市场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与时俱进调整改革措施。意义:提高了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为非公有制企业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是否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是否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并且与时俱进调整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可知,发挥市场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据材料二“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可知,逐步推进利益激励与国家监管相结合;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为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实行承包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前进行试点,体现了先试点再推广。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可以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对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国改革因适应国情取得成功,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取得的成功,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的成效还有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施有关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热情高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社保资金实行社会统筹;社会保障走向综合化、多样化、法制化;社会保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为公民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时间信息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和所学可知,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热情高涨;据材料“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和所学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据材料“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和所学可知,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据材料“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和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和所学可知,社保资金实行社会统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和所学可知,社会保障走向综合化、多样化、法制化;据材料“进入 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和所学可知,社会保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据材料“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和所学可知,为公民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所示为1918年至2022年国内某钢铁企业的发展大事记。
·1918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的石景山炼厂由北洋政府主持投资建设,政府首脑悉数入股;全部采用美国技术装备,设备国内领先 ·1922年,石景山炼厂因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施工停滞而不得不延期投产 ·1938年,日军侵占石景山炼厂,并对其实行军事管理。日占期间,石景山炼厂共产铁26万余吨,其中23万余吨被运至日本本土 ·1945年,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9年6月,成为解放区第一家恢复生产的现代钢铁企业 ·1952年,生铁(年)产量增加到34.2万吨,超过该厂1920—1949年的累计总产量,当年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1956年,提前16个月完成国家“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1958年,在全国首创“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 ·1979年,采用37项国内外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并投产 ·1980年,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 ·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 ·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成为行业“全国冠军” ·20032010年,企业主体开始逐步搬迁至唐山重新投产;2010年,老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老厂区部分工业遗址经改造后,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地之一
——据《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社官方网易号专栏文章整理
材料呈现了一个大型民族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启示,围绕“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一条或多条启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企业对先进技术经验的引进、吸收、创新和交流。
阐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拉大了强国与弱国的经济差距,也为后发国家“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借助财政实力,并通过官员示范(入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建设,引进了一批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投产被不断推后,其成果甚至遭到侵略者的直接侵夺。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世纪50—70年代的国内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多有建树,一些技术成果后来还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将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有机结合,设计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并在政府引导下,将管理创新从制造业延伸到金融业等相关领域。随着改革的深化,大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开展对外经济交往的独立主体,成为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综上所述,民族企业的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工业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蜕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宝贵的建设经验。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民族产业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民族产业与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等角度提炼启示,阐述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探究结论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论题:根据材料中“龙烟铁矿公司”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大型民族企业的发展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更需要对技术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因此可以得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企业对先进技术经验的引进、吸收、创新和交流。阐述:根据材料列举的不同时期龙烟铁矿公司的发展历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企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效果。主要划分为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如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借助财政实力,并通过官员示范(入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建设,引进了一批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投产被不断推后,其成果甚至遭到侵略者的直接侵夺。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世纪50—70年代的国内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多有建树,一些技术成果后来还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将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有机结合,设计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并在政府引导下,将管理创新从制造业延伸到金融业等相关领域。随着改革的深化,大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开展对外经济交往的独立主体,成为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民族企业的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工业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蜕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宝贵的建设经验。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地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西辽河流域房屋成排分布,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B. 阶级分化现象日趋凸显
C. 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D. 中原地区文明优势明显
2. 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3. 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安史之乱的爆发
C. 中原人口的迁入 D. 税收政策的调整
4. 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干弱枝强局面逐渐形成
C. 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5. 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则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国家派官治理,落实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权。这一变化表明( )
A. 朝廷因俗而治的策略 B. 朝贡体系退出历史舞台
C. 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 D. 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6. 资料显示, 1912年上海仅有7家纱厂, 此后数年一直维持在6—7家的水准。1919年上海纱厂有 11家,1924年则达到24家。棉纱业之外, 上海机器缫丝业也发展迅速,1912年丝厂数为48家,1927年增长到93家。以下有关解读,合理的是( )
A. 北洋时期经济有所发展 B. 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7. 1920年冬,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
A. 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 B.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8. 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
A. 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 B. 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
C. 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D. 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
9.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共产国际的指导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 八七会议的推动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10. 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这一报告中指出“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这体现出当时根据地( )
A. 努力为战略转移做准备 B. 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C.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 D. 具有新民主主义特征
11. 中共中央在1935年12月6日作出了《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一改以往反对富农的策略,提出对富农采取同情甚至中立的态度,指出排斥富农(甚至一部分小地主)参加革命斗争是错误的,中共中央对富农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共强调现阶段的革命任务 B. 农村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悄然变化 D. 中共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12. 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利用中央(国民政府)拨款整修了武威至玉门间的水利设施,恢复灌溉面积100万亩,还修建了鸳鸯池水库等水利工程。四川则主要整修都江堰工程,并对郑泽渠、龙西渠、天星渠、醴泉渠等进行了整修,扩大灌溉面积500万亩。整修这些水利工程意在( )
A. 形成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包围 B. 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C. 充实后方经济以取得抗战胜利 D. 振兴西部地区经济
13.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台儿庄战役后不久创作的漫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该漫画旨在说明( )
A.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B. 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
C. 国共合作必将促成抗战的胜利 D.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4. 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 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C. 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 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15. 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上海、南京、开封、重庆、昆明、武汉、广州、杭州、苏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群众举行示威,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停止内战。这些行动( )
A. 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交相呼应 B.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反映阶级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行动
16. 1950年冬,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结合土改运动,在变工组的基础上,在邢家沟、鲁家庄、渠头等3个自然村建立了邢家沟邢克广、鲁家庄王琪、渠头王得本等3个常年互助组,并把邢克广互助组树立为一面旗帜向全县推广,使互助组迅速普及。这反映了( )
A.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主流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17. 下表是新中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A.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 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 1950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的指示》,同时公布了五项优抚条例。各级政府及厂矿、学校、商行和农业社、互助组等,都把拥军优属列入“爱国公约”。该活动( )
A. 传播了新的社会价值观 B. 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 旨在清除列强在华势力 D. 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9.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准则,强调“如这些原则为一切国家所尊重,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 解决了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纠纷 B. 推动了两极格局下国际体系的变革
C. 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D. 体现了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0.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我国且实际施工150项工程的空间分布如表。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地 区 辽 宁 黑龙 江 吉 林 北 京 河 南 河 北 内蒙 古 山 西 江 西 湖 南 湖 北 安 徽 陕 西 甘 肃 四 川 云 南 新 疆
数量 24 22 10 4 10 5 5 15 4 4 3 1 24 8 6 4 1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近代工业的畸形布局得到改善
C. 城市区域分布均衡合理 D.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得以落实
21. 1976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率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整理1949至 197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如下:
阶段 时间 城市化率
一 1949年至 1952年 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
二 1953年至1960年 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
三 1961年至1964年 由 18.85%降至 16.56%
四 1965年至1975年 停滞不前,十年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的主因是经济的恢复 B. 第二阶段的主因是大跃进运动
C. 第三阶段因国家进行政策调整 D. 第四阶段因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22. 20世纪70年代,四川简阳人民在政府领导带领下兴建了东灌工程,靠双手打通岷山6000多米隧道,引岷江水人简阳,解决了当地千百年来的干旱问题,至今该工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水利工程的兴修( )
A. 践行了三线建设的具体要求 B. 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
C. 体现了八字方针的实践价值 D. 展现了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
2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0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均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4.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安排了“五五”计划。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上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 B.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C. 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D. 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这就向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领导国家法制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巩固和建设新政权为中心,以建设新社会和实现国家法制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对于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有一定的认识,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是对法制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剧烈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摘编自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起草民法典,但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至2002年12月,法制工作委员会又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法制建设的目的评析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的意义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所示为1918年至2022年国内某钢铁企业的发展大事记。
·1918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的石景山炼厂由北洋政府主持投资建设,政府首脑悉数入股;全部采用美国技术装备,设备国内领先 ·1922年,石景山炼厂因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施工停滞而不得不延期投产 ·1938年,日军侵占石景山炼厂,并对其实行军事管理。日占期间,石景山炼厂共产铁26万余吨,其中23万余吨被运至日本本土 ·1945年,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9年6月,成为解放区第一家恢复生产的现代钢铁企业 ·1952年,生铁(年)产量增加到34.2万吨,超过该厂1920—1949年的累计总产量,当年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1956年,提前16个月完成国家“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1958年,在全国首创“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 ·1979年,采用37项国内外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并投产 ·1980年,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 ·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 ·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成为行业“全国冠军” ·20032010年,企业主体开始逐步搬迁至唐山重新投产;2010年,老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老厂区部分工业遗址经改造后,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地之一
——据《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社官方网易号专栏文章整理
材料呈现了一个大型民族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启示,围绕“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一条或多条启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