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指的是南昌起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事件;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指的是人民公社化;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故选B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军人潇洒举国旗、庄严升国旗震撼全场。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依据题干中“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等信息及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将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并确定了首都、代国歌、纪年方法等事项,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联系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3.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彭德怀 D.雷锋
【答案】B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朝鲜战场上,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B符合题意;
黄继光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为部队前进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模范,排除A;
彭德怀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指挥,与材料不符,排除C;
雷锋是解放军的好战士,但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邱少云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邱少云的基本事迹即可作答。
4.如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A.解放全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跨过鸭绿江 D.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解放全中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
C.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符合题意;
D. 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战士”,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5.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某同学记录了新解放区某事件的实施过程,其中第四阶段的笔记不全,最合理的是(  )
第一阶段 发动群众
第二阶段 划分阶级成分
第三阶没 进行没收、征收工作
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 进行复查,动员生产
A.与西藏代表谈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分配土地和财产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根据表格“ 划分阶级成分”“ 进行没收、征收工作”“ 进行复查,动员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所以第四阶段的笔记应该是分配土地和财产,C项正确;
1951年中央与西藏代表进行谈判,最终西藏和平解放,A项不正确;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无关,B项不正确;
1953年起,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6.某同学在学习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三个事件后,归纳了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列归纳最恰当的是(  )
A.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中国大陆基本完成统一,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稳定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三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中国政权,B项正确;
三个事件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排除A项;
一五计划完成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排除C项;
三个事件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  )
A.为了民主改革创造条件
B.为了个体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D.为了消灭土地私有制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天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C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民主改革,排除A;
通过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排除B;
土地改革没有消灭土地私有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197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  )
A.社会生活中有无法律并不重要 B.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C.要集中不要民主 D.需要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题干所列都是对法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体现了我国认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9.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屡屡出现新纪录。这反映出新中国(  )
A.经济结构比例均衡 B.劳动者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
C.劳动者的地位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屡屡出现新纪录”,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高潮,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劳动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故B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劳动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没有体现“经济结构比例均衡”,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劳动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没有体现“劳动者的地位提高”,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1965年,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依据题干“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及所学知识可可判断出该变革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是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但仍然属于私有制的范畴,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
11.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依据已学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联系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去分析判断。
12.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根据题干图中“在国民收入中,公有经济占92.9%,在商品零售额中,公有经济占95.8%,工业总产值是100%”及题干中的“1956年”可知,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项正确;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排除C项;
1961年,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反右倾”以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3.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
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B.慢一点、稳一点
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
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D项正确;
大干快上,超英赶美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
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这是陈云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1958年的《人民日报》曾出现过这样一些报道,“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些报道反映出:(  )
A.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B.“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C.袁隆平研究出产量极高的籼型杂交水稻
D.农业合作化成果显著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它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竟相放高产“卫星”题干中报道正是竞相放“卫星”的表现,B项正确;
1952年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间不符,排除A项;
袁隆平研究出产量极高的籼型杂交水稻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由题干可知这是人民公社,而不是农业合作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了(  )
A.中心转移 B.解放思想
C.平反冤假错案 D.拨乱反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1980年,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展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了,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拨乱反正。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其相关史实。
16.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分配制度的变革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据“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
国企改革是1984年全面展开,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我国工作中心的转移,与分配制度无关,排除B项;
经济特区的建立是198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7.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B.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平均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变
D.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依据题干中“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及所学可知, 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A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主旨在于强调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并非平均分配,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城市,C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并非经济形态的转型,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时抓住粮票变迁所折射出的历史本质。
18.解读数据图表是探寻历史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下面所示为某同学搜集整理的1966-2019年我国农村基本经济数据。仔细观察图表,这些数据反映了(  )
时间 1966年 1978年 1995年 2012年 2019年
粮食综合生产力(单位:亿斤) 4280 6095 9332 12245 13390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人) 0 8.1 21.0 37.1 48.9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0 116.1 1310.4 5908 14617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C.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政策缩小城乡差距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1978年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在农村首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符合题意;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表格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1973年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故B不符合题意;
表格反映的是农业农村方面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
D.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来又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渐深入内地,开放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顺序错误,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让学生正确认识对外开放的格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0.2023年3月,在中国南海之滨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由此可知(  )
A. 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充分实现平等合作
B.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起主导作用
D.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均衡已充分实现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故B符合题意;
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充分实现平等合作不符合史实,排除A;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起主导作用,排除C;
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均衡已充分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1.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现在我们在国际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会更大。”其意在强调(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B.积极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现在我们在国际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会更大”,由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国际外交的作用地位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实力影响外交实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外交影响力,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外交影响力,积极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外交影响力,反映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历史知识。
22.“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理论最早系统阐述于(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要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项正确;
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
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2017年我国发行《“一带一路”亚投行纪念钞大全》,收录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员近70个国家官方银行发行的纪念钞、纸币和硬币。其价值在于见证了(  )
A.首批自由贸易区城市的设立 B.现代银行管理制度的改革
C.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D.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由材料“收录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员近70个国家官方银行发行的纪念钞、纸币和硬币。”结合所学可知,其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D符合题意;
首批自由贸易区城市的设立与亚投行无关,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现代银行管理制度,排除B;
题干不能体现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收录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员近70个国家官方银行发行的纪念钞、纸币和硬币。”
2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材料可知,下列不属于中国梦内涵的是(  )
A.国强必霸 B.国家富强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没有国强必霸,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国家富强,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人民幸福,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民族振兴,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属于”,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25.2019年起,“粤省事”服务平台少数民族服务专区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覆盖到少数民族边远山区。这体现了政府致力于促进(  )
A.民族共同繁荣 B.经济特区发展
C.地区人口流动 D.国际文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据“‘粤省事’服务平台少数民族服务专区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覆盖到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可知,这体现了政府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A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
题干与国际文化交流、地区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6.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话语反映了我国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什么理念(  )
A.加强与民族地区的联系
B.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贯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不能少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可以看出,这些话语反映了我国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加强与民族地区的联系 ,不符合题意;
C.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符合题意;
D.贯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7.2019年2月正式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更好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国家的向心力。此纲要(  )
A.反映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容
C.发挥政治协商的功能 D.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从战略构想到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和新跨越。该规划纲要将指引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容,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B项正确;
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A;
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扎实掌握“一国两制”的内容、成功实践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8.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一决定明确了“一国两制”的(  )
A.内在联系 B.深刻内涵 C.重要地位 D.长远影响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可知,其深刻地说明了“一国”和“两制”的内在联系,A正确;
题干并未对“一国两制”的内涵进行系统说明,重在说明其内在联系,排除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但是在题干中未说明其重要地位,排除C;
“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但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9.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此举旨在(  )
A.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 B.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
C.推动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 D.“一国两制”在台湾得以实践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这项措施,有利于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有利于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并没有体现“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目前只是在港澳地区成功实践,在台湾还没有得以实践,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关系发展,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关系发的相关历史知识。
30.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 或电视台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否定“九二共识” B.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充满强烈的思乡之情 D.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返乡探亲》”“《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景视题材反映的是台湾台胞“返乡探亲”“返乡寻祖”,没有体现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排除B。
C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两岸政策松动缓和,影视作品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返回家乡的思乡之情,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两岸政策调整,带来了两岸关系的缓和,还没有实现两岸三通,故D项错误。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表格材料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关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张澜
(1)材料一反映出70年前全国人民的梦想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1)梦想:实现工业化。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特点: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根据材料一中的“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可知,当年全国人民的梦想是实现工业化;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本题考查我国第一部宪法。根据材料二中的“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中参与群众多,这说明宪法的起草过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三中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三中的“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梦想:实现工业化。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特点: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32. 民族品牌代表一个国家相关行业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7月,一汽成功生产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但其基本源自苏联技术的转移;1958年5月,一汽从仿制国外产品起步。成功研制东风牌轿车,其车头“金龙”与后照灯“传统宫灯”设计均体现了民族风格;1958年7月,一汽又成功试制出自主设计成分更为显著的红旗牌高级轿库。从此中国汽车工业有了一个名号最响的民族品牌。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材料二:1956-1972年解放牌汽车历年返修率(产品质量问题)
——整理自《第一汽车厂历年资料汇编》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中,国家给了一汽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下放了产品销售权,资金筹措权和工厂发展权。而一汽也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开放型自力更生的道路。到 20世纪末,一汽将建设成年产60万辆,品种350个,产值20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占1/3,出口占10~15%的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摘编自李文海《改革与一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发展的三段式过程。(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出现提升的原因。(3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汽改革的措施及目标。(3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品牌崛起的所需条件。(4分)
【答案】(1)引进技术——仿制学习——自主设计开发。
(2)原因:1958-1961年,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大幅度上升与大跃进时期的盲目生产有关;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运动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汽汽车的产品质量。
(3)措施: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技术创新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汽车生产管理技术;目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4)品牌要有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消费者支持国货);产品质量过硬、改革创新思维(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等。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1)根据题干材料一“1956年7月,一汽成功生产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但其基本源自苏联技术的转移;1958年5月,一汽从仿制国外产品起步,成功研制东风牌轿车,其车头‘金龙’与后照灯‘传统宫灯’设计均体现了民族风格;1958年7月,一汽又成功试制出自主设计成分更为显著的红旗牌高级轿车,从此中国汽车工业有了一个名号最响的民族品牌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发展的三段式过程是:引进技术——仿制学习——自主设计开发。
(2)根据题干材料二“1956-1972年解放牌汽车历年返修率”可以看出1958-1961年,1966-1971年,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出现提升。其原因:1958-1961年,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大幅度上升与大跃进时期的盲目生产有关;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运动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汽汽车的产品质量。
(3)根据题干材料三“在改革开放中,国家给了一汽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下放了产品销售权,资金筹措权和工厂发展权。而一汽也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开放型自力更生的道路到20世纪末,一汽将建设成年产60万辆,品种350个,产值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占1/3,出口占10~15%的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可以看出,一汽改革的措施是: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技术创新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汽车生产管理技术;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4)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品牌崛起的所需条件:品牌要有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消费者支持国货);产品质量过硬、改革创新思维(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3.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统一和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统一梦】
材料一:“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为两岸协商寻求奠定政治基础。两岸授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为协商奠定明确的政治基础。1 992年1 0月底至1 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后又通过数次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材料二:全国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 2 0个自治县(旗)。 一一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富民强国梦】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段,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当前,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收入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最为迫切而紧要的民生课题。
——2014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一一袁隆平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 一屠呦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在哪里得到了实施?(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一条创富之路”指的是什么? 在此之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材料四其中一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2分)
(5)“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出彩?(3分)
【答案】(1)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5)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学习,强健体魄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尊重香港特殊地位,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中英两国于1984年9月26日公开签署香港问题的声明,英国公开宣布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主权,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就澳门回归问题达成共识,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由材料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段,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并结合所学知,“一条创富之路”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由于我们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才使我国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 在此之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5)依据材料论述的“中国梦”和所学可知,要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和目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学习,强健体魄等 。
故答案为:
(1)“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5)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学习,强健体魄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军人潇洒举国旗、庄严升国旗震撼全场。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集体。其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彭德怀 D.雷锋
4.如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A.解放全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跨过鸭绿江 D.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
5.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某同学记录了新解放区某事件的实施过程,其中第四阶段的笔记不全,最合理的是(  )
第一阶段 发动群众
第二阶段 划分阶级成分
第三阶没 进行没收、征收工作
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 进行复查,动员生产
A.与西藏代表谈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分配土地和财产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某同学在学习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三个事件后,归纳了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列归纳最恰当的是(  )
A.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7.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  )
A.为了民主改革创造条件
B.为了个体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D.为了消灭土地私有制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197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  )
A.社会生活中有无法律并不重要 B.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C.要集中不要民主 D.需要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
9.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屡屡出现新纪录。这反映出新中国(  )
A.经济结构比例均衡 B.劳动者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
C.劳动者的地位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0.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2.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13.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
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B.慢一点、稳一点
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
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4.1958年的《人民日报》曾出现过这样一些报道,“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些报道反映出:(  )
A.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B.“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C.袁隆平研究出产量极高的籼型杂交水稻
D.农业合作化成果显著
15.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了(  )
A.中心转移 B.解放思想
C.平反冤假错案 D.拨乱反正
16.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分配制度的变革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7.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B.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平均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变
D.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18.解读数据图表是探寻历史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下面所示为某同学搜集整理的1966-2019年我国农村基本经济数据。仔细观察图表,这些数据反映了(  )
时间 1966年 1978年 1995年 2012年 2019年
粮食综合生产力(单位:亿斤) 4280 6095 9332 12245 13390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人) 0 8.1 21.0 37.1 48.9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0 116.1 1310.4 5908 14617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C.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政策缩小城乡差距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
D.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
20.2023年3月,在中国南海之滨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由此可知(  )
A. 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充分实现平等合作
B.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起主导作用
D.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均衡已充分实现
21.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现在我们在国际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会更大。”其意在强调(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B.积极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2.“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理论最早系统阐述于(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3.2017年我国发行《“一带一路”亚投行纪念钞大全》,收录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员近70个国家官方银行发行的纪念钞、纸币和硬币。其价值在于见证了(  )
A.首批自由贸易区城市的设立 B.现代银行管理制度的改革
C.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D.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材料可知,下列不属于中国梦内涵的是(  )
A.国强必霸 B.国家富强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25.2019年起,“粤省事”服务平台少数民族服务专区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覆盖到少数民族边远山区。这体现了政府致力于促进(  )
A.民族共同繁荣 B.经济特区发展
C.地区人口流动 D.国际文化交流
26.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话语反映了我国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什么理念(  )
A.加强与民族地区的联系
B.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贯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7.2019年2月正式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更好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国家的向心力。此纲要(  )
A.反映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容
C.发挥政治协商的功能 D.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一决定明确了“一国两制”的(  )
A.内在联系 B.深刻内涵 C.重要地位 D.长远影响
29.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此举旨在(  )
A.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 B.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
C.推动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 D.“一国两制”在台湾得以实践
30.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 或电视台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否定“九二共识” B.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充满强烈的思乡之情 D.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张澜
(1)材料一反映出70年前全国人民的梦想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32. 民族品牌代表一个国家相关行业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7月,一汽成功生产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但其基本源自苏联技术的转移;1958年5月,一汽从仿制国外产品起步。成功研制东风牌轿车,其车头“金龙”与后照灯“传统宫灯”设计均体现了民族风格;1958年7月,一汽又成功试制出自主设计成分更为显著的红旗牌高级轿库。从此中国汽车工业有了一个名号最响的民族品牌。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材料二:1956-1972年解放牌汽车历年返修率(产品质量问题)
——整理自《第一汽车厂历年资料汇编》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中,国家给了一汽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下放了产品销售权,资金筹措权和工厂发展权。而一汽也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开放型自力更生的道路。到 20世纪末,一汽将建设成年产60万辆,品种350个,产值20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占1/3,出口占10~15%的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摘编自李文海《改革与一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发展的三段式过程。(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出现提升的原因。(3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汽改革的措施及目标。(3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品牌崛起的所需条件。(4分)
33.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统一和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统一梦】
材料一:“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为两岸协商寻求奠定政治基础。两岸授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为协商奠定明确的政治基础。1 992年1 0月底至1 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后又通过数次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材料二:全国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 2 0个自治县(旗)。 一一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富民强国梦】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段,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当前,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收入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最为迫切而紧要的民生课题。
——2014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一一袁隆平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 一屠呦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在哪里得到了实施?(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一条创富之路”指的是什么? 在此之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材料四其中一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2分)
(5)“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出彩?(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