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他们参加的活动是庆祝( )
A.抗战胜利 B.北平解放 C.大陆统一 D.开国大典
【答案】D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D符合题意;
1945年,抗战胜利,与1949年10月1日不符,排除A;
1949年1月平津战役,促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与1949年10月1日不符,排除B;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与1949年10月1日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评价反映该战争的胜利( )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下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体现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符合题意;
题干强调的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没有体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下降,排除A;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B;
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是土地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出现得益于颁布(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B符合题意;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A;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排除C;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规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
A.全国人大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主席 D.军委主席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符合题意;
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的政府,但不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
国家主席是职位,不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
军委主席是军事委员会最高领导职务,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195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可作答。
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公路
B.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1956年,90%以上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根据题干“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可知,题干强调了三大改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于三大改造史实的分析或判断,D符合题意;
题干“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公路”记述的青藏公路修建的时间,是历史事实,排除A;
题干“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记述的是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间,是历史事实,排除B;
题干“1956年,90%以上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记述的是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历史解释的概念即可作答。
6.制作年代尺有利于整理历史知识。下图与“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这一阶段特征相符的历史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根据题干“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②所处的时间段是1956年至1978年,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符合题意;
①是过渡时期,从1949年至1956年,是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排除A;
3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的,排除C;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右图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B项正确;
我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排除C项;
香港的回归为1997年,澳门为199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意义。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图片的能力。
8. 1978年,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改革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改革是指(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建立经济特区
C.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选项D符合题意;
1984年,国家取消了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排除A项;
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B项;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城市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9.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梳,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 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应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立亚投行
【答案】C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阶段,C正确;
建立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试验田,A排除;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B排除;
亚投行的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一位同学从《百年党史关键词》目录中摘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关键词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推测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
11.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全面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脱贫攻坚的人数“大减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项正确;
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2.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基层村民选举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3.“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为此,中国( )
A.制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运用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因此,香港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是因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C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4年9月,而香港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无关,故A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香港问题无关,故B错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与香港问题无关,故D选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4.不同类型的资料具有不同的证史价值。下列资料对了解台湾历史史证价值最大的是( )
A.电视剧《台湾的故事》
B.档案”20世纪上半叶台湾纪事”
C.小说《台湾历史演义》
D.口述史”台湾口述历史从书”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档案“20世纪上半叶台湾档案”是了解台湾历史史证价值最大,属于一手资料。B项正确;
电视剧《台湾的故事》属于一手资料,排除A项;
小说《台湾历史演义》属于一手资料,排除C项;
口述史”台湾口述历史从书”属于一手资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一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15.1987年,有3万多名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2012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2015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总量约为985.61万人次。以上材料说明( )
A.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B.我国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
D.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87年,有3万多名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2012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2015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总量约为985.61万人次;2018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总量为905.5万人次”可以看出,自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D项正确;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排除A项;
我国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排除B项;
”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逐项排除,掌握台湾问题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新中国成立后,为为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 ,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 ...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性经济规划开始了, 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中国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这一时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摘编自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 工业化道路”“经济制度改造” “政治制度建设” 面取得的成就。(4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答案】(1 )措施 :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成就:“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人民的努力;正确的方针、政策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1 )根据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农村,要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 ……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 )根据材料二:到1957年1 ,中国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这一时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经济制度改造”、“政治制度建设” 方面取得的成就分别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努力;正确的方针、政策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且新华社社论
材料二: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泻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2013年第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站在195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新中国的”梦想”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为实现由此开启的新”梦想”,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分)
(3)材料三中”走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这条道路和实现中国梦之间有何联系 (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2分)
【答案】(1)[答案]梦想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理由:工业化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保障。
(2)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3)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联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十八大“中国梦”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可知, 195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新中国的"梦想”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理由:工业化是国家独立自主的(2)根据材料二“1978年 ,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国人民用双手鹅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可知,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为实现由此开启的新”梦想”,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的改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3)根据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是在改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 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可知,材料三中”中国道路”指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国梦之间的联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计划、十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等相关史实。
18.新中国的建立,翻开了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崭新一页。在建设实践中,民族政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加快开发西部地区, 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
材料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分)
(2)材料二中提到“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什么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什么问题 (4分)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分)
【答案】(1)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 问题: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措施 :全缅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1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可知,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 2 )根据所学知识,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3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故答案为: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答出任意2点)。
(2 )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 )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西部大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他们参加的活动是庆祝( )
A.抗战胜利 B.北平解放 C.大陆统一 D.开国大典
2.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评价反映该战争的胜利( )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下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3.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出现得益于颁布(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规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
A.全国人大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主席 D.军委主席
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公路
B.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1956年,90%以上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6.制作年代尺有利于整理历史知识。下图与“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这一阶段特征相符的历史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右图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8. 1978年,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改革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改革是指(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建立经济特区
C.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梳,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 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应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立亚投行
10.一位同学从《百年党史关键词》目录中摘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关键词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11.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为此,中国( )
A.制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运用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4.不同类型的资料具有不同的证史价值。下列资料对了解台湾历史史证价值最大的是( )
A.电视剧《台湾的故事》
B.档案”20世纪上半叶台湾纪事”
C.小说《台湾历史演义》
D.口述史”台湾口述历史从书”
15.1987年,有3万多名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2012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2015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总量约为985.61万人次。以上材料说明( )
A.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B.我国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
D.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新中国成立后,为为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 ,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 ...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性经济规划开始了, 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中国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这一时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摘编自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 工业化道路”“经济制度改造” “政治制度建设” 面取得的成就。(4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且新华社社论
材料二: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泻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2013年第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站在195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新中国的”梦想”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为实现由此开启的新”梦想”,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分)
(3)材料三中”走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这条道路和实现中国梦之间有何联系 (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2分)
18.新中国的建立,翻开了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崭新一页。在建设实践中,民族政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加快开发西部地区, 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
材料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分)
(2)材料二中提到“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什么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什么问题 (4分)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