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评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葛志成回忆:“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天,周恩来对纲领草案专门作了说明,没等表决,他的讲话就获得了满堂的掌声。”葛志成所说的“大会”( )
A. 正式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C.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 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相关问题
2. 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曾画过一幅画,名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幅画的名称寓指( )
A. 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B. 中国人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C. 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迈入小康
D 中国从此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 2023 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说,“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4. 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 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 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 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5. 对下面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第一批1950-1951年
第二批1951-1952年
第三批1952-1953年
A. 土地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超额完成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6. 1953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地准备这次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
A. 民主政治建设 B. 人民教育事业 C. 市场经济体制 D. 农业发展道路
7. 下面两则老广告可共同佐证( )
A. 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B. 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 三大改造的实行 D.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8.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下列年代尺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为( )
A. A B. B C. C D. D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上海、沈阳修建铁路。北京地铁于1965年7月开工建设,1969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全长23.6千米,设有17座车站。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10.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此语总结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1.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民在下面哪一方面是相同的 ()
A. 生产的积极性方面 B. 土地的所有制方面 C. 家庭的收入方面 D. 生产的自主性方面
12.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B. 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平均分配转变
C.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变 D. 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36分)
13.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
材料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得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普遍添置了新农具,改善和扩大了自己的经营。1949年到1952年的农业迅速发展,全国农业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48.5%
材料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1959年,在以农机化为核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机化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
材料三:《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的社论,其中写道“只要象南海县那样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地的潜力,发挥集体和社员的积极性,每个地方都可以在现有水平上有较快的发展。南海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状况可用一个‘活’字来概括。无论是社员、干部,务农还是务工,搞养殖还是搞种植,各条战线协同一致……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经济还是社员家庭副业,到处充满生机……放开了农民的手脚,农村经济很快由死变活,生财之道越多,农民生活越富。”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说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一报道应该发生在什么时期 (写序号即可)并说明判断理由。
①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②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4.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万余名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摘自百度·百科《解放牌汽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2)依据材料二,归纳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第一组)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第二组)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第三组)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第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上图),请你完成①②处相关内容。
(2)第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上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上面有第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在三个会议中任选一个进行阐释。
16. 【中国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年的小渔村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奇迹”由此诞生。1987年,深圳将“拓荒牛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献身”;1990年,又提炼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
——高冠龙《开拓创新:深圳的“根”和“魂”》
材料三: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 …简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模范人物的姓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人物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精神”的灵魂。并概括“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评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葛志成回忆:“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天,周恩来对纲领草案专门作了说明,没等表决,他的讲话就获得了满堂的掌声。”葛志成所说的“大会”( )
A. 正式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C.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 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相关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项正确;正式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排除B项;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在开国大典上,排除C项。故选D项。
2. 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曾画过一幅画,名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幅画的名称寓指( )
A. 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B. 中国人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C. 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迈入小康
D. 中国从此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获得民族独立。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指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民主共和,排除B项;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迈入小康,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三大改造后中国从此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23 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说,“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实施,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土地改革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 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发展期待
C. 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 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理性情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可知,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的人物,因此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C项正确;物质文明建设与题干中的英雄群像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电影《长津湖》充分显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并不是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排除B项;电影《长津湖》并不是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而是展现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形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 对下面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第一批1950-1951年
第二批1951-1952年
第三批1952-1953年
A. 土地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超额完成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第一批1950-1951年……第三批1952-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表格内容反映了土地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年开始,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53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地准备这次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
A. 民主政治建设 B. 人民教育事业 C. 市场经济体制 D. 农业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53年”“迎接普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的人民普选行动,可用于研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日报》号召全国人民参与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的历史,与人民教育事业无关,没有涉及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究,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才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知,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7. 下面两则老广告可共同佐证( )
A. 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B. 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 三大改造的实行 D.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信息“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合作社”反映的是1953年—1956年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公私合营”反映的是1953年—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由此可见,它们共同佐证的是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实行,故C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帝国主义重新入侵,民族工业衰落,体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故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是1950到1953年,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下列年代尺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为(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不能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成就,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不能体现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上海、沈阳修建铁路。北京地铁于1965年7月开工建设,1969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全长23.6千米,设有17座车站。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66年到1969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是,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地铁,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政权,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设立经济特区后深圳的崛起体现出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排除C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此语总结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7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题文邓小平总结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本题选D。
11.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民在下面哪一方面是相同的 ()
A. 生产的积极性方面 B. 土地的所有制方面 C. 家庭的收入方面 D. 生产的自主性方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比较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民在土地的所有制方面是相同的,都是土地公有制。在生产自主权方面,人民公社是统一生 产,无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享有自主权;在管理 方式方面,人民公社统一管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实行“大 包干”,把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耕种;在分配方式方面,人民公社是平均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按劳分配,故选B。
12.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B. 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平均分配转变
C.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变 D. 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变工业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 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A项正确;平均分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城市,排除C项;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36分)
13.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
材料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得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普遍添置了新农具,改善和扩大了自己的经营。1949年到1952年的农业迅速发展,全国农业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48.5%
材料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1959年,在以农机化为核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机化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
材料三:《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的社论,其中写道“只要象南海县那样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地的潜力,发挥集体和社员的积极性,每个地方都可以在现有水平上有较快的发展。南海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状况可用一个‘活’字来概括。无论是社员、干部,务农还是务工,搞养殖还是搞种植,各条战线协同一致……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经济还是社员家庭副业,到处充满生机……放开了农民的手脚,农村经济很快由死变活,生财之道越多,农民生活越富。”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说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一报道应该发生在什么时期 (写序号即可)并说明判断理由。
①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②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1)意义: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
(2)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大型农机数量增加。
原因: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序号:②;
判断理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这一报道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
【解析】
【小问1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1949年到1952年的农业迅速发展,全国农业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48.5%”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这一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小问2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大型农机数量增加。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有: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3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三图文判断,这一报道应该发生在②,即: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理由: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题干这一报道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
14.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万余名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摘自百度·百科《解放牌汽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2)依据材料二,归纳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
【答案】(1)总体规划: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2)有利因素:全体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解析】
【小问1详解】
总体规划:根据材料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规划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根据材料一“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工业化的规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小问2详解】
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二“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可归纳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为全体建设者的辛勤劳动;根据材料二“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可得出,因素为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二“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可得出,有利因素为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第一组)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第二组)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第三组)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第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上图),请你完成①②处相关内容。
(2)第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上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上面有第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在三个会议中任选一个进行阐释。
【答案】(1)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或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或点、线面立体化外交格局或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深入,稳步推进;“引进来”到“走出去”等。
(3)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冲破长期“左”的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此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此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新的指导方向)。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故①填写邓小平理论;2017年,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此时期的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②填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小问2详解】
特点:由题干材料“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深入,稳步推进;“引进来”到“走出去”等都是对外开放的特点;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学生根据材料描述的主题范围,结合历史史实进行阐述,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每次会议制定的战略规划,都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冲破长期“左”的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此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6. 【中国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年的小渔村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奇迹”由此诞生。1987年,深圳将“拓荒牛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献身”;1990年,又提炼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
——高冠龙《开拓创新:深圳的“根”和“魂”》
材料三: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 …简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模范人物的姓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人物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精神”的灵魂。并概括“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
【答案】(1)姓名:图1是焦裕禄,图2是王进喜;时代精神: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2)灵魂:开拓创新;背景: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3)内涵: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姓名、精神: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1是焦裕禄,图2是王进喜;他们身上体现出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小问2详解】
灵魂、背景: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可知,这体现的是,开拓创新;“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小问3详解】
内涵: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知,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