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史料记载隋朝的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说明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
A.完成南北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中外交往 D.导致隋朝灭亡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该材料评价的是隋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促进经济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贞观初期,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意在劝诫太宗(  )
A.重视生产 B.减省刑罚 C.虚心纳谏 D.注重文教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魏征表述的意思是: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意见,就信以为,往往要做出错误判断,其旨在劝解唐太宗虚心纳谏。
AB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虚心纳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3.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是(  )
A.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出于唐代杜甫《忆昔二首》,意思是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得满满的,反映了唐朝经济繁荣,D符合题意;
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和唐诗,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下图所示的内容是唐朝妇女正在打球,由此可见,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市民阶层崛起
C.城乡差距缩小 D.男女地位平等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唐朝妇女可以参加主要是男子参与的打球运动,这说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对女子包容,A符合题意;
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排除B;
城乡差距缩小,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C;
图片只能看出唐朝女子地位较高,社会对女子比较包容,无法看出唐朝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5.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吴道子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根据题干再结合所学,唐朝与天竺有频繁往来,贞观初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B符合题意;
西汉张骞通西域,A不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C符合题意;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玄奘的贡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巾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所以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安史之乱,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安史之乱,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7.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  )
A.遏制了藩镇割据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办事效率 D.推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可知,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A项遏制了藩镇割据错误,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遏制藩镇割据,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强化了君主专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提高了办事效率,题干反映的是削弱相权,与提高办事效率和社会经济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8.“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使北宋实力遭到削弱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 D.使辽的统治变得腐朽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据“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和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辽金西夏是多民族并立时代,各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替变化,表现如下:第一阶段北宋与辽与西夏并立对峙;第二阶段北宋与西夏与金并立,最终金灭北宋;第三阶段南宋与西夏与金并立对峙,北宋末年,辽被金所灭,南宋时期辽政权不存在。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两宋与辽、金、西夏的并立与更替,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史实。
10.东京城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唐朝经济繁荣,白昼通夜 B.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
C.明朝贸易兴盛,社会开放 D.清朝商贸发达,物资丰富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抓准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1.于谦在《文山先生像赞》中写道:“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他称赞的是(  )
A.成吉思汗 B.岳飞 C.寇准 D.文天祥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于谦对文天祥抗元的评价,对他直面生死,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的赞美。
A项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不符合题意;
B项岳飞主要成就是抗金,不符合题意;
C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政治家、诗人,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文天祥是于谦在《文山先生像赞》中称赞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天祥抗元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2.元朝规定: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各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
13.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 ”是在元朝,元朝政府设置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时期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基础知识的检测,解题关键是掌握基本知识信息。
14.《马可·波罗行纪》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
A.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C.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马可 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马可 波罗的传奇经历。
15.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是在宋代出现并得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把这三项发明传到欧洲的是(  )
A.新罗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阿拉伯人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三项伟大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阿拉伯人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项发明传到欧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外传,要求熟记基础史实。
二、辨析改错(8分)
16.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
错误:    改正:   
【答案】李渊;杨坚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相关内容。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李渊是唐高祖,建立的是唐朝。
【点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的建立
17.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错误:    改正:   
【答案】唐太宗;唐玄宗。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的史实。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而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只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开元盛世”。
18.1140年,岳飞率领宋军取得澶州大捷。
错误:   改正:   。
【答案】澶州大捷;郾城大捷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岳飞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故答案为:澶州大捷;郾城大捷。
【点评】本题考查岳飞的事迹。
19.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中书省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错误:   改正:   。
【答案】中书省;市舶司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宋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答案为:错误:中书省;改正:市舶司。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对外贸易的知识点,应把握市舶司的有关知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交通创新】
材料一: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制度创新】
材料二: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工具创新】
材料三:
名称 特点
① 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② 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并概括其得以开通的优势。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①②的名称。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答案】(1)目的:加强南北联系﹐巩固隋王朝统治。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2)意义: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3)曲辕犁;简车。
(4)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启示: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1)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加强南北联系,巩固隋王朝统治。大运河得以开通的优势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意义是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3)本题考查唐朝改革的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三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①是曲辕犁;②是筒车。
(4)本题考查隋唐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通过以上探究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故答案为:(1) 目的:加强南北联系,巩固隋王朝统治。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2) 意义: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3) 曲辕犁;筒车。
(4) 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启示: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隋唐的时代特征等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河的修建,使广大民工则在此时陷入了沉重的苦难之中,无数人在这个修建过程中失去生命,社会由此迎来更大的危机。为此百姓们终于无法忍受,开始在全国各地纷纷发起起义活动,隋朝的统治也由此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振奋中走向自身生命的终结。
——摘编自《隋大运河修建的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捐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一与所学,指出“此河”指古代哪一重大工程。是哪朝的谁开凿的 写出此河的最北端。 (3分)
(2)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分)
(3)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均有很大发展。依据所学,写出图一生产工具的名称,并分析图二的特点。 (3分)
(4)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2分)
【答案】(1)大运河。隋朝。隋炀帝。涿郡。
(2)观点:隋朝的灭亡源自大运河的修建。理解:此观点不正确,因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但大运河的修建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3)名称:曲辕犁。特点:工艺精美、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等。
(4)影响:社会经济:辽宋在边境开设榷场,有利于双方经济交流发展;民众生活:带来了和平局面或促进了社会安定。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1)据材料一“隋朝的统治也由此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振奋中走向自身生命的终结”,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修建。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最北端是涿郡。
(2)据材料一可总结出,隋朝的灭亡源自大运河的修建。结合所学,可知此观点不正确,因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但大运河的修建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3)据材料二图一可知是唐朝的农业工具——曲辕犁;据所学,宋代瓷器的特点是工艺精美、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等。
(4)据材料三“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捐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结合所学可知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在边境开设榷场,有利于双方经济交流发展,为辽宋民众生活带来了和平局面,促进了社会安定。
故答案为:(1)大运河。隋朝。隋炀帝。涿郡。
(2)观点:隋朝的灭亡源自大运河的修建。理解:此观点不正确,因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但大运河的修建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3)名称:曲辕犁。特点:工艺精美、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等。
(4)影响:社会经济:辽宋在边境开设榷场,有利于双方经济交流发展;民众生活:带来了和平局面或促进了社会安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运河,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唐朝的盛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贞观之治"]
材料一: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被拥戴为各族的“天可汗”。
——摘编自乾堂《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材料二:开元八年以后,经济上已出现了“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的各种法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开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王朝的衰落]
材料三: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他的同乡兼部下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避乱江南,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材料四:唐朝后期,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局面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哪些优秀品质促使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分)
(2)材料二中“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实现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位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推动了这一高峰”的到来?
(3分)
(3)材料三中“这场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巢起义的影响。
(3分)
【答案】(1)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社会风气良好;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城市兴起;民族关系和睦。优秀品质:勒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皇帝:唐玄宗(或李隆基)。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历史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促使大量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度,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贞观之治局面的具体表现有: 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社会风气良好;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城市兴起;民族关系和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具有的勒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品质, 促使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开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因此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实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推动了这一高峰”的到来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变乱指的是安史之乱;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促使大量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度,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故答案为:(1) 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社会风气良好;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城市兴起;民族关系和睦。优秀品质:勒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 皇帝:唐玄宗(或李隆基)。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 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历史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促使大量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度,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看出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第二问首先要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识记;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史料记载隋朝的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说明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
A.完成南北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中外交往 D.导致隋朝灭亡
2.贞观初期,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意在劝诫太宗(  )
A.重视生产 B.减省刑罚 C.虚心纳谏 D.注重文教
3.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是(  )
A.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4.下图所示的内容是唐朝妇女正在打球,由此可见,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市民阶层崛起
C.城乡差距缩小 D.男女地位平等
5.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吴道子
6.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巾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巢起义
7.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  )
A.遏制了藩镇割据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办事效率 D.推动了经济发展
8.“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使北宋实力遭到削弱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 D.使辽的统治变得腐朽
9.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10.东京城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唐朝经济繁荣,白昼通夜 B.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
C.明朝贸易兴盛,社会开放 D.清朝商贸发达,物资丰富
11.于谦在《文山先生像赞》中写道:“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他称赞的是(  )
A.成吉思汗 B.岳飞 C.寇准 D.文天祥
12.元朝规定: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各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13.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马可·波罗行纪》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
A.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C.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15.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是在宋代出现并得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把这三项发明传到欧洲的是(  )
A.新罗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阿拉伯人
二、辨析改错(8分)
16.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
错误:    改正:   
17.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错误:    改正:   
18.1140年,岳飞率领宋军取得澶州大捷。
错误:   改正:   。
19.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中书省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错误:   改正: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交通创新】
材料一: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制度创新】
材料二: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工具创新】
材料三:
名称 特点
① 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② 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并概括其得以开通的优势。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①②的名称。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河的修建,使广大民工则在此时陷入了沉重的苦难之中,无数人在这个修建过程中失去生命,社会由此迎来更大的危机。为此百姓们终于无法忍受,开始在全国各地纷纷发起起义活动,隋朝的统治也由此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振奋中走向自身生命的终结。
——摘编自《隋大运河修建的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捐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一与所学,指出“此河”指古代哪一重大工程。是哪朝的谁开凿的 写出此河的最北端。 (3分)
(2)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分)
(3)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均有很大发展。依据所学,写出图一生产工具的名称,并分析图二的特点。 (3分)
(4)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唐朝的盛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贞观之治"]
材料一: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被拥戴为各族的“天可汗”。
——摘编自乾堂《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材料二:开元八年以后,经济上已出现了“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的各种法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开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王朝的衰落]
材料三: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他的同乡兼部下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避乱江南,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材料四:唐朝后期,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局面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哪些优秀品质促使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分)
(2)材料二中“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实现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位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推动了这一高峰”的到来?
(3分)
(3)材料三中“这场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巢起义的影响。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