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为公元581年,此时隋朝建立;②处为公元589年,这一年隋灭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③处为公元605年,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帝从这一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因此,①②③分别对应隋朝建立、隋灭陈和开凿大运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与隋朝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
2.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于开元22年考中进士。下列关于唐开元22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开元22年是唐太宗即位第22年
B.唐开元22年是唐朝建立的第22年
C.唐开元22年时,唐朝正处于全盛时期
D.唐开元22年,安史之乱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A. 唐开元22年是唐太宗即位第22年 ,不符合史实;
B. 唐开元22年是唐朝建立的第22年 ,不符合史实;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二十二年为公元734年,处于唐代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唐开元22年,安史之乱爆发,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间所处的时间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3.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其中越窑所产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秘色瓷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越窑青瓷冰如玉,故A符合题意;
白瓷是邢窑生产的,故B不符合题意;
唐三彩是河南巩县出土的,故C不符合题意;
斗彩瓷于明代成化时期,由江西景德镇窑创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陶瓷业的发展,知道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4.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大食 C.新罗 D.天竺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唐朝时,新罗常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新罗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广泛在宫廷和民间演出,所以 C 符合题意。
A 、 B 、 D 均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关系,主要有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唐朝与新罗交往。
5.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土的总和。宋太宗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  )
A.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宋太宗大幅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读书人进入朝廷,就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不符合题意;
C. 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不符合题意;
D. 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
A.羌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契丹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就反映了这种生活,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的有关知识。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建宇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7.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以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B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南宋与金的对峙。
8.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西汉 B.唐朝 C.两宋 D.南宋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西汉,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不符合题意;
C.两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9.以下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统一”表格。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1260年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B 1271年 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C 1276年 元攻破临安,北宋灭亡
D 1279年 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 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朝统一了全国。故选项C错误,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元朝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南宋灭亡。本题考查蒙古灭西夏与金、元灭南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完善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依据题干中“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废丞相”“军机处”及所学可得出,唐朝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元朝行省制度防止了地方势力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丞相、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由此可以得出图示反映了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维护国家统一、完善监察制度、推进民族交融等内容,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图示然后利用关键词去分析归纳。
11.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常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子等场所进行演出。元朝时期,杂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  )
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马致远 ④关汉卿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杂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③马致远和④关汉卿;①苏轼(北宋),排除;②李清照(两宋之交),排除。
A:②③,排除;
B:③④,符合题意;
C:①②,排除;
D:①④,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2.唐宋以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D.印刷技术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C: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
D:印刷技术的发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日本僧人)至大明寺....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摘编自《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二:他远行天竺,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1)根据材料一 ,指出鉴真东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的贡献。再列举一例中日交往的史实。
(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西行的经历由弟子记录成哪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有何价值 (4分)
(3)上述材料中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哪些特点 从这两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4分)
【答案】(1)因:受日本僧人邀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史实:唐朝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他”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价值: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特点: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等。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鉴真东渡的原因是受日本僧人邀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的贡献是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日交往的史实还有唐朝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材料二中的“他”是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西行的经历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3)上述材料中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从这两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等相关史实。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十 年(1077年),北宋赋税总收入约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约占70%。
材料二:(宋朝)已有平民居所和贵族宅第的区分了 ,不少豪宅还租赁给赴京师游学的青年士子,并针对不同客户有不同的房屋租赁,用今天的话说是细分市场;还有奢侈品商店,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卖的就是海运进口的高級化妆品和香料;气派豪华的高級饭店,如“孙记正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门前屋顶上都搭建了华贵的欢门彩楼,在这里,你能喝到东京最好、最贵的酒,如八十文一角的羊羔酒和七十二文一角的银瓶酒等。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生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所述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4分)
【答案】(1)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是工商业。
(2)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3)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安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市民阶层兴起。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1)材料“北宋赋税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中的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
(2)从材料“当时已有平民居所和贵族宅第的区分了......你能喝到东京最好、最贵的酒,八十文一角的羊羔酒和七十二文一角的银瓶酒”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废除了坊市的界限,对城市生活的限制大大减少,日常生活与商业贸易更趋便捷,城市物质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材料所述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安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市民阶层兴起等。
故答案为:
(1)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是工商业。
(2)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3)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安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市民阶层兴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宋代商业繁荣。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3分)
(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分)
(3)结合所学,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分)
【答案】(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
(2)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任意两点即可)
(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 (1)三则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宋代时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等.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故答案为:(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宋代时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
(3) 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任意两点即可)
(4)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原因及其影响.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2.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于开元22年考中进士。下列关于唐开元22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开元22年是唐太宗即位第22年
B.唐开元22年是唐朝建立的第22年
C.唐开元22年时,唐朝正处于全盛时期
D.唐开元22年,安史之乱爆发
3.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其中越窑所产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秘色瓷
4.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大食 C.新罗 D.天竺
5.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土的总和。宋太宗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  )
A.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
A.羌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8.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西汉 B.唐朝 C.两宋 D.南宋
9.以下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统一”表格。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1260年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B 1271年 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C 1276年 元攻破临安,北宋灭亡
D 1279年 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A.A B.B C.C D.D
10.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完善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交融
11.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常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子等场所进行演出。元朝时期,杂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  )
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马致远 ④关汉卿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2.唐宋以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D.印刷技术的发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日本僧人)至大明寺....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摘编自《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二:他远行天竺,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1)根据材料一 ,指出鉴真东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的贡献。再列举一例中日交往的史实。
(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西行的经历由弟子记录成哪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有何价值 (4分)
(3)上述材料中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哪些特点 从这两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十 年(1077年),北宋赋税总收入约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约占70%。
材料二:(宋朝)已有平民居所和贵族宅第的区分了 ,不少豪宅还租赁给赴京师游学的青年士子,并针对不同客户有不同的房屋租赁,用今天的话说是细分市场;还有奢侈品商店,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卖的就是海运进口的高級化妆品和香料;气派豪华的高級饭店,如“孙记正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门前屋顶上都搭建了华贵的欢门彩楼,在这里,你能喝到东京最好、最贵的酒,如八十文一角的羊羔酒和七十二文一角的银瓶酒等。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生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所述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4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3分)
(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分)
(3)结合所学,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